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水体的空气漩流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98654发布日期:2020-11-20 10:41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净化水体的空气漩流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体净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净化水体的空气漩流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水体能够在其环境容量的范围以内,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自然降低,称为水体的自净化作用,即水体自净化,目前现阶段观赏鱼池中,对鱼池污水的过滤再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鱼池中污水直接排出,少部分观赏鱼池污水经过简单的处理再排出。

目前现有的净化水体的空气漩流过滤装置,过滤效果差,水资源无法循环使用,会造成水质效果差,增加了成本,会导致水中养殖的水生物生病,影响水生物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净化水体的空气漩流过滤装置,具备过滤效果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净化水体的空气漩流过滤装置,过滤效果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净化水体的空气漩流过滤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内腔的左侧设置有隔离网,所述壳体左侧的顶部连通有进水管,所述壳体右侧的底部连通有连接管,所述底板顶部的后侧固定连接有过滤壳,所述过滤壳的内腔设置有过滤件,所述过滤件包括第一过滤网板、pp棉过滤板和第二过滤网板,所述第一过滤网板的右侧与pp棉过滤板的左侧接触,所述pp棉过滤板的右侧与第二过滤网板的左侧接触。

优选的,所述过滤壳的内腔竖向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过滤壳底部的右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顶部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的左侧连通有吸水管,且吸水管的左侧贯穿至隔板的左侧。

优选的,所述水泵的顶部连通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远离水泵的一侧贯穿至过滤壳的右侧并与连接管的背面连通。

优选的,所述过滤壳正面的顶部连通有导管,所述导管的正面与壳体背面的底部连通,所述导管的表面设置有调节阀,所述过滤壳的左侧连通有引流管,且引流管的表面设置有阀门,所述过滤壳顶部的后侧通过铰链设置有箱门,且箱门顶部的前侧设置有把手。

优选的,所述第一过滤网板、pp棉过滤板和第二过滤网板的顶部和底部均通过螺丝设置有安装板,且安装板的外侧通过螺丝与过滤壳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底板、壳体、隔离网、进水管、连接管、过滤壳、过滤件、隔板、安装座、水泵、出水管和导管的相互配合,达到了过滤效果好的优点,水资源可以循环使用,不会造成水质效果差,减少了成本,不会导致水中养殖的水生物生病,不影响水生物健康。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安装座和螺栓,对水泵起到固定的作用,这样水泵在使用时效果更好,避免了水泵在使用时出现晃动,同时也便于人们对水泵进行拆卸或维护,通过箱门和把手的设置,起到便于打开过滤壳的作用,方便使用者对过滤件进行清理,同时也便于使用者对过滤壳内部的元件进行清理,通过设置安装板和螺丝,对第一过滤网板、pp棉过滤板和第二过滤网板起到了固定稳定的作用,防止第一过滤网板、pp棉过滤板和第二过滤网板在工作使用时出现脱落的问题,增加了第一过滤网板、pp棉过滤板和第二过滤网板工作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壳体和底板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壳体和过滤件结构剖视图。

图中:1、底板;2、壳体;3、隔离网;4、进水管;5、连接管;6、过滤壳;7、过滤件;701、第一过滤网板;702、pp棉过滤板;703、第二过滤网板;8、隔板;9、安装座;10、水泵;11、出水管;12、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3,一种净化水体的空气漩流过滤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顶部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壳体2,壳体2内腔的左侧设置有隔离网3,壳体2左侧的顶部连通有进水管4,壳体2右侧的底部连通有连接管5,底板1顶部的后侧固定连接有过滤壳6,过滤壳6的内腔竖向固定连接有隔板8,过滤壳6底部的右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安装座9,通过设置安装座9和螺栓,对水泵10起到固定的作用,这样水泵10在使用时效果更好,避免了水泵10在使用时出现晃动,同时也便于人们对水泵10进行拆卸或维护,安装座9的顶部设置有水泵10,水泵10的顶部连通有出水管11,出水管11远离水泵10的一侧贯穿至过滤壳6的右侧并与连接管5的背面连通,水泵10的左侧连通有吸水管,且吸水管的左侧贯穿至隔板8的左侧,过滤壳6正面的顶部连通有导管12,导管12的正面与壳体2背面的底部连通,导管12的表面设置有调节阀,过滤壳6的左侧连通有引流管,且引流管的表面设置有阀门,过滤壳6顶部的后侧通过铰链设置有箱门,通过箱门和把手的设置,起到便于打开过滤壳6的作用,方便使用者对过滤件7进行清理,同时也便于使用者对过滤壳6内部的元件进行清理,且箱门顶部的前侧设置有把手,过滤壳6的内腔设置有过滤件7,过滤件7包括第一过滤网板701、pp棉过滤板702和第二过滤网板703,第一过滤网板701、pp棉过滤板702和第二过滤网板703的顶部和底部均通过螺丝设置有安装板,通过设置安装板和螺丝,对第一过滤网板701、pp棉过滤板702和第二过滤网板703起到了固定稳定的作用,防止第一过滤网板701、pp棉过滤板702和第二过滤网板703在工作使用时出现脱落的问题,增加了第一过滤网板701、pp棉过滤板702和第二过滤网板703工作时的稳定性,且安装板的外侧通过螺丝与过滤壳6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固定连接,第一过滤网板701的右侧与pp棉过滤板702的左侧接触,pp棉过滤板702的右侧与第二过滤网板703的左侧接触,通过设置底板1、壳体2、隔离网3、进水管4、连接管5、过滤壳6、过滤件7、隔板8、安装座9、水泵10、出水管11和导管12的相互配合,达到了过滤效果好的优点,水资源可以循环使用,不会造成水质效果差,减少了成本,不会导致水中养殖的水生物生病,不影响水生物健康。

使用时,使用者首先打开调节阀通过导管12将壳体2内的水输送至过滤壳6内,过滤壳6内的第一过滤网板701、pp棉过滤板702和第二过滤网板703对水内的杂质和漂浮物进行过滤阻隔,过滤后使用者通过外置控制器打开水泵10,水泵10通过吸水管和出水管11与连接管5将过滤后的水输送至壳体2内进行循环使用,通过箱门和把手的设置,起到便于打开过滤壳6的作用,方便使用者对过滤件7进行清理,同时也便于使用者对过滤壳6内部的元件进行清理,从而达到了过滤效果好的优点。

本申请文件中所有的部件,根据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本申请文件中各层之间的连接关系和具体结构均采用现有技术,诸如通过机械方法、通过粘合剂、通过各种焊接方法(双芯缆叠加的层次越多,使用性能就越好,生产工艺包括:拉制、绞制和包覆,包覆工艺分为:挤包、纵包、绕包和浸涂)在此不再作出具体叙述,本申请文件中所有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制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制器可为水泵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在此不再作出具体叙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