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和次临界/超临界二氧化碳作质子泵用pH调节进行原油及其馏分破乳和提取生物化学品而不析出油组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85127阅读:897来源:国知局
用水和次临界/超临界二氧化碳作质子泵用pH调节进行原油及其馏分破乳和提取生物化学品而不析出油组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用于原油破乳的方法。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用于从原油及其馏分中提取生物化学品的破乳方法,同时避免析出不希望的原油组分。



背景技术:

原油及其馏分用作生产有价值化学品的原料。在将来,各种高附加值生物化学品也可在水的存在下由原油及其馏分的生物加工来商业生产。油田中的原油经常与水形成乳液。

乳液是通常不可混溶的两种或更多种液体的混合物,其中一相不连续地分散在其它连续相中。存在数种类型的油/水乳液,包括油包水(w/o)乳液[水是分散相,油是连续相]和水包油(o/w)乳液[油是分散相,水是连续相],以及更复杂的乳液如水包油包水(w/o/w)乳液和油包水包油(o/w/o)乳液。通常,在油田中产生的乳液是w/o乳液。

在这些乳液中,存在一些对其粘度作出贡献的表面活性分子。此外,由于来自油相的许多类型的界面活性组分(基团,COOH等)的存在,通常在原油/水界面处形成耐受膜(resistant film),所述界面活性组分具有与存在于水中的离子(H+、OH-、Cl-等)相互作用的电荷。在原油及其馏分中的乳液可由固有组分形成。

在原油中存在或者形成或者产生的高价值生物化学品具有多种应用,包括癌症药物应用、钻井液、整容手术,和从饮用水除去重金属。然而,由于这些在地层中产生的固有生物化学品(如原油及其馏分)是高度表面活性化合物,所以它们通常在油-水体系中形成非常难以破坏(即,破乳)的顽强的乳液。因此,难以从所述混合物中提取生物化学品。在许多这些情况中,由于体系的高粘度和表面活性剂的强两亲性质,常规提取(破乳)方法是无效的。

此外,尽管存在一些用于原油破乳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通常导致析出沥青质(asphaltene)—油中的一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大分子—其可导致设备故障。具体地,沥青质的析出可导致沥青质在管道和泵中的沉积,其可导致减径的、堵塞的管道和受损的泵。因此,希望避免沥青质析出。

因此,需要破乳方法,其不但有效地提取高价值生物化学品,而且还避免析出沥青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涉及用于提取原油及其馏分的表面活性生物化学产品(例如,鼠李糖脂)的方法(当它们由原油及其馏分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产生时)。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破乳方法,其利用次临界/超临界CO2作为质子泵并调节pH,而且避免沥青质析出。

在本发明中,将次临界至超临界CO2引入原油乳液(例如,水包油、油包水、水包油包水(water-in-oil-in-water),或者油包水包油(oil-in-water-in-oil)乳液)中,使得它扩散进入油-水相界并最终轻易进入和遍及所述水相,由此取决于体系的温度和压力诱发pH大降。然后,注入的CO2在所述水相中通过与遍及水相(包括乳液膜边界)的水分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碳酸。在体系的乳液界面处pH的降低导致在乳液界面处在表面活性分子(例如,沥青质、树脂酸、环烷酸,和鼠李糖脂)和水之间电荷分布平衡的变化,从而导致分子的表面活性的惰性化。这种惰性化导致所述乳液的界面皮肤的弱化,因为表面活性组分损失了对于水分子的亲和性。

然后将原油温和地搅动或者混合,其导致乳液的聚结(coalescence)。一旦所述乳液已经聚结,它们的尺寸到达重力分离油和水(含水)馏份的临界点。在这种情况中,鼠李糖脂分子迁移至水相,同时在含水体系中保持加压CO2的存在,其充当质子泵。一旦油相和水相经由聚结得到分离,鼠李糖脂可经由温度变化或者水的蒸发从水相中收集。通过保持混合物中的芳族树脂与沥青质的比率在高于临界水平的水平,在这种方法中避免了沥青质析出,所述保持混合物中的芳族树脂与沥青质的比率在高于临界水平的水平可通过以下方法完成:在破乳工艺之前或者之中将油树脂补充物(作为沥青质大分子的溶剂化剂)引入原油乳液中。

附图说明

本发明和它的许多特征的更彻底的理解将通过参考以下详细描述和附图获得。重要的是要注意,所述附图仅示出本发明的数个实施方案并因此不应视为限制本发明范围。

图1是概述了从原油乳液中提取鼠李糖脂的方法的示图;

图2是沥青质大分子、在不存在树脂的情况下的沥青质聚集物,和在存在树脂的情况下的沥青质聚集物的示意图;

图3是乳液液滴界面的代表图;和

图4是在乳液液滴中俘获的鼠李糖脂的代表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在原油乳液从生物化学生产产生之后从原油乳液中提取表面活性生物化学产品(例如,鼠李糖脂)的方法。

A.乳液

从方法和产品质量的角度来看,水和原油以乳液的形式的共存是高度不希望的。油的一些组分发挥天然和固有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同时在原油/水界面处的耐受膜也通常由于存在于油相中的分子和大分子的许多类型的界面活性组分的存在而形成。由于它们对水和油二者的部分亲和性(两亲性质),沥青质和树脂(芳族树脂)在w/o或者o/w界面处发挥表面活性剂作用。

如从原油及其提取物的界面张力(膜/皮肤/薄层的)对pH研究所观察,已知在界面处的界面活性源于在沥青质、树脂和环烷酸中主要的羧酸(-COOH)物种的存在。

树脂是比沥青质轻的大分子,以及它们表现为类似于连接有表面活性基团的常规芳族化合物的溶剂化剂。它们与水相互作用以产生w/o界面的动力学是基于存在于这些大分子中的其它极性组分的存在。通常,与较高分子量树脂相比,较低分子量树脂往往更具有表面活性(即,也更快到达并覆盖新鲜的w/o界面),这是因为与它们的较长链同系物相比,它们呈现更强的酸强度。

羧酸(RCOOH)的界面活性是pH依赖性的,因为它们是弱酸并且它们的解离取决于局部pH。通常,最轻的有机极性分子在中性pH相对更容易溶解在水中并对乳液形成具有最小贡献,而最重的分子主要是油溶性的并且它们的疏水的部分保持溶解在有机相中,同时它们的极性组分在恰当的pH范围之间在w/o界面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在鼠李糖脂分子的生产完成之后,它也在油和水之间的界面处与沥青质和树脂大分子一起参与乳液形成。从这种乳液中提取鼠李糖脂需要将这些分子的表面活性性质惰性化,这些分子作为油相和水相之间的桥梁相互作用。

水的来源可来自于补充反应介质以及原油或者原油馏分对应物,以接收营养物和排放代谢物。此外,在许多情况中,水和原油混合物的混合或者搅动可形成稳定的油包水乳液,其中水可保持在分散相中(o/w)。公知的是,水在原油乳液中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在相界处包封水滴的刚性保护膜。如前面所述,所述沥青质和树脂(作为天然表面活性剂)存在于原油的这种界面膜处。树脂增加沥青质在原油中的分散并因此将沥青质自身之间的聚集/絮凝最小化。此外,随着树脂–沥青质比率减少,所述乳液变得更牢固和更难以破坏,因为在所述乳液的界面皮肤上增加数目的沥青质大分子的存在给予所述乳液增加的刚性。

应理解的是,较低分子量的树脂允许在界面处的界面弛豫更有柔性,而较高分子量的沥青质导致难以破坏的更牢固乳液的形成。原生有机酸的存在也可促成增强的乳液稳定性。这些存在于原油中的有机酸在许多情况中主要具有环烷酸类型,RCOOH,其由原油生物降解产生。较重的化合物如沥青质和树脂也可具有连接至它们的结构的COOH和其它极性基团。所有这些具有连接至它们的大分子结构的两亲物的化合物可促成乳液和包含鼠李糖脂的乳液的形成和稳定性。环烷酸也为乳液在它们的界面处的稳定性赋予有利条件。在原油的油水界面处这些酸性基团的惰性化对乳液稳定性具有很大影响。

当这些表面活性剂在水–油界面处累积时,它们防止液滴聚结形成较大液滴,这会阻碍它们相分离。在这些组分中,由于连接的COOH基团的存在,沥青质据信是稳定乳液的主要组分。在大部分情况中,树脂或者环烷酸不能独立地产生稳定乳液。而且,树脂和环烷酸在一些情况中可在界面处与沥青质分子重叠/盘绕并影响乳液稳定性。具体地,树脂以此方式将油中的沥青质增溶,以阻止在形成界面膜时沥青质彼此缔结,并由此降低乳液刚性。所述沥青质代表原油的最重和最具极性的馏分,它们的代表性大分子主要含有具有脂族侧链和各种官能团的稠合芳环的片。具有这些结构特征,沥青质呈现表面活性和充当固有的乳化剂。

沥青质分子的最小分子量可在500Da范围内,其类似于其它天然存在表面活性剂的典型分子量(例如,树脂和环烷酸分子通常具有300–400Da的分子量)。这些低分子量天然表面活性剂相对地以较快速度移动,以到达膜表面和达到平衡,而沥青质材料(其缓慢地朝向界面膜移动)以较大程度形成非弹性表面覆盖物。当较大沥青质分子在液滴膜表面处累积时,它向o/w和w/o界面提供刚性。

由此,原油中的固有组分促成乳液稳定性或者顽固性的水平的增加或者减少。另外,微细固体物(有机的和无机的)促成所述乳液的稳定化。沥青质的化学性质取决于许多因素,即,温度、压力和它的固有有机分散剂(例如,树脂、环烷酸)。

应该注意的是,所述沥青质不以被分离的实体起作用,相反,保持在聚集状态。另外,界面膜从来不是单分子层,相反,物理组成是通过在水滴表面处累积的沥青质聚集物、树脂、环烷酸等产生的。由于在原油中的w/o界面处的π-π相互作用,沥青质分子倾向于形成絮凝物,由此协同增强w/o乳液的稳定性,除非油的较高芳族树脂与沥青质的比率落在阙限以下。通常认为,沥青质、树脂、蜡和小固体粒子一起通过在油–水界面处形成高度粘性的或刚性的膜对乳液稳定性负责。这些分子围绕水滴形成一种皮肤(或薄层)并强烈减少乳液液滴的聚结。

在不同条件(例如,pH和水含量)下,酸性原油可形成具有不同稳定性的不同类型的乳液。然而,在原油中的脂肪酸(环烷酸)存在的情况下,除了沥青质和树脂的存在之外,所述乳液模式通常在与水相的相互作用下改变。在脂肪酸-盐水体系中最基本的性质之一是形成层状溶致液晶D-相。这种相在乳液边界处具有微结构,所述微结构包括在主要的水层上的表面活性分子和大分子的双层。已经清楚地示出,这种结构将增强w/o乳液的稳定性。抵抗聚结的最后保护来自于多层的存在,其给予界面较高的界面强度和刚性。

如前面所述,原油通常含有大量环烷酸,RCOOH,其由原油生物降解产生。已经发现,乳液的类型由中间馏分中所含的酸性两亲物控制。水包油乳液的稳定性由在存在于界面处的环烷酸盐(RCOO-)之间的静电排斥控制,而油包水乳液的稳定性由存在于重馏分(即,沥青质和树脂)中的两亲物控制。

环烷酸是分子结构为RCOOH的烃,其中R一般地表征环戊烷和环己烷衍生物。在油生产操作中酸性油的开采受到约束。油藏水(reservoir water)天然被与碳酸氢根阴离子(HCO3-)平衡的二氧化碳(CO2)饱和。在油生产过程中,pH由于压力下降而升高,以及随着CO2释放,当在油藏水中存在阳离子时RCOO-环烷酸盐形成。如同树脂(和树脂酸)和沥青质一样,环烷酸和它们的盐也可表现为表面活性化合物。它们也可促成乳液的形成,和变成导致水/原油分离困难的主要贡献者。

环烷酸的化学行为类似于代表性羧酸并且酸强度类似于高级脂肪酸的酸强度。酸解离常数近似为10-5至10–6(pKa~5–6)。环烷酸比低分子量羧酸如乙酸稍弱。由此,公认的是,这种乳液分别依靠在不同重组分(例如,沥青质、树脂)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粒子、水相的pH和存在于原油中的无机物而稳定化。在降压的无水原油中,沥青质通常作为被芳族化合物和树脂稳定化的分散体存在,或者在少数情况中以颗粒形式存在。树脂和较轻极性组分的作用是通过π-π相互作用稳定沥青质分散体/悬浮液。由于树脂的这种π-π相互作用,沥青质大分子可避免同时凝结和析出。

当将水引入原油中时,情况显著改变。体系达到较高能量水平,并且由于能量差与在混合过程中产生的界面面积成比例,新产生的界面面积开始从油相牵引油组分的表面活性组分。因此,具有最高表面活性的分子倾向于朝向新鲜的w/o界面移动以减少界面处的能量水平。在这种情况中,较低分子量表面活性分子(例如,树脂、环烷酸)较快地移动至油水界面。本质上,在w/o或者o/w界面处在树脂(或者环烷)分子和溶剂化的沥青质大分子之间发生竞争。

决定树脂的最后位置的因素是这些分子的亲水/亲油平衡(HLB)或者在一些情况中是亲水/亲油差(HLD),和固体表面的相应性质。较高表面活性组分(连接有极性基团)对于w/o界面倾向于显示出超越较不亲水的树脂分子和在一定程度上也超越沥青质的亲和性。由于沥青质分子的尺寸较大,它们倾向于朝向界面缓慢移动。因此,沥青质的溶解性情况可部分地改变,以及在界面处少量颗粒析出可发生。在含水液滴被作为它的最接近的邻居的界面树脂膜包覆的情况下,沥青质粒子倾向于在液滴表面膜上重叠和累积。结果,所得界面性质具有较高顽固性并且相应的乳液的稳定性显著增加。

保护界面膜的机械性质提供w/o乳液的强度和稳定性水平。集中的聚合物型有机分子在界面膜处的重叠可提供弹性或粘性性质,其使得破乳过程具有挑战性并且耗时。作为分子缔合的结果,芳族沥青质分子形成三明治状堆叠结构。

在界面活性组分中羰基的存在对于乳液稳定性而言是关键需要。然而,在模型体系(人造体系)中用树脂(-COOH基团)形成的乳液与它的相应的沥青质馏分相比的相对不稳定性显示,–COOH基团的存在可能是不够的,以及可能需要较长有机链(例如,沥青质)。

而且,在树脂或者沥青质分子中的OH和羰基(-C=O)起着以下作用:围绕水滴通过氢键形成机械屏障,由此防止聚结。在树脂或沥青质中的开链羰基(–COOH)更加可能发挥关键作用以提供较好的乳液稳定性,因为它们与沥青质和树脂的环结构中的刚性羰基(–C=O)相比对氢键更加顺从。

ζ电位(ζ)是乳液(不稳定性)的重要特征,其涉及物质在ζ=0时的等电点(IEP)。在小于IEP的pH值时,ζ电位是正的,而在高于IEP的pH值时,ζ电位是负的。pH对于沥青质的ζ电位的影响可通过以下方法解释:观察这些含有pH依赖性官能团(酸性和/或碱性)的材料的表面,其中任一种或者两种经历解离和质子化。在沥青质上的负表面电荷来自于酸性表面官能团如羧酸(-COOH)的解离,所述酸性表面官能团在环境条件呈现约4的pKa值。正表面电荷来自于碱性的含氮官能团如吡啶的质子化。沥青质1:5的等电点pH值(pHIEP)为约4.5,对于沥青质1:15和沥青质1:40,在庚烷溶剂中的pHIEP为3.0。

在油/盐水和盐水/矿物界面之间的酸/碱型相互作用也可促成乳液膜稳定性。来自油和矿物的极性官能团可在油/盐水和盐水/矿物界面处接触时充当酸或者碱。取决于水相的pH和盐度,在两个带电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双层力。在两个界面上的带电位点的电荷、电势,和符号的分布决定相互作用是吸引还是排斥。吸引力倾向于导致所述乳液膜变得不稳定和可能破裂,因为电荷将它们的注意力(attention)从水相中/水相处的水分子转移至油相中的极性基团。这将提供在沥青质电荷与在油/水界面处的油的带相反电荷的表面活性极性官能团和与油的本体相中的带相反电荷的极性基团之间的直接接触。相反,当双层力是排斥(即,固体和油的官能团具有类似电荷)时,只要排斥双层力大于吸引范德华力和施加的毛细压力,水膜将保持稳定。多价阳离子的存在可通过相反极性吸引导致不稳定水膜。

由此,重要的是理解在乳液界面处的石油化学(包括它与酸/碱的相互作用、表面活性剂、动电学行为、亲水/亲油平衡(HLB)、亲水/亲油差异(HLD)、等电行为(ζ电位),和离子强度),以有效和快速地破乳w/o或者o/w乳液和迫使具有较高亲水性质的分子移至水相中。

在本发明中,加压/溶解的CO2影响鼠李糖的–COOH基团的惰性化。然而,存在于鼠李糖脂中的鼠李糖倾向于溶解在水相中或者在水相中析出。由此,由于在鼠李糖脂中糖基的存在和它的较大尺寸,所述分子最终作为析出物或者溶解的分子存在于水相中,取决于体系的温度。

B.石油化学

通常认为原油是沥青质和树脂的胶体分散体,所述沥青质和树脂构成不连续的和极性组分,分散在由非极性化合物构成的连续相中。原油中的树脂充当胶溶剂(桥连剂),从而保持沥青质悬浮并保持原油稳定性。当将树脂从原油分离时,这种胶体体系的稳定性丧失以及沥青质沉积发生。原油是由不同成份形成的复杂的有机混合物,主要包含饱和烃和芳族烃。它还含有杂核化合物、乳化的水,和其它无机物。烃部分主要含有正烷烃、异烷烃、环烷烃、芳族化合物(具有烷基侧链的单-、二-,和多核芳族烃[PAH])、树脂(具有众多结构单元如亚砜、酰胺、噻吩、吡啶、喹啉和咔唑的聚集物),和具有数千各种各样衍生物的沥青质(扩展的聚芳族化合物、环烷酸、硫化物、多元酚和脂肪酸的聚集物)。

所述沥青质天然是胶体并且原子氢与碳的比率为1.0至1.2。沥青质的N、S,和O含量很小,这暗示大部分沥青质主链由稠合的芳族碳构成,所述稠合的芳族碳点缀有极性官能团,每个大分子的极性官能团含有5至7个杂原子。另外,这些不同种类的杂核多环化合物(包含N、S、O或者金属化合物)的分布根据它们的分子量、结构和挥发性而不同,以及通常集中在较高沸点范围内。而且,石油性质显示宽范围性质和与石油的来源和位置相关的不一致性。同样,在精炼厂中加工过的石油通常是不同来源的原油的混合物,因此具有由存在于混合物的单个原料中的原油来源决定的中间特征性质。

原油分散体的稳定性与不连续相和连续相之间的界面的电特征紧密相关。沥青质的平均分子量是有争议的并且可为约700至约15000amu。沥青质的电表面电荷可关于沥青质来源而不同。例如,一些已经在水和乙醇中测得净正电荷,而其它已经测得净负表面电荷。沥青质馏分在原油中含有最大百分比的杂原子(O、S、N)和有机金属组分(Ni、V、Fe)。胺基团、羧基、S、N、O和金属存在于油的沥青质和树脂组分中。据信,沥青质分子的结构由多环芳族簇组成并取代有不同烷基侧链。

沥青质的这种溶解性级别限定暗示沥青质分子结构的宽分布,所述沥青质分子结构在各种原油来源中改变极大。通常,沥青质具有稠环芳香性、小的脂族侧链,和能够在分子间和分子内给予或者接受质子的极性含杂原子的官能团(例如,羧酸、羰基、酚、吡咯,和吡啶)。

沥青质聚集的最似乎合理的机制主要涉及在芳环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在极性官能团之间的氢键,和其它电荷转移的相互作用。因此,沥青质聚集行为可能是通过多分散性、化学组成,和沥青质单体中的官能团的立体排列或者相互连接来控制的。

1.有机金属化学

原油中的金属以多种有机和无机形式出现。金属的无机形式和有机金属化合物大体上关于它们的挥发性来分布。原油中的有机金属通常以两种形式存在。Zn、Ti、Ca,和Mg通常与作为皂的环烷酸组合存在。相反,V、Cu、Ni,和部分的Fe作为油溶性卟啉型化合物存在。

在原油中发现的主要金属有机化合物已知为金属卟啉类。卟啉具有类似于叶绿素的环结构并且具有这样的环:金属存在于环的中心处作为螯合化合物。钒(V)、铁(Fe II)和镍(Ni II)(统称为重金属)很大程度上存在于卟啉环的中心处。除了含N、S和O的环状和多环化合物之外,更具挥发性的物种(主要为汞烃)在更具挥发性的饱和馏分中被发现,而氧钒基(V)和Ni卟啉在中间极性分子质量馏分中被发现。在原油油渣中的重金属(Me)以卟啉化合物的形式集聚在沥青质中。这种类型的化合物的分子量在420和520之间(即,从C27N4至C33N4)变动。

很大一部分的V(10-60%)作为杂原子被发现,从而形成原油中的卟啉结构。金属实体也在树脂和沥青质馏分中的低挥发性物种中被发现。然而,它们的存在主要在非挥发性沥青质聚集物中被观察到。这里提供的证据清楚地表明,沥青质分子是原油的最复杂的组分并且对于破乳和炼油具有很大影响。沥青质馏分基于它们的在甲苯中的溶解性和在正庚烷溶剂中的不混溶性被互相包含地限定。

金属组分(其主要集中在较高分子量沥青质馏分中)向沥青质分子赋予极性特征性质。已经确定,集中在该馏分中的这些痕量元素高达相应的原油的10倍。

2.有机氮化学

原油含有有机含N化合物,然而,有机N化合物在原油中的含量相当低(0.1–2wt%)。在石油中的有机N由石油原油中的芳族杂环化合物中的吡咯和吡啶官能团支配。它们主要包含非碱性吡咯和碱性吡啶杂环并且吡咯型相对于吡啶型占优势。在各种不同类别的有机N化合物中,烷基取代的咔唑已知是在原油中出现的主要类别的有机N化合物。咔唑和苯并咔唑也是岩石提取物和原油的常见组分。

各种类型的含N化合物的浓度在多个回收阶段之间的油中不同。通常,来自每一井中的较后回收阶段的原油显示降低量的碱型含N化合物。总体上,来自较后回收阶段的原油中的胺馏分也显示降低的趋势。相反,中性含N化合物的相对存在表明提高的趋势。因此,在油中的N含量和类型显著改变,大部分集中在重馏分和油渣中。

在这些化合物和油藏矿物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可对在油回收中碱性有机N化合物以及胺的降低的丰度负责。据信,吡啶型官能团是牵涉在原油和矿物表面之间的极性相互作用中的极性物种。在加氢处理之后残留的顽固性N化合物的存在排除了它们在一些原料的有效升级(例如,中间馏出物至运输燃料)中的使用。

原油的树脂馏分包含极性分子,所述极性分子经常含有杂原子如N、O和S。这种馏分在操作上可限定,树脂的一种常见限定是所述馏分在轻烷烃如戊烷和庚烷中可溶,但是在液体丙烷中不溶。环烷酸是这种馏分的一部分。树脂是存在于脱沥青油(不含沥青质)中的最具极性的和芳族的物种,并在原油中通过将沥青质分子和聚集物的极性和芳族部分溶剂化而促成沥青质的增强的溶解性。沥青质在原油中的溶解性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树脂溶剂化介导,因此树脂在析出和乳液稳定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树脂具有相当的表面活性,但是在模型体系中还没有被发现通过自身显著稳定油包水乳液。然而,在溶液中(最佳的酸性官能团与碱性官能团的比率)树脂的存在可经由在油/水界面处的沥青质溶剂化或者置换而使乳液不稳定(无沥青质析出)。在树脂存在或者不存在下的沥青质聚集物在图2中示出。

大部分酸包含在轻馏分和中间馏分中,而沥青质和树脂基本上存在于重馏分中。存在于酸性原油中的两亲物对于乳液的形成和稳定化的贡献(取决于水含量和水相的初始pH)已经被如下确认:(i)轻环烷酸(低分子量)和环烷酸盐不能形成和稳定乳液;(ii)包含在中间馏分(中至高分子量)中的酸似乎支配与原油形成的乳液类型;(iii)由中间馏分产生的环烷酸盐对在高pH和水含量形成的o/w乳液的形成和稳定化负责;和(iv)包含在原油中的最重两亲物(即,树脂和沥青质)对油连续乳液的长期稳定性起着主要作用。代表性乳液液滴界面的示意图在图3中示出。

C.原油馏分原料破乳和提取鼠李糖脂(生物化学品)

在原油破乳中的一个重要挑战是防止沥青质从原油析出。最重原油是极其粘性的并具有低API重力,以及在一些情况中低树脂与沥青质的比率可具有较高的酸官能团与碱官能团比率(或者反之亦然)。在许多情况中,树脂与沥青质比率低于临界阈值,一旦所述乳液被破坏或者不稳定,其导致沥青质析出。>4的高酸性官能团与碱性官能团比率或者<0.25的低酸性官能团与碱性官能团比率也导致破乳困难。如果树脂浓度低于或者高于临界阈值,那么沥青质分子开始聚集并最终从原油析出,因为可能不存在足够的可用于沥青质分散的溶剂化剂。对于石油生产者和利用原油和原油馏分形成表面活性产品的工艺而言,这是很大的挑战。如本文中所讨论,本发明解决了这种顾虑。

树脂是用于沥青质大分子的溶剂化剂。由此,在树脂与沥青质的比率低于临界阈值的情况中,需要在破乳过程之前或者之中在原油中添加另外的树脂材料(具有平衡的酸性官能团与碱性官能团的比率)。为了平衡它,添加含有有机碱性N基团的树脂溶剂以使官能团在以下范围内:0.25<酸性官能团与碱性官能团的比率<4。这些含有平衡的酸性官能团与碱性官能团的比率的添加剂在原油馏分或者其它天然来源中被发现。通常,在不同沸点范围的具有显著较高胺基浓度的焦化汽油或者减粘裂化油可在这些重原油中用作添加剂,作为原油中的沥青质的溶剂化剂,然而也用于平衡酸性官能团与碱性官能团的比率。然而,如果原油含有非常低的酸性官能团与碱性官能团的比率,那么将需要在开始破坏乳液之前混合具有增加的酸性基团的树脂添加剂以平衡酸性官能团与碱性官能团的比率。

在破乳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涉及两个乳化的液滴的聚结。为了实现水滴之间的直接接触和随后的液滴聚结以允许泡沫脱水,必须将对乳液稳定性负责的被吸附的材料从原油–水界面弱化、置换和惰性化,以允许在液滴之间的紧密接触和在界面处粘度的降低。表面活性剂的这种置换或者惰性化也可从界面处的流变学的变化注意到。通过形成刚性(或者弹性)界面皮肤,由于在皮肤表面上表面活性剂(沥青质、树脂,或者环烷酸)的存在,原油–水界面的复杂流变学是明显的。刚性也取决于在油中芳族树脂与沥青质的比率以及不平衡的酸性官能团与碱性官能团的比率。应提及的是,这种芳族树脂与沥青质的比率是重要的,以将沥青质保持在隔离的状态和防止沥青质的任何聚集以析出。在油中约0.25至4的平衡的酸性官能团与碱性官能团的比率通过控制ζ电位(-10至10eV)弱化乳液皮肤,或者弱化皮肤处的动电学行为。

原油是包含数种不同物种的复杂体系,其中观察到的表面流变学将不仅取决于相对表面活性,而且取决于在各种pH条件下这些组分在本体相和界面之间的分配的能力。具体地,沥青质通过形成弹性皮肤吸附在纯的油–水界面处,以及可经历重新取向和使表面层变得刚性,这是因为在所有原油组分中沥青质分子是尺寸最大的。表面活性化合物的添加改变了界面弹性,但是混合的固有表面活性剂/沥青质吸附的层取决于pH形成非常稳定的界面。然而,如果除了pH调节之外原油的天然表面活性物种存在于油溶液中并允许增加或者减少,表面流变学可非常不同。此外,破乳剂向含有表面活性原油组分的模型体系的添加表明,支链化学品可有效置换天然表面-活性组分。

关于增加压力,二氧化碳在水中具有两种未解离的形式:含水二氧化碳和碳酸。由于含水二氧化碳向碳酸的反应是缓慢的,同时碳酸在环境条件快速解离,碳酸的浓度很可能比含水二氧化碳低得多。

从次临界范围至超临界范围加压的二氧化碳可在水相中溶解额外的二氧化碳以形成解离的碳酸。二氧化碳在较高压力溶解的更多并结果解离成H+离子。温度增加也增强碳酸的解离。

在本发明中,必须限定可逆的/可切换的/可调的质子[H+]泵灵巧破乳剂。这种破乳剂与CO2、水和在一些情况下与沥青质溶剂化剂组合形成。将高压CO2引入可达到高达300巴(即,高于CO2超临界压力)的压力容器。保持体系的温度低于约150℃。需要数个方程来描述破乳剂(在本发明中的溶解至水相中的碳酸)的性质。

在这里,气体CO2有时通过具有分压pCO2的CO2(g)表示。溶解的CO2通过CO2(aq)表示,以及溶解的碳酸通过H2CO3表示,[H2CO3*(aq)]=[H2CO3(aq)]+[CO2(aq)]。关于压力,CO2(g)与H2CO3*(aq)平衡,如下面所示:

为了简明,溶解的CO2(aq)和碳酸H2CO3(aq)的摩尔浓度的总和通过[H2CO3*(aq)]表示。事实上,99.85%是CO2(aq)和仅0.15%H2CO3(aq)。假定[H2CO3*(aq)]≈CO2(aq)≈CO2(aq)+H2CO3(aq)。此外,根据亨利定律[CO2(aq)=pCO2/kH],在气体空间中的CO2气体将与水相中的CO2平衡,其中kH(mole kg-1atm-1)是亨利定律常数。由此,随着增加压力,CO2在水相中的溶解性将增加。而且,CO2在水中的溶解性随着降低体系的温度而增加。然而,为了在体系中保持CO2的超临界行为,除了CO2的超临界压力之外,体系的温度不得不高于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结果,二氧化碳和水在较高压力的组合效果在封闭的容器或者接触器内呈现独特性质。保持CO2的超临界状态是重要的,因为在这种状态CO2容易扩散至油相中并容易到达o/w或者w/o界面。CO2在界面处可通过形成HCO3-和H+与水相建立平衡。CO2在高压力更容易解离,由此显著降低整个水相的pH。结果,存在于界面处的表面活性组分将达到所述等电状况(pHIEP)或者ζ电位,从而导致表面活性化合物的惰性化。

碳酸的第一解离常数通过下式给出:K1={a(H+)a(HCO3-)}/a(H2CO3*),其中a(j)是涉及的物种j的活性。通过使用pH和pK1的定义,该方程可重排成下式:pK1=pH+log{[H2CO3*]/[HCO3-]}-log(γa),其中ja和γa分别是HCO3-的摩尔浓度和活性系数。在这里,中性物种的活性系数假定为1。由此,在破乳过程中,CO2发挥双重作用。超临界CO2由于较好的扩散性和零表面张力而扩散通过原油相(对于w/o的情况)或者水相(o/w的情况),并降低粘度以引发目标化合物的质量转移。

如前面所述,原油的表面活性组分(沥青质、树脂、环烷酸、脂肪酸)在一定程度上均对稳定乳液的形成负责。由此,表面活性组分的惰性化和粘度或者界面张力的弱化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完成。这些包括在界面处次临界至超临界CO2的存在或者渗入、在界面处ζ电位的降低或者改变HLD,和引入较低分子量树脂或树脂型化合物以溶剂化沥青质大分子。

通过树脂型添加剂的溶剂化减弱表面粘度并允许沥青质自由地使自身重新取向,使得沥青质分子不彼此堆叠,即,不开始形成聚集物和不析出。然而,溶剂化允许沥青质的两性离子通过它们的带相反电荷的极性吸引不仅彼此桥连,而且与树脂分子桥连以形成不存在水分子的胶束。乳液液滴界面的代表性弱化和鼠李糖脂分子的俘获的示意图在图4中示出。

尽管膜(膜厚度)的崩塌可在水相中在低pH和甚至在较高离子强度盐通过惰性化原油组分的表面活性组分来实现,但是防止沥青质析出是最重要的。这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通过添加芳族溶剂(例如,焦化汽油、减粘裂化油)(其可容易地在精炼厂中得到)提高芳族树脂与沥青质的比率(和/或平衡酸性官能团与碱性官能团的比率)。需要的添加剂的量依赖于原油或者原油馏分的类型。

概述本发明的从原油乳液中提取生物化学品(鼠李糖脂)的方法的图表在图1中示出。

在本发明中,通过将次临界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引入o/w或者w/o,或者w/o/w和o/w/o乳液中,利用了次临界和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独特性质,使得它不仅扩散至油-水相界中,而且到达水相(外部引入的或者天然存在的)以诱导pH大变(下降),并通过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在乳液膜边界周围形成碳酸。

鼠李糖脂是高度表面活性化合物。它们在结构中携带糖基(鼠李糖)以及脂肪酸。它们也连接有羧酸基团。鼠李糖脂的化学结构在下面示出:

由此,为了提取鼠李糖脂,必须控制体系的最终压力(次临界至超临界范围),使得它产生宽范围的较低pH环境,这种较低pH环境在o/w或者w/o界面处交互性地使固有表面活性分子(包括鼠李糖脂)的羧基的酸性性质惰性化。在这种惰性化下,当水相的pH充分下降低于油组分的各种羧酸基团的pKa(酸解离常数)值时,在存在于油分子中的酸基团和水的氢键之间的相互作用被惰性化或者减小。因此,通过在乳液皮肤界面处有机酸基团(-COO-)与它的抗衡离子(H+)的缔合和由此导致的油相的极性酸性基团和水相中的氢键的脱离,在来自油相的解离的羧酸基团(-COO-)和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被恢复(reverted)。

二氧化碳在乳液界面处的扩散降低粘度和密度,由此在乳液皮肤处降低界面张力。通过允许足够的弛豫时间,这种扩散通过各种方式(包括聚结)帮助破坏乳液。在本发明中,随着碳酸(H2CO3)和溶解的CO2累积在水相中,二氧化碳在水中或者在油/水(o/w)或者水/油(w/o)界面处扩散,并连续地迁移至水相中,直到建立平衡。随着碳酸氢根(HCO3-)离子形成,来自油界面的部分的二氧化碳也与水建立平衡。而且,存在于膜界面处的二氧化碳具有与油相最小的电相互作用,结果,它对o/w或者w/o乳液皮肤产生负协同作用(通过粘度降低)并使皮肤弹性较弱。如果在次临界和超临界CO2的存在期间允许足够的时间和温度(25-150℃),那么有机极性基团在油中的弛豫在乳液界面处发生,并且膜顽固性显著减小。

在体系中的水相中pH的降低导致树脂酸和环烷酸“关闭”它们的酸性性质,即,这些酸的质子返回移动并返回与碳酸氢根(-COO-)阴离子缔合成它的未解离状态(-COOH),这是因为由于(H+)从碳酸(H2CO3)的释放,这些酸具有比乳液界面处的pH高的pKa值。由于在升高的压力下碳酸的形成和解离以释放质子(H+),环烷酸、树脂酸、原卟啉和沥青质的所有较大非极性(有机)组分的–COOH基团发生这种事件,这些–COOH基团在较低pH变得惰化。

在CO2注入之前,存在于乳液膜中的沥青质、环烷酸和树脂的羧酸(R–COOH)组分是所述膜的强界面张力的主要原因,从而给予膜坚固性、强度或者顽固性。然而,其它极性组分(即,有机S、N、NH基团)在这种较低pH条件下可转变它们与水的相互作用。应指出的是,在油-水接触区域从R–COOH的解离形成H+离子导致乳液界面的形成。在这种界面处,表面活性组分的有机组分被油相的有机大分子通过范德华吸引(或π-π吸引)在油相的方向上牵引。另一方面,从表面活性组分(例如,R-COOH)解离的H+离子被朝向水相的电吸引(或库伦牵引)朝向水分子牵引。这种在中间具有表面活性组分的w/o或者o/w界面处的斗争提供了产生界面膜的基础。

当极性沥青质也朝向水相移动时,膜的强度也来自于沥青质分子在界面处的逐步堆叠沉积。沥青质的羧基和其它极性基团也可参与两相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当树脂是参与表面活性剂时,它们的芳族对应物被油相中的沥青质的芳核通过π-π吸引所牵引。在环烷酸的情况下,有机对应物(有机化合物)被存在于油中的沥青质和其它有机组分的脂族组分通过范德华吸引所吸引。由于在界面处充当表面活性剂的沥青质,所述乳液变得刚性和更牢固。在这里,沥青质的芳族部分被油相中的其它沥青质通过π-π吸引所牵引,以及沥青质的脂族组分被存在或者并列在油相中的树脂和沥青质的脂族组分牵引。事实上,正是油组分的相对浓度、它们的温度、尺寸、运输性质,和极性基团决定在界面皮肤处终止的油组分的类型。

沥青质大分子的极性杂原子组分(例如,S、N、O、金属)也促成乳液膜的强度。这些杂原子类似于主要在沥青质中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在树脂中的两性离子。当将次临界至超临界CO2引至含有o/w或者w/o乳液的原油时,CO2的侵入在乳液界面处具有显著影响。高压力CO2诱导pH下降并且它主要由在体系中施加的压力决定。公认的是,存在于这种乳液皮肤界面处的任何弱酸开始缓慢返回至它的未解离形式,从而导致乳液皮肤的弱化。而且,在乳液皮肤弱化的情况下,由于乳液皮肤的弛豫,含杂原子的沥青质将得到机会进行大分子的分子或者片段的交互和/或内部重新定位,使得惰性化的羧基(-COOH)将在油相内部移动,这是因为它已经失去了它的根据氢键能力与水相相互作用的能力。大分子(沥青质)的这种重新定位和重新组织也可在相对的电正性和电负性的杂原子(两性离子)之间在沥青质、树脂和环烷酸的大分子之内或者之间进行。在沥青质和树脂分子中可具有许多两性离子(带相反电荷的极性基团)。

由此,在乳液皮肤处这些聚集物-水相互作用的动电学行为的变化由在油和水之间的界面处碳酸(H2CO3)的解离(即,形成H+和碳酸氢根(HCO3-)离子)形成的局部pH控制,使得负责形成坚固乳液的油组分中的包含有机酸(羧酸)基团的分子通过与质子(H+)或者水合氢离子(H3O+)相互作用返回至未解离形式。由此,碳酸在界面处充当质子泵以使羧酸(-COOH)基团惰性化并由此导致界面处的ζ电位变化(约-10至10eV),使得在膜界面处达到树脂和沥青质的等电点(IEP)。这种情况当在膜界面处乳液水相的pH下降低于有机酸(环烷酸、树脂和沥青质的羧酸)的酸解离常数时发生。

作为发生这种情况的结果,在膜界面处亲水亲油平衡(HLB)或者亲水亲油差(HLD)的迁移使得乳液膜的界面张力较弱。随着沥青质中的两性离子也开始在它们之内和之间相互作用,这些现象发生。羧酸基团–COO-返回与它的抗衡离子H+缔合,从而在膜表面(存在于水中)处导致弛豫以形成树脂和环烷酸的无电荷–COOH以及沥青质分子的酸基团。这些影响导致在水和油相中的极性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减弱。

当这被实现时,乳液体系的温和混合诱导乳液的聚结并因此乳液尺寸增加。在聚结期间界面膜的破坏帮助乳液液滴采取较大尺寸。当液滴达到临界尺寸时,随着聚结继续,重力将帮助分离油和水组分。然而,必须调节二氧化碳和体系的压力,使得控制沥青质聚集以避免沥青质突然从油相析出。

因此,加压的次临界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在破乳过程中充当质子泵和粘度降低剂。这在添加或者不添加溶剂化剂的情况下进行(例如,树脂以防止沥青质析出)。在乳液崩溃期间较高的芳族树脂与沥青质的比率对于防止沥青质析出是重要的。此外,在原油中酸性官能团与碱性官能团的比率对于乳液去稳定化是重要的。由此,芳族树脂型物质(例如,焦化汽油、减粘裂化油,或者来自生物来源的含苯基的分子)的添加帮助使界面皮肤薄化,将沥青质大分子保持在溶剂化形式和降低它的刚性,以允许乳液液滴聚结成较大液滴(通过调节至约0.25<酸性官能团与碱性官能团的比率<4)。

在水相中具有下降的pH的鼠李糖脂(pKa~4.28-5.56)分子中的羧基也返回至未解离形式。结果,鼠李糖脂失去部分的表面活性特征/能力。然而,取决于体系温度,存在于鼠李糖脂的糖部分中的-OH基团可帮助将所述分子溶解在水相中。降低体系温度可帮助在水相中析出鼠李糖脂。这引发鼠李糖脂相分离至水相中,并且由于来自鼠李糖脂分子中的糖部分的较高亲水贡献,它必须在保持体系的高压力(存在CO2)下完成。在这种情况中,同时发生的乳液聚结也诱导较大液滴形成,从而导致水相和油相的重力分离。然后将收集在水相中的析出的或者溶解的鼠李糖脂通过改变温度或者蒸发水进行提取。

本发明的具体特征在下面描述:

在本发明中,破乳剂(质子泵)通过加压的次临界和超临界二氧化碳与水和在一些情况下的沥青质溶剂化剂组合形成。具体地,将高压力CO2引至压力容器,在该处可达到高达300巴(即,高于CO2的超临界压力)。体系的温度保持低于约150℃。

需要控制体系的最终压力(次临界至超临界范围),使得它产生宽范围的较低pH环境,这种较低pH环境在o/w或者w/o界面处交互地使沥青质的羧基、树脂酸、环烷酸基团的酸性性质惰性化。在这种惰性化下,当水相的pH下降低于油组分的羧酸基团的pKa(酸解离常数)值时,在存在于油分子中的酸基团和其它极性基团和水的氢键之间的相互作用被惰性化或者减小。因此,在来自油相的解离的羧酸基团(-COO-)和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使有机酸基团(-COO-)与它的抗衡离子(H+)缔合和随之发生的在乳液皮肤界面处油相的极性酸性基团和水相中的氢键脱离而恢复。在高压力(70-200atm)和约25-70℃,pH在约2.8和2.95之间。由此,在乳液中在水的超临界范围(71atm和32℃)附近或者在水的超临界范围(71atm和32℃)处的pH为约~3.00,其足以将原油的固有有机酸以未解离的形式惰性化。

具有较高酸性官能团与碱性官能团比率的原油的乳液通常难以破坏,而具有较低酸性官能团与碱性官能团比率(0.25-<4)的原油的乳液比较容易破坏。因此,在沥青质和树脂中的酸性官能团与碱性官能团(例如,有机N、亚砜)的比率对于乳液稳定性是最重要的。应当平衡酸性官能团与碱性官能团比率,使得它应在一定范围(~0.25<酸性官能团与碱性官能团的比率<~4)之间,以中和相反电荷的极性官能团。应当添加含有碱性官能团或者酸性官能团的树脂化合物,以调节酸性官能团与碱性官能团的比率,使得总体比率在上面的范围内以将乳液去稳定化。

一些碱性原油(其在它们的树脂和沥青质结构中含有吡咯和吡啶基团)也可参与形成乳液(w/o或者o/w)。吡咯和吡啶基团具有孤对电子。当它们在水中时,它们具有与水的H+离子键合的趋势,从而使得水的OH-离子潜伏在水相中。结果,含有机氮的基团也在油水界面上形成膜。膜的强度取决于两个参数。第一参数是有机氮的碱性,以及第二参数是在油相中的这些基团的关联的有机对应物的尺寸。重要的是应理解,孤对电子对于接受质子是非常易于接受的。在含有连接有质子的有机氮的基团(吡咯和吡啶)和存在于水相中的OH-之间的库伦牵引导致增加的浓度的来自油相的两亲物聚集在油和水之间的界面处,从而导致形成界面皮肤。

此时,由于树脂分子的较小尺寸,它们倾向于较快地冲向界面(o/w或者w/o)。然而,取决于树脂与沥青质的比率(低),一些沥青质也可终止并堆叠在界面处。在这里,官能团如–COOH和有机氮与水分子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疏水两亲物留在油相中。在所有情况中,一些沥青质分子和在一些情况中的蜡粒子也堆叠在树脂和沥青质上,并由此使乳液皮肤界面牢固。

当将高压力CO2引入或者添加在这种乳液中时,碳酸(H2CO3)在水相中解离成HCO3-并且H+离子与有机氮基团的孤对电子连接。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含有有机N的基团逐渐失去它们的碱性性质。另外,从水解离的抗衡OH-离子被从缔合的OH-离子解离的H+离子中和或者溶剂化。在来自碳酸的增加的浓度的H+离子的存在下,体系的pH下降并且乳液界面变得较弱并且OH-离子浓度降低。通过用碳酸(HCO3-/H2CO3)减小OH-离子浓度和增加H+离子浓度,在乳液中的水相的pH下降并由此乳液界面弱化。在温和搅动下,弱化的乳液容易聚结。一旦继续这种过程,液滴尺寸变得更大,并由于重力作用开始对较大液滴具有影响而最终发生相分离。然而,为了避免沥青质析出,通过添加芳族树脂材料将所述芳族树脂与沥青质的比率保持在预定的值或者范围,以保持较大沥青质大分子溶剂化和防止它们彼此堆叠。

实施例

提供以下实施例以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但是它们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本发明范围。

实施例1–w/o乳液

在该实施例中,原油温度可为低于0℃(水的冰点)至最大约250℃。体系的压力可为约1巴至约300巴。体系的最佳温度可比二氧化碳的次临界-超临界温度高0℃至最大300℃(以熔融皮肤界面的蜡粒子)。水相pH的调节对于将皮肤界面处的ζ电位(-10至10eV)降低至达到树脂和沥青质的等电IEP附近是重要的。

将乳化的(油包水)原油在油罐中或者在破乳容器内与次临界至超临界CO2紧密混合。使混合物稳定,使得次临界至超临界CO2或者反之亦然可扩散穿过油相以到达乳液相界,并最终在水相内前进。在水相内的pH由于形成碳酸并且碳酸随后解离产生增加浓度的H+离子而下降,并移动低于羧酸组分的酸解离常数。

结果,在相界处,ζ电位将落在-10至10eV内或者接近零以使界面膜更弱。随着在水相中CO2分压的增加的压力所导致的pH下降,并下降低于树脂、沥青质和环烷酸分子的羧酸基团的pHIEP和酸解离常数,它们失去在水相中的解离能力。

因此,由于树脂、沥青质和环烷酸的羧酸基团回复至未解离状态,这些羧酸基团的H+离子不能与水相中的水分子相互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树脂、沥青质和环烷酸的羧酸(其充当固有表面活性剂)的有机组分向着油相被牵引拉回,由此弱化界面张力。这导致在乳液界面处ζ电位(zeta potential)下降,并且所得的电双层(EDL)也被弱化。

如果在体系中芳族树脂与沥青质的比率低于临界值,那么在二氧化碳注入之前引入来自提炼产物(例如,焦化汽油、减粘裂化油)的树脂补充物,以保持芳族树脂与沥青质的比率高于临界值并由此避免沥青质析出。可在二氧化碳注入之前将来自于生物资源(例如,液化木质素组分如香草醛、木质素磺酸盐等)的类似于树脂分子的分子或者石油馏分作为树脂的替代物引入,以保持芳族树脂与沥青质的比率从而防止沥青质析出。

此外,当在原油中具有较高浓度–COOH基团时,为了有效破乳,可能不得不添加芳族碱性树脂以使总体的酸性官能团与碱性官能团的比率为0.25-4,而最佳比率应为0.5-2。然而,如果原油天然为碱性,那么就需要具有酸性官能团的树脂补充物以保持酸性官能团与碱性官能团的比率。在低水相pH下,鼠李糖脂分子(生物化学品)析出或者转移至水相,取决于体系温度。然后经由从水相蒸发水或者通过一些其它回收技术从水相中提取鼠李糖脂。

实施例2–w/o乳液

实施例2包括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和相同的操作条件,不同的是使用图2中的油包水乳液替代使用的水包油乳液(如在图1中)。鼠李糖脂分子(生物化学品)析出或者转移至水相,取决于体系温度。然后经由从水相蒸发水或者通过一些其它回收技术从水相中提取鼠李糖脂。

尽管上面使用数个具体实施例和实施方案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存在明显的修饰和改变。因此,应在所有方面将所述实施方案视为说明性的,和非限制的。由此,本发明范围通过所附权利要求,而非通过前面的描述示出。落入权利要求等同物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均被包括在它们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