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棒条式煤粉振筛的筛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80854阅读:5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棒条式煤粉振筛的筛底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棒条式煤粉振筛的筛底,所述筛底包括若干层筛网组,所述若干层筛网组中的任一层筛网组包括棒条式筛网(17)和U型方孔式筛网(18),棒条式筛网(17)和U型方孔式筛网(18)之间设置密封条(19)并通过固定件(20)固定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的筛底可有效拦截各种杂物,不易振碎,提升了煤粉质量。
【专利说明】
一种棒条式煤粉振筛的筛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粒煤喷吹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棒条式煤粉振筛的筛底。
【背景技术】
[0002]高炉喷吹煤粉是从高炉风口向炉内直接喷吹磨细了的无烟煤粉或烟煤粉或者两者的混合煤粉。在高炉冶炼过程中向高炉喷吹煤粉以替代焦炭起到提供热量和还原剂的作用,从而降低焦比,降低生铁成本,可以说高炉喷煤是现代高炉冶炼的一项重大技术革命。按煤粉粒度划分有粉煤喷吹和粒煤喷吹两类工艺技术。粉煤喷吹技术发展较早,且比较成熟;粒煤喷吹技术是近年来在英、法、瑞典等国的部分高炉上才得到了迅速发展应用。例如,英国钢联斯肯索普维多利亚女王4号高炉就采用粒煤喷吹技术,煤比达到201kg/t,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0003]在国内乃至亚洲区域,到目前为止只有莱钢使用粒煤喷吹技术。该粒煤工艺系统投产于2005年,为2 X 1880m3高炉喷煤。粒煤制粉工艺采用锤式破碎机制备煤粉。其制备的煤粉粒度分布特点为小于5mm占100%,小于2mm达到95%,小于0.074mm(S卩200网目)仅占25 %左右,平均粒度为0.55mm?0.65mm。粒煤制粉系统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配好的原煤通过给煤机皮带3从上部进入锤式破碎机2,在主引风机12的抽力作用下,烟气炉I燃烧产生的干燥气体进入锤式破碎机对原煤进行烘干,在锤击和干燥的共同作用下原煤被磨制成煤粉;干燥气体携带煤粉在主引风机抽力作用下通过锤式破碎机底部先后进入旋风分离器4和布袋收粉器11;旋风分离器和布袋收粉器收集的煤粉分别经过蝶阀5、1#卸灰阀6和2#卸灰阀9、螺旋输送机10到达1#煤粉振筛7和2#煤粉振筛8,通过筛分合格的煤粉(筛下物)进入煤粉仓,杂物和大颗粒等不合格的物料(筛上物)进入回粉斗后外排;经布袋收粉器分离出来的废气通过主引风机出口的烟囱排入大气。
[0004]多年生产实践表明粒煤制粉系统的两大主要问题就是管道磨损与高炉堵枪,且均由其粒煤制粉系统的工艺及设备特点所决定。其中高炉堵枪则和煤粉质量不稳定有莫大关系,问题则突出表现在粒煤收粉系统的筛分设备。锤式破碎机“上入下出”的出粉方式,决定了其与中速磨煤机(粉煤制粉系统的磨煤设备)相比不具备处理分离杂物的能力,所以进入制粉系统的原煤中的所有杂物都要通过煤粉振筛进行筛分处理。粒煤收粉系统使用棒条式煤粉振筛,其结构如图2所示,煤粉从煤粉入口 13进入煤粉振筛,在筛底15上通过振动对煤粉进行筛分。
[0005]该煤粉振筛使用筛底为棒条式筛网,共由上中下三片组成,棒条间隙在2.5mm?3.0mm之间。其结构如图3所示,使用四周上的法兰螺栓与上筛体14、下筛体16安装固定。
[0006]上述筛底棒条直径在2.5mm?3.0mm之间,正常情况下煤粉质量较为稳定,从高炉堵枪指标判断正常每班次堵枪数在20次左右。但在使用过程中也经常存在如下问题:杂物或者大颗粒卡挤在棒条之间,或者棒条在振动和煤粉冲击作用下发生起翘和偏斜,又或者棒条出现疲劳断裂的情况,这些都会使筛底上相邻棒条的间隙扩大好几倍,从而导致杂物、大颗粒等筛上物进入筛下,同时片状或者细条状的杂物本身就比较容易通过棒条间隙,从而严重影响煤粉质量,造成高炉出现大面积喷枪堵塞的生产事故。
[0007]随着高炉对喷吹煤粉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就需要进一步减少煤粉中的杂物及大颗粒,从而提高和稳定煤粉的质量,确保高炉喷煤的连续稳定。因此,提升粒煤系统煤粉质量就成了该套工艺能否持续发展和不断推广的一个关键环节。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棒条式煤粉振筛的筛底,该筛底可有效拦截各种杂物,不易振碎,提升了煤粉质量。
[0009]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10]—种棒条式煤粉振筛的筛底,所述筛底包括若干层筛网组,所述若干层筛网组中的任一层筛网组包括棒条式筛网17和U型方孔式筛网18,棒条式筛网17和U型方孔式筛网18之间设置密封条19并通过固定件20固定在一起。
[0011]优选地,所述若干层筛网组的层数为三层,分别为上层、中层、下层。本实用新型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他层数设置。
[0012]本实用新型的密封条用于对组合后筛网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
[0013]本实用新型对棒条式煤粉振筛的筛底结构进行改进优化,提高其拦截和筛分能力,从而提高和稳定粒煤制粉系统的煤粉质量。由于粒煤制粉系统目前在全国仅此一家,所以筛底的优化需要理论推算,更需要生产试验,所以通过不断在线安装试验,从而确定了在原来煤粉振筛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一层方孔式筛网的技术方案。并且通过多次反复试验,在确保粒煤制粉产能的情况下,确定了方孔筛底合理的孔距和孔径等关键参数。
[0014]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I)通过对制粉系统中单一设备局部结构的改造,从而实现了煤粉振筛拦截和筛分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了提升粒煤煤粉质量的目的;2)使用筛网组,且筛网组中的下层筛网为不锈钢板冲孔的方孔式筛网,筛底总体重量增加不多,不会影响筛分效果;3)通过筛网组中的上层筛网筛下来的各种杂物会被下层筛底有效拦截,确保粒煤煤粉质量的稳定;4)应用U型结构的不锈钢筛网,保证了在振动环境中,该筛网具有一定的伸展性,不容易振裂;且U型结构增加了两层筛网的间距,有利于物料的流动,也便于在线清理筛底。
[0015]本实用新型的粒煤煤粉振筛采用组合筛网,煤粉质量不仅得到提升,而且能长期稳定在较高水平上。从高炉堵枪指标判断,现在每班次堵枪数降低到5次以下。现有技术如增加双层棒条筛底,虽然可以有效拦截杂物,但是其缺点显著:这种筛底生产仅I小时左右的时间,纤维等杂物便会严重缠绕棒条,严重制约制粉产能,且筛底中上下层筛网之间间距太小,难以在线清理杂物;且双层棒条筛重量增加较多,也会影响振筛筛分效果。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粒煤制粉系统工艺流程图;
[0017]图2为煤粉振筛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棒条式筛网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筛网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图4的俯视图;
[0021]附图标记:1、烟气炉;2、锤式破碎机;3、给煤机皮带;4、旋风分离器;5、蝶阀;6、1#卸灰阀;7、I#煤粉振筛;8、2#煤粉振筛;9、2#卸灰阀;10、螺旋输送机;11、布袋收粉器;12、主引风机;13、煤粉入口; 14、上筛体;15、筛底;16、下筛体;17、棒条式筛网;18、U型方孔式筛网;19、密封条;20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以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3]实施例1
[0024]如图4和图5所示,一种棒条式煤粉振筛的筛底,所述筛底包括三层筛网组,所述三层筛网组中的任一层筛网组包括棒条式筛网17和U型方孔式筛网18,棒条式筛网17和U型方孔式筛网18之间设置密封条19并通过固定件20固定在一起。
[0025]所示筛网组分别为上层、中层、下层。
[0026]按照棒条式筛网的安装尺寸制作三片配套U型结构的方孔式筛网。两层筛网之间加设密封条,利用法兰螺栓与煤粉振筛中的上筛体和下筛体进行连接安装。筛底安装完成后,即可开始粒煤制粉生产试验,期间注意关注制粉产量、振筛振幅、煤粉化验结果等参数。通过多次试验不断进行优化,从而确定了在保证粒煤制粉产能的情况下,煤粉质量能够稳定提升的方孔筛底的孔距和孔径等重要数据。
[0027]对煤粉振筛完成上述改造后,在粒煤制粉生产过程中,制粉产能基本可满足高炉喷吹需求。筛底中不锈钢板冲孔的方孔筛底的结构,对筛底总体重量增加不多,基本没有影响筛分效果;通过上层筛网下来的各种杂物会被下层筛网有效拦截,确保粒煤煤粉质量的稳定;U型结构的不锈钢筛网,保证了在振动环境中,筛网具有一定的伸展性,不容易振裂;且U型结构增加了两层筛网的间距,有利于物料的流动,也便于在线清理下层筛网。粒煤煤粉振筛双层筛网改造后,煤粉质量不仅得到提升,而且能长期稳定在较高水平上。从高炉堵枪指标判断,现在每班次堵枪数降低到5次以下。
[0028]对比例I
[0029]该技术实用新型应用前,曾试验过双层连体棒条筛底的实用新型,原煤中携带的草栅等杂物经过制粉锤破机后形成纤维状杂物,经过棒条筛底便会缠绕在棒条上,严重影响制粉产能,而且因为两层筛底之间间距较小,难以在线清理,对提高制粉产能也有较大制约;且双层棒条筛重量增加较多,也会影响振筛筛分效果。
[0030]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主权项】
1.一种棒条式煤粉振筛的筛底,所述筛底包括若干层筛网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层筛网组中的任一层筛网组包括棒条式筛网(17)和U型方孔式筛网(18),棒条式筛网(17)和U型方孔式筛网(18)之间设置密封条(19)并通过固定件(20)固定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棒条式煤粉振筛的筛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层筛网组的层数为三层,分别为上层、中层、下层。
【文档编号】B07B1/28GK205463174SQ201620011934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1月7日
【发明人】陈江涛, 孙树峰, 张超, 杨永秀, 李丽
【申请人】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