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集尘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83715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静电集尘模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静电集尘模块,尤指一种将电晕单元与集尘单元结合为一模块且扁平化的静电集尘模块。



背景技术:

中国气象局在1月28日修订了霾预警标准,将PM2.5指数(<2.5um/m3)作为发布预警的重要指标之一,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指出PM2.5(<2.5um)每增加10微克,就会提高10%的肺癌发生率,各类癌症的发病率也会提高5%。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及:每增加10μg/m3的PM10将提高0.2-0.6%的死亡率,每增加10μg/m3的PM2.5将提高6-13%的心肺疾病致死率。由于环境气体中的灰尘微粒对人体具有极大的危害,因此气体净化机的结构也不断地改进。

市面上的气体净化机种类虽然很多,但针对可真正去除PM2.5(包含纳米粉尘病毒、细菌、霉菌孢子及尘螨排泄物等细微粒)的净化机并不多,静电式集尘器由于具备高细微粒去除效率、省电、低压损及无滤材的特性,预计将来将成为气体净化机的主流。但也因需要较长的灰尘与电极接触时间,因此要达到可携式设计较为困难。

现有的静电式集尘器的结构主要包括分开设置的一电晕区以及一收集区,电晕区用以产生静电放电,收集区则用以收集脏污,如前所述,由于电晕区与收集区是分开设置的两个区域,因此造成电性连接困难,不仅结构复杂、整体体积庞大,同时使得成本高且保养维修不易。

此外,目前工业用或一般市售静电式集尘器,大多以多片式或蜂巢结构来达到增加灰尘与电极接触的时间的效果,然而,无论是多片式还是蜂巢结构,在后续保养与清洁上都非常困难。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将电晕放电单元与集尘单元结合为一体且扁平化,可简化结构、缩小体积、降低成本且易于维修保养的“静电集尘模块”,为当前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静电集尘模块,包含:

一电晕单元,呈扁平状且带负电,其一表面设有多个凸出结构,凸出结构用以产生尖端放电;以及

一收集单元,呈扁平状且带正电,收集单元的一收集面朝向电晕单元的多个凸出结构,凸出结构与收集面之间具有一距离且形成一尖端放电区,尖端放电区供气体通过;当气体通过凸出结构时,气体中的微粒被电晕单元的电场充电,且微粒附着于收集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气体由该电晕单元与该收集单元相对应的其中一侧缘的一端进入该尖端放电区,之后由该电晕单元与该收集单元相对应的另一侧缘的一端流出该尖端放电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收集单元设有至少一贯穿该收集单元的第一贯穿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气体由该收集单元相对于朝向该电晕单元的一面通过该第一贯穿部进入该尖端放电区,之后由该电晕单元的周缘流出该尖端放电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气体由该电晕单元的周缘进入该尖端放电区,之后通过该第一贯穿部流出该尖端放电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电晕单元设有至少一贯穿该电晕单元的第二贯穿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气体由该电晕单元与该收集单元相对应的其中一侧缘的一端进入该尖端放电区,之后通过该第二贯穿部流出该尖端放电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气体由该第二贯穿部进入该尖端放电区,之后由该电晕单元与该收集单元相对应的其中一侧缘的一端流出该尖端放电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收集单元设有至少一贯穿该收集单元的第一贯穿部,该电晕单元设有至少一贯穿该电晕单元的第二贯穿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气体由该第二贯穿部进入该尖端放电区,之后经由该第一贯穿部流出该尖端放电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气体由该第一贯穿部进入该尖端放电区,之后经由该第二贯穿部流出该尖端放电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凸出结构为尖形凸出结构,其朝向该收集单元的面为尖形,该尖形凸出结构的断面呈尖锥形或三角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凸出结构为矩形凸出结构,其朝向该收集单元的面为平面,该矩形凸出结构的断面呈矩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凸出结构呈长条形,该多个凸出结构以其长度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并列设置于该电晕单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凸出结构由多个子凸出单元构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相邻两个该凸出结构的该多个子凸出单元交错或相对应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静电集尘模块,将扁平状电晕单元与扁平状收集单元结合为一模块,可简化结构、缩小体积、降低成本且易于维修保养。此外,于长时间使用后,可将吸附有微粒的收集单元拆下清洗或保养,即可继续使用,亦提升使用者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四款不同静电集尘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利用图4结构但气体流向相反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的电晕单元的底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有矩形凸出结构的电晕单元的底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具有矩形凸出结构的电晕单元另一实施例的底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10A、10B、10C-电晕单元;11、11A、11B、11C-凸出结构;111C-子凸出单元;12A-第二贯穿部;20、20A-收集单元;21、21A-收集面;22A-第一贯穿部;D-距离;G-气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静电集尘模块,其包含一呈扁平状且带负电的电晕单元10与一呈扁平状且带正电的收集单元20。电晕单元10的一表面设有多个凸出结构11,凸出结构11用以产生尖端放电。收集单元20的一收集面21朝向电晕单元10的多个凸出结构11。凸出结构11与收集面21之间具有一距离D,且于凸出结构11与收集面21间形成一尖端放电区,尖端放电区可供气体G通过。

于本实施例中,气体G由电晕单元10与收集单元20相对应的其中一侧缘的一端(图1所示右侧端)进入尖端放电区,之后由电晕单元10与收集单元20相对应的另一侧缘的一端(图1所示左侧端)流出尖端放电区。当气体G通过凸出结构11时,气体G中的微粒会被电晕单元10的电场充电,且微粒会附着于收集面21。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静电集尘模块,其包含一呈扁平状且带负电的电晕单元10与一呈扁平状且带正电的收集单元20A。电晕单元10的一表面设有多个凸出结构11,凸出结构11用以产生尖端放电。收集单元20A的一收集面21A朝向电晕单元10的多个凸出结构11,收集单元20A设有至少一贯穿收集单元20A的第一贯穿部22A。凸出结构11与收集面21A之间具有一距离D且形成一尖端放电区,尖端放电区可供气体G通过。

于本实施例中,气体G由收集单元20A相对于朝向电晕单元10的一面(图2所示收集单元20A的底面)通过第一贯穿部22A进入尖端放电区,之后由电晕单元10的周缘流出尖端放电区。当气体G通过凸出结构11时,气体G中的微粒会被电晕单元10的电场充电,且微粒会附着于收集面21A。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静电集尘模块,其包含一呈扁平状且带负电的电晕单元10A与一呈扁平状且带正电的收集单元20。电晕单元10A的一表面设有多个凸出结构11A,凸出结构11A用以产生尖端放电,电晕单元10A设有至少一贯穿电晕单元10A的第二贯穿部12A。收集单元20的一收集面21朝向电晕单元10A的多个凸出结构11A。凸出结构11A与收集面21之间具有一距离D且形成一尖端放电区,尖端放电区可提供气体G通过。

于本实施例中,气体G由电晕单元10A与收集单元20相对应的其中一侧缘的一端(图1所示右侧端)进入尖端放电区,之后由通过第二贯穿部12A流出尖端放电区。当气体G通过凸出结构11A时,气体G中的微粒会被电晕单元10A的电场充电,且微粒会附着于收集面21。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静电集尘模块,其包含一呈扁平状且带负电的电晕单元10A与一呈扁平状且带正电的收集单元20A。电晕单元10A的一表面设有多个凸出结构11A,凸出结构11A用以产生尖端放电,电晕单元10A设有至少一贯穿电晕单元10A的第二贯穿部12A。收集单元20A的一收集面21A朝向电晕单元10A的多个凸出结构11A,收集单元20A设有至少一贯穿收集单元20A的第一贯穿部22A。凸出结构11A与收集面21之间具有一距离D且形成一尖端放电区,尖端放电区可提供气体G通过。

于本实施例中,气体G由第一贯穿部22A进入尖端放电区,而后经由第二贯穿部12A流出尖端放电区。当气体G通过凸出结构11A时,气体G中的微粒会被电晕单元10A的电场充电,且微粒会附着于收集面21A。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图4相同,但是气体G的流向相反,本实施例中,气体G是由第二贯穿部12A进入尖端放电区,而后经由第一贯穿部22A流出尖端放电区。

图4与图5实施例说明,气体G的流动路径并无一定限制,只要可让气体G流入电晕单元10A与收集单元20A之间所形成的尖端放电区即可。以此类推,图1所示实施例的气体G可由电晕单元10与收集单元20的左侧端流入尖端放电区,再由电晕单元10与收集单元20的右侧端流出尖端放电区。而图2所示实施例的气体G可由电晕单元10的周缘进入尖端放电区,之后通过第一贯穿部22A流出尖端放电区。而图3所示实施例的气体G可由第二贯穿部12A进入尖端放电区,之后由电晕单元10A与收集单元20相对应的左侧缘或右侧缘的一端流出尖端放电区。此外,气体G亦可由电晕单元10A与收集单元20相对应的左侧缘的一端(图1所示左侧端)进入尖端放电区,之后由通过第二贯穿部12A流出尖端放电区。

关于控制气体G流动路径的方式,则可通过壳体的设计以及风扇摆放位置的设计,即可让气体G沿着所设计的通道流动。

如图6所示,其为图3及图4的电晕单元10A实施例的底视结构示意图。于电晕单元10A设有多个长形凸出结构11A,且以其长度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并列设置于电晕单元10凸出,于长形凸出结构11A之间设有多个长形第二贯穿部12A。本实施例亦适用于图3的电晕单元10A。若不于本实施例设置第二贯穿部12A,则适用于图1及图2的电晕单元10。

上述图1至图6所示实施例的凸出结构11、11A皆呈长条形,且以其长度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并列设置于电晕单元10、10A,且凸出结构11、11A为尖形凸出结构,其朝向收集单元20、20A的面为尖形,尖形凸出结构11、11A的断面呈尖锥形,除此之外,亦可呈三角形。

如图7及图8所示,电晕单元10B的凸出结构11B为矩形凸出结构,其朝向收集单元(可参阅图1所示的收集单元20)的面为平面,矩形凸出结构11B的断面呈矩形。亦可于本实施例设置如图6所示的第二贯穿部12A。

如图9所示,电晕单元10C的凸出结构11C是由多个子凸出单元111C构成,相邻两个凸出结构11C的多个子凸出单元111C交错或相对应设置。亦可于本实施例设置如图6所示的第二贯穿部12A。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静电集尘模块,将扁平状电晕单元与扁平状收集单元结合为一模块,可简化结构、缩小体积、降低成本且易于维修保养。此外,于长时间使用后,可将吸附有微粒的收集单元拆下清洗或保养,即可继续使用,亦提升使用者的便利性。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例释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及功效,而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可实施范畴,于未脱离本实用新型上揭的精神与技术范畴下,任何运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内容而完成的等效改变及修饰,均仍应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