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航空发动机的水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06239阅读:48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洗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航空发动机的水洗装置。



背景技术:

CFM56-5B和CFM56-7B发动机是CFMI国际集团生产的新一代航空发动机,广泛应用于新一代波音飞机和空客飞机上。根据发动机原制造厂家车间手册要求,发动机的风扇单元内部和压气机的内部气路的污染物需要特别的清洗程序,根据污染的严重程度可以在两种清洗方式中选择。第一种程序为清洁溶液清洗程序,首先用带清洁剂的水质将发动机气道冲洗,然后再使用满足要求的清水进行冲洗;第二种程序为清水冲洗,在发动机气道的污染较轻时采用。

传统的清洗设备因为设计缺陷而导致维护困难,对于各种仪表的安装与维修需要拆卸大部分结构,同时传统的水洗装置为单水箱结构,无法同时满足清洗液与清水切换清洗;同时大部分水洗系统不具备加热功能,即只能使用常温状态下的清洗液或清水进行清洗,其清洗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航空发动机的水洗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航空发动机的水洗装置,包括清洗液箱、电动阀、过滤器、流量计、磁力泵和液体输送管,所述电动阀、所述过滤器、所述流量计、所述磁力泵依次串联连通,所述清洗液箱的出液口与所述电动阀的进液口连通,所述磁力泵的出液口与所述液体输送管的进液口连通。

具体地,所述清洗液箱内设置有电加热器、液位传感器和温度显示控制仪,所述电加热器和所述温度显示控制仪的探头均设置在所述清洗液箱的底部,所述液位传感器竖直设置在所述清洗液箱内,所述清洗液箱的底部均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上设置有排水阀。

优选地,所述清洗液箱和所述电动阀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清洗液箱的出液口分别与两个所述电动阀的进液口连通,两个所述电动阀的出液口均与所述过滤器的进液口连通。

具体地,所述磁力泵与所述液体输送管的进液口之间设置有调压阀,所述调压阀与所述液体输送管之间设置有压力计。

优选地,所述液体输送管的进液口通过快换接头与液体输送管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一种航空发动机的水洗装置通过电加热器、液位传感器和温度显示控制仪等实现对水洗装置的自动温度控制与液位检测的功能,能够对清洗液或清水进行加热,增加其对发动机的清洗效率;同时通过设置两个清洗液箱,实现在清洗液和清水之间进行切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航空发动机的水洗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航空发动机的水洗装置,包括清洗液箱1、电动阀9、过滤器3、流量计4、磁力泵5和液体输送管7,电动阀9、过滤器3、流量计4、磁力泵5依次串联连通,清洗液箱1的出液口与电动阀9的进液口连通,磁力泵5的出液口与液体输送管7的进液口连通,清洗液箱1内设置有电加热器11、液位传感器10和温度显示控制仪2,电加热器11和温度显示控制仪2的探头均设置在清洗液箱1的底部,液位传感器10竖直设置在清洗液箱1内,清洗液箱1的底部均设置有排水管,排水管上设置有排水阀,清洗液箱1和电动阀9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清洗液箱1的出液口分别与两个电动阀9的进液口连通,两个电动阀的出液口均与过滤器3的进液口连通,磁力泵5与液体输送管7的进液口之间设置有调压阀6,调压阀6与液体输送管7之间设置有压力计8,液体输送管7的进液口通过快换接头与液体输送管7路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种航空发动机的水洗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将上述的均集成固定在车架上,且将车架与牵引架固定,并通过安装在车架上的车轮实现对水洗装置的移动。

两个清洗液箱1均为不锈钢制作的双层保温箱,分别用于盛放清水与清洁溶液。

过滤器3用于过滤固体颗粒,保证水中固定颗粒物不大于100ppm。

流量计4用于检测总出水量。

电加热器11用于加热清洗液箱1,功率为5.5kw。

液体输送管7用于将磁力泵5泵出的水引导至清洗处。

液位传感器10、温度显示控制仪2、电加热器11、电动阀9、流量计4、磁力泵5等多个电子设备的显示装置和控制装置均集成至操作显示面板上。

将流量计4的安装位置移动至磁力泵5前侧,便于其安装与拆卸。

在两个清洗液箱1内分别加入清水和清洁溶液,使用时通过与对应清洗液箱1连接的电动阀9实现开启与关闭,从而实现在清洁溶液与清水之间的切换。

通过温度显示控制仪2和液位传感器10实现对清洗液箱1内的液体的水温和水位进行检测,能够有效的防止加热过程中出现水温过高,或者出现干烧的现象。

并且将传统的四芯插头更改为五芯插头,接地线不需要在设备外壳单独接线并与大地相通,直接通过插头的接地针脚与五芯插座的接地线接通,将设备壳体上电流导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技术变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