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239294阅读:来源:国知局
可变的风扇,例如,可以由通过DC风扇电动机等电动机驱动的离心风扇或多叶片风扇等构成。
[0057](水分吸附机构16)
[0058]水分吸附机构16形成为例如与风路截面对应的形状,使得能够较宽得确保相对于除湿装置300的风路截面积的通风截面积。例如,若风路截面为四边形,则水分吸附机构16的通风截面设为四边形,若风路截面为六边形,则水分吸附机构16的通风截面设为六边形。
[0059]水分吸附机构16是具有多个通孔的通风体,该多个通孔形成为使第一风路50的空气通过。水分吸附机构16例如成为多孔质平板等,构成为能够使空气沿厚度方向通过。
[0060]需要说明的是,水分吸附机构16使用的是在多孔质平板的表面涂敷、表面处理或浸渍有吸附剂的结构,该吸附剂是沸石、硅胶、活性炭等那样的具有从相对湿度高的空气进行吸湿而对于相对湿度低的空气进行放湿的特性的吸附剂。
[0061]需要说明的是,水分吸附机构16不是像以往那样通过电动机等进行旋转,而是固定于第一风路50。
[0062]水分吸附机构16使用的吸附剂相对于空气的相对湿度而能够吸附的水分量(平衡吸附量)如图2所示。平衡吸附量通常当空气相对湿度升高时增加。水分吸附机构16中使用的吸附剂使用相对湿度为80%以上的平衡吸附量与相对湿度为40?60%的平衡吸附量之差大的吸附剂。由此,能够使水分吸附机构16的吸附、解吸能力上升。
[0063](温湿度传感器Ia?Ie)
[0064]温湿度传感器Ia?Ie是检测风路内的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绝对湿度、湿球温度的传感器。
[0065]温湿度传感器Ia检测向除湿装置300取入且通过第一热交换器Ila之前的空气的温湿度。温湿度传感器Ib检测通过了第一热交换器Ila之后的空气的温湿度。温湿度传感器Ic检测通过了水分吸附机构16之后的温湿度。温湿度传感器Id检测通过了第二热交换器Ilb之后的温湿度。温湿度传感器Ie检测通过了第三热交换器Ilc之后的温湿度。并且,这些温湿度传感器Ia?Ie与控制除湿装置300的控制电路4连接。
[0066](风速传感器2)
[0067]风速传感器2设于除湿装置300的第一风路50,检测第一风路50内的通过空气风量。风速传感器2如图1所示作为配置在鼓风机构12的下游侧的部件进行说明,但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检测通过第一风路50的风量,则可以配置在第一风路50的任意位置。并且,风速传感器2与控制除湿装置300的控制电路4连接。
[0068](温度传感器3a?3h)
[0069]温度传感器3a?3h检测制冷剂的温度。
[0070]温度传感器3a设置在压缩机13的喷出侧,检测从压缩机13喷出的制冷剂温度。温度传感器3b设置在压缩机13的吸入侧,检测向压缩机13吸入的制冷剂温度。
[0071]温度传感器3c设于第三热交换器Ilc的制冷剂流入侧的配管,检测向第三热交换器Ilc流入的制冷剂温度。温度传感器3d设于第三热交换器Ilc的制冷剂流出侧的配管,检测在第三热交换器Ilc处流出的制冷剂温度。
[0072]温度传感器3e设于第二热交换器Ilb的一侧配管,检测在第二热交换器Ilb处流入流出的制冷剂温度。温度传感器3f设于第二热交换器Ilb的另一侧配管,检测在第二热交换器Ilb处流出流入的制冷剂温度。
[0073]温度传感器3g设于第一热交换器Ila的一侧配管,检测在第一热交换器I Ia处流入流出的制冷剂温度。温度传感器3h设于第一热交换器Ila的另一侧配管,检测在第一热交换器Ila处流出流入的制冷剂温度。
[0074]并且,这些温度传感器3a?3h与控制除湿装置300的控制电路4连接。
[0075](控制电路4)
[0076]控制电路4基于温湿度传感器Ia?If、风速传感器2及温度传感器3a?3h的检测结果,控制四通阀15的切换、压缩机13的频率、鼓风机构12的转速、及节流机构14的开度等。
[0077]这样,除湿装置300以将空气的温湿度及风速、制冷剂温度的信息向控制电路4输出并能够进行节流机构14、鼓风机构12及四通阀15等的动作控制的方式形成系统的结构。
[0078](制冷剂)
[0079]制冷剂回路A中使用的制冷剂是例如R410A、R407C、R404A等HFC制冷剂、R22、R134a等HCFC制冷剂、或烃、氦那样的自然制冷剂等。
[0080][制冷剂的流动的说明]
[0081]制冷剂回路的运转模式通过四通阀15的切换而存在两种,在第一运转模式下,制冷剂依次流过压缩机13、第三热交换器11c、四通阀15、第二热交换器11b、节流机构14、第一热交换器11a、四通阀15,并再次流入压缩机。即,在第一运转模式下,制冷剂沿着实线流动。
[0082]在第二运转模式下,制冷剂依次流过压缩机13、第三热交换器11c、四通阀15、第一热交换器11a、节流机构14、第二热交换器11b、四通阀15,并再次流入压缩机。S卩,在第二运转模式下,制冷剂沿着虚线流动。
[0083](第一运转模式的制冷剂的流动)
[0084]从压缩机13喷出的制冷剂流向第三热交换器11c。此时,第三热交换器Ilc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制冷剂在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时,一部分发生冷凝液化。通过了第三热交换器Ilc之后,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5而流向第二热交换器lib。第二热交换器Ilb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制冷剂在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时发生冷凝液化,流向节流机构14。制冷剂在由节流机构14减压之后,流向第一热交换器11a。第一热交换器Ila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之后,通过四通阀15而再次被压缩机13吸入。
[0085](第二运转模式的制冷剂的流动)
[0086]从压缩机13喷出的制冷剂流向第三热交换器11c。此时,第三热交换器Ilc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时,一部分发生冷凝液化。通过了第三热交换器Ilc之后,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5而流向第一热交换器11a。第一热交换器Ila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时发生冷凝液化,流向节流机构14。制冷剂在由节流机构14减压之后,流向第二热交换器lib。第二热交换器Ilb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之后,通过四通阀15再次被压缩机13吸入。
[0087]这样,本实施方式I的除湿装置300使第一热交换器Ila及第二热交换器Ilb选择性地作为冷凝器及蒸发器发挥功能。即,在第一运转模式时,使第一热交换器Ila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使第二热交换器Ilb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而在第二运转模式时,使第一热交换器Ila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使第二热交换器Ilb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
[0088][湿空气线图的说明]
[0089]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除湿装置300的各模式下的温湿度推移的湿空气线图。需要说明的是,图4(a)是第一运转模式下的湿空气线图,图4(b)是第二运转模式下的湿空气线图。
[0090]而且,图4(a)中的(1-1)?(1_5)表示第一运转模式下的通过第一热交换器Ila之前的空气(1-1)、通过第一热交换器Ila之后的空气(1-2)、通过水分吸附机构16之后的空气(1-3)、通过第二热交换器Ilb之后的空气(1-4)、通过第三热交换器Ilc之后的空气(1-5)ο
[0091]另外,图4(b)中的(2-1)?(2-5)表示第二运转模式下的通过第一热交换器Ila之前的空气(2-1)、通过第一热交换器Ila之后的空气(2-2)、通过水分吸附机构16之后的空气(2-3)、通过第二热交换器Ilb之后的空气(2-4)、通过第三热交换器Ilc之后的空气(2-5)的状态。
[0092]参照图4,说明第一运转模式及第二运转模式下的空气的状态。
[0093]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 (a)中,示出水分吸附机构16的水分保持量减少而对高湿的空气(例如相对湿度70%以上)进行吸附反应的情况作为例子。另外,在图4(b)中,示出水分吸附机构16的水分保持量增多而对低湿的空气(例如相对湿度60%以下)进行解吸反应的情况作为例子。
[0094](第一运转模式的湿空气线图)
[0095]在第一运转模式中,由吸入口取入到风路内的空气(1-1)向第一热交换器Ila送入。
[0096]在此,取入到风路内的空气由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第一热交换器Ila来冷却。通过了第一热交换器Ila的空气藉由被冷却至露点温度以下而成为除湿空气(1-2),并向水分吸附机构16送入。
[0097]冷却除湿后的空气的相对湿度升高为70?90% RH左右,因此水分吸附机构16的吸附剂容易吸附水分。冷却后的空气通过水分吸附机构16的吸附剂吸附水分而除湿,实现高温低湿化并向第二热交换器Ilb流入(1-3)。
[0098]第二热交换器Ilb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因此被加热而使通过空气温度上升(1-4)ο
[0099]通过了第二热交换器Ilb之后的空气向第三热交换器Ilc流入。第三热交换器Ilc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因此使通过空气的温度上升(1-5),并由放出口向除湿对象空间放出。
[0100](第二运转模式的湿空气线图)
[0101]在第二运转模式中,由吸入口取入到风路内的空气(2-1)向第一热交换器Ila送入。
[0102]在此,取入到风路内的空气由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第一热交换器Ila加热,通过空气温度上升(2-2),并向水分吸附机构16送入。
[0103]加热后的空气的相对湿度比流入空气低,因此水分吸附机构16的吸附剂容易将水分解吸。加热后的空气通过水分吸附机构16的吸附剂解吸水分而加湿,实现低温高湿化而向第二热交换器Ilb流入(2-3)。
[0104]第二热交换器Ilb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因此对通过空气进行冷却,冷却后的通过空气在被冷却至露点温度以下的情况下,成为水分被除湿后的除湿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