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胶水生产用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67514发布日期:2021-04-14 00:54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胶水生产用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胶水冷却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胶水生产用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2.胶水是连接两种材料的中间体,多以水剂出现,属于精细化工类,种类繁多,主要以粘料、物理形态、硬化方法和被粘物材质来进行分类;常见的有瞬间胶、环氧树脂粘结类、厌氧胶水、uv胶水、热熔胶、压敏胶、乳胶类等;胶水在做工中需要进行加热搅拌,加热后的胶水需要经过冷却才可以作为成品使用。
3.现有技术中,胶水冷却的方式多是在胶水反应釜表面设置夹套,夹套的底部连接外部输水管通水,胶水在反应釜内部进行搅拌,水流在夹套内对反应釜内部的胶水进行换热冷却,待胶水冷却后,将输送到夹套内的水分由夹套顶部进行排出,但是这种冷却方式存在着用水量大,水资源浪费严重;冷却时耗长;冷却效率低的问题。
4.因此,发明一种胶水生产用冷却装置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胶水生产用冷却装置,以解决现有胶水冷却装置存在着的用水量大,水资源浪费严重;冷却时耗长;冷却效率低的问题。一种胶水生产用冷却装置,包括外管,所述外管的一端卡设有出水口,在所述外管的另一端卡设有入水口,所述外管的内围填设有输胶管;所述输胶管的一端设有入胶口,在所述输胶管的另一端设有出胶口,所述输胶管的内侧并位于外管内围设有换热腔;所述出水口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外部输水管,经所述出水口流出的水用作热压机的冷却水进行循环使用。
6.所述出水口和所述入胶口位于同一侧,所述入水口和所述出胶口位于同一侧;所述出水口和所述入水口的直径均等于所述换热腔的内壁直径;所述入胶口和所述出胶口的直径均等于所述输胶管的内壁直径;所述入水口用于连接外部方向实现供水;所述入胶口用于连接外部胶水传输管实现输胶。
7.所述输胶管采用管状结构的四分管,所述输胶管的数量为三个以上,且所述输胶管均匀填充在所述外管的内部;所述输胶管的内部用于传输胶水,且所述输胶管至少有二分之一外壁接触由所述换热腔输送的水;所述输胶管的总数量由需要输送的胶水总量决定。
8.所述外管采用管状结构的镀锌管,所述外管有若干个半径大小不一的规格供选择使用,在所述输胶管数量增加时使用的所述外管的半径大于所述输胶管数量未增加时使用的所述外管的内壁直径,在所述输胶管数量减少时使用的所述外管的半径小于所述输胶管数量未减少时所使用的所述外管的内壁直径。
9.所述外管的整体长度根据所述输胶管内部的胶水从90
°
以内冷却到30
°
以内所需要的长度而定,所述外管的长度和所述输胶管的整体长度保持一致。
10.所述外管的长度为12m,所述外管的长度和所述输胶管的长度保持一致。
11.所述外管的长度为能够被12整除的任一数值,所述外管连接成同所述输胶管长度一致的管体进行做工。
12.所述换热腔的流量根据外管的半径增大而增大,所述换热腔的流量根据所述外管的半径减小而减小。
13.所述外管包括固管贴和固管槽,在所述固管贴的表面帖覆有同外管半径相同的固管贴,在所述固管贴的内表面开设有同输胶管相同半径的固管槽,同外管表面的固管槽的数量和相同半径的所述外管内部控可装设的输胶管的数量一致;所述固管贴采用硬性塑料。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换热腔的设置,水流由入水口流向出水口,水流在换热腔的内部接触输胶管的表面,利用四分管管壁薄、换热快的特性,使得输胶管内部的胶水和换热腔内部的冷却水源实现高效换热,提高装置的整体换热效率。
16.2.本实用新型输胶管的设置,胶水由入胶口流向出胶口,胶水流向和水流流向相反,利用反应釜内部的胶水在输出过程中的温度会有所降低的特性,使得温度最低的水接触温度最高的胶水,在后续过程中,由于换热产生的温度提高的水源会接触温度变低的胶水,提高水源利用的合理性,减少装置的冷却时长。
17.3.本实用新型外管的设置,采用管体结构进行实时输水,避免现有技术中夹套内部冷却胶水时,换热后的水源和冷水源接触反应釜内部的全部胶水这一做工方式,改用管状传输结构进行胶水冷却,减少装置单一管体内部冷却胶水的流量,从而使得更少的水达到更好的换热效果,减少水资源消耗。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固管贴和固管槽结构示意图。
22.图中:
[0023]1‑
外管,11

固管贴,12

固管槽,2

出水口,3

入水口,4

换热腔,5

输胶管,6

入胶口,7

出胶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5]
如附图所示。
[0026]
实施例一:
[0027]
使用者根据所需要输送胶水的温度和所需胶水的冷却后温度,结合输胶管5的流量和数量计算出自己所需管体的长度,然后根据输胶管5的流量和所要输送的胶水总量确
定输胶管5的整体数量,根据输胶管5的整体数量选取合适的外管1的规格,然后将入水口3卡入在输胶管5的一端并位于外管1的内部连接换热腔4的一端,然后将出水口2卡入输胶管5的另一端并位于外管1的颞部连接换热腔4的另一端,将输胶管5分别连接外部的胶水传输管,将入水口3连接外部的输水管,水流有入水口3流经换热腔4最后从出水口2流出,胶水由入胶口6进入,流经输胶管5最后从出胶口7流出,在换热腔4的内部,最先输出的水温度最低,便会接触由入胶口6最先流出的温度最高的胶水,从未实现最高的水换热最高的胶水,实现胶水换热,伴随着胶水的持续流出,最先换热的水温度会有所提高,但是此时水流接触的胶水相较于最先流出的胶水而言,温度有所降低,因此可以确保换热效率,最后胶水从出胶口7流出时可以达到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便可以将出胶口7分别连接外部胶水收集管收集至收集装置内部。
[0028]
实施例二:
[0029]
使用者选取12m的外管,然后根据输胶管5的流量和所要输送的胶水总量确定输胶管5的整体数量,根据输胶管5的整体数量选取合适的外管1的规格,然后将入水口3卡入在输胶管5的一端并位于外管1的内部连接换热腔4的一端,然后将出水口2卡入输胶管5的另一端并位于外管1的颞部连接换热腔4的另一端,将输胶管5分别连接外部的胶水传输管,将入水口3连接外部的输水管,水流有入水口3流经换热腔4最后从出水口2流出,胶水由入胶口6进入,流经输胶管5最后从出胶口7流出,在换热腔4的内部,最先输出的水温度最低,便会接触由入胶口6最先流出的温度最高的胶水,从未实现最高的水换热最高的胶水,实现胶水换热,伴随着胶水的持续流出,最先换热的水温度会有所提高,但是此时水流接触的胶水相较于最先流出的胶水而言,温度有所降低,因此可以确保换热效率,最后胶水从出胶口7流出时可以达到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便可以将出胶口7分别连接外部胶水收集管收集至收集装置内部。
[0030]
实施例三:
[0031]
使用者选取3m的外管1四根;或者选取4m的外管1三根;或者选取6m的外管1两根;然后将四根3m的外管1连接,或将三根4m的外管1连接,或将两根6m的外管1连接,然后根据输胶管5的流量和所要输送的胶水总量确定输胶管5的整体数量,根据输胶管5的整体数量选取合适的外管1的规格,然后将入水口3卡入在输胶管5的一端并位于外管1的内部连接换热腔4的一端,然后将出水口2听过橡胶密封环密封卡入输胶管5的另一端并位于外管1的颞部连接换热腔4的另一端,将输胶管5分别连接外部的胶水传输管,将入水口3通过橡胶密封环密封连接外部的输水管,水流有入水口3流经换热腔4最后从出水口2流出,胶水由入胶口6进入,流经输胶管5最后从出胶口7流出,在换热腔4的内部,最先输出的水温度最低,便会接触由入胶口6最先流出的温度最高的胶水,从未实现最高的水换热最高的胶水,实现胶水换热,伴随着胶水的持续流出,最先换热的水温度会有所提高,但是此时水流接触的胶水相较于最先流出的胶水而言,温度有所降低,因此可以确保换热效率,最后胶水从出胶口7流出时可以达到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便可以将出胶口7分别连接外部胶水收集管收集至收集装置内部。
[0032]
实施例四:
[0033]
选取以上三个实施例中的外管1,然后根据输胶管5的流量和所要输送的胶水总量确定输胶管5的整体数量,根据输胶管5的整体数量选取合适的外管1的规格,根据外管1的
半径和输胶管5的数量,选取半径同外观1相同且固管槽2的数量和输胶管5的数量一致的固管贴11,将固管贴11通过纳米胶粘附在所述外管1的表面,将输胶管5的外壁卡扣在固管槽12的内部,然后将入水口3卡入在输胶管5的一端并位于外管1的内部连接换热腔4的一端,然后将出水口2卡入输胶管5的另一端并位于外管1的颞部连接换热腔4的另一端,将输胶管5分别连接外部的胶水传输管,将入水口3连接外部的输水管,水流有入水口3流经换热腔4最后从出水口2流出,胶水由入胶口6进入,流经输胶管5最后从出胶口7流出,在换热腔4的内部,最先输出的水温度最低,便会接触由入胶口6最先流出的温度最高的胶水,从未实现最高的水换热最高的胶水,实现胶水换热,伴随着胶水的持续流出,最先换热的水温度会有所提高,但是此时水流接触的胶水相较于最先流出的胶水而言,温度有所降低,因此可以确保换热效率,最后胶水从出胶口7流出时可以达到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便可以将出胶口7分别连接外部胶水收集管收集至收集装置内部。
[0034]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