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气管回压调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39846阅读:51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排气管回压调整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气管回压调整结构,尤指一种可有效积蓄并调整废气的排出速率,控制排气管的回压,调整引擎运转特性的排气管回压调整结构。
背景技术
在内燃机的引擎中,排气是否正常,对于引擎运转顺畅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一般汽车所用四行程引擎的排气系统中,有时必须采用适当的排气阻隔,以产生适当的回压,以便于引擎低转速运转时保持适当扭矩输出,但过大的排气回压,容易造成排气不良,而影响引擎高转速运转时的功率输出,因此,排气系统中的回压,对于引擎的输出特性及运转顺畅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有鉴于此,一般汽车厂商皆会对引擎的排气系统回压作一最佳设计,以使引擎的输出特性符合一般使用状态下的需求;然而,在汽车的实际使用环境下,随着使用者的驾驶习惯、路况、负荷等客观条件的不同,上述单一的回压设定排气系统,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引擎输出特性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利用衔接导管、后导管与蓄压管两端结合位置可变的结构设计,可有效改变排气的回压值,改变引擎输出特性,以适应不同驾驶需求的排气管回压调整结构。
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后导管的出气导管内可插固一不同孔径的内管或设有可形成不同孔径的复数拨转片,以改变该蓄压管内压力的排气管回压调整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后导管后方连接一内枢设有被动叶片的尾管,以增加排气速率,避免废气迟滞、累积造成排气不良的排气管回压调整结构。
一种排气管回压调整结构,至少包括连接于引擎排气管后方的衔接导管、连接于衔接导管的套管、连接于套管及连接于后导管的尾管;其特征在于该衔接导管呈管状,其一端与引擎的排气管后方连接,另一端外缘设有外螺纹,该外螺纹与一定位螺帽螺合;该蓄压管为一套管,其内缘设有内螺纹,该内螺纹一端与衔接导管的外螺纹螺合;该后导管为一管体,二端外缘分别设有前、后外螺纹,前外螺纹与一定位螺帽螺合后螺入蓄压管的另一端,该后导管中央设有一出气导管,该出气导管内设有一出气孔;该尾管呈管状,一端内缘设有内螺纹与后导管的后外螺纹螺合,该尾管中段内设有可枢接被动叶片的二支架。其中;所述蓄压管周缘设有复数长短不一的泄压槽孔。
所述后导管的出气导管可插固一不同大小孔径的内管。
所述后导管的出气导管还可为具有不同大小孔径的内管。
所述后导管中段内设有一环凸缘,该环凸缘上等角度间隔枢设有复数呈水滴状的拨转片,各拨转片以一枢转轴偏心枢设于该环凸缘上,并以一推拨部贯穿后导管周缘的槽道后向外凸伸,各拨转片于后导管中央一端设有凹陷的内弧缘,而后导管外缘则套合一可连动推拨部、调整各拨转片内弧缘形成不同孔径的推拨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由于利用衔接导管、后导管于蓄压管两端结合位置可变的结构设计,可有效改变排气系统的回压值,改变引擎输出的特性,以适应不同驾驶的需求。
2、由于后导管的出气导管内可插固一不同孔径的内管或设有可形成不同孔径的复数拨转片,故可改变该蓄压管内压力,有效调整排气系统的回压,改变引擎输出的特性,以适应不同驾驶需求。
3、由于后导管后方连接一内枢设有被动叶片的尾管,故可增加排气速率,避免废气迟滞、累积造成排气不良情况的发生。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蓄压空间调整动作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蓄压空间调整动作示意图(二)。
图5、为另一实施例后导管出气孔径的调整结构及其动作示意图(一)。
图6、为另一实施例后导管出气孔径的调整结构及其动作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参见图1、2,一种排气管回压调整结构,主要包括衔接导管1、蓄压管2、后导管3及尾管4,其中衔接导管1呈管状,其外端设有外螺纹11,另一端周缘设有复数对称的螺孔12,供固定螺栓121贯通夹持于汽车引擎的排气管后方,以导入废气,该外螺纹11与一周缘具有嵌槽131的定位螺帽13螺接;蓄压管2为一套管,其内周缘设有内螺纹21,该内螺纹21一端与衔接导管1的外螺纹11螺合,而蓄压管2的周缘上设有复数长短不一的泄压槽孔22;后导管3为一管体,二端外周缘分别设有前外螺纹31、后外螺纹32,于前、后外螺纹31、32之间固设一周缘设有嵌槽331的环凸缘33,而前外螺纹31与一周缘设有嵌槽351的定位螺帽35螺合,然后将该后导管3螺入蓄压管2的另一端,用工具嵌入各嵌槽351、131,分别旋转定位螺帽35、13,螺夹于该蓄压管2两端形成稳固的定位,该后导管3中央设有一出气导管34,该出气导管34内设有一出气孔341;尾管4呈管状,其一端内缘设有螺合于后导管3后外螺纹32的内螺纹41,内部中段设有二支架42,各支架42中央设有可供被动叶片43中央输轴431枢接的一轴孔421。
参见图3、4,本实用新型的蓄压管2二端可改变衔接导管1、后导管3的螺入深度,使其内部形成不同大小的容置空间,当汽车排气管5的废气经衔接导管1通过蓄压管2,受到后导管3较小口径的出气孔341的局部阻挡,而于蓄压管2内形成排气回压,该排气回压的大小是随蓄压管2内部的容积及出气孔341孔径的加大而减小,因此,利用衔接导管1、后导管3与蓄压管2两端不同的螺合位置,以改变蓄压管2内部容置空间的大小,可改变排气回压值,而尾管4内部的被动叶片43在流动废气的带动下转动,可使尾管4内产生螺旋的气流,将废气由出气孔341向后抽吸,以增加排气速率,避免废气的迟滞、累积所造成的排气不良的情况。
再者,本实用新型在后导管3的出气孔341内套合一较小或具有不同孔径的内管,则可改变蓄压管2内所积存废气的排出速率,亦可达到调整排气回压的相同功效。
另外,该蓄压管2周缘的复数泄压槽孔22,由于分别具有不同的长度,因此,衔接导管1螺入的深度不同,可形成对各泄压槽孔22阻隔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泄压效果,亦可达到调整排气回压的相同功效。
参见图5、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其后导管30中段内缘设有一环凸缘,该环凸缘上等角度间隔枢设有复数呈水滴状的拨转片301,各拨转片301以一枢轴3011偏心枢设于该环凸缘上,并以一推拨部3012贯穿后导管30周缘的槽道302后向外凸伸,各拨转片301于后导管30中央一端设有凹陷的内弧缘3013,而后导管30外缘则套合一可连动拨动部3012的推拨环303,藉由转动推拨环303经推拨部3012可带动各拨转片301转动,使各拨转片301内弧缘3013于后导管30中央形成不同大小的孔径,亦可达到与更换插入出气孔341不同孔径内管的相同调整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举凡熟悉此项技艺者,运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及技术特征,所作的各种变更及装饰,皆应涵盖于本权利要求书所保护的范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排气管回压调整结构,至少包括连接于引擎排气管后方的衔接导管、连接于衔接导管的套管、连接于套管及连接于后导管的尾管;其特征在于该衔接导管呈管状,其一端与引擎的排气管后方连接,另一端外缘设有外螺纹,该外螺纹与一定位螺帽螺合;该蓄压管为一套管,其内缘设有内螺纹,该内螺纹一端与衔接导管的外螺纹螺合;该后导管为一管体,二端外缘分别设有前、后外螺纹,前外螺纹与一定位螺帽螺合后螺入蓄压管的另一端,该后导管中央设有一出气导管,该出气导管内设有一出气孔;该尾管呈管状,一端内缘设有内螺纹与后导管的后外螺纹螺合,该尾管中段内设有可枢接被动叶片的二支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排气管回压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压管周缘设有复数长短不一的泄压槽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排气管回压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导管的出气导管可插固一不同大小孔径的内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排气管回压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导管的出气导管还可为具有不同大小孔径的内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排气管回压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导管中段内设有一环凸缘,该环凸缘上等角度间隔枢设有复数呈水滴状的拨转片,各拨转片以一枢转轴偏心枢设于该环凸缘上,并以一推拨部贯穿后导管周缘的槽道后向外凸伸,各拨转片于后导管中央一端设有凹陷的内弧缘,而后导管外缘则套合一可连动推拨部、调整各拨转片内弧缘形成不同孔径的推拨环。
专利摘要一种排气管回压调整结构,至少包括衔接导管后方以一具有泄压槽孔的蓄压管螺接于后导管,该后导管中央设有一出气导管,该出气导管内插固不同孔径的内管;该衔接导管、后导管螺合于蓄压管的二端,而后导管后方连接一内枢设有被动叶片的尾管;利用调整衔接导管、后导管与蓄压管螺合的深度,可改变该蓄压管内的压力,被动叶片增加排气速率,故可调整排气系统的回压,调整适应不同驾驶需求的引擎输出特性。
文档编号F01N13/08GK2713139SQ200420047728
公开日2005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04年5月13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13日
发明者陈健仲 申请人:陈健仲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