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油部件和具备该供油部件的发动机的润滑油供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81033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供油部件和具备该供油部件的发动机的润滑油供给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供油部件和具备该供油部件的发动机的润滑油供给机构的技术,其中,所述供油部件对使发动机的进排气门开闭的气门传动机构的润滑部供给润滑油。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如下这样的供油部件和具备该供油部件的发动机的润滑油供给机构的技术,其中,所述供油部件针对使发动机的进排气门开闭的气门传动机构的润滑部供给润滑油。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被安装在发动机的气缸盖的气缸罩上的供油部件(喷淋管)。在供油部件上设置有:被供给润滑油的供油口;和将润滑油排出的多个排出口。被气缸盖的油通道等油路引导的润滑油被供给至供油部件。

在这样的结构中,将从油通道等油路经由供油口供给的润滑油经过多个排出口从供油部件排出,由此能够对配置在所述供油部件的下方的气门传动机构的润滑部(凸轮轴的凸轮)供给润滑油。

可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在通过气缸盖的油通道等油路向供油部件供给润滑油时,越是接近供油口的排出口,越是被过量地供给润滑油。即,可能会从供油部件向气门传动机构的润滑部过量地供给润滑油,在这一点上不利。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3884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情况而完成的,其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供油部件和具备该供油部件的发动机的润滑油供给机构,其中,所述供油部件能够防止从供油部件向气门传动机构的润滑部过量地供给润滑油。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如以上所述,接下来,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供油部件对使发动机的进气门和排气门开闭的气门传动机构的润滑部供给润滑油,其中,所述供油部件具备:互相重合的一对板材;和油路,其是通过使所述一对板材的重合面凹陷而形成的,所述油路包括:下游侧油路,其形成于下游侧;和上游侧油路,其形成于上游侧,且该上游侧油路的润滑油流动面积比所述下游侧油路的润滑油流动面积小。

在本发明的供油部件中,所述上游侧油路具备为了对润滑油赋予压力损失而弯曲的弯曲部。

在本发明的供油部件中,所述弯曲部包括呈锐角弯曲的锐角弯曲部。

在本发明的供油部件中,所述供油部件还具备:供油口,其形成于所述油路的上游侧端部,且被供给润滑油;多个排出口,它们形成于所述油路的下游侧端部,且从上方向所述润滑部排出润滑油;以及多个派生油路,它们从所述下游侧油路分支而形成,将来自所述下游侧油路的润滑油分别引导至所述多个排出口,所述多个派生油路形成为,对于从所述供油口至派生部分的润滑油流通路径越短的派生油路,该派生油路中的润滑油流通路径越长。

在本发明的供油部件中,所述多个派生油路的润滑油流动面积比所述下游侧油路的润滑油流动面积小。

在本发明的供油部件中,所述供油部件被安装于所述发动机的气缸盖的气缸盖罩,且兼任用于划分分油室的挡板,所分油室用于使油从窜漏气体中分离。

在本发明的供油部件中,所述下游侧油路、所述多个派生油路以及所述多个排出口分别设置在所述进气门侧和所述排气门侧。

在本发明的供油部件中,所述油路包括分配油路,所述分配油路将来自所述上游侧油路的润滑油分配并引导至所述进气门侧的下游侧油路和所述排气门侧的下游侧油路。

在本发明的供油部件中,所述一对板材由树脂形成。

本发明的发动机的润滑油供给机构具备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供油部件。

发明的效果

关于本发明的效果,起到了以下所示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供油部件中,能够防止从供油部件对气门传动机构的润滑部过剩地供给润滑油。

在本发明的供油部件中,能够实现从多个排出口排出的润滑油的量的均等化。

在本发明的供油部件中,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

在本发明的供油部件中,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对进气门侧和排气门侧的润滑部供给润滑油。

在本发明的供油部件中,能够实现轻量化。

在本发明的发动机的润滑油供给机构中,能够防止从供油部件对气门传动机构的润滑部过剩地供给润滑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气缸盖罩内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供油部件的上侧板材和下侧板材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供油部件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供油部件的仰视图。

图5的(a)是沿图3中的A-A的剖视图。图5的(b)是沿图3中的B-B的剖视图。图5的(c)是沿图3中的C-C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从供油部件向润滑部供给润滑油的情况的图。

图7是示出导入油路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主干油路和派生油路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另一实施方式的供油部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中所示的箭头定义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

首先,利用图1,对具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机构的发动机1的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1是直列4缸16气门的DOHC汽油发动机。发动机1的进气侧和排气侧的结构分别大致相同地构成。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主要对排气侧的结构(图1所示的左侧的结构)进行说明,对进气侧的结构(图1所示的右侧的结构)适当地省略。

发动机1主要具备气缸盖10、气缸盖罩20、气门传动机构30、凸轮盖40以及供油部件100。

气缸盖10与气缸体(未图示)一起成为发动机1的主要的结构体。气缸盖10被固定在所述气缸体的上部。气缸盖10主要具备气缸盖侧轴承部11和油通道12。

气缸盖侧轴承部11从下方将后述的排气侧凸轮轴34A支承成能够旋转。气缸盖侧轴承部11以在正面观察时成为上方敞开的半圆状的凹部的方式形成在气缸盖10的左部。

油通道12是用于向发动机1的各部(例如,发动机1的润滑部或后述的间隙调节器33等油压设备)供给润滑油的油路。油通道12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穿过气缸盖10的左侧壁。

气缸盖罩20覆盖气缸盖10的上部。气缸盖罩20形成为下侧开口的碗状。气缸盖罩20被载置在气缸盖10的上部,并被螺栓等适当地固定。在气缸盖罩20的内侧,安装有挡板(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后述的供油部件100),从而划分出分油室21。分油室21能够蓄积窜漏气体,并在除油后使所述窜漏气体向进气系统回流。

气门传动机构30用于在规定的时机使发动机1的排气口(未图示)开闭。气门传动机构30主要具备排气门31A、摇臂32、间隙调节器33和排气侧凸轮轴34A。

排气门31A用于使发动机1的排气口(未图示)开闭。排气门31A被配置成其长度方向朝向大致上下方向。排气门31A的下端被延伸设置至所述排气口。排气门31A的上下中途部能够滑动地贯穿插入气缸盖10。

摇臂32用于驱动排气门31A开闭。摇臂32的一端从上方抵接于排气门31A的上端。在摇臂32上设置有辊35,所述辊35能够以朝向前后方向的轴线为中心旋转。

间隙调节器33用于调整气门间隙。间隙调节器33从下方抵接于摇臂32的另一端。

并且,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针对1个气缸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有2个排气门31A。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合计设置有8个排气门31A。另外,与合计8个排气门31A相对应,分别设置有合计8个摇臂32、辊35和间隙调节器33。

排气侧凸轮轴34A用于通过在规定的时机使摇臂32摆动来对排气门31A进行开闭驱动。排气侧凸轮轴34A以其长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的状态载置于气缸盖10的气缸盖侧轴承部11。排气侧凸轮轴34A主要具备凸轮36。

凸轮36是形成为从旋转中心(排气侧凸轮轴34A的中心)至外周的距离不固定的板状的部分。凸轮36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和各气缸对应的位置处。凸轮36从上方与摇臂32的辊35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合计8个凸轮36,它们分别从上方与对应的辊35抵接。

凸轮盖40被固定在气缸盖10的上部,并将排气侧凸轮轴34A保持在与该气缸盖10之间。凸轮盖40形成为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大致长方体状。凸轮盖40主要具备凸轮盖侧轴承部41。

凸轮盖侧轴承部41从上方将排气侧凸轮轴34A支承成能够旋转。凸轮盖侧轴承部41以在正面观察时成为下方敞开的半圆状的凹部的方式形成在凸轮盖40的左部。凸轮盖侧轴承部41形成在与气缸盖10的气缸盖侧轴承部11对置的位置,并且与该气缸盖侧轴承部11一起将排气侧凸轮轴34A支承成能够转动。

供油部件100是用于将经由规定的油路供给的来自油通道12的润滑油朝向规定的润滑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排气侧凸轮轴34A的凸轮36)供给的部件。供油部件100安装在气缸盖罩20的内侧。

并且,在后面叙述针对供油部件100的结构的详细说明。

并且,虽然省略了具体的说明,但在上述那样的结构的发动机1中,作为进气侧的结构(图1所示的右侧的结构),具备用于在规定的时机使发动机1的进气口(未图示)开闭的(进气侧的)气门传动机构30。如图1所示,进气侧的气门传动机构30与排气侧的气门传动机构30相同地主要具备进气门31B、摇臂32、间隙调节器33和进气侧凸轮轴34B。

以下,利用图1至图8,对供油部件100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至图8所示的供油部件100形成为细长的平板状。供油部件100安装在气缸盖罩20的内侧。供油部件100的长度方向被设置成前后方向,并且,供油部件100被配置成其板面朝向上下方向。如图1所示,供油部件100被配置成与排气侧凸轮轴34A和进气侧凸轮轴34B上下对置。

如图1所示,在气缸盖罩20的内侧,供油部件100在与上侧壁之间划分出规定的空间(分油室21)。这样,供油部件100具有向排气侧凸轮轴34A的凸轮36供给润滑油的功能,并且还具有作为用于划分分油室21的挡板的功能(兼作挡板)。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在部件的配置空间比较小的气门传动机构30的上方的空间中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

如图2所示,供油部件100是通过使一对板材(具体来说,是上侧板材110和下侧板材120)上下重合(贴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上侧板材110和下侧板材120通过适当地实施铆接或焊接而在互相抵接的状态下被保持。在上侧板材110和下侧板材120的重合(内侧)面上形成有朝向外侧凹陷的细长的凹部(具体来说,是后述的上侧导入凹部111等)。所述凹部通过使上侧板材110和下侧板材120互相抵接而构成为能够供润滑油流通的油路。

供油部件100主要具备开口部101、供油油路102、供油口103和排出口104。

图3和图4所示的开口部101是用于使未图示的火花塞通过的孔。开口部101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供油部件100(上侧板材110和下侧板材120)。开口部101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圆状。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开口部101。在供油部件100的左右大致中央部,4个开口部101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适当的间隔配置。

图3至图8所示的供油油路102将被供给至供油部件100的供油口103的润滑油向后述的排出口104引导。供油油路102包含导入油路130、分配油路140、主干油路150和派生油路160。

导入油路130是在供油油路102中形成在最上游侧的油路。如图3、图4和图5的(b)所示,导入油路130由形成于上侧板材110的上侧导入凹部111和下侧板材120的上侧面构成。上侧导入凹部111是上侧板材110的下侧面向外侧(上侧)凹陷而成的细长的凹部。这样,通过使上侧导入凹部111和下侧板材120的上侧面互相抵接而形成导入油路130。导入油路130将被供给至供油部件100的润滑油向内部(分配油路140)导入(引导)。

导入油路130的流动面积形成为与后述的分配油路140和派生油路160的流动面积大致相同。另外,如图5的(b)所示,导入油路130的流动面积形成为比后述的主干油路150的流动面积小。在此,“流动面积”是指油路内的与润滑油的流通方向垂直的面积(油孔的大小)。

导入油路130的长度方向大致朝向前后方向,导入油路130配置在供油部件100的左前部。导入油路130的前侧端部被配置在供油部件100的左前端部附近。导入油路130的后侧端部被配置在供油部件100的大致中央部。

分配油路140是在供油油路102中形成于导入油路130的下游侧的油路。如图3、图4和图5的(a)所示,分配油路140由形成于上侧板材110的上侧分配凹部112和下侧板材120的上侧面构成。上侧分配凹部112是上侧板材110的下侧面朝向外侧(上侧)凹陷而成的细长的凹部。这样,通过使上侧分配凹部112和下侧板材120的上侧面互相抵接而形成分配油路140。分配油路140将从导入油路130供给的润滑油分配并引导至左侧(排气门31A侧)的主干油路150和右侧(进气门31B侧)的主干油路150。

分配油路140的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分配油路140配置在供油部件100的大致前后中央部。分配油路140的左侧端部被配置在供油部件100的左侧端部附近。分配油路140的右侧端部被配置在供油部件100的右侧端部附近。并且,分配油路140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与导入油路130的后侧端部连接。这样,分配油路140与导入油路130连通。

主干油路150是在供油油路102中形成于分配油路140的下游侧的油路。并且,主干油路150分别形成在供油部件100的左侧(排气门31A侧)和右侧(进气门31B侧)。在此,如图3和图4所示,左侧和右侧的主干油路150的结构在左右方向上大致对称。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左侧和右侧的主干油路150中的左侧的主干油路150的结构进行说明,适当地省略对右侧的主干油路150的结构的说明。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侧和右侧的主干油路150的结构在左右方向上大致对称,但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不对称。

如图3、图4和图5的(b)所示,主干油路150由形成于上侧板材110的上侧主干凹部113和形成于下侧板材120的下侧主干凹部123构成。上侧主干凹部113是上侧板材110的下侧面朝向外侧(上侧)凹陷而成的细长的凹部。下侧主干凹部123是下侧板材120的上侧面朝向外侧(下侧)凹陷而成的细长的凹部。上侧主干凹部113和下侧主干凹部123以在俯视观察时重合的方式形成为彼此相同的形状和大小。这样,通过使上侧主干凹部113和下侧主干凹部123互相抵接而形成主干油路150。主干油路150将被从分配油路140供给的润滑油向派生油路160引导(分配)。

主干油路150的长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主干油路150配置在供油部件100的左侧端部附近。主干油路150的前侧端部配置在供油部件100的前侧端部附近。主干油路150的后侧端部配置在供油部件100的后侧端部附近。并且,主干油路150的从长度方向的中央部起稍靠后侧的部分与分配油路140的左侧端部连接。这样,主干油路150与导入油路130连通。

派生油路160是在供油油路102中形成于主干油路150的下游侧(最下游侧)的油路。并且,派生油路160与主干油路150相同地分别形成于供油部件100的左侧(排气门31A侧)和右侧(进气门31B侧)。在此,如图3和图4所示,左侧和右侧的派生油路160的结构在左右方向上大致对称。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左侧和右侧的派生油路160中的左侧的派生油路160的结构进行说明,适当地省略对右侧的派生油路160的结构的说明。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侧和右侧的派生油路160的结构在左右方向上大致对称,但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不对称。

如图3、图4和图5的(a)所示,派生油路160由形成于上侧板材110的上侧派生凹部114和下侧板材120的上侧面构成。上侧派生凹部114是上侧板材110的下侧面朝向外侧(上侧)凹陷而成的细长的凹部。这样,通过使上侧派生凹部114和下侧板材120的上侧面互相抵接而形成派生油路160。派生油路160将被从主干油路150供给的润滑油引导至后述的排出口104。

并且,派生油路160以从主干油路150分支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7个)。以下,从后侧起依次将所述7个派生油路160分别称作第一派生油路161、第二派生油路162、第三派生油路163、第四派生油路164、第五派生油路165、第六派生油路166和第七派生油路167。

图8所示的第一派生油路161的右侧端部与主干油路150的后侧端部连接。第一派生油路161的左侧端部向左侧伸出。这样,第一派生油路161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直线状。第一派生油路161与主干油路150连通。

图8所示的第二派生油路162配置得比第一派生油路161靠前侧。第二派生油路162的右侧端部与主干油路150的后侧端部附近(比第一派生油路161与主干油路150的连接部靠前方的位置)连接。第二派生油路162的左侧端部在向左侧伸出后向前方伸出。这样,第二派生油路162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L字状。第二派生油路162以长度比第一派生油路161长的方式形成。第二派生油路162与主干油路150连通。

图8所示的第三派生油路163配置得比第二派生油路162靠前侧。第三派生油路163的右侧端部与主干油路150的后部(比第二派生油路162与主干油路150的连接部靠前方的位置)连接。第三派生油路163的左侧端部在向左侧伸出后向前方伸出。这样,第三派生油路163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L字状。第三派生油路163以长度比第二派生油路162长的方式形成。第三派生油路163与主干油路150连通。

图8所示的第四派生油路164配置得比第三派生油路163靠前侧。第四派生油路164的右侧端部与主干油路150的大致前后中央部(比第三派生油路163与主干油路150的连接部靠前方的位置)连接。第四派生油路164的左侧端部在向左侧伸出后向后方伸出。这样,第四派生油路164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L字状。第四派生油路164以长度比后述的第五派生油路165长的方式形成。第四派生油路164与主干油路150连通。

图8所示的第五派生油路165配置得比第四派生油路164靠前侧。第五派生油路165的右侧端部与主干油路150的前后中央部附近(比第四派生油路164与主干油路150的连接部靠前方的位置)连接。第五派生油路165的左侧端部在向左侧伸出后向后方伸出。这样,第五派生油路165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L字状。第五派生油路165以长度比后述的第六派生油路166长的方式形成。第五派生油路165与主干油路150连通。

图8所示的第六派生油路166配置得比第五派生油路165靠前侧。第六派生油路166的右侧端部与主干油路150的前部(比第五派生油路162与主干油路150的连接部靠前方的位置)连接。第六派生油路166的左侧端部在向左侧伸出后向后方伸出。这样,第六派生油路166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L字状。第六派生油路166以长度比后述的第七派生油路167长的方式形成。第六派生油路166与主干油路150连通。

图8所示的第七派生油路167配置得比第六派生油路166靠前侧。第七派生油路167的右侧端部与主干油路150的前部(比第六派生油路166与主干油路150的连接部靠前方的位置)连接。第七派生油路167的左侧端部向左侧伸出。这样,第七派生油路167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直线状。第七派生油路167与主干油路150连通。

图2至图4以及图7所示的供油口103是将润滑油从供油部件100的外部向内部的供油油路102供给的孔。供油口103以在俯视观察时成为大致圆状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下侧板材120而形成。供油口103形成于在俯视观察时与导入油路130的前侧端部(即,供油油路102的上游侧端部)重合的位置。供油口103经由规定的油路与油通道12连通。这样,供油口103能够将来自油通道12的润滑油向供油油路102(更详细来说,是导入油路130)引导。

图2至图6以及图8所示的排出口104是将润滑油从上方供给(排出)至作为气门传动机构30的润滑部的排气侧凸轮轴34A的凸轮36上的孔。如图5所示,排出口104以在俯视观察时成为大致圆状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如下的凹部而形成,其中,所述凹部是使下侧板材120向外侧(下侧)凹陷而成的。在供油部件100的左侧(排气门31A侧)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个)排出口104。

如图3和图8所示,8个排出口104中的7个排出口104形成于在俯视观察时和派生油路160(第一派生油路161、第二派生油路162、第三派生油路163、第四派生油路164、第五派生油路165、第六派生油路166和第七派生油路167)的左侧端部重合的位置。这样,被引导至第一派生油路161、第二派生油路162、第三派生油路163、第四派生油路164、第五派生油路165、第六派生油路166和第七派生油路167的润滑油在上述派生油路各自的左侧端部,被从排出口104排出到供油部件100的外部(下方)。这样,派生油路160的左侧端部成为供油油路102的下游侧端部。

另外,8个排出口104中的剩余的1个排出口104形成于在俯视观察时和主干油路150的前侧端部重合的位置。这样,被向主干油路150的前侧引导的润滑油在该前侧端部从排出口104排出到供油部件100的外部(下方)。这样,主干油路150的前侧端部成为供油油路102的下游侧端部。

并且,8个排出口104以与排气侧凸轮轴34A的8个凸轮36对应的方式进行配置。这样,8个排出口104能够将排出的润滑油供给至8个凸轮36。在本实施方式中,8个排出口104被配置于在俯视观察时和8个凸轮36分别重合的位置(未图示)。

并且,如图3所示,虽然省略了具体的说明,但排出口104在供油部件100的右侧(进气门31B侧)也与左侧(排气门31A侧)的结构相同地设置有8个。

在上述那样的结构的供油油路102中,来自供油口103的润滑油被依次向导入油路130、分配油路140、主干油路150、多个派生油路160(第一派生油路161、第二派生油路162、第三派生油路163、第四派生油路164、第五派生油路165、第六派生油路166和第七派生油路167)引导。然后,被供给至多个派生油路160的左侧端部和主干油路150的前侧端部的润滑油经由各个排出口104向下方排出。这样,如图6所示,供油部件100能够对气门传动机构30的排气侧凸轮轴34A的凸轮36供给润滑油。

以下,针对多个派生油路160的长度(润滑油的流通路径)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前所述,第二派生油路162以长度比第一派生油路161长的方式形成。另外,第三派生油路163以长度比第二派生油路162长的方式形成。在此,第一派生油路161、第二派生油路162和第三派生油路163朝向主干油路150与分配油路140的连接部,从后侧向前侧依次配置。这样,第一派生油路161、第二派生油路162和第三派生油路163形成为:越是接近分配油路140与主干油路150的连接部(进而,越是接近供油口103)的派生油路,润滑油的流通路径越长。

另外,如前所述,第四派生油路164以长度比第五派生油路165长的方式形成。另外,第五派生油路165以长度比第六派生油路166长的方式形成。另外,第六派生油路166以长度比第七派生油路167长的方式形成。在此,第七派生油路167、第六派生油路166、第五派生油路165和第四派生油路164朝向主干油路150与分配油路140的连接部,从前侧向后侧依次配置。这样,第七派生油路167、第六派生油路166、第五派生油路165和第四派生油路164形成为:越是接近供油口103的派生油路,润滑油的流通路径越长。

并且,即使在对所有的派生油路(第一派生油路161、第二派生油路162和第三派生油路163、以及第四派生油路164、第五派生油路165、第六派生油路166和第七派生油路167)进行比较的情况下,也形成为:越是接近分配油路140与主干油路150的连接部(进而,越是接近供油口103)的派生油路,润滑油的流通路径越长。

在此,在从主干油路150的与分配油路140连接的连接部朝向前方和后方流通的润滑油中,产生有压力损失。即,越是远离主干油路150的与分配油路140连接的连接部,润滑油的压力损失越大,因此可以认为:与接近该连接部的派生油路相比,被分配到远离该连接部的派生油路中的润滑油的量变少。

可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派生油路161、第二派生油路162和第三派生油路163形成为:越是接近供油口103的派生油路,润滑油的流通路径越长。另外,第七派生油路167、第六派生油路166、第五派生油路165和第四派生油路164形成为:越是接近供油口103的派生油路,润滑油的流通路径越长。因此,能够降低主干油路150中的压力损失的影响。

具体来说,例如对于从主干油路150分配的润滑油的压力损失较小的第三派生油路163,通过将其长度(润滑油的流通路径)确保得较长,能够增大在该第三派生油路163中流通的润滑油的压力损失。另一方面,对于从主干油路150分配的润滑油的压力损失较大的第一派生油路161,通过将其长度(润滑油的流通路径)确保得较短,能够减小在该第一派生油路161中流通的润滑油的压力损失。

并且,关于被配置为距离主干油路150的与分配油路140连接的连接部(8个排出口104中的)最远的排出口104,可以认为压力损失非常大,因此,没有设置派生油路(排出口104直接设置于主干油路150上)。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实现从设置于多个派生油路160(第一派生油路161、第二派生油路162、第三派生油路163、第四派生油路164、第五派生油路165、第六派生油路166和第七派生油路167)上的排出口104、和设置于主干油路150的前侧端部的排出口104排出的润滑油的量的均等化。

以下,利用图7,对导入油路130的形状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导入油路130以长度方向大致朝向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并且形成为通过多个弯曲部适当地弯曲的形状。导入油路130包括导入第一油路131、导入第二油路132、导入第三油路133和导入第四油路134。另外,所述多个弯曲部包括第一弯曲部131a、第二弯曲部132a和第三弯曲部133a。

导入第一油路131从导入油路130的上游侧端部(在俯视观察时与供油口103重合的位置)朝向左前方呈直线状伸出。在导入第一油路131的所述伸出的端部,配置有第一弯曲部131a。关于导入第一油路131,伸出的方向在第一弯曲部131a处从左前方向右后方变更(弯曲)。第一弯曲部131a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V字状。在此,通过第一弯曲部131a的弯曲角度(图7所示的角度α)调整了导入油路130的压力损失。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曲部131a的弯曲角度被设定为大约45度。

导入第二油路132从第一弯曲部131a向右后方呈直线状伸出。在导入第二油路132的所述伸出的端部,配置有第二弯曲部132a。关于导入第二油路132,伸出的方向在第二弯曲部132a处从右后方向正后方变更(弯曲)。

导入第三油路133从第二弯曲部132a向正后方呈直线状伸出。在导入第三油路133的所述伸出的端部,配置有第三弯曲部133a。关于导入第三油路133,伸出的方向在第三弯曲部133a处从正后方向右后方变更(弯曲)。第三弯曲部133a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圆弧状。

导入第四油路134从第三弯曲部133a向右后方呈直线状伸出。导入第四油路134的所述伸出的端部与分配油路140连接。这样,导入第四油路134以形成相对于分配油路140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倾斜的角度(本实施方式中,約60度)的方式与该分配油路140连(参照图7所示的角度β)。

这样,导入油路130具备多个弯曲部(第一弯曲部131a、第二弯曲部132a和第三弯曲部133a)而适当地变更伸出的方向,因此能够增大该导入油路130的长度。因此,能够在导入油路130中增大润滑油的压力损失。

另外,导入油路130通过多个弯曲部(第一弯曲部131a、第二弯曲部132a和第三弯曲部133a)对润滑油赋予压力损失,从而能够在导入油路130中调整润滑油的压力损失。并且,多个弯曲部中的第一弯曲部131a以弯曲角度成为锐角的方式进行设定。由此,在导入油路130中,(与不存在以弯曲角度成为锐角的方式设定的弯曲部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增大润滑油的压力损失。

这样,在导入油路130中,能够一边增大润滑油的压力损失一边进行调整,从而能够防止在供油部件100的供油油路102中流通的润滑油的量变得过剩。即,能够使在供油部件100的供油油路102中流通的润滑油的量适当。因此,即使在来自油通道12的润滑油被连续地(而不是间歇地)供给至供油部件100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润滑油被从供油部件100过剩地供给至排气侧凸轮轴34A的凸轮36。

另外,如前所述,导入油路130的流动面积形成为比主干油路150的流动面积小。即,在与(配置有排出口104的)多个派生油路160连接的主干油路150中,能够确保充足的润滑油量,同时能够抑制在导入油路130中流通的润滑油的量。因此,即使在来自油通道12的润滑油被连续地(而不是间歇地)供给至供油部件100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润滑油被从供油部件100过剩地供给至排气侧凸轮轴34A的凸轮36。

如以上所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供油部件100是对气门传动机构30的润滑部供给润滑油的供油部件,所述气门传动机构30使发动机1的进气门31B和排气门31A开闭,其中,所述供油部件具备:互相重合的上侧板材110和下侧板材120(一对板材);和供油油路102(油路),其是使所述上侧板材110和下侧板材120(一对板材)的重合面凹陷而形成的,所述供油油路102(油路)包括:主干油路150(下游侧油路),其形成于下游侧;和导入油路130(上游侧油路),其形成于上游侧,且其润滑油流动面积比所述主干油路150(下游侧油路)小。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润滑油被从供油部件100过剩地供给至气门传动机构30的润滑部(进气侧凸轮轴34B的凸轮36和排气侧凸轮轴34A的凸轮36)。

另外,在供油部件100中,所述导入油路130(上游侧油路)具备为了对润滑油赋予压力损失而弯曲的第一弯曲部131a、第二弯曲部132a和第三弯曲部133a。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润滑油被从供油部件100过剩地供给至气门传动机构30的润滑部(进气侧凸轮轴34B的凸轮36和排气侧凸轮轴34A的凸轮36)。

另外,在供油部件100中,所述弯曲部包括呈锐角弯曲的锐角弯曲部(第一弯曲部131a)。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润滑油被从供油部件100过剩地供给至气门传动机构30的润滑部(进气侧凸轮轴34B的凸轮36和排气侧凸轮轴34A的凸轮36)。

另外,在供油部件100中,还具备:供油口103,其形成于所述供油油路102(油路)的上游侧端部,被供给润滑油;多个排出口104,它们形成于所述供油油路102(油路)的下游侧端部,从上方将润滑油排出到所述润滑部;以及多个派生油路160(第一派生油路161、第二派生油路162、第三派生油路163、第四派生油路164、第五派生油路165、第六派生油路166和第七派生油路167),它们从所述主干油路150(下游侧油路)分支而形成,并将来自所述主干油路150(下游侧油路)的润滑油分别引导至所述多个排出口104,所述多个派生油路160形成为,对于从所述供油口103至派生部分(派生油路160与主干油路150的连接部)的润滑油的流通路径越短的派生油路,该派生油路中的润滑油的流通路径越长。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实现从多个排出口104排出的润滑油的量的均等化。

另外,在供油部件100中,所述多个派生油路160的润滑油流动面积比所述主干油路150(下游侧油路)小。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润滑油被从供油部件100过剩地供给至气门传动机构30的润滑部(进气侧凸轮轴34B的凸轮36和排气侧凸轮轴34A的凸轮36)。

另外,供油部件100安装于所述发动机1的气缸盖10的气缸盖罩20中,兼作用于划分分油室21的挡板,所述分油室21将油从窜漏气体分离出来。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

另外,在供油部件100中,所述主干油路150(下游侧油路)、所述多个派生油路160和所述多个排出口104分别设置于所述进气门31B侧和所述排气门31A侧。

根据这样的结构,利用1个部件(供油部件100)就能够向进气门31B侧和排气门31A侧的润滑部(进气侧凸轮轴34B的凸轮36和排气侧凸轮轴34A的凸轮36)供给润滑油,从而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

另外,在供油部件100中,所述供油油路102(油路)包括分配油路140,所述分配油路140用于将来自所述导入油路130(上游侧油路)的润滑油分配并引导至所述进气门31B侧和所述排气门31A侧的主干油路150(下游侧油路)。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通过分配油路140将来自1个油路(导入油路130)的润滑油分配并引导至进气门31B侧和排气门31A侧的主干油路150,因此,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对进气门31B侧和排气门31A侧的润滑部(进气侧凸轮轴34B的凸轮36和排气侧凸轮轴34A的凸轮36)供给润滑油。

另外,本发明的发动机1的润滑油供给机构具备所述供油部件100。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润滑油被从供油部件100过剩地供给至气门传动机构30的润滑部(进气侧凸轮轴34B的凸轮36和排气侧凸轮轴34A的凸轮36)。

并且,对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1是直列4缸16气门的DOHC汽油发动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能够应用本发明的发动机不限于此。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导入油路130是本发明的“上游侧油路”的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上游侧油路”的结构(例如,形状)不限于导入油路130的结构。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弯曲部131a、第二弯曲部132a和第三弯曲部133a是本发明的“弯曲部”的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弯曲部”的结构不限于第一弯曲部131a等的结构。例如,本发明的“弯曲部”也可以不设置3个,而是设置1个、2个或者4个以上。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弯曲部131a是本发明的“锐角弯曲部”的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的“锐角弯曲部”的结构不限于第一弯曲部131a的结构。本发明的“锐角弯曲部”可以不设置1个,而是设置2个以上。

在图9中,示出了本发明的“供油部件”的另一实施方式、即供油部件200。

在供油部件200中,通过连续地配置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直角弯曲的弯曲部,由此,导入油路230形成为之字状。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对润滑油赋予压力损失,并在导入油路230中增大润滑油的压力损失,因此,能够防止润滑油被从供油部件100过剩地供给至排气侧凸轮轴34A的凸轮36。

并且,在图9中,形成为没有在供油部件200中设置分配油路的结构、即针对左侧和右侧的主干油路150分别设置有导入油路230的结构(设有2个导入油路230的结构),但也可以设置分配油路,并使导入油路230为1个。

另外,用于形成本发明的“供油部件”的板材(即,本发明的“一对板材”)的材料不仅可以使用金属,也可以使用树脂。这样,在使用树脂作为用于形成本发明的“供油部件”的板材的材料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该“供油部件”的轻量化。

这样,在供油部件100中,所述上侧板材110和下侧板材120(一对板材)由树脂形成。

根据这样的结构,供油部件100能够实现轻量化。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如下的供油部件和具备该供油部件的发动机的润滑油供给机构,所述供油部件针对使发动机的进排气门开闭的气门传动机构的润滑部供给润滑油。

标号说明

1:发动机;

30:气门传动机构;

31A:排气门;

31B:进气门;

100:供油部件;

102:供油油路;

110:上侧板材;

120:下侧板材;

130:导入油路;

150:主干油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