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装置的制造方法_5

文档序号:9239294阅读:来源:国知局
而向第二热交换器Ilb流入(l-3c)。
[0200]第二热交换器Ilb由于第四节流机构14d全闭,因此无法作为热交换器发挥功能,未发生温湿度变化(l_4c)。通过了第二热交换器Ilb之后的空气向第三热交换器Ilc流入(l-4c)ο
[0201]第三热交换器Ilc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因此使通过空气的温度上升,并由空气的放出口向除湿对象空间放出(l_5c)。
[0202](第二运转模式的湿空气线图)
[0203]在第二运转模式时,由吸入口取入到风路内的空气(2-lc)向第一热交换器Ila送入。
[0204]在此,第一热交换器Ila由于第三节流机构14c全闭,因此无法作为热交换器发挥功能,从而在温湿度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2-2c)向水分吸附机构16送入。根据流入空气的相对湿度,水分吸附机构16的吸附剂容易解吸水分。流入空气由水分吸附机构16的吸附剂解吸水分而加湿,实现低温高湿化而向第二热交换器Ilb流入(2-3c)。
[0205]第二热交换器Ilb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因此对通过空气进行冷却,冷却后的通过空气在被冷却成露点温度以下的情况下,成为水分被除湿后的除湿空气(2_4c)。
[0206]第三热交换器Ilc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因此使通过空气的温度上升,并由空气的放出口向除湿对象空间放出(2-5c)。
[0207][本实施方式4的除湿装置300所具有的]
[0208]本实施方式4的除湿装置300除了实施方式I的除湿装置300所具有的效果之外,还具有如下的效果。
[0209]本实施方式4的除湿装置300对于低湿的空气(例如,温度26°C,湿度30% ),能够抑制在第二运转模式时向水分吸附机构16流入的空气的过加热。
[0210]而且,能够降低第一运转模式与第二运转模式之间的模式切换时的切换损失(从冷凝器向蒸发器切换时的热交换器的热容量等),增加除湿量。
[021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4的除湿装置300也可以应用实施方式I中说明的变形例。
[0212]符号说明
[0213]Ia?If温湿度传感器,2风速传感器,3a?3h温度传感器,4控制电路,11热交换器,Ila第一热交换器,Ilb第二热交换器,Ilc第三热交换器,12鼓风机构,12a第一鼓风机构,12b第二鼓风机构,13压缩机,14节流机构,14a第二节流机构,14b第一节流机构,14c第三节流机构,14d第四节流机构,15四通阀,16水分吸附机构,50第一风路,51第二风路,100除湿单元,200散热单元,300除湿装置,A制冷剂回路。
【主权项】
1.一种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风路,其供从除湿对象空间取入的空气流动; 鼓风机构,其将所述除湿对象空间的空气向所述第一风路取入; 水分吸附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风路内,进行在所述第一风路中流动的空气所含有的水分的吸附、及将自身吸附的水分向在所述第一风路中流动的空气的解吸; 第一热交换器,其与所述水分吸附机构相比设置在所述第一风路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使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第二热交换器,其与所述水分吸附机构相比设置在所述第一风路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使空气与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第三热交换器,其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相比设置在所述第一风路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使空气与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第一节流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之间,使所述制冷剂减压;及 压缩机,其喷出侧与所述第三热交换器连接,对所述制冷剂进行压缩, 所述除湿装置使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选择性地作为冷凝器及蒸发器发挥功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湿装置具备第一运转模式和第二运转模式, 在所述第一运转模式中,使从所述压缩机喷出的所述制冷剂经由所述第三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一节流机构及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而返回所述压缩机,使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及所述第三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使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并通过所述水分吸附机构对取入到所述第一风路内的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吸附, 在所述第二运转模式中,使从所述压缩机喷出的所述制冷剂经由所述第三热交换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一节流机构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而返回所述压缩机,使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及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使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将所述水分吸附机构所吸附的水分向所述第一风路的空气进行解吸。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传热面积不同。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湿装置具有: 除湿单元,其具有所述第一风路,且搭载有所述第一鼓风机构、所述水分吸附机构、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及所述第一节流机构; 散热单元,其具有第二风路,且搭载有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及将所述第二风路的空气向所述除湿对象空间外排出的第二鼓风机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风路的在该第二风路中流动的空气的空气吸入口及空气排出口与所述除湿对象空间外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湿装置具有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该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与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侦U、所述第三热交换器中的未连接所述压缩机的喷出侧的一侧、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中的未连接所述第一节流机构的一侧、及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中的未连接所述第一节流机构的一侧连接, 所述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在所述第一运转模式时,切换成将所述第三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连接,并将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与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 所述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在所述第二运转模式时,切换成将所述第三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连接,并将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与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湿装置具有第二节流机构,该第二节流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三热交换器中的未连接所述压缩机的喷出侧的一侧与所述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之间,并使制冷剂减压, 所述第二节流机构在所述第二运转模式时,若取入到所述第一风路内的空气的湿度比预先设定的第一值小,则以增加所述第三热交换器的冷凝压的方式设定开度,若取入到所述第一风路内的空气的湿度比预先设定的第二值大,则以降低所述第三热交换器的冷凝压的方式设定开度。8.—种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风路,其供从除湿对象空间取入的空气流动; 鼓风机构,其将所述除湿对象空间的空气向所述第一风路取入; 水分吸附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风路内,进行在所述第一风路中流动的空气所含有的水分的吸附、及将自身吸附的水分向在所述第一风路中流动的空气的解吸; 第一热交换器,其与所述水分吸附机构相比设置在所述第一风路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使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第二热交换器,其与所述水分吸附机构相比设置在所述第一风路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使空气与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第三热交换器,其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相比设置在所述第一风路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使空气与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第三节流机构,其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连接,使所述制冷剂减压; 第四节流机构,其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连接,使所述制冷剂减压;及压缩机,其喷出侧与所述第三热交换器连接,吸入侧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连接,并对所述制冷剂进行压缩, 所述除湿装置具备第一运转模式和第二运转模式, 在所述第一运转模式中,使所述第四节流机构为全闭,使从所述压缩机喷出的所述制冷剂经由所述第三热交换器、所述第三节流机构及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而返回所述压缩机,使所述第三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使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利用所述水分吸附机构对取入到所述第一风路内的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吸附, 在所述第二运转模式中,使所述第三节流机构为全闭,使从所述压缩机喷出的所述制冷剂经由所述第三热交换器、所述第四节流机构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而返回所述压缩机,使所述第三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使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将所述水分吸附机构所吸附的水分向所述第一风路的空气进行解吸。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路的在该第一风路中流动的空气的空气吸入口及空气放出口与所述除湿对象空间连通。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分吸附机构载持有吸附剂,该吸附剂是对于相对湿度为40?100%的空气的平衡吸附量相对于相对湿度的上升而直线性地增加的吸附剂。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分吸附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风路内。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分吸附机构是具有多个通孔的通风体,该多个通孔形成为使所述第一风路的空气通过。
【专利摘要】除湿装置具有:第一热交换器,其与水分吸附机构相比设置在第一风路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使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第二热交换器,其与水分吸附机构相比设置在第一风路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使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第三热交换器,其与第二热交换器相比设置在第一风路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使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第一节流机构,其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与第二热交换器之间,使制冷剂减压;及压缩机,其喷出侧与第三热交换器连接,对制冷剂进行压缩,除湿装置使第一热交换器及第二热交换器选择性地作为冷凝器及蒸发器发挥功能。
【IPC分类】F25B13/00, B01D53/26, F24F3/14, F24F11/02
【公开号】CN104955548
【申请号】CN201380071680
【发明人】伊藤慎一, 亩崎史武, 滨田守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9月30日
【申请日】2013年1月29日
【公告号】DE112013006529T5, WO2014118871A1
当前第5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