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压保温型喷雾干燥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64445阅读:5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增压保温型喷雾干燥塔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喷雾干燥塔,尤其涉及一种增压保温型喷雾干燥塔。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增压保温型喷雾干燥塔。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这样一种增压保温型喷雾干燥塔,包括有上下气缸、压板、增压仓、软管Ⅰ、单向阀、三通管、软管Ⅱ、软管Ⅲ、喷头、干燥塔、软管Ⅳ、电加热器Ⅰ、风机、空气过滤器、环形水箱、收料缸、出水管、冷水箱、高压泵Ⅱ、进水管、电加热器Ⅱ、高压泵Ⅰ、料液箱和上下伸缩杆;干燥塔的中上部设置为圆形。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增压保温型喷雾干燥塔,设计合理,通过采用热水箱包裹干燥塔体,能够使干燥塔内上下温度均衡,并通过采用增压装置。
【专利说明】
一种増压保温型喷雾干燥塔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喷雾干燥塔,尤其涉及一种增压保温型喷雾干燥塔。
【背景技术】
[0002]喷雾干燥是系统化技术应用于物料干燥的一种方法,在干燥室中将稀料经雾化后,再与热空气的接触中,水分迅速汽化,即得到干燥产品。该法能直接使溶液、乳浊液干燥成粉状或颗粒状制品,可省去蒸发、粉碎等工序。通过机械作用,将需干燥的物料,分散成很细的像雾一样的微粒,增大水分蒸发面积,加速干燥过程,并使其与热空气接触,在瞬间将大部分水分除去,使物料中的固体物质干燥成粉末。喷雾干燥塔可将溶液状态的物料喷入喷雾干燥塔中,物料干燥后呈固体粉末状态出料。其广泛用于生物农药,医药,食品微生物的干燥。
[0003]现有的喷雾干燥塔存在结构传统,设计不合理,喷头喷雾效率低,干燥塔内上下温度不均匀,干燥时容易引起粉体破裂受损,干燥效果差,从而影响粉体质量的缺点,因此亟需研发一种结构新颖,保温效果好,喷头喷雾效率高的增压保温型喷雾干燥塔。
【实用新型内容】
[0004](I)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的喷雾干燥塔存在结构传统、设计不合理、喷头喷雾效率低、干燥塔内上下温度不均匀、干燥时容易引起粉体破裂受损、干燥效果差、从而影响粉体质量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增压保温型喷雾干燥塔。
[0006](2)技术方案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这样一种增压保温型喷雾干燥塔,包括有上下气缸、压板、增压仓、软管1、单向阀、三通管、软管π、软管m、喷头、干燥塔、软管IV、电加热器1、风机、空气过滤器、环形水箱、收料缸、出水管、冷水箱、高压栗π、进水管、电加热器π、高压栗1、料液箱和上下伸缩杆;干燥塔的中上部设置为圆形,干燥塔的下部设置为倒梯形;干燥塔的右壁上设置有孔,干燥塔的右侧设置有软管IV,软管IV的左端通过干燥塔的右壁上设有的孔伸入到干燥塔的内部;软管IV上设置有电加热器I和风机,电加热器I设置在干燥塔的右侧;风机设置在电加热器I的右侧,风机的右侧设置有空气过滤器,空气过滤器与软管IV的右端相连接;干燥塔的内顶壁上设置有喷头,干燥塔的顶部设置有孔,干燥塔的上方设置有软管m,软管m的下端通过干燥塔顶部设有的孔伸入到干燥塔的内部,软管m的下端与喷头相连接;软管m的上方设置有三通管,软管m的上端与三通管的下端相连接;三通管的左侧设置有软管π,软管π的右端与三通管的左端相连接;软管π上设置有高压栗I,高压栗I的左上方设置有料液箱,料液箱与软管π的左上端相连接;料液箱的右侧设置有增压仓,增压仓的下方设置有软管I,增压仓与软管I的上端相连接;软管I的下端与三通管的上端相连接,软管I上设置有单向阀;增压仓的内部设置有压板,压板与增压仓相配合,压板与增压仓设置为活动式连接;增压仓的顶部设置有孔,增压仓的上方设置有上下气缸,上下气缸与设置在其下方的上下伸缩杆相连接;上下伸缩杆的下端穿过增压仓顶部设有的孔伸入到增压仓的内部,上下伸缩杆的下端与压板相连接;干燥塔的外部设置有环形水箱,环形水箱套在干燥塔的中部;环形水箱的左侧设置有进水管,进水管与环形水箱的左壁上部相连接;进水管上设置有电加热器Π,电加热器Π的下方设置有高压栗Π,高压栗Π设置在进水管上;进水管的右侧连接有冷水箱,冷水箱设置在电加热器π的下方;冷水箱的右侧连接有出水管,出水管的右端与环形水箱的左壁下部相连接;干燥塔的下方设置有收料缸,收料缸与干燥塔设置为活动式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上下气缸的缸径设置为30至50mm。
[0009]优选地,所述上下气缸的行程设置为2至5m。
[0010]工作原理:当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启动电加热器1、风机和空气过滤器,风机将空气过滤器过滤后的空气通过软管IV输送到电加热器I内,过滤后的空气经电加热器I加热后,通过软管IV输送到干燥塔内,高温气体开始对干燥塔内部进行预热。预热后,启动高压栗I,高压栗I通过软管π将料液箱内的料液输送到三通管内,并通过三通管和软管m输送到喷头内,喷头将料液高速喷出,喷出的料液呈现雾状,同时为提高喷头喷雾的效率,启动上下气缸,上下气缸通过上下伸缩杆带动压板在增压仓内进行上下往复运动,进而达到对喷头增压,从而提高喷头喷雾的效率。当喷头喷出的雾自上而下进入到干燥塔内时,需要吸收干燥塔内的高温气体,会使干燥塔内的温度降低,导致干燥塔内的上下温度不均,会影响粉体的干燥效果,所以可通过启动高压栗π,高压栗π通过将冷水箱内的冷水输送到电加热器π内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通过进水管进入环形水箱内,热水对环形水箱进行保温,并通过环形水箱对干燥塔进行保温,这样就可达到保温的效果。干燥完毕的粉体通过干燥塔底部设有的口进入到收料缸内收集。
[0011]因为上下气缸的缸径设置为30至50mm,所以上下气缸进行动作的效率高。
[0012]因为上下气缸的行程设置为2至5m,所以上下气缸的增压幅度大,增压效果好。
[0013](3)有益效果
[001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增压保温型喷雾干燥塔,设计合理,通过采用热水箱包裹干燥塔体,能够使干燥塔内上下温度均衡,并通过采用增压装置,极大的提高了喷头喷雾效率,喷雾干燥效率高,喷雾干燥效果好,提高了粉体的质量,制造成本低,实用性强,操作简单,易于维护维修。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中的标记为:1_上下气缸,2-压板,3-增压仓,4-软管I,5_单向阀,6-三通管,7-软管Π,8_软管m,9_喷头,10-干燥塔,11-软管IV,12-电加热器I,13-风机,14-空气过滤器,15-环形水箱,16-收料缸,17-出水管,18-冷水箱,19-高压栗Π,20-进水管,21-电加热器Π,22_高压栗1,23_料液箱,24-上下伸缩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8]实施例1
[0019]—种增压保温型喷雾干燥塔,如图1所示,包括有上下气缸1、压板2、增压仓3、软管14、单向阀5、三通管6、软管Π 7、软管ΙΠ8、喷头9、干燥塔10、软管IVll、电加热器112、风机13、空气过滤器14、环形水箱15、收料缸16、出水管17、冷水箱18、高压栗Π 19、进水管20、电加热器Π 21、高压栗122、料液箱23和上下伸缩杆24;干燥塔10的中上部设置为圆形,干燥塔10的下部设置为倒梯形;干燥塔10的右壁上设置有孔,干燥塔10的右侧设置有软管IV11,软管IVll的左端通过干燥塔10的右壁上设有的孔伸入到干燥塔10的内部;软管IVll上设置有电加热器112和风机13,电加热器112设置在干燥塔10的右侧;风机13设置在电加热器112的右侧,风机13的右侧设置有空气过滤器14,空气过滤器14与软管IVll的右端相连接;干燥塔10的内顶壁上设置有喷头9,干燥塔10的顶部设置有孔,干燥塔10的上方设置有软管ΙΠ8,软管ΙΠ8的下端通过干燥塔10顶部设有的孔伸入到干燥塔10的内部,软管ΙΠ8的下端与喷头9相连接;软管ΙΠ8的上方设置有三通管6,软管ΙΠ8的上端与三通管6的下端相连接;三通管6的左侧设置有软管Π 7,软管Π 7的右端与三通管6的左端相连接;软管Π 7上设置有高压栗I22,高压栗122的左上方设置有料液箱23,料液箱23与软管Π 7的左上端相连接;料液箱23的右侧设置有增压仓3,增压仓3的下方设置有软管14,增压仓3与软管14的上端相连接;软管I4的下端与三通管6的上端相连接,软管14上设置有单向阀5;增压仓3的内部设置有压板2,压板2与增压仓3相配合,压板2与增压仓3设置为活动式连接;增压仓3的顶部设置有孔,增压仓3的上方设置有上下气缸I,上下气缸I与设置在其下方的上下伸缩杆24相连接;上下伸缩杆24的下端穿过增压仓3顶部设有的孔伸入到增压仓3的内部,上下伸缩杆24的下端与压板2相连接;干燥塔10的外部设置有环形水箱15,环形水箱15套在干燥塔10的中部;环形水箱15的左侧设置有进水管20,进水管20与环形水箱15的左壁上部相连接;进水管20上设置有电加热器Π 21,电加热器Π 21的下方设置有高压栗Π 19,高压栗Π 19设置在进水管20上;进水管20的右侧连接有冷水箱18,冷水箱18设置在电加热器Π 21的下方;冷水箱18的右侧连接有出水管17,出水管17的右端与环形水箱15的左壁下部相连接;干燥塔10的下方设置有收料缸16,收料缸16与干燥塔10设置为活动式连接。
[0020]所述上下气缸I的缸径设置为30至50mm。
[0021]所述上下气缸I的行程设置为2至5m。
[0022]工作原理:当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启动电加热器112、风机13和空气过滤器14,风机13将空气过滤器14过滤后的空气通过软管IVll输送到电加热器112内,过滤后的空气经电加热器112加热后,通过软管IVll输送到干燥塔10内,高温气体开始对干燥塔10内部进行预热。预热后,启动高压栗122,高压栗122通过软管Π 7将料液箱23内的料液输送到三通管6内,并通过三通管6和软管ΙΠ8输送到喷头9内,喷头9将料液高速喷出,喷出的料液呈现雾状,同时为提高喷头9喷雾的效率,启动上下气缸1,上下气缸I通过上下伸缩杆24带动压板2在增压仓3内进行上下往复运动,进而达到对喷头9增压,从而提高喷头9喷雾的效率。当喷头9喷出的雾自上而下进入到干燥塔10内时,需要吸收干燥塔10内的高温气体,会使干燥塔10内的温度降低,导致干燥塔10内的上下温度不均,会影响粉体的干燥效果,所以可通过启动高压栗Π 19,高压栗Π 19通过将冷水箱18内的冷水输送到电加热器Π 21内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通过进水管20进入环形水箱15内,热水对环形水箱15进行保温,并通过环形水箱15对干燥塔10进行保温,这样就可达到保温的效果。干燥完毕的粉体通过干燥塔10底部设有的口进入到收料缸16内收集。
[0023]因为上下气缸I的缸径设置为30至50mm,所以上下气缸I进行动作的效率高。
[0024]因为上下气缸I的行程设置为2至5m,所以上下气缸I的增压幅度大,增压效果好。
[002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增压保温型喷雾干燥塔,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上下气缸(I)、压板(2)、增压仓(3)、软管1(4)、单向阀(5)、三通管(6)、软管Π(7)、软管ΠΚ8)、喷头(9)、干燥塔(10)、软管IV( 11)、电加热器1(12)、风机(13)、空气过滤器(14)、环形水箱(15)、收料缸(16)、出水管(17)、冷水箱(18)、高压栗Π(19)、进水管(20)、电加热器Π (21)、高压栗1(22)、料液箱(23)和上下伸缩杆(24);干燥塔(10)的中上部设置为圆形,干燥塔(10)的下部设置为倒梯形;干燥塔(10)的右壁上设置有孔,干燥塔(10)的右侧设置有软管IV(Il),软管IV(Il)的左端通过干燥塔(10)的右壁上设有的孔伸入到干燥塔(10)的内部;软管IV(Il)上设置有电加热器I (12)和风机(13),电加热器I(12)设置在干燥塔(10)的右侧;风机(13)设置在电加热器I(12)的右侧,风机(13)的右侧设置有空气过滤器(14),空气过滤器(14)与软管IV(Il)的右端相连接;干燥塔(10)的内顶壁上设置有喷头(9),干燥塔(10)的顶部设置有孔,干燥塔(10)的上方设置有软管ΠΚ8),软管ΠΚ8)的下端通过干燥塔(10)顶部设有的孔伸入到干燥塔(10)的内部,软管ΠΚ8)的下端与喷头(9)相连接;软管ΠΚ8)的上方设置有三通管(6),软管ΠΚ8)的上端与三通管(6)的下端相连接;三通管(6)的左侧设置有软管Π (7),软管Π (7)的右端与三通管(6)的左端相连接;软管Π (7)上设置有高压栗1(22),高压栗1(22)的左上方设置有料液箱(23 ),料液箱(23 )与软管Π (7 )的左上端相连接;料液箱(23)的右侧设置有增压仓(3),增压仓(3)的下方设置有软管1(4),增压仓(3)与软管1(4)的上端相连接;软管I(4)的下端与三通管(6)的上端相连接,软管1(4)上设置有单向阀(5);增压仓(3)的内部设置有压板(2),压板(2)与增压仓(3)相配合,压板(2)与增压仓(3)设置为活动式连接;增压仓(3)的顶部设置有孔,增压仓(3)的上方设置有上下气缸(I),上下气缸(I)与设置在其下方的上下伸缩杆(24)相连接;上下伸缩杆(24)的下端穿过增压仓(3)顶部设有的孔伸入到增压仓(3)的内部,上下伸缩杆(24)的下端与压板(2)相连接;干燥塔(10)的外部设置有环形水箱(15),环形水箱(15)套在干燥塔(10)的中部;环形水箱(15)的左侧设置有进水管(20),进水管(20)与环形水箱(15)的左壁上部相连接;进水管(20)上设置有电加热器Π(21),电加热器Π(21)的下方设置有高压栗Π (19),高压栗Π (19)设置在进水管(20)上;进水管(20)的右侧连接有冷水箱(18),冷水箱(18)设置在电加热器Π (21)的下方;冷水箱(18)的右侧连接有出水管(17),出水管(17)的右端与环形水箱(15)的左壁下部相连接;干燥塔(10)的下方设置有收料缸(16),收料缸(16)与干燥塔(10)设置为活动式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压保温型喷雾干燥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气缸(I)的缸径设置为30至5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压保温型喷雾干燥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气缸(I)的行程设置为2至5m。
【文档编号】B01D1/18GK205549619SQ201620152239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日
【发明人】陈涛
【申请人】陈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