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硫吸收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43350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一种脱硫吸收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脱硫设备,具体地,涉及一种脱硫吸收塔。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火电厂脱硫主要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在湿法脱硫中,通常采用空塔喷淋技术,在吸收塔喷淋层设计时,多采用喷嘴均匀布置的方法,这种布置,能够使喷淋截面的主体部分达到均匀喷淋,但在吸收塔近壁区域,喷淋覆盖率较低,区域阻力较小,烟气流速较快,经常在该近壁区域形成局部区域的“烟气走廊”出现烟气的近壁逃逸问题,此部分烟气的脱硫效果较差,从而影响整体的脱硫效率。
[0003]早期的空塔喷淋湿法脱硫技术,在设计时大多未考虑烟气的近壁逃逸问题,由于目前环保标准的日益提高,需要对吸收塔进行改造,为了达到较高的脱硫效率,必须降低或消除吸收塔近壁区域逃逸现象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0004]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脱硫吸收塔以提高脱硫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脱硫吸收塔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从而提尚脱硫效率。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脱硫吸收塔,该脱硫吸收塔包括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包括喷管和设置于所述喷管上的喷嘴,所述脱硫吸收塔内的空间包括主体喷射区域和相对于该主体喷射区域更靠近所述脱硫吸收塔的内壁面的近壁喷射区域,其中,所述喷嘴包括分布在所述近壁喷射区域的多个第一喷嘴和分布在所述主体喷射区域的多个第二喷嘴,其中所述第一喷嘴的喷射方向向下,且所述第一喷嘴的喷淋密度大于所述第二喷嘴的喷淋密度。
[0007]优选地,所述喷管为多根以布置形成喷淋层。
[0008]优选地,所述脱硫吸收塔在高度方向上的多个横截面分别布置有所述喷淋层。
[0009]优选地,所述近壁喷射区域环绕所述主体喷射区域。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喷嘴在所述近壁喷射区域内以及所述第二喷嘴在所述主体喷射区域内分别均匀布置。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喷嘴在所述近壁喷射区域内的喷淋覆盖率小于所述第二喷嘴在所述主体喷射区域内的喷淋覆盖率。
[0012]优选地,所述第二喷嘴中的顶层的所述第二喷嘴的喷射方向朝下,且其它所述第二喷嘴的喷射方向同时朝向上、下方向。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喷嘴为实心锥喷嘴,所述第二喷嘴为空心锥喷嘴。
[0014]优选地,所述空心锥喷嘴中的所述顶层的所述空心锥喷嘴为喷射方向朝向下的单向空心锥喷嘴,其它所述空心锥喷嘴为喷射方向朝向上和朝向下的双向空心锥喷嘴,所述实心锥喷嘴为单向实心锥喷嘴。
[00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脱硫吸收塔的近壁喷射区域设置有喷射方向向下的第一喷嘴,该第一喷嘴的喷淋密度大于位于所述主体喷射区域的所述第二喷嘴的喷淋密度,从而提高了近壁喷射区域烟气阻力,避免了近壁喷射区域的逃逸现象,以提高脱硫效率。
[0016]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7]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脱硫吸收塔的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
[0020]1第一喷嘴2第二喷嘴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0022]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相对于本实用新型中的脱硫吸收塔的结构示意图的方位。“内、外”是相对于脱硫吸收塔的实际结构而限定。“喷淋密度”是指单位塔截面积上,单位时间内喷淋的液体体积。
[002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脱硫吸收塔,该脱硫吸收塔包括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包括喷管和设置于所述喷管上的喷嘴,所述吸收塔内的空间包括主体喷射区域和相对于该主体喷射区域更靠近所述吸收塔内壁面的近壁喷射区域,其中,所述喷嘴包括分布在所述近壁喷射区域的多个第一喷嘴1和分布在所述主体喷射区域的多个第二喷嘴2,其中所述第一喷嘴1的喷射方向向下,且所述第一喷嘴1的喷淋密度大于所述第二喷嘴2的喷淋密度。
[0024]如图1所示,在脱硫吸收塔的近壁喷射区域设置有喷射方向向下的第一喷嘴,在主体喷射区域设置有第二喷嘴,该第一喷嘴的喷淋密度大于所述第二喷嘴的喷淋密度,从而提高了近壁喷射区域烟气阻力,避免了 “烟气逃逸”现象对脱硫效率的影响,以提高脱硫效率。
[0025]为了使液体喷淋均匀,作为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喷管为多根以布置形成喷淋层。构成喷淋层的喷管可以按顺序均匀布置,也可以错综交叉布置。可以多根喷管分别单独与提供压力的液压栗连接,也可以将多根喷管顺次连接后与液压栗连接。
[0026]为了进一步提高喷淋密度,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脱硫吸收塔在高度方向上的多个横截面分别布置有所述喷淋层。多个喷淋层上的不同喷嘴分别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喷淋密度,从而提高了喷淋覆盖率。
[0027]优选地,所述近壁喷射区域环绕所述主体喷射区域。
[0028]为了使喷淋更加均匀,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喷嘴1在所述近壁喷射区域内以及所述第二喷嘴2在所述主体喷射区域内分别均匀布置。
[0029]作为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喷嘴1在所述近壁喷射区域内的喷淋覆盖率小于所述第二喷嘴2在所述主体喷射区域内的喷淋覆盖率。而第一喷嘴1的喷淋密度大于第二喷嘴2的喷淋密度,从而使近壁喷射区域与主体喷射区域中的阻力相当,使脱硫吸收塔内的烟气阻力更加均匀,从而进一步避免了近壁喷射区域的逃逸现象。
[0030]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喷嘴2中的顶层的所述第二喷嘴2的喷射方向朝下,且其它所述第二喷嘴2的喷射方向同时朝向上、下方向。
[0031]作为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喷嘴1为实心锥喷嘴,所述第二喷嘴2为空心锥喷嘴。在脱硫吸收塔工作时,从实心锥喷嘴和空心锥喷嘴喷出的液体的喷淋压力相同,而实心锥喷嘴的喷淋密度大于空心锥喷嘴的喷淋密度,从而形成实心锥喷嘴的阻力效果大于空心锥喷嘴的阻力效果,也就抵消了或者部分抵消了因近壁喷射区域覆盖率低、阻力小而造成的局部流速高的现象。
[0032]优选地,所述空心锥喷嘴中的所述顶层的所述空心锥喷嘴为喷射方向朝向下的单向空心锥喷嘴,其它所述空心锥喷嘴为喷射方向朝向上和朝向下的双向空心锥喷嘴,所述实心锥喷嘴为单向实心锥喷嘴。
[0033]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34]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35]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主权项】
1.一种脱硫吸收塔,该脱硫吸收塔包括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包括喷管和设置于所述喷管上的喷嘴,所述脱硫吸收塔内的空间包括主体喷射区域和相对于该主体喷射区域更靠近所述脱硫吸收塔的内壁面的近壁喷射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包括分布在所述近壁喷射区域的多个第一喷嘴(1)和分布在所述主体喷射区域的多个第二喷嘴(2),其中所述第一喷嘴(1)的喷射方向向下,且所述第一喷嘴(1)的喷淋密度大于所述第二喷嘴(2)的喷淋密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硫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喷管为多根以布置形成喷淋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脱硫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硫吸收塔在高度方向上的多个横截面分别布置有所述喷淋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硫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近壁喷射区域环绕所述主体喷射区域。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硫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嘴(1)在所述近壁喷射区域内以及所述第二喷嘴(2)在所述主体喷射区域内分别均匀布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硫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嘴(1)在所述近壁喷射区域内的喷淋覆盖率小于所述第二喷嘴(2)在所述主体喷射区域内的喷淋覆盖率。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硫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喷嘴(2)中的顶层的所述第二喷嘴(2)的喷射方向朝下,且其它所述第二喷嘴(2)的喷射方向同时朝向上、下方向。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脱硫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嘴(1)为实心锥喷嘴,所述第二喷嘴(2)为空心锥喷嘴。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脱硫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锥喷嘴中的所述顶层的所述空心锥喷嘴为喷射方向朝向下的单向空心锥喷嘴,其它所述空心锥喷嘴为喷射方向朝向上和朝向下的双向空心锥喷嘴,所述实心锥喷嘴为单向实心锥喷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脱硫吸收塔,该脱硫吸收塔包括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包括喷管和设置于所述喷管上的喷嘴,所述脱硫吸收塔内的空间包括主体喷射区域和相对于该主体喷射区域更靠近所述脱硫吸收塔的内壁面的近壁喷射区域,其中,所述喷嘴包括分布在所述近壁喷射区域的多个第一喷嘴(1)和分布在所述主体喷射区域的多个第二喷嘴(2),其中所述第一喷嘴(1)的喷射方向向下,且所述第一喷嘴(1)的喷淋密度大于所述第二喷嘴(2)的喷淋密度。喷射方向向下的第一喷嘴的喷淋密度大于所述第二喷嘴的喷淋密度,从而提高了近壁喷射区域烟气阻力,避免了近壁喷射区域的逃逸现象,以提高脱硫效率。
【IPC分类】B01D53/78, B01D53/48
【公开号】CN204952618
【申请号】CN201520706570
【发明人】张翼, 魏书洲, 王文杰, 刘喆, 郝剑, 邵建林, 孙灏, 陈志良
【申请人】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国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三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公开日】2016年1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9月1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