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旋风分离器的碳纳米管分散设备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337918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旋风分离器的碳纳米管分散设备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碳纳米管分散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带有旋风分离器的碳纳米管分散设备。
【背景技术】
[0002]碳纳米管,是石墨片按照一定螺旋角卷曲而成的、直径为纳米级的管状物质。其有非常大的长径比,沿着长度方向的热交换性能很高,而相对的其垂直方向的热交换性能较低,通过合适的取向,碳纳米管可以合成高各向异性的热传导材料。由于碳纳米管自身较强的范德华力以及非常大的长径比,导致其在生产过程中极易发生团聚。而在使用时,往往要将碳纳米管的团聚体充分分散成单根的碳纳米管或者去除才能达到理想的使用效果。

【发明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有旋风分离器的碳纳米管分散设备,该设备由碳纳米管气相分散装置、旋风分离器和接收装置组成,其中旋风分离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入口管、出口管、圆筒部、圆锥部和集尘室等。
[0004]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碳纳米管气相分散装置产生碳纳米管混合组分(单根的碳纳米管、碳纳米管团聚体和相变物质),碳纳米管混合组分经由气流引导进入旋风分离器。具有较大质量和粒径的碳纳米管团聚体在离心力作用下甩向旋风分离器壁面,并在重力作用下沿筒壁下落流至底部集尘室。未被分离的组分随气流到达圆锥部某一位置时,由下反转向上经出口管流出旋风分离器,被接收装置捕集。
[0006]气流中的碳纳米管团聚体只要在气流旋转向上排出旋风分离器前能够运动至旋风分离器壁面,即可被捕集,从而达到分离碳纳米管团聚体的目的。
[000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述的带有旋风分离器的碳纳米管分散设备,可以分离碳纳米管混合组分中的碳纳米管团聚体,设备简单,安全可靠,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发明设备结构图。
[0009]图中:1.碳纳米管气相分散装置,2.旋风分离器,3.接收装置,4.入口管,5.圆锥部,6.集尘室,7.连接部,8.圆筒部,9.出口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具体的实施方法:
[0011]参照图1,本发明是一种带有旋风分离器的碳纳米管分散设备,由碳纳米管气相分散装置(I)、旋风分离器(2)和接收装置(3)组成。其中旋风分离器(2)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入口管(4)、圆锥部(5)、集尘室(6)、连接部(7)、圆筒部⑶和出口管(9)。使用时,碳纳米管气相分散装置(I)产生碳纳米管混合组分(单根的碳纳米管、碳纳米管团聚体和相变物质),经气流引导碳纳米管混合组分由入口管(4)进入旋风分离器(2),具有较大质量和粒径的碳纳米管团聚体在离心力作用下甩向旋风分离器(2)壁面,并在重力作用下沿筒壁下落流至底部集尘室出)。未被分离的组分随气流到达圆锥部(5)某一位置时,由下反转向上经出口管(9)流出旋风分离器(2),被接收装置(3)捕集。圆锥部(5)与集尘室(6)通过可拆卸的连接部(7)连接,密封良好,能够定期拆卸清理集尘室(6)中收集的碳纳米管。
【主权项】
1.一种带有旋风分离器的碳纳米管分散设备,该设备由由碳纳米管气相分散装置(1)、旋风分离器⑵和接收装置⑶组成。其中旋风分离器⑵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入口管(4)、圆锥部(5)、集尘室(6)、连接部(7)、圆筒部⑶和出口管(9)。其特征在于:碳纳米管气相分散装置⑴产生碳纳米管混合组分(单根的碳纳米管、碳纳米管团聚体和相变物质),经气流引导碳纳米管混合组分由入口管(4)进入旋风分离器(2),具有较大质量和粒径的碳纳米管团聚体在离心力作用下甩向旋风分离器(2)壁面,沿筒壁下落流至底部集尘室出)。未被分离的组分经出口管(9)流出旋风分离器(2),被接收装置⑶捕集。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旋风分离器的碳纳米管分散设备,通过控制碳纳米管混合组分的浓度与流速,可达到良好的分离效果。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旋风分离器的碳纳米管分散设备,连接部为可拆卸式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有旋风分离器的碳纳米管分散设备。该设备由碳纳米管气相分散装置、旋风分离器和接收装置组成,其中旋风分离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入口管、出口管、圆筒部、圆锥部和集尘室等。使用时,碳纳米管气相分散装置产生碳纳米管混合组分(单根的碳纳米管、碳纳米管团聚体和相变物质),经由气流引导碳纳米管混合组分进入旋风分离器。具有较大质量和粒径的碳纳米管团聚体在离心力作用下甩向旋风分离器壁面,并在重力作用下沿筒壁下落流至底部集尘室。未被分离的组分随气流到达圆锥部某一位置时,由下反转向上经出口管流出旋风分离器,被接收装置捕集。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述的带有旋风分离器的碳纳米管分散设备,可以分离碳纳米管混合组分中的碳纳米管团聚体,设备简单,安全可靠,效果好。
【IPC分类】B04C5/081, B04C5/00
【公开号】CN105057122
【申请号】CN201510426690
【发明人】何燕, 李少龙, 姚明坤, 苏玉斌, 朱圣坤, 韩锦程
【申请人】青岛科技大学
【公开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请日】2015年7月1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