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液体增压剂用汽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13722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柴油机液体增压剂用汽化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柴油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是应用于活塞压燃式柴油机液体增压剂的专用汽化器装置。
技术背景 随着大中型柴油车辆保有量的持续增长,以及在用柴油车辆的高龄化,不仅加快了不可再生能源石油燃料的消耗速度,也因柴油车辆高碳废气排放量不断增加,日益加重了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恶性污染。因此在柴油内燃机领域开发应用绿色环保的、可再生的、生物质能燃料——乙醇,势在必行。由于乙醇(特别是含水乙醇)与柴油的属性不同,难以互溶,乙醇柴油受合成技术、工艺、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至今仍未能在柴油机供油系统得到使用。另外由于柴油机与汽油机的进气和供油特性截然不同,汽油机常规乙醇汽油汽化器的空气节流阀与乙醇汽油喷嘴设计在同一气道中,这种结构在柴油机上根本不适用。同时柴油车辆因为一直沿用单纯空气的气体压缩方式,所以无法弥补压缩气体含氧量不足的缺陷,既不能达到日趋严格的低碳环保排放要求,又难以解决提高节省燃油的效率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活塞压燃式柴油机增压剂所设计的专用汽化器设备;采用该技术能够在柴油机燃油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大幅提高的同时,使燃油耗量下降,既满足了柴油机低碳环保的排放要求,又达到节能降耗之功效。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增压剂专用汽化器,是为解决在柴油机进气端的液体增压剂供给部件配套问题而专门设计的双气道分压式液体增压剂汽化装置。该汽化器的具体设计结构是一种柴油机液体增压剂用汽化器,包括设置在管体中的内气道、外气道,推杆、杠杆及揉索联动机构和增压剂自动控制机构,其特征是在与柴油机进气口连通的该汽化器空气进气管体中设有内、外双气道结构,内气道设计为截面呈双曲面喉管形,在内气道的喉管一侧曲面处装有增压剂喷嘴;管体内壁与喉管外壁形成的环状空间为外气道,在喉管端面的外气道进气端设置呈流线曲面的环状空气节流阀;空气节流阀连接推杆,使空气节流阀沿外气道管体内壁前后移动,推杆顶端设置与揉索控制端相联动的杠杆,揉索的操纵端与柴油机燃油泵油门控制拉杆相连接。在增压剂喷嘴连接通向管体外装有液池壳体,位于液池壳体内的喷嘴液体通道端部装有半可调针阀,并且该端部连通液池;液池顶部依次装有密封橡胶膜与保护盖,橡胶膜与保护盖固定在液池壳体上,承动件的一端固定在橡胶膜的中心,承动件的另一端与绕中间轴转动的杠杆的一端相连,承动件底部的弹簧置于下方凹槽内,杠杆另一端连接针阀的尾端,针阀前端与增压剂管道相连通。[0007]本实用新型采用柴油机专用双气道分压式液体增压剂汽化器总成,将柴油机液体增压剂应用于活塞压燃式柴油机后,尾气排放清澈,消除了对人有刺激作用的柴油尾气气味,动力性能以及节油等指标,都优于纯乙醇在压燃系列柴油机上应用的效果。优化和改善了柴油机动力性能,发动机容易启动,加、减速动态响应得到提升,爆发产生的爆震减轻,运转更加平稳,发动机燃油\机械能转换效率相对得到提高,尾气低碳排放更加环保,燃油用量大幅度下降。城市的柴油公交、货运、柴油工程机械,铁路柴油内燃机车以及刚出厂的新柴油机,都完全适合使用本液体增压剂。特别是车龄较高,或大修后,油泵柱塞付及油嘴已更换、经调整后压力稍有偏差、耗油量过大、冒黑烟的在用柴油车辆,满足了柴油机的经济性、动力性和尾气低碳排放的环保要求。

图I是本实用新型汽化器外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汽化器左视图。图3是沿图I中A-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I 图3,本实用新型增压剂专用汽化器,主要由设置在管体中的内气道3、外气道2,推杆7、杠杆9及揉索11联动机构和增压剂自动控制机构组成,在与柴油机进气口连通的该汽化器空气进气管体5中设有内、外双气道结构,空气节流阀6与液体增压剂喷嘴4分别设计在两个气道中。内气道3与柴油机汽缸分支进气道截面相近,外气道2截面与空气滤清器和发动机之间的连接管截面相同。内气道3设计为截面呈双曲面喉管形,在内气道3的喉管一侧的曲面处装有增压剂喷嘴4 ;管体5内壁与喉管外壁的环状空间为外 气道2,在喉管端面的外气道进气端设置呈流线曲面的环状空气节流阀6 ;节流阀6连接推杆7,使空气节流阀6沿外气道管体5内壁前后移动,推杆7顶端设置与揉索11的一端(控制端)相联动的杠杆9,揉索11的另一端(操纵端)与柴油机燃油泵控制拉杆相连接。管体5的连接法兰23端连通柴油机进气口法兰,管体5的另一端通过管接I连接滤清器进口。环状空气节流阀6与推杆7是连接为不可拆卸的整体,钢绞芯揉索11与杠杆9联动,推杆7使空气节流阀6沿外气道管体5内壁前后移动,来变动外气道2管口闭度大小,使流经外气道的气流流量可变即可改变内气道3喉管的分压气流对液体增压剂喷嘴4虹吸吸力大小,使液体增压剂汽化量随喉管分压气流的流量变化而变化;又能使吸入汽缸的空气,等于分别流过两气道的气流流量之和,以保持柴油机原有的进气总量不变。钢绞芯揉索11的另一端(操纵端)与油门拉杆相连,在柴油机运转中,操纵油门,增加供油量的同时,也同步拉动揉索11联动控制杠杆9推动推杆7,控制空气节流阀6向缩小外气道气道管口方向移动,外气道2中的分压气流流量随之减小,气流经内气道3喉管的气流流量增加,流速加快,产生的负压虹吸吸力加大,从喷嘴4吸出液体增压剂的汽化量随之增大,雾化后与空气混合进入汽缸。反之,当油门减小时,对揉索11的拉力也同时减小,杠杆9联动,靠弹簧10的弹力推动推杆7,同步控制外气道2中的节流阀6滑向开大进气空间方向,因为双气道气压差的存在,使外气道分压气流流量增大,喉管中的气流流量减小,负压虹吸吸力减小,液体增压剂汽化喷量也相应变小,既液体增压剂汽化量与内气道3喉管的分压气流流量成正比,以实现液体增压剂汽化量同供油同步。参见图3,在增压剂喷嘴4连接通向管体5外装有液池壳体13,位于液池壳体13内的喷嘴4端部装有螺纹式半可调针阀22,并且该端部连通液池20 ;液池20顶部依次装有橡胶膜17与保护盖21,橡胶膜17与保护盖21用螺钉15固定在液池壳体13上,固定在橡胶膜17中心的承动件18连接带动绕中间轴转动的杠杆16,承动件18底部的弹簧置于下方凹槽内,杠杆16连接针阀14的尾端,针阀14前端通过增压剂管接12与增压剂管道相连通。液体增压剂经过输送管的管接12到达液面控制针阀14针孔,耐油橡胶膜17为I毫米厚度,用以封闭液池20,在流经内气道3喉管的气流流量发生变化时,由于大气压力作用,橡胶膜17受内气道喉管形成的负压差驱动,固定在橡胶膜17中心的组件18带动可绕中间轴转动的杠杆16,使液面控制针阀14受控,相应地开启和关闭针孔,维持液池20的液面,以补充喉管喷嘴4的液体增压剂喷量需要。当发动机停转,内气道3气流为零时,橡胶膜17静止,针阀14靠弹簧19的弹力,停在关闭针孔位置,切断增压剂进入液池的通道。橡胶膜外面用保护盖21保护,并用螺钉15紧固在液池壳体13上,以防止橡胶膜17损坏失灵。半 可调针阀22为节油范围比例调节旋转半可调针阀22,左旋使液体增压剂浓度与空气的比例增加,节油量加大,反之减小。本汽化器的安装规格,均以柴油机进气管口的直径划分小50mm 60mm、4>70mm 4>80mm、4>100mm、乃至4>Nmm,形成本汽化器系列,在各种新、老不同型号和功率
的活塞压燃系列柴油机上,不论汽缸数目多少,也不论其排量大小,都可安装使用。作为规格选择参考,只要柴油机进气口直径与本汽化器外气道2末端的管口直径相等,对应选取相应口径,将本汽化器连接法兰23和管接I的两端,分别与柴油机空气滤清器,至发动机进气管口之间连接固定;钢绞芯揉索11的控制端与发动机油门拉杆相连、控制油门的同时,调整汽化器联动受控,联动同步后,将随机配备的液体增压剂箱固定在发动机上方,注入液体增压剂,启动柴油机,调整半可调针阀22确定节油范围,安装即告完成,调整与操作控制简捷方便,柴油机不必再作任何改动。
权利要求1.一种柴油机液体增压剂用汽化器,包括设置在管体中的内气道、外气道,推杆、杠杆及揉索联动机构和增压剂自动控制机构,其特征是在与柴油机进气口连通的该汽化器空气进气管体中设有内、外双气道结构,内气道设计为截面呈双曲面喉管形,在内气道的喉管一侧曲面处装有增压剂喷嘴;管体内壁与喉管外壁形成的环状空间为外气道,在喉管端面的外气道进气端设置呈流线曲面的环状空气节流阀;空气节流阀连接推杆,使空气节流阀沿外气道管体内壁前后移动,推杆顶端设置与揉索控制端相联动的杠杆,揉索的操纵端与柴油机燃油泵油门控制拉杆相连接。
2.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柴油机液体增压剂用汽化器,其特征是在增压剂喷嘴连接通向管体外装有液池壳体,位于液池壳体内的喷嘴液体通道端部装有半可调针阀,并且该端部连通液池;液池顶部依次装有密封橡胶膜与保护盖,橡胶膜与保护盖固定在液池壳体上,承动件的一端固定在橡胶膜的中心,承动件的另一端与绕中间轴转动的杠杆的一端相连,承动件底部的弹簧置于下方凹槽内,杠杆另一端连接针阀的尾端,针阀前端与增压剂管道相连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柴油机液体增压剂用双气道分压式汽化器,主要由设在管体中的内、外气道,推杆及揉索联动机构和增压剂自动控制机构组成,在与柴油机进气口连通的汽化器空气进气管中设有内、外双气道,内气道截面呈双曲面喉管形,在内气道的喉管一侧曲面处装有增压剂喷嘴;管体内壁与喉管外壁形成的环状空间为外气道,在喉管端面的外气道进气端设置呈流线曲面的环状空气节流阀;连接推杆的节流阀沿外气道管体内壁前后移动,推杆顶端设置与揉索控制端相联动的杠杆,揉索的操纵端与柴油机油门控制拉杆连接。采用该技术使燃油节油率达到28.8%,既低碳环保又达到节油降耗,动力性能以及节油等指标,均优于纯乙醇在压燃系列柴油机上应用的效果。
文档编号F02M25/00GK202431399SQ20122004588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9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9日
发明者白东旭, 白玉堂 申请人:白东旭, 白玉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