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整体式输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5417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整体式输油泵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油泵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整体式输油泵。



背景技术:

输油泵的作用是保证柴油在低压油路内循环,并供应足够数量及一定压力的燃油给喷油泵,其输油量应为全负荷最大喷油量的3-4倍。输油泵分为齿轮式输油泵,膜片式输油泵,柱塞式输油泵,管道式输油泵等等。目前,输油泵领域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而现有的输油泵在使用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其大多为手动泵和机动泵单个设置,单个输油泵使用范围较小,往往达不到既方便又合格的使用目的;其次,进油口和出油口的密封性会对装置内油压造成很大地影响,如密封性能不好会严重影响工作的效率,而现有的进油口和出油口均为金属制成的接口,在使用时难免会存在一些缝隙,从而导致漏油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整体式输油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整体式输油泵,包括机动泵和手动泵,所述机动泵固定安装在底板上,所述手动泵安装在机动泵的下方,且手动泵和机动泵并联,所述手动泵和机动泵的一侧安装有第一连接管,且第一连接管的一端设置有进油口,所述手动泵和机动泵通过第二连接管安装有增压仓,且第二连接管上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增压仓的一侧设置有出油口,所述底板的底部安装有承重轮,所述底板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推杆,所述手动泵的上方通过铰链安装有手压杆。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进油口和出油口的内部均安装有橡皮垫。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单向阀共安装有两个,且两个单向阀分别位于机动泵和手动泵的一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承重轮的一侧安装有万向自锁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机动泵和手动泵位于同一水平直线上。

本实用新型中,首先,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将机动泵和手动泵并联,利用并联情况下的两泵油压可累加的优点,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当机动泵能满足工作要求时,直接使用机动泵即可,当机动泵无法完成工作要求时,在手动泵的辅助下,以达到工作要求,使用方便;其次,在进油口和出油口的连接端口内部安装有一环形橡皮垫,当外接油箱和液压设备时,橡皮垫挤压变形后可保证接口处有个良好的密封状态,进而保证接口不会漏油和内部油压正常;最后,该输油泵整个安装在一底板上,底板的底部安装有承重轮和万向自锁轮,以方便位置的移动和固定,同时底板一侧安装有推杆,使用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整体式输油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整体式输油泵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整体式输油泵的进油口剖视图。

图例说明:

1-第一连接管、2-机动泵、3-单向阀、4-第二连接管、5-增压仓、6-出油口、7-底板、8-手压杆、9-铰链、10-手动泵、11-进油口、12-推杆、13-万向自锁轮、14-承重轮、15-橡皮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整体式输油泵,包括机动泵2和手动泵10,机动泵2固定安装在底板7上,手动泵10安装在机动泵2的下方,且手动泵10和机动泵2并联,手动泵10和机动泵2的一侧安装有第一连接管1,且第一连接管1的一端设置有进油口11,手动泵10和机动泵2通过第二连接管4安装有增压仓5,且第二连接管4上设置有单向阀3,增压仓5的一侧设置有出油口6,底板7的底部安装有承重轮14,底板7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推杆12,手动泵10的上方通过铰链9安装有手压杆8。

进油口11和出油口6的内部均安装有橡皮垫15。

单向阀3共安装有两个,且两个单向阀3分别位于机动泵2和手动泵10的一侧。

承重轮14的一侧安装有万向自锁轮13。

机动泵2和手动泵10位于同一水平直线上。

单向阀3用于防止油液回流,增压仓5用于加大油液的内压,推杆12方便对整个装置的移动,万向自锁轮13用于移动和固定位置,承重轮14用于承重,橡皮垫15受压时可保证接口处的密封性。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分别将进油口11和出油口6外接油箱和液压设备,在机动泵2的作用下油箱内的油通过第一连接管1将油吸入,再通过第二连接管4上的单向阀3最后送至增压仓5内,通过增压仓5的增压后再由出油口6送至液压设备中,当机动泵2单个工作无法达到使用目的时,通过活动手压杆8运作手动泵10,在手动泵10的辅助作用下即可达到使用目的,推杆12方便对整个装置的移动,万向自锁轮13用于移动和固定位置,承重轮14用于承重,橡皮垫15受压时可保证接口处的密封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