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二次上料的浓缩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74428发布日期:2020-11-10 12:33阅读:56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二次上料的浓缩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浓缩反应釜中二次加料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二次上料的浓缩反应釜。



背景技术:

反应釜的广义理解即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容器,通过对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

反应釜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橡胶、农药、染料、医药、食品,用来完成硫化、硝化、氢化、烃化、聚合、缩合等工艺过程的压力容器,例如反应器、反应锅、分解锅、聚合釜等;材质一般有碳锰钢、不锈钢、锆、镍基(哈氏、蒙乃尔、因康镍)合金及其它复合材料。

反应釜本体顶部开设有进料孔,进料口处螺纹连接有密封盖,这是为了操作人员向反应釜内部二次添加物料时所准备的进料孔。

操作人员向现有的反应釜内部进行二次添加固体物料时,首先需要使用工具将密封盖旋出,然后再将物料放入反应釜内部,最后,再次旋紧密封盖。操作步骤繁琐,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二次上料的浓缩反应釜,减少了操作人员向反应釜内部二次加料时的工作步骤,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便于二次上料的浓缩反应釜,包括反应釜本体,所述反应釜本体的顶部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处设置有进料机构;

所述进料机构包括固定块及转动块,所述固定块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处,所述固定块位于所述反应釜本体外部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转动块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部,且所述转动块与所述第一凹槽相适配,所述第一凹槽内壁底部中心处固定有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一端延伸至所述转动块的外部,所述第一固定杆与所述转动块中心轴共线,所述转动块的顶部开设有第一放料孔,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底部开设有第二放料孔,所述第一放料孔的直径是所述第二放料孔直径的1.0倍,所述第一放料孔中轴线到所述第一固定杆中心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放料孔中轴线到所述第一固定杆中心轴距离相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向正在工作的反应釜内部添加物料。操作人员首先保证第一放料孔与第二放料孔不重合,接着向第一放料孔内部放入固体物料。当物料放置完毕之后,操作人员转动转动块,使第一放料孔与第二放料孔相重合。此时,位于第一放料孔内部的物料迅速通过第二放料孔进入反应釜内部。然后操作人员再次转动转动块,使第一放料孔及第二放料孔相互错位。减少了操作人员向反应釜内部二次加料时的工作步骤,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放料孔上半部内周壁加工有螺纹,所述第一放料孔内部螺纹连接有瓶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应釜在不工作时,瓶塞减少灰尘落入第一放料孔的几率,保证转动块内部第一放料孔洁净。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固定块位于所述反应釜本体外部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处滑动设置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位于所述固定块外部的部分固定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滑动杆相固定,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块相固定,所述转动块的外周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所述滑动杆位置相对应,当所述滑动杆的一端进入所述限位槽内部时,所述第一放料孔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放料孔的顶部相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动杆进入限位槽内部,第一放料孔与第二放料孔相重合,便于操作人员向反应釜内部添加物料。当滑动杆的一端位于限位槽内部时,弹簧处于自然状态。由于弹簧的弹性恢复力,滑动杆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滑动杆无法移动,即第一放料孔始终与第二放料孔相重合。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滑动杆位于所述第二通孔内部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部设置有滚珠,且所述滚珠与所述转动块外周面形成点接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滚珠使转动块与第一凹槽内壁之间由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加快转动块在第一凹槽内部的转动速度。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限位槽的内壁两侧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一边均朝着远离所述滑动杆的方向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槽的俯视图为梯形,操作人员用力转动杆转动块时,滑动杆会从限位槽内部滑出。避免滑动杆折断,延长了滑动杆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滑动杆位于所述固定块外侧部分的外周面设置有软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软套使操作人员与滑动杆接触的部分比较柔软,保护了操作人员的手指,避免操作人员的手指出现压痕。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转动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拉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杆一方面方便操作人员转动转动块。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反应釜本体、进料机构、固定块、第一放料孔、第二放料孔、转动块等,减少了操作人员向反应釜内部二次加料时的工作步骤,提高了工作效率。

2.通过滑动杆、限位槽、滚珠、弹簧、第二通孔等,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第一放料孔与第二放料孔始终重合,确保加料顺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反应釜本体;11、第一通孔;2、进料机构;21、固定块;22、转动块;211、第一凹槽;2111、第一固定杆;221、第一放料孔;3、第二放料孔;4、瓶塞;212、第二通孔;2121、滑动杆;5、弹簧;51、限位槽;6、第二凹槽;61、滚珠;7、软套;8、拉杆;9、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便于二次上料的浓缩反应釜,包括反应釜本体1。为了便于操作人员在反应釜工作期间向反应釜本体1内部添加固体物料。反应釜本体1的顶部开设有第一通孔11,第一通孔11处安装有进料机构2。

参照图3,进料机构2(见图1)包括固定块21及转动块22。固定块21及转动块22的横截面均为圆形。固定块21焊接在第一通孔11内壁处,固定块21将第一通孔11完全堵住。固定块21穿设放置在第一通孔11处。固定块21位于反应釜本体1外部的一端中心处开设有第一凹槽211。转动块22放置在第一凹槽211内部,且转动块22与第一凹槽211外形相适配。为了使转动块22位于第一凹槽211内部转动,第一凹槽211内壁底部中心处焊接有第一固定杆2111,第一固定杆2111的一端穿过转动块22。第一固定杆2111与转动块22中心轴共线,转动块22围绕第一固定杆2111转动。为了使转动块22一直处于第一凹槽211内部,第一固定杆2111的外周面焊接有压板9,压板9底部与转动块22顶部相接触。压板9保证转动块22在转动过程中,转动块22的位置不发生变化。转动块22的顶部开设有第一放料孔221,第一凹槽211的内壁底部开设有第二放料孔3,第二放料孔3与反应釜本体1内部想通。第一放料孔221的直径是第二放料孔3直径的1.0倍,第一放料孔221中轴线到第一固定杆2111中心轴的距离与第二放料孔3中轴线到第一固定杆2111中心轴距离相等。当操作人员转动转动块22时,使第一放料孔221与第二放料孔3的一端相重合。减少操作人员向反应釜内部加料时的工作步骤,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照图3,为了方便操作人员转动转动块22,转动块22的顶部焊接有拉杆8。

参照图3,反应釜在不工作时,为了达到减少灰尘落入第一放料孔221的几率,保证转动块22内部第一放料孔221洁净的目的。第一放料孔221上半部内周壁加工有螺纹,所述第一放料孔221内部螺纹连接有瓶塞4。瓶盖与第一放料孔221螺纹连接。

参照图3,为了使第一放料孔221与第二放料孔3相重合时,转动块22的位置保持不变。固定块21位于反应釜本体1外部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孔212,第二通孔212处滑动设置有滑动杆2121,滑动杆2121与第二通孔212相适配。滑动杆2121位于固定块21外部的部分固定套设有弹簧5,弹簧5的一端与所述滑动杆2121相固定,弹簧5的另一端与固定块21相固定,转动块22的外周面开设有限位槽51,限位槽51与滑动杆2121位置相对应。滑动杆2121进入限位槽51内部,第一放料孔221与第二放料孔3相重合,便于操作人员向反应釜内部添加物料。当滑动杆2121的一端位于限位槽51内部时,弹簧5处于自然状态。由于弹簧5的弹性恢复力,滑动杆2121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滑动杆2121无法移动,即第一放料孔221始终与第二放料孔3相重合。

参照图3,为了加快转动块22在第一凹槽211内部的转动速度,便于操作人员转动转动块22。滑动杆2121位于第二通孔212内部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凹槽6。第二凹槽6的竖截面为优弧与弦组成的封闭图形。第二凹槽6内部设置有滚珠61,滚珠61的部分位于第二凹槽6外部。滚珠61与转动块22外周面形成点接触。滚珠61使转动块22与第一凹槽211内壁之间由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减少了转动块22与第一凹槽211内壁之间的摩擦力。

参照图3,在使用人员拉动滑动杆2121时,减少操作人员的手指出现压痕。滑动杆2121位于固定块21外侧部分的外周面设置有软套7。软套7质地柔软。

参照图3,滑动杆2121的一端位于限位槽51内部。为了避免操作人员没有拉动滑动杆2121,直接转动转动块22,滑动杆2121折断。限位槽51的内壁两侧远离第一固定杆2111的一边均朝着远离滑动杆2121的方向倾斜。操作人员直接用力转动转动块22时,滑动杆2121的一端抵着限位槽51的内壁一侧运动。延长了滑动杆2121的使用寿命。

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操作人员扭开旋钮,接着操作人员将配置好的固定物料倒入第一放料孔221内部。

接下来,操作人员握住拉杆8,转动转动块22。当看到滑动杆2121位于固定块21外部的长度缩短。即说明第一放料孔221与第二放料孔3的一端相重合了。此时,等待第一放料孔221内部的物料全部排空。

进一步的,操作人员拉动滑动杆2121,带动弹簧5处于压缩形变状态中。操作人员拉动滑动杆2121不动,同时,操作人员转动转动块22转动大于90度。这是避免第一放料孔221与第二放料孔3有少许重叠。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