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再生吸干机的多级冷却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02126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余热再生吸干机的多级冷却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余热再生吸干机的多级冷却器结构,属于压缩气体干燥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余热再生吸干机又称为压缩热再生吸干机,其工作原理为利用空压机排出的高温空气所具有的热量,对经过吸附过程的吸附剂直接加热升温,使吸附剂得到彻底脱水再生,由于在加热再生过程时无需使用电能,所以最大程度地节约了能量。常见的余热再生吸干机为双塔式结构,分别是吸附塔和再生塔。
[0003]在大多数常规的吸附式干燥系统中,压缩空气先是通过冷却器和气水分离器进行冷却并除水,大部分的液态水被移除。然后空气进入吸附塔去除残留的水分,获得所需露点,小部分干燥后的气体经电加热升温,对再生塔内的吸附剂进行解附;而在余热干燥系统中,热压缩空气首先进入再生塔里,使吸附剂升温解附。然后湿热的压缩空气经过冷却器冷却到常温,并通过气水分离器排除大量水份,最后再进入吸附塔进行干燥,达到所需的露点温度。
[0004]由此可见,余热再生吸干机的冷却器,其冷却效果对整个干燥系统有非常大的影响,现有技术中,均采用一个后部冷却器,冷却效果不是非常理想,从而容易导致干燥露点偏高。此外,现有的后部冷却器,其压缩气体走管外,冷却水走管内,这样对冷却器的密闭性及管道的承压能力要求较高,存在安全隐患。
[0005]因此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必须对余热再生吸干机的冷却器结构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余热再生吸干机的多级冷却器结构,旨在增加余热再生吸干机中冷却器冷却效果,增加冷却器的安全性。
[0007]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余热再生吸干机的多级冷却器结构,所述余热再生吸干机包括吸附塔、再生塔、气水分离器、冷却器和连接各个部分的管道,所述冷却器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压缩空气入口和压缩空气出口,所述冷却器至少设有两级,且各级冷却器之间串联,第一级冷却器的压缩空气入口与吸附塔和再生塔之间通过管道相连通,前一级冷却器的压缩空气出口与后一级冷却器的压缩空气入口之间通过管道相连通,最后一级冷却器的压缩空气出口与气水分离器之间通过管道相连通。
[0008]进一步地,上述的余热再生吸干机的多级冷却器结构,其中:所述冷却器设有两级或二级。
[0009]更进一步地,上述的余热再生吸干机的多级冷却器结构,其中:所述冷却器还包括用于流通压缩空气的内管、用于流通冷却水的外管、冷却水入口和冷却水出口,所述冷却水入口和冷却水出口分别设置于外管的两端端部的外周,且冷却水入口与压缩空气出口所在同一端,相应地,冷却水出口与压缩空气入口所在同一端,所述内管设置于外管内部,且内管的两端分别与压缩空气入口和压缩空气出口相连通。
[0010]再进一步地,上述的余热再生吸干机的多级冷却器结构,其中:所述外管的两端均设有一挡板,该挡板上开有通孔,所述内管的数量与通孔数量相同,且内管的端部与各个通孔之间紧密连接无缝隙。
[0011]再进一步地,上述的余热再生吸干机的多级冷却器结构,其中:所述挡板位于外管端面与邻近的冷却水入口或冷却水出口的内壁边缘之间,且挡板的周边与外管的内壁紧密连接无缝隙。
[0012]再进一步地,上述的余热再生吸干机的多级冷却器结构,其中:所述各级冷却器均安装于吸附塔和再生塔的后部。
[0013]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体现在:本实用新型余热再生吸干机的多级冷却器结构,其后至少设有两级冷却器,大大增加了冷却效果;此外,冷却器中压缩空气走内管,冷却水走外管,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冷却水走内管,压缩空气走外管,由于内管可以承受较高的压力,因此压缩空气走内管更为安全,且压缩空气通过内管时,内管外周被外管中的冷却水包围,使得内管中的压缩空气冷却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余热再生吸干机的多级冷却器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0015]图2是冷却器的示意图;
[0016]图3是压缩空气入口界面图。
[0017]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为:1一二级冷却器,11—冷却水出口,12—压缩空气入口,13—冷却水入口,14—压缩空气出口,15—内管,16—外管,17—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空间,18一挡板,19一通孔,2—一级冷却器,3—余热再生吸干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0019]本实用新型余热再生吸干机的多级冷却器结构,如图1所示,余热再生吸干机3包括吸附塔、再生塔,一级冷却器2、二级冷却器I及连接各个部分的管道,所述一级冷却器2和二级冷却器I均安装于吸附塔和再生塔的后部,一级冷却器2的压缩空气入口与吸附塔和再生塔相连通,一级冷却器2与二级冷却器I之间串联,一级冷却器2的压缩空气出口与二级冷却器I的压缩空气入口 12通过管道相连通,二级冷却器I的压缩空气出口 14与气水分离器相连通。
[0020]如图2所示,二级冷却器I包括外管16和内管15,外管16的一端设有压缩空气入口 12,另一端设有压缩空气出口 14,内管15位于外管16内部,且内管15与压缩空气入口 12和压缩空气出口 14相连通,且内管15可设置一根或多根。外管16位于压缩空气入口 12的那一端,其端部外周设有冷却水出口 11。外管16位于压缩空气出口 14的那一端,其端部外周设有冷却水入口 13。一级冷却器11工作时,压缩空气从压缩空气入口 12进入,并流通于内管15内,从压缩空气出口 14排出,冷却水从冷却水入口 13进入外管16内,并流通于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空间17,从冷却水出口 11流出,由此可见,工作时,内管15外周被完全包裹于冷却水中,使得内管15中的压缩空气冷却效果更好。需要说明的是一级冷却器2的结构与二级冷却器I完全相同,这里不再重复说明。此外,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可以类比上述方法再串联一个或多个冷却器,例如,需要三个冷却器,则按照以下方法连接,一级冷却器的压缩空气入口与吸附塔和再生塔通过管道相连通,一级冷却器的压缩空气出口与二级冷却器的压缩空气入口通过管道相连通,二级冷却器的压缩空气出口与三级冷却器的压缩空气入口通过管道相连通,三级冷却器压缩空气出口与气水分离器相连通。若需要安装更多的冷却器,其安装方法以此类推,这里不再赘述。
[0021]如图3所示,为了保证压缩空气从压缩空气入口 12内进入时完全流入内管15内,外管16的端部设有一挡板18,挡板18的周边与外管16的内壁紧密焊接无缝隙,挡板18上开有通孔19,内管15的数量与通孔19相同,各个内管15的端部安装于各个通孔19处,且内管15的端部与通孔19紧密焊接无缝隙。这样即可防止压缩空气未完全进入内管15而流入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空间17。需要说明的是,外管16的另一端也设有挡板,挡板上也设有通孔,且内管15与该通孔之间紧密焊接无缝隙。
[0022]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余热再生吸干机的多级冷却器结构,其后至少设有两级冷却器,大大增加了冷却效果;此外,冷却器中压缩空气走内管,冷却水走外管,由于内管可以承受较高的压力,因此压缩空气走内管更为安全,且压缩空气通过内管时,内管外周被外管中的冷却水包围,使得内管中的压缩空气冷却效果更好。
[0023]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余热再生吸干机的多级冷却器结构,所述余热再生吸干机包括吸附塔、再生塔、气水分离器、冷却器和连接各个部分的管道,所述冷却器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压缩空气入口和压缩空气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至少设有两级,且各级冷却器之间串联,第一级冷却器的压缩空气入口与吸附塔和再生塔之间通过管道相连通,前一级冷却器的压缩空气出口与后一级冷却器的压缩空气入口之间通过管道相连通,最后一级冷却器的压缩空气出口与气水分离器之间通过管道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再生吸干机的多级冷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设有两级或三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再生吸干机的多级冷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还包括用于流通压缩空气的内管、用于流通冷却水的外管、冷却水入口和冷却水出口,所述冷却水入口和冷却水出口分别设置于外管的两端端部的外周,且冷却水入口与压缩空气出口所在同一端,相应地,冷却水出口与压缩空气入口所在同一端,所述内管设置于外管内部,且内管的两端分别与压缩空气入口和压缩空气出口相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余热再生吸干机的多级冷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两端均设有一挡板,该挡板上开有通孔,所述内管的数量与通孔数量相同,且内管的端部与各个通孔之间紧密连接无缝隙。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余热再生吸干机的多级冷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位于外管端面与邻近的冷却水入口或冷却水出口的内壁边缘之间,且挡板的周边与外管的内壁紧密连接无缝隙。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再生吸干机的多级冷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级冷却器均安装于吸附塔和再生塔的后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余热再生吸干机的多级冷却器结构,所述余热再生吸干机包括吸附塔、再生塔、气水分离器、冷却器和管道,冷却器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压缩空气入口和压缩空气出口,其特点是,冷却器至少设有两级,且各级冷却器之间串联,第一级冷却器的压缩空气入口与吸附塔和再生塔之间相连通,前一级冷却器的压缩空气出口与后一级冷却器的压缩空气入口之间相连通,最后一级冷却器的压缩空气出口与气水分离器之间相连通。本实用新型至少设有两级冷却器,大大增加了冷却效果;此外,冷却器内压缩空气走内管,冷却水走外管,压缩空气通过内管时,内管外周被外管中的冷却水包围,使得内管中压缩空气的冷却效果更好。
【IPC分类】B01J20/34, B01D53/26, F28D7/10, B01D53/02
【公开号】CN204911532
【申请号】CN201520722526
【发明人】崔凯旋
【申请人】江苏新凯晟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9月1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