导流筒和工程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64712发布日期:2020-09-18 18:20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导流筒和工程机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导流筒和工程机械。



背景技术:

在喷雾机等工程机械中,导流筒设置于风机下游,主要用于引导气流流动。

相关技术中,导流筒包括第一筒体、设置在第一筒体中的第二筒体以及设置在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之间的导流板。多个导流板沿着第一筒体的周向间隔布置,相邻的两个导流板之间形成导流通道,且导流板将其两侧的导流通道隔离。这种导流筒的导流效果受到限制,气能量损失较大,风送距离较小,影响工程机械的工作性能(例如喷雾机的射雾能力与抑尘性能),且高速气流吹在导流板上,容易引起振动,增大噪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流效果更好的导流筒以及具有该导流筒的工程机械。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导流筒,包括:

第一筒体;

第二筒体,设置于第一筒体中;和

多个第一导流板,多个第一导流板设置于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之间,并沿着第一筒体的周向间隔布置,相邻两个第一导流板之间形成导流通道,且第一导流板上设有导流孔,导流孔连通位于第一导流板两侧的导流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包括由第一筒体的入口至出口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上均设有导流孔,并且,第一板部上导流孔的数量多于第二板部上导流孔的数量,和/或,第一板部上导流孔的孔径大于第二板部上导流孔的孔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部和/或第二板部上设有沿第一筒体径向排布的至少两行导流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部上设有沿着第一筒体径向排布的4-6行导流孔;和/或,第二板部上设有沿着第一筒体径向排布的3-5行导流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板部上的至少两行导流孔中,距离第二筒体最远的一行导流孔与第一导流板的远离第二筒体的一端之间的距离为15-25mm;和/或,在第二板部上的至少两行导流孔中,距离第二筒体最远的一行导流孔与第一导流板的远离第二筒体的一端之间的距离为35-5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中的至少一个上,沿第一筒体轴向相邻的两个导流孔之间的中心距为20-35mm,和/或,沿第一筒体径向相邻的两个导流孔之间的中心距为25-4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部上导流孔的孔径为第二板部上导流孔孔径的1-1.5倍;和/或,第一板部上最靠近第二板部的导流孔与第二板部上最靠近第一板部的导流孔之间的中心距为20-3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还包括第三板部,第三板部由第二板部向第一筒体的出口延伸,且第三板部上未设置导流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为平板或曲面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为s型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关于经过第一导流板与第二筒体连接点的第一筒体的直径对称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筒还包括第二导流板,第二导流板设置于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之间并靠近第一筒体的出口,且第二导流板与第一导流板沿着第一筒体的周向依次交替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筒体和/或第二筒体呈圆台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筒体的轴向两端中的至少一端被封板封闭,封板呈半球形。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工程机械,包括本实用新型的导流筒。

在一些实施例中,工程机械为喷雾机。

通过在第一导流板上设置连通两侧导流通道的导流孔,有利于改善气流的均匀性,实现更好的导流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喷雾机的喷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图1中导流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图1中导流筒的左视图。

图4示出图2中第一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第一导流板为s型板时导流筒的结构简图。

图中:

1、集流器;

2、风扇装置;

3、导流筒;31、第一筒体;32、第二筒体;33、第一导流板;331、导流孔;33a、第一板部;33b、第二板部;33c、第三板部;34、第二导流板;35、封板;

4、喷嘴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开展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本实用新型的导流筒3适用于各种工程机械,但为了方便描述,以下仅以喷雾机为例予以说明。

喷雾机是一种抑尘设备,其一般通过喷雾装置将水分散成雾状并喷射至空气中,由水雾与空气中的尘埃发生碰撞、吸附和凝结,形成尘埃团,所形成的尘埃团在重力作用下降落,从而实现抑尘降尘目的。

风送式喷雾机是喷雾机中的一种,参照图1,其喷雾装置一般包括风送装置和喷嘴装置4,沿着气流流动方向,风送装置连接于喷随装置4的上游,用于提供气流,将喷嘴装置4喷出的水滴吹送至空气中,以增大水雾的喷射距离。

参照图1,风送装置包括集流器1、风扇装置2和导流筒3等,集流器1、风扇装置2和导流筒3沿着气流流动方向依次布置,三者同轴焊接或由法兰等连接。

工作时,在风扇装置2的作用下,气流由集流器1进入导流筒3,并在导流筒3的引导作用下由导流筒3的出口高速流出,并在导流筒3的出口与喷嘴装置4喷出的水雾接触,将水雾输送至远处,进行降尘作业。

由上述工作过程可知,导流筒3的导流效果,将直接影响喷雾机的抑尘效果和抑尘效率。例如,如果从导流筒3流出气流的轴向速度较低,导流筒3的风送距离较短,则水雾无法最大限度地获得轴向方向的速度,容易在较短距离内即降落至地面,由于此时水滴在空中停留时间较短,与空气中的尘埃接触不充分,因此,降尘效果较差,降尘效率较低。

为了改善导流筒3的导流效果,进而改善喷雾机的抑尘效果,提高喷雾机的抑尘效率,本实用新型对导流筒3的结构进行了改进。

图1-5示例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导流筒3的结构。

参照图1-5,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导流筒3包括:

第一筒体31;

第二筒体32,设置于第一筒体31中;和

多个第一导流板33,这多个第一导流板33设置于第一筒体31和第二筒体32之间,并沿着第一筒体31的周向间隔布置,相邻两个第一导流板33之间形成导流通道,且第一导流板33上设有导流孔331,导流孔331连通位于第一导流板33两侧的导流通道。

通过在第一导流板33上设置连通位于第一导流板33两侧导流通道的导流孔331,使得第一导流板33两侧速度和/或压力不均匀的气流能够经由导流孔331相互补偿,由于此时,气流在流经导流筒3的过程中,速度梯度变小,湍流脉动变少,能量损失降低,因此,相对于第一导流板33两侧导流通道未被导流孔331连通的情况,能够有效改善导流筒3的导流效果,增大导流筒3出口气流的轴向速度,增加导流筒3的风送距离,进而有效改善喷雾机的抑尘效果,提高喷雾机的抑尘效率。

并且,由于在导流孔331的作用下,能够实现对不均匀气流的快速平衡,使得在导流筒3出口(即第一筒体31的出口)形成沿轴向流动的速度均匀的流场,因此,还能够减少高速气流对第一导流板33的撞击,进而降低导流筒3工作时的噪音强度。

可见,基于所设置的导流孔331,本实用新型的导流筒3能够实现远距离且低噪声的风送过程。

参照图2及图4,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33包括由第一筒体31的入口至出口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板部33a和第二板部33b,第一板部33a和第二板部33b上均设有导流孔331,并且,第一板部33a上导流孔331的数量多于第二板部33b上导流孔331的数量,和/或,第一板部33a上导流孔331的孔径大于第二板部33b上导流孔331的孔径。基于此,导流孔331在第一导流板33上并非均匀分布的,而是沿着气流流动方向由多至少,和/或,由大到小分布,这使得在气流流出方向上,第一导流板33的换流效果由强至弱,而整流效果由弱变强,由于此时的第一导流板33根据气流在流动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和不同要求,为气流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换流和整流作用,因此,有利于更充分地利用气流的能量,实现更加低噪稳定的远距离风送过程。

其中,第一板部33a上的导流孔331数量较多,和/或,孔径较大,能够实现更充分的换流效果,因此,第一板部33a所对应的区域可以称为强换流区。

而第二板部33b上的导流孔331数量较少,和/或,孔径较小,换流作用减弱,同时整流作用增强,因此,第二板部33所对应的区域可以称为弱换流区。

并且,参照图2及图4,一些实施例中,在包括第一板部33a和第二板部33b的基础上,第一导流板33还包括第三板部33c,该第三板部33c由第二板部33b向第一筒体31的出口延伸,且该第三板部33c上未设置导流孔331。这样,第一导流板33不仅具有与第一板部33a对应的强换流区,以及与第二板部33b对应的弱换流区,同时还具有与第三板部33c对应的整流区,使得气流在流经导流筒3的过程中,能够先后经历强换流和强整流作用,从而不但能够提高出口气流的均匀性,降低气流撞击噪音,并且还能够获得与所需气流方向更加一致的出口气流。

另外,参照图2和图3,一些实施例中,导流筒3在包括第一导流板33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二导流板34,该第二导流板34设置于第一筒体31和第二筒体32之间并靠近第一筒体31的出口,且该第二导流板34与第一导流板33沿着第一筒体31的周向依次交替布置。

基于上述设置,第二导流板34能够与第一导流板33配合,在气流流出导流筒3之前更好地对气流进行整流,获得更加均匀稳定的排出气流。

下面对图1-5所示的实施例予以进一步说明。

首先对图1-4所示的实施例予以说明。

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导流筒3设置于风机装置2和喷嘴装置4之间,用于引导在风扇装置2作用下流入的气流流向喷嘴装置4,以对由喷嘴装置4喷出的水雾进行输送。

其中,风机装置2包括轴流风机。喷嘴装置4被构造为喷嘴环,包括支撑环和设置在支撑环上的多个喷嘴。

如图2所示,导流筒3包括第一筒体31、第二筒体32、第一导流板33、第二导流板34和封板35。

其中,第一筒体31套设于第二筒体32外部,形成导流筒3的外壳。具体地,第一筒体31内设有两端敞开的中空腔室,中空腔室的两端开口分别与风机装置2和喷嘴装置4连接,用作第一筒体31的入口和出口,即用作导流筒3的入口和出口。并且,由图1和图2可知,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筒体31呈圆台形,并由入口至出口的方向逐渐收窄。

第二筒体32设置于第一筒体31的中空腔室中,并与第一筒体31同轴布置。第二筒体32的外壁与第一筒体3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导流板33和第二导流板34的安装空间。并且,由图1和图2可知,在该实施例中,第二筒体32也呈圆台形,且第二筒体32与第一筒体31的锥度一致。同时,第二筒体32的轴向两端均被封板35封闭,且封板35呈半球形。

呈圆台形结构的第一筒体31和第二筒体32,能够起到一定的整流作用。第一筒体31和第二筒体32沿着气流流向逐渐收窄的形状特点,有利于引导气流流出时向导流筒3中心汇集。作为替代,也可以仅第一筒体31和第二筒体32中的一个呈圆台形。

而设置在第二筒体32轴向两端并呈半球形的封板35,则有利于改善气流,减小气流阻力。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在第二筒体32轴向两端中的一端设置呈半球形的封板35。

第一导流板33和第二导流板34均设置在第一筒体31和第二筒体32之间,用于在气流流经导流筒3的过程中,对气流进行导向。

如图2和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6-10个第一导流板33沿着第一筒体31的周向间隔布置,使得相邻的两个第一导流板33之间形成导流通道。由风扇装置2流入导流筒3中的气流,分散进入各导流通道,并沿着各导流通道流向喷嘴装置4。

由图2和图4可知,在该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导流板33的结构相同,均由第二筒体32向第一筒体31延伸,并均包括沿着气流流动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板部33a、第二板部33b和第三板部33c。第一板部33a和第二板部33b上均设有沿着第一导流板33厚度方向贯穿第一导流板33的导流孔331,而第三板部33c上未设置导流孔331,并且,第一板部33a上导流孔331的数量和孔径均大于和二板部33b上的导流孔331,使得第一导流板33按照功能被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与第一板部33a对应的靠近风扇装置2的强换流区,与第二板部33b对应的位于中间的弱换流区,以及与第三板部33c对应的靠近导流筒3出口的整流区。

由于导流孔331沿第一导流板33的厚度方向贯穿分隔相邻两导流通道的第一导流板33,因此,导流孔331能够连通位于同一第一导流板33两侧的两个导流通道,使得相邻两个导流通道中的气流在分布不均匀,具有速度和压力差时,能够相互补偿,减小速度梯度,减少湍流脉动,降低能量损失,从而有效减轻出口风速的不均匀性,增大出口气流的轴向速度,并降低气流撞击所产生的噪声强度。

工作过程中,从风扇装置2流出的不均匀气流,首先流经第一板部33a处的强换流区,在沿轴向向前流动的同时,经第一板部33a上的导流孔331形成周向流动,相互补偿,快速实现对不均匀气流的初步平衡,然后气流进入第二板部33b处的弱换流区,由第二板部33b对不均匀气流进行进一步平衡,同时第二板部33b也起到一定的整流作用,最后气流流经第三板部33c处的整流区,经第三板部33c进一步整流后,稳定且低噪地从导流筒3流出。

其中,如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板部33a和第二板部33b上均设有多个圆形导流孔331,第一板部33a上各导流孔331的孔径相同,第二板部33b上各导流孔331的孔径相同,且第一板部33a上导流孔331的孔径为第二板部33b上导流孔331孔径的1-1.5倍。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导流孔331在第一板部33a和第二板部33b上的分布不同。

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中,在第一板部33a上,沿第一筒体31轴向相邻的两个导流孔331之间的中心距a1为20-35mm;同时,沿第一筒体31径向相邻的两个导流孔331之间的中心距b1为25-45mm。另外,第一板部33a上的导流孔331被布置为沿第一筒体31径向排布的至少两行(例如4-6行),且在这至少两行导流孔331中,距离第二筒体32最远的一行导流孔331与第一导流板33的远离第二筒体32的一端之间的距离为15-25mm,即在图4中,最上面一行导流孔331与第一导流板33顶端之间的距离c1为15-25mm。

而在第二板部33b上,沿第一筒体31轴向相邻的两个导流孔331之间的中心距a2为20-35mm;同时,沿第一筒体31径向相邻的两个导流孔331之间的中心距b2为25-45mm。另外,第二板部33b上的导流孔331被布置为沿第一筒体31径向排布的至少两行(例如3-5行),且在这至少两行导流孔331中,距离第二筒体32最远的一行导流孔331与第一导流板33的远离第二筒体32的一端之间的距离为35-55mm,即在图4中,最上面一行导流孔331与第一导流板33顶端之间的距离c2为35-55mm。

具体地,由图4可知,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板部33a上设有24个导流孔331,这24个导流孔331按照4行6列的矩阵型排列,而第二板部33b上设有15个导流孔331,这15个导流孔331按照3行5列的矩阵型排列。并且,在第一板部33a和第二板部33b上,行间距(b1和b2)和列间距(a1和a2)均分别为20-35mm和25-45mm。第一板部33a上最靠近第二板部33b的导流孔331与第二板部33b上最靠近第一板部33a的导流孔331之间的中心距d为20-35mm。同时,第一板部33a上最上方一行导流孔331距第一板部33a顶端的距离c1为15-25mm,而第二板部33b上最上方一行导流孔331距第二板部33b顶端的距离c2为35-55mm。

基于上述设置,第一板部33a上导流孔331的数量多于第二板部33b上导流孔331的数量,且第一板部33a上导流孔331的孔径大于第二板部33b上导流孔331的孔径,这样,第一板部33a能够相较于第二板部33b实现更快速充分的换流过程,第二板部33b则能够兼具换流作用和整流作用,使得第一导流板33能够更好地适应气流的流动特点,更充分地利用轴流风机所产生的气流能量,实现更加低噪稳定的远距离风送过程。并且,上述第一板部33a和第二板部33b上导流孔331的大小和分布参数,更符合第一导流板33两侧气流压差的分布特点,有利于更充分地增速降噪。

如图2和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导流板34上未设置导流孔331,其与第一导流板33沿着周向依次交替布置,并在轴向上,与第三板部33c的位置相应。这样,第二导流板34能够起到强化整流的作用,与第一导流板33配合,尤其与第三板部33c配合,对出口气流进行充分整流,实现更加均匀稳定的气流排出过程。

可见,该第一实施例通过在第一导流板33上设置导流孔331,使不均匀的高速气流能经由导流孔331互相补偿,在导流筒3出口形成沿轴向流动的速度均匀的流场,从而能够大幅提高导流筒3的风送距离,并降低气流撞击噪声。

在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33为平板,但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33也可以为曲面板,以增大第一导流板33与气流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改善均流增速效果。

图5即示出了第一导流板33为曲面板时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5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33不再为平板,而是为s型板,且该为s型板的第一导流板33关于经过第一导流板33与第二筒体32连接点的第一筒体31的直径对称布置。

具体地,如图5所示,在导流筒3的横截面上,第一导流板33与第一筒体31的交点为a,与第二筒体32的交点为b,且与第一筒体31的经过b点的直径的交点为c,a、b、c共线,ac直线段的长度与bc直线段的长度相等,且ac段曲线的凸出方向与轴流风扇的旋转方向一致,bc段曲线的凸出方向与ac段曲线的凸出方向相反,同时,ac段曲线与ac段直线之间的最大距离l2和bc段曲线与bc段直线之间的最大距离l1相等,均为轴流风扇直径的1/20-1/10。

基于上述设置,第一导流板33更适应轴流风扇所提供气流的特点,能够为外侧具有较高风速的气流提供更大的缓释空间,更有效地改善出风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参数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