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避免烟气逃逸的脱硫吸收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04968阅读:430来源:国知局
一种避免烟气逃逸的脱硫吸收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领域,尤其涉及湿法烟气脱硫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避免烟气逃逸的脱硫吸收塔。
【背景技术】
[0002]很多工业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其与降水融合形成酸雨,会严重危害居民健康,腐蚀建筑材料,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消减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控制大气二氧化硫污染、保护大气环境质量,是目前及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
[0003]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颇多,诸如改善能源结构、采用清洁燃料等,但是,烟气脱硫是有效消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不可替代的技术。烟气脱硫的方法很多,根据物理及化学的基本原理,大体上可分为吸收法、吸附法及催化法三种。吸收法是净化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最重要的、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吸收法又分为干法和湿法。
[0004]目前,湿法烟气脱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气脱硫,现有烟气湿法脱硫的原理是利用石灰石浆液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反应,将二氧化硫转化成石膏,达到去除烟气中二氧化硫的目的,其原理如下:
[0005]中和反应:2CaC03+H20+2S02= 2CaS0 3.1/2H20+2C02
[0006]氧化反应:2CaS03.l/2H20+02+3H20 = 2CaS04.2H20
[0007]在湿法烟气脱硫技术领域,脱硫吸收塔是实现上述反应的重要装置,其具有喷淋层,同过均匀地喷洒石灰石浆液与二氧化硫充分反应。然而,使用传统的喷淋层布置方式,通常采用单一种类空心喷嘴进行布置,如图1所示,由于脱硫吸收塔入口烟气流速较高,通常会产生烟气流动不均的情况,导致大量烟气沿脱硫吸收塔的塔壁逃逸,降低脱硫效率,难以满足现有的严格排放标准,且未反应的含酸的烟气沿塔壁逃逸还容易造成对脱硫吸收塔的塔壁的腐蚀。
【实用新型内容】
[0008]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避免烟气逃逸的脱硫吸收塔,通过合理布置喷淋层中的喷嘴,而使脱硫吸收塔中的烟气均匀分布,避免烟气沿脱硫吸收塔的塔壁逃逸,从而提高脱硫效率。并避免脱硫吸收塔内壁腐蚀现象的发生。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10]一种避免烟气逃逸的脱硫吸收塔,包括
[0011]至少一喷淋层,每一所述喷淋层包括米取同心圆方式布置的多个喷嘴;
[0012]布置于最外圈的喷嘴为实心锥喷嘴,布置于中间区域的喷嘴为空心锥喷嘴。
[0013]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喷淋层中的喷嘴布置密集度为0.8-1.2个/ m2。
[0014]进一步地,所述实心锥喷嘴的规格为单向向下,90-120°,Dv0.5 = 2.3-2.7mm,流速 2.5-3.0m/s
[0015]进一步地,所述空心锥喷嘴的规格为单向向下,90-120°,Dv0.5 = 2.2-2.6mm,流速 2.5-3.0m/s
[0016]进一步地,所述喷淋层的层数为3-5层。
[0017]进一步地,所述喷淋层层间的距离为1.2-2.5m。
[0018]进一步地,还包括一塔体,所述塔体的内壁与最外圈喷嘴之间的距离为
0.08-0.15m。
[0019]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同样的运行条件下,与空心锥喷嘴相比,实心锥喷嘴能够降低烟气流,达到调节烟气流速,使烟气均匀分布,防止烟气从塔壁逃逸的现象,提高脱硫效率。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背景技术】中脱硫吸收塔的喷淋层采用传统的布置方式时的烟气流场分布图。
[0021]图2为对比例中通过Fluent软件进行流场模拟得到的喷淋层下的烟气流场速度场图。
[00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通过Fluent软件进行流场模拟得到的喷淋层下的烟气流场速度场图。
[00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的一喷淋层中喷嘴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0025]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避免烟气逃逸的脱硫吸收塔,包括一塔体,至少一喷淋层,每一所述喷淋层包括采取同心圆方式布置的多个喷嘴;布置于最外圈的喷嘴为实心锥喷嘴,布置于中间区域的喷嘴为空心锥喷嘴。塔体的内壁与最外圈喷嘴之间的距离为
0.08-0.15m,优选0.lm,此距离范围适宜实心喷嘴喷洒的浆液充分与脱硫吸收塔的塔体内壁附近的烟气反应,使烟气难以逃逸。超出此范围则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0026]其中,每一所述喷淋层中的喷嘴布置密集度为0.8-1.2个/ m2,优选0.9个/ITl2 ;所述实心锥喷嘴的规格为90。,流速2.5-3.0m/s,优选2.8m/s,Dv0.5 = 2.3-2.7mm,优选2.5mm ;所述空心锥喷嘴的规格为90°,流速2.5-3.0m/s,优选2.8m/s,Dv0.5 =2.2-2.6mm,优选2.4mm ;所述喷淋层的层数为3_5层,优选5层;所述喷淋层层间的距离为
1.2-2.5m,优选 1.5m。
[0027]实施例:
[0028]以一实际的300丽机组脱硫工程为例,该脱硫工程中的脱硫吸收塔的喷淋层最外圈喷嘴选用实心锥喷嘴,中间区域布置采用空心锥喷嘴,其中,最外圈的实心锥喷嘴数量为48,中间区域的空心锥喷嘴为72,实心锥喷嘴的规格为90°,流速2.78m/s,Dv0.5 =
2.485mm,空心锥喷嘴的规格为90°,流速2.78m/s,Dv0.5 = 2.353mm,烟气入口处的烟气流速为3.9m/s,通过Fluent软件进行流场模拟,可得到在此喷淋层下方塔截面速度场如图3所示,其垂直向烟气流速均值为4.15m/s,标准偏差1.19m/s,流速最大为7.70m/so
[0029]对比例:
[0030]同样以上述实际的300丽机组脱硫工程为例,该脱硫工程中的脱硫吸收塔的喷淋层最外圈及中间区域均采用空心锥喷嘴,其中,喷嘴总数量为120,喷嘴的规格为90°,流速2.78m/s,Dv0.5 = 2.353mm,烟气入口处的烟气流速为3.9m/s,通过Fluent软件进行流场模拟,可得到在此喷淋层下方塔截面速度场如图2所示,其垂直向烟气流速均值为
4.20m/s,标准偏差1.25m/s,流速最大可达9.26m/s。
[0031]通过比较实施例和对比例,可以看到,最外圈选用实心锥喷嘴下方烟气流速较低,塔截面烟气流速分布更加均匀,且沿塔壁处烟气均匀性显著提高;而全部选用空心锥喷嘴时,截面左侧(烟气入口对侧)处明显存在一个面积较大的高速区,局部高值为塔截面最高烟气流速,流速分布均匀性较差。因此,喷淋层的最外圈选用实心锥喷嘴可以有效改善烟气“贴壁流”现象,更有利于强化塔内气液传质,从而提高脱硫效率。
[0032]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但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所作的简单的等同变化与修饰,如对喷淋层乃至脱硫吸收塔的布置方式进行本领域内惯用的调整和变换,只要其采用喷淋层的最外圈的喷嘴采用实心锥喷嘴,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不须达成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部分和标题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避免烟气逃逸的脱硫吸收塔,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喷淋层,每一所述喷淋层包括采取同心圆方式布置的多个喷嘴; 布置于最外圈的喷嘴为实心锥喷嘴,布置于中间区域的喷嘴为空心锥喷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免烟气逃逸的脱硫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喷淋层中的喷嘴布置密集度为0.8-1.2个/ m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免烟气逃逸的脱硫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实心锥喷嘴的规格为单向向下,90-120°,Dv0.5=2.3-2.7mm,流速 2.5-3.0m/s。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免烟气逃逸的脱硫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锥喷嘴的规格为单向向下,90-120°,Dv0.5=2.2-2.6mm,流速 2.5-3.0m/s。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免烟气逃逸的脱硫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层的层数为3-5层。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免烟气逃逸的脱硫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层层间的距离为1.2-2.5mο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免烟气逃逸的脱硫吸收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塔体,所述塔体的内壁与最外圈喷嘴之间的距离为0.08-0.15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避免烟气逃逸的脱硫吸收塔,包括:至少一喷淋层,每一所述喷淋层包括采取同心圆方式布置的多个喷嘴;布置于最外圈的喷嘴为实心锥喷嘴,布置于中间区域的喷嘴为空心锥喷嘴。通过合理布置喷淋层中的喷嘴,而使脱硫吸收塔中的烟气均匀分布,避免烟气沿脱硫吸收塔的塔壁逃逸,从而提高脱硫效率。并避免脱硫吸收塔内壁腐蚀现象的发生。
【IPC分类】B01D53/50, B01D53/80
【公开号】CN205216568
【申请号】CN201520839580
【发明人】赵怡凡, 谷小兵, 苏博恺, 杜明生, 申镇, 江澄宇
【申请人】大唐环境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