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16028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起动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主要涉及一种用于起动内燃机的起动器。



背景技术:

一些用于内燃机的起动器设计成利用推进器来推进小齿轮,以使小齿轮与安装在发动机上的环形齿轮接合,并利用由电动马达产生的扭矩来使小齿轮旋转,从而起动发动机。日本专利特开第2010-248920号公报教示了这一类型的起动器。

上述类型的起动器具有小齿轮向前移动的可能性,但小齿轮的齿无法实现与环形齿轮的齿之间的接合,换言之,在与环形齿轮的侧面碰撞之后,小齿轮的齿在旋转的同时继续被推向环形齿轮的侧面,然后在错位齿轮的齿之间成功实现接合。小齿轮与环形齿轮的碰撞会产生机械噪音。为了减轻这种噪音,提出了具有诸如橡胶之类的缓冲器的起动器,上述缓冲器设置在小齿轮与电动马达之间,以吸收在小齿轮与环形齿轮的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力或反作用力,从而降低碰撞噪音。

日本专利特开第2006-161590号公报教示了一种起动器,上述起动器设计成具有诸如弹簧之类的弹性构件,上述弹簧构件设置在小齿轮与电动马达之间,以在小齿轮无法与环形齿轮接合时辅助将小齿轮移位到安装在发动机上的环形齿轮。

小齿轮移位起动器用于将小齿轮沿上述小齿轮绕着旋转的轴向移位,以实现与环形齿轮的啮合。一般而言,小齿轮的端面与环形齿轮的端面碰撞,之后小齿轮旋转以完成小齿轮与环形齿轮之间的啮合。为了确保在碰撞时小齿轮与环形齿轮的啮合的稳定性,已提出使用如上面后一篇公报中的、设置在小齿轮后端的弹性构件。当小齿轮与环形齿轮的端面相互碰撞时,弹性构件继续将小齿轮推向环形齿轮,直到小齿轮与环形齿轮之间的啮合完成,从而在碰撞时使小齿轮的回弹最小化,以成功实现小齿轮与环形齿轮之间的接合。弹性构件因而需要产生弹性压力,在小齿轮与环形齿轮碰撞之后,上述弹性压力推动或促使小齿轮沿其轴向前进,直到小齿轮与环形齿轮的啮合完成。例如,可以对弹性构件施加初始载荷,以产生较大的弹性压力,并且还实现弹性构件的长行程。然而,这需要比初始载荷大的力量来压缩弹性构件,因而会导致在小齿轮与环形齿轮碰撞时产生机械噪音的风险。

因此,除了弹性构件以外,还可以使用例如上面前一篇公报所教示的起动器中的缓冲器来辅助移位小齿轮。然而,弹性构件和缓冲器的布置遇到以下缺点。如上所述,弹性构件受到初始载荷,使得由施加初始载荷而产生的弹性构件所产生的初始弹性压力作用在与弹性构件相邻地布置的缓冲器上。这可能会导致在缓冲器承受来自环形齿轮的反作用力之前,缓冲器被弹性构件所产生的初始弹性压力不合期望地压塌,这可能会导致缓冲器的动作失效并产生机械噪音。



技术实现要素: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小齿轮被推进时产生的机械噪音的起动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起动器,包括:(a)马达,上述马达具有转轴;(b)小齿轮,上述小齿轮能够沿上述马达的上述转轴的轴向移动;(c)移位器,上述移位器用于将上述小齿轮沿上述转轴的上述轴向朝向上述转轴的前端移位,以使上述小齿轮与内燃机的环形齿轮接合,从而利用上述马达使上述小齿轮旋转,以起动上述内燃机;(d)第一弹性构件,上述第一弹性构件设置在上述小齿轮与上述马达之间,并构造成收缩以允许上述小齿轮沿着上述转轴移动到上述马达;(e)第二弹性构件,上述第二弹性构件设置在上述小齿轮与上述第一弹性构件之间;(f)保持件,上述保持件在受到规定的初始载荷的情况下对上述第一弹性构件进行保持,并且能够响应于上述第一弹性构件的伸展或收缩而沿上述转轴的上述轴向移动;以及(g)接触部,上述接触部由上述保持件的一部分形成,并放置成在上述转轴的上述轴向上与上述第二弹性构件接触,上述接触部响应于上述第一弹性构件的伸展而被保持成不会移动到上述小齿轮,但响应于上述第一弹性构件的收缩而允许被移动到上述马达。

起动器设计成具有布置在小齿轮与马达之间的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当小齿轮受到来自环形齿轮的反作用力时,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用于吸收反作用力。第一弹性构件响应于反作用力而收缩,从而允许小齿轮在转轴上朝马达滑动。

在向第一弹性构件施加规定的初始载荷的状态下对第一弹性构件进行保持的保持件配备有接触部,上述接触部放置成在转轴的轴向上与第二弹性构件接触。接触部响应于第一弹性构件的伸展而被保持成不会移动至小齿轮,但响应于第一弹性构件的压缩而允许移动到马达。具体而言,接触部响应于第一弹性构件的伸展而停止移动到小齿轮,从而减少在小齿轮与第一弹性构件之间的第二弹性构件的不合期望的收缩量,上述收缩量因来自第一弹性构件的弹力的施加而产生。因此,确保了第二弹性构件在由环形齿轮施加于小齿轮的反作用力的初始阶段时被允许压缩的允许量,从而确保了第二弹性构件的冲击吸收动作的稳定性。接触部被允许在第一弹性构件收缩后移动到马达,从而吸收来自环形齿轮的反作用力,并允许小齿轮缩回。

因此,起动器能够使由环形齿轮与小齿轮之间以及小齿轮与保持件之间的碰撞引起的机械噪音最小化。

在本发明的优选形态中,保持件包括:第一承压构件,在上述第一承压构件上通过上述第一弹性构件的相对的端部中靠近上述小齿轮的第一端部施加有由上述第一弹性构件产生的弹力;以及第二承压构件,在上述第二承压构件上通过上述第一弹性构件的相对的端部中靠近上述马达的第二端部施加有由上述第一弹性构件产生的弹力。上述起动器还包括止动件,上述止动件放置成与上述第二承压构件接触,并且用于阻止上述第二承压构件从上述第二承压构件没有受到来自上述环形齿轮的反作用力的初始位置移动到上述小齿轮,从而将上述接触部保持成不会移动到上述小齿轮。

止动件用于将第二承压构件保持成不会从其没有承受来自环形齿轮的反作用力的初始位置移动到小齿轮,从而确保阻止接触部移位到小齿轮的稳定性。

在第二优选形态中,上述第一弹性构件可以通过绕上述转轴的外周卷绕的螺旋弹簧实现。上述止动件还可以通过形成在上述转轴的上述外周上的突起实现。上述第二承压构件位于上述突起的与上述第一弹性构件相反的一侧。

从上述转轴的上述外周突出的止动件和上述保持件的上述第二承压构件的上述布置有利于将接触部保持成不会移动到小齿轮。

在第三优选形态中,上述第二承压构件能够响应于上述第一弹性构件的收缩而从上述止动件移开,以允许上述接触部移动到上述马达。

具体而言,当小齿轮前进到环形齿轮时,由来自环形齿轮的反作用力引起的第一弹性构件的收缩将导致第二承压构件从所述止动件移向上述马达。因而,保持件的接触部移动到马达,从而合乎期望地吸收来自环形齿轮的反作用力。

在第四优选形态中,止动件由形成于上述转轴的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突起实现。突起位于比上述第一弹性构件更靠近上述马达的位置。上述突起具有侧壁,上述侧壁在上述转轴的周向上彼此相对,以限定出气隙,上述气隙使得当上述保持件安装在上述转轴上时,上述第二承压构件能够在上述旋转轴上布置在比上述止动件更靠近上述马达的位置。上述第二承压构件位于比上述止动件更靠近上述马达的位置,并通过上述止动件而受到由上述第一弹性构件产生的弹力。

上述布置有利于方便在起动器中制造保持件的第一承压构件和第二承压构件,而不需要在保持件的端部上进行冲压加工。

在第五优选形态中,保持件可以包括:第一承压构件,在上述第一承压构件通过上述第一弹性构件的相对的端部中靠近上述小齿轮的第一端部施加有由上述第一弹性构件产生的弹力;以及第二承压构件,在上述第二承压构件通过上述第一弹性构件的相对的端部中靠近上述马达的第二端部施加有由上述第一弹性构件产生的弹力。上述起动器还包括突起,上述突起形成于上述转轴的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位于比上述第一弹性构件更靠近上述马达的位置。上述第二承压构件能够在上述转轴上移动到比上述突起更靠近上述马达的位置。当上述第二承压构件放置成比上述突起更靠近上述马达时,上述第二承压构件通过上述突起而受到由上述第一弹性构件产生的弹力。

具体而言,当小齿轮前进到环形齿轮时,由来自环形齿轮的反作用力引起的第一弹性构件的收缩将导致第二承压构件在转轴上从突起朝马达移动。当第二承压构件已从突起朝马达移动时,突起受到由第一弹性构件产生的弹性压力,从而吸收来自环形齿轮的反作用力。

在第六优选形态中,上述第二弹性构件由减震器实现,上述减震器响应于来自上述环形齿轮的反作用力而在上述小齿轮与上述接触部之间变形,以吸收施加在上述小齿轮上的冲击。在上述小齿轮与上述接触部之间形成有空隙,上述空隙在变形时供上述第二弹性构件部分地进入。这避免了小齿轮与接触部之间的直接接触,从而消除了小齿轮对接触部的冲击而产生机械噪音的风险。

在第七优选形态中,上述第二弹性构件由减震器实现,上述减震器通过来自环形齿轮的反作用力而在小齿轮与接触部之间变形,以吸收施加在小齿轮上的冲击。上述起动器还包括止动件,上述止动件设置在上述小齿轮与上述接触部之间,并且用于阻止上述第二弹性构件响应于来自上述环形齿轮的反作用力而变形超过规定程度。换言之,止动件防止第二弹性构件永久变形而不返回到其原始形状。

在第八优选形态中,由上述第二弹性构件产生的初始弹力设定为比由上述第一弹性构件产生的弹力小。因而,当比由第一弹性构件产生的初始弹力小的反作用力的力量施加在小齿轮上时,会导致第二弹性构件压缩,从而吸收反作用力。这还能减小第二弹性构件的尺寸。

附图说明

通过下文给出的详细描述和优选实施例的附图将会更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然而,这不应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应理解为仅是为了说明和理解。

在附图中:

图1是表示根据一实施例的起动器的局部侧剖视图;

图2是表示安装于图1的起动器的小齿轮移位器(pinionshifter)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3是表示安装于图1的起动器的罩和缓冲橡胶的立体图;

图4(a)、图4(b)、图4(c)表示小齿轮与环形齿轮碰撞时的冲击吸收动作的局部剖视图;

图5(a)是表示在图1的起动器的变形例中的内管和安装于内管的罩的分解立体图;

图5(b)是表示图5(a)中的内管和罩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表示在图1的起动器的第二变形例中的内管和安装在内管上的罩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在图1的起动器的第三变形例中的内管和安装在内管上的罩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在图1的起动器的第四变形例中的内管和安装在内管上的罩的局部剖视图;

图9(a)和图9(b)是表示安装于图1的起动器的内管的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安装于图1的起动器的罩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1(a)和图11(b)是表示安装于图1的起动器的缓冲橡胶的变形例的图;

图12是表示用于对安装于图1的起动器的缓冲橡胶进行收纳的收纳槽的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特别是图1,示出了根据一实施例的起动器10。在各幅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并且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1所示的起动装置10安装于诸如汽车之类的车辆,并且作为发动机起动装置发挥作用,以起动安装于车辆的诸如内燃机之类的发动机。起动器10包括:电动马达11,上述电动马达11配备有输出轴(即,转轴)11a;小齿轮轮架12,上述小齿轮轮架12能够沿输出轴11a的轴向移动;以及小齿轮移位器13a,上述小齿轮移位器13a将小齿轮轮架12沿轴向远离马达11(即,图1中的向左的方向)推进或移位,使得小齿轮50与安装于例如发动机的曲轴上的环形齿轮1接合。图1是用于说明小齿轮轮架12的局部剖视图。

当被供给电力时,马达11开始使输出轴11a旋转,从而使小齿轮50旋转以使发动机曲轴转动。当未图示的起动器开关闭合时,电力被输送到马达11。

如图2所示,小齿轮轮架12包括超越离合器20、螺旋弹簧30、缓冲橡胶40以及小齿轮50。超越离合器20安装在马达11的输出轴11a上。螺旋弹簧30作为第一弹性构件发挥作用,并且设置于在输出轴11a的轴向上比离合器20更远离马达11的位置。缓冲橡胶40作为第二弹性构件发挥作用,并且设置于在输出轴11a的轴向上比螺旋弹簧30更远离马达11的位置。小齿轮50位于在输出轴11a的轴向上比缓冲橡胶40更远离马达11的位置。

离合器20具有花键管21、外部件22(即,外环)、内部件23(即,内环)、离合器辊24以及内管25。花键管21安装在输出轴11a上。外部件22与花键管21一体地形成。内部件23能够在外部件22内侧旋转。离合器辊24用于建立或阻止外部件22与内部件23之间的扭矩传递。内管25与内部件23一体地形成。内管25起到马达11的转轴的作用,换言之,转轴被马达11所产生的扭矩驱动,而使小齿轮50旋转。

花键管21具有形成于其内周的螺旋花键21a。螺旋花键21a与形成于输出轴11a外周的螺旋花键接合。当马达11的输出轴11a旋转时,将会使外部件22与输出轴11a一起旋转,并且使离合器20沿输出轴11a的轴向从马达11(即,图2中的向左方向)移开规定距离。

当随着花键管21的旋转而旋转时,外部件22通过离合器辊24将扭矩传递到内部件23,而外部件22阻止扭矩从内部件23传递。因而,离合器20作为单向离合器起作用,以允许扭矩仅从外部件22传递到内部件23。

内管25呈中空圆筒形,并且从远离马达11(即,图2中的向左方向)的内部件23沿输出轴11a的轴向延伸。内管25通过轴承安装在输出轴11a的外周上,以能够相对于输出轴11a旋转。内管25与内部件23一体地形成,以使上述内管25与内部件23一起旋转。换言之,内管25作为内部件23旋转的轴线起作用。内管25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直动花键25a。

螺旋弹簧30布置在内管25上。螺旋弹簧30设置在小齿轮50与马达11之间。当被压缩时,螺旋弹簧30允许小齿轮50沿着内管25朝向马达11移动。螺旋弹簧30由螺旋形弹簧实现,并由金属制成。螺旋弹簧30具有比内管25的外径大的内径,以使内管25穿过螺旋弹簧30。换言之,螺旋弹簧30绕内管25的外周卷绕,如上所述,上述内管作为马达11的转轴起作用。当螺旋弹簧30被沿其轴向压缩时,会沿轴向产生弹性压力。

选择螺旋弹簧30的弹性常数以及螺旋弹簧30能沿其轴向收缩的距离,以使螺旋弹簧30作为吸收器发挥作用,以吸收作用在小齿轮50上的反作用力,从而有利于将小齿轮50朝远离马达11移位。弹性常数是通过将弹性构件受到的载荷除以弹性构件伸展或收缩的量而得到的比例常数,也被称为弹簧常数。弹性常数通常取决于例如弹簧的线材的直径或螺旋弹簧的外径。

内管25在其外周上设置有止动件34,上述止动件34设计成沿内管25的径向向外延伸的突起形状。止动件34放置成与螺旋弹簧30的在螺旋弹簧30的轴向上彼此相对的一个端部接触。具体而言,止动件34放置成螺旋弹簧30的位于靠近马达11处的端部。止动件34在内管25的外周上形成为突起形状。具体而言,止动件34由环形金属板制成。止动件34牢固地紧固到内管25的外周面。具体而言,止动件34位于在内管25的轴向上比内管25的直动花键25a更靠近马达11的位置。通过在内管25的外周上使止动件34从上述内管25的前端滑动并将上述止动件34按压嵌合在内管25上的规定位置处,从而实现将止动件34附连到内管25。止动件34也可以可选地利用粘接剂或螺钉附连到内管25。

止动件34在螺旋弹簧30的径向上具有位于螺旋弹簧30外侧的外周。换言之,止动件34的外径比螺旋弹簧30的内径大。螺旋弹簧30位于内管25的比止动件34更靠近小齿轮50的部分。因而,螺旋弹簧30的面向马达11的端部被放置成与止动件34接触。这阻止螺旋弹簧30穿过止动件34朝马达11移动。因此,当力从小齿轮50沿螺旋弹簧30的轴向施加到螺旋弹簧30时,螺旋弹簧30的靠近马达11的一端被推向止动件34,以使上述螺旋弹簧30收缩。

在内管25上安装有罩31,上述罩31对螺旋弹簧30进行保持。罩31呈中空圆筒形,并且由诸如spcc(即,冷轧钢板)或secc(即,冷轧电镀板)之类的金属制成。罩31对螺旋弹簧30进行保持,并使上述螺旋弹簧30不会朝螺旋弹簧30的径向外侧延伸。具体而言,罩31具有周侧壁32c,上述周侧壁32c沿内管25的径向覆盖螺旋弹簧30的外周。周侧壁32c成型为具有下述的内径,上述内径被选择为使得当螺旋弹簧30与内管25一起旋转时,允许螺旋弹簧30恢复到其原始形状,然后向外伸展,直到螺旋弹簧30的外周与周侧壁32c的内周接触。例如,周侧壁32c的内径被选择为比螺旋弹簧30的外径稍大。这防止了当螺旋弹簧30被离心力向外拉引时螺旋弹簧30无法恢复到初始形状而永久变形,从而确保了螺旋弹簧30产生弹力的稳定性。

罩31能根据螺旋弹簧30的伸展或收缩而沿上述罩31的轴向移动。具体而言,罩31具有凸缘32a、32b,上述凸缘32a、32b限定出罩31的在罩31的轴向上彼此相对的端部。凸缘32a位于比凸缘32b更靠近小齿轮50的位置,以下也称为小齿轮侧凸缘。小齿轮侧凸缘32a在其中心处形成有通孔33a,上述通孔33a具有比内管25的外径大的直径。凸缘32b位于比凸缘32a更靠近马达11的位置,以下也称为马达侧凸缘。马达侧凸缘32b在其中心处形成有通孔33b,上述通孔33b具有比内管25的外径大的直径。罩31在内管25穿过孔33a和孔33b的情况下与内管25的外周嵌合,以允许罩31沿内管25的纵向在内管25上移动或滑动。

接着,以下对缓冲橡胶40进行描述。缓冲橡胶40布置在小齿轮50与螺旋弹簧30之间。如图3清楚地示出,缓冲橡胶40呈环状或环形,并且作为由合成树脂(例如,诸如橡胶之类的弹性体)制成的减震器发挥作用。缓冲橡胶40具有比内管25的外径大的内径。缓冲橡胶40与内管25同轴地设置在上述内管25周围。换言之,缓冲橡胶40包围内管25的外周。这种布局会使得当缓冲橡胶40绕内管25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均匀地施加在缓冲橡胶40上,从而使缓冲橡胶40的变形最小化。

缓冲橡胶40所能产生的弹力设定为比螺旋弹簧30所能产生的弹力小。具体而言,缓冲橡胶40的弹性常数设定为比螺旋弹簧30的弹性常数小。缓冲橡胶40的自然尺寸(即,厚度)比螺旋弹簧30的自然长度小。在小齿轮50前进之前,缓冲橡胶40所收缩的量、即缓冲橡胶40被压缩的量比螺旋弹簧30被压缩的量小。换言之,当小齿轮50在环形齿轮1的轴向上受到来自环形齿轮1的反作用力之前(即,当小齿轮50处于初始状态之前),螺旋弹簧30所产生的初始弹力大于缓冲橡胶40所产生的初始弹力。

接着,以下对小齿轮50进行详细描述。在小齿轮50中形成有嵌合孔51,上述嵌合孔51供内管25的外周嵌合。小齿轮50还具有直动花键51a,上述直动花键51a形成于嵌合孔51的内周。小齿轮50的直动花键51a与内管25的直动花键25a啮合,以使小齿轮50与内管25一起旋转。这会引起小齿轮50被来自马达11的输入扭矩驱动旋转。

小齿轮50能够在内管25的外周上沿着直动花键51a(即,输出轴11a)移动。内管25在远离马达11的前端(即,图2所示的内管25的左端)嵌合有止动件52。止动件52从内管25的外周突出,以使小齿轮50不会从内管25掉落。止动件52的直径比嵌合孔51的直径大,以阻止小齿轮50沿其轴向移动到内管25外侧。

小齿轮50具有收纳槽41,上述收纳槽41形成于小齿轮50的靠近马达11的一端,并且在收纳槽41中部分地保持有缓冲橡胶40。当沿输出轴11a的轴向观察时,收纳槽41呈与缓冲橡胶40的外形相符的环形。收纳槽41的横截面呈矩形。当缓冲橡胶40嵌入收纳槽41时,上述缓冲橡胶40部分地从小齿轮50的端面朝向马达11突出。换言之,在输出轴11a的轴向上,收纳槽41的深度比缓冲橡胶40的厚度短。

收纳槽41的外径(即,收纳槽41的外周的直径)大致等于缓冲橡胶40的直径。因此,缓冲橡胶40以没有任何游隙的方式嵌入收纳槽41。因而,当缓冲橡胶40与小齿轮50一起旋转以使离心力作用在缓冲橡胶40上时,收纳槽41的内壁被保持成与缓冲橡胶40接合。这防止了在缓冲橡胶40与小齿轮50一起旋转之后,缓冲橡胶40塑性变形到缓冲橡胶40不会恢复到其原始形状的程度。缓冲橡胶40由能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制成,这有利于缓冲橡胶40嵌入收纳槽41,并且防止缓冲橡胶40在受到扭矩时发生移位。

返回参照图1,以下,对小齿轮移位器13a进行讨论。小齿轮移位器13a固定到电磁螺线管13,并被电磁螺线管13所产生的驱动力致动。具体而言,当未图示的起动器开关闭合时,小齿轮移位器13a被电磁螺线管13所产生的驱动力操作,使小齿轮轮架12沿输出轴11a的轴向朝向内管25的前端(即,图1中的左侧)移动。替代地,当起动器开关打开时,小齿轮移位器13a将小齿轮轮架12沿输出轴11a的轴向朝向马达11(即,图1中的右侧)缩回。

如此构造的螺旋弹簧30和缓冲橡胶40的组装件用于当小齿轮50与环形齿轮1碰撞时,吸收由环形齿轮1施加到小齿轮50的反作用力(即,机械冲击)。以下,对其进行详细讨论。

在小齿轮50沿其轴向受到来自环形齿轮1的反作用力之前,即,在小齿轮50被推进之前,螺旋弹簧30在受到规定初始载荷的状态下被罩31保持。换言之,罩31使螺旋弹簧30在小齿轮50与马达11之间被沿上述螺旋弹簧30的轴向压缩。具体而言,当小齿轮50放置成与止动件52接触时,罩31的小齿轮侧凸缘32与止动件34的距离设定为比罩31中的螺旋弹簧30的自然长度短。这使得罩31起到保持件的作用。

在小齿轮50沿其轴向受到来自环形齿轮1的反作用力之前,缓冲橡胶40以在小齿轮50与螺旋弹簧30之间被沿上述缓冲橡胶40的轴向压缩的状态被内管25保持。换言之,当小齿轮50放置成与止动件52接触时,小齿轮50的端部与罩31之间的距离设定为在输出轴11a的轴向上比缓冲橡胶40的自然厚度短。

因而,在小齿轮50沿其轴向受到环形齿轮1的反作用力之前,螺旋弹簧30和缓冲橡胶40分别产生将小齿轮50压靠于止动件52的弹力。类似地,缓冲橡胶40被压靠于小齿轮50。螺旋弹簧30通过罩31被压靠于缓冲橡胶40。这消除了小齿轮50与缓冲橡胶40之间以及缓冲橡胶40与螺旋弹簧30之间的气隙。因而,当环形齿轮1与小齿轮50彼此碰撞,以使小齿轮50相对于内筒25朝向马达11移动时,会导致缓冲橡胶40被小齿轮50的移动压缩,以吸收小齿轮50上的机械冲击。

比螺旋弹簧30所产生的初始弹力大的、从缓冲橡胶40施加到螺旋弹簧30的力或冲击,会导致缓冲橡胶40与小齿轮50一起相对于内管25朝向马达11移动。小齿轮50与缓冲橡胶40朝向马达11的移动使得螺旋弹簧30被压缩,以吸收冲击(即,来自环形齿轮1的反作用力)。当被压缩时,螺旋弹簧30存储弹力,上述弹力用于通过罩31和缓冲橡胶40来使小齿轮50远离马达11移位。若小齿轮50无法通过小齿轮移位器13a而与环形齿轮1啮合,则这有助于将小齿轮50压靠于环形齿轮1。

在小齿轮50被推进之前,小齿轮50放置成与止动件52抵接,并且罩31也放置成与止动件34抵接。这消除了小齿轮50与止动件52之间或者罩31与止动件34之间的碰撞引起的机械噪音。上述布局还消除了在小齿轮50被推进之前因小齿轮50与罩31的滑动而产生机械噪音的风险。

如上所述,螺旋弹簧30设计成具有将小齿轮50压靠于环形齿轮1以实现小齿轮50与环形齿轮1之间的接合所需要的弹性常数和可收缩长度。初始载荷施加到螺旋弹簧30,使得当螺旋弹簧30被轻微压缩时产生较大量的弹力。然而,除非在螺旋弹簧30上作用有比螺旋弹簧30受到初始载荷时所产生的初始弹力大的程度的力,否则螺旋弹簧30不会被压缩,这导致无法吸收作用在小齿轮50上的反作用力。小齿轮50与罩31的直接碰撞可能会产生冲击噪音。为了消除这一噪音,缓冲橡胶40设置在小齿轮50与螺旋弹簧30之间,并作为吸收器来吸收冲击。

因而,缓冲橡胶40所产生的初始弹力设定为比螺旋弹簧30所产生的弹力低。这使得缓冲橡胶40在比螺旋弹簧30所产生的初始弹力大的反作用力被传递到螺旋弹簧30之前受到压缩,从而吸收反作用力。这还能够使缓冲橡胶40在尺寸上比螺旋弹簧30小,这还允许小齿轮50在尺寸和重量上减小。因而,与将螺旋弹簧30安装于收纳槽41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形成于小齿轮50的收纳槽41小型化,这能够使小齿轮50减小其重量。无论小齿轮50与环形齿轮1碰撞的速度如何,小齿轮50减小的重量通常都会导致小齿轮50与环形齿轮1之间的碰撞所产生的冲击噪音降低。

在小齿轮50受到来自环形齿轮1的反作用力之前,螺旋弹簧30设定为初始弹力比缓冲橡胶40的初始弹力大,从而能够使螺旋弹簧30稍微被压缩,以产生足够大的弹力,使得当小齿轮移位器13a无法使小齿轮50与齿圈1啮合时将小齿轮50压靠于环形齿轮1,有助于实现小齿轮50与齿圈1之间的接合。

相反地,缓冲橡胶40的初始弹力比螺旋弹簧30的初始弹力低,因此,导致当缓冲橡胶40在小齿轮50被推进之前与螺旋弹簧30直接接触时,将会导致缓冲橡胶40因缓冲橡胶40与螺旋弹簧30之间的弹力的差异而被过度压缩。在小齿轮50被推进的情况下,当受到来自环形齿轮的反作用力时,这可能导致缓冲橡胶40的收缩不足,这将引起缓冲橡胶40的减震动作不足。这可能导致小齿轮50与环形齿轮1之间以及小齿轮50与罩31之间的冲击噪音。缓冲橡胶40的冲击吸收动作的不足需要提高小齿轮50和罩31抵抗作用于上述小齿轮50和上述罩31上的冲击的耐久性。为了防止缓冲橡胶40在小齿轮50被推进之前被不合乎期望地压缩,起动器10设计成具有以下结构。

如上所述,罩31的小齿轮侧凸缘32a放置成在输出轴11a的轴向上与缓冲橡胶40抵接。因而,小齿轮侧凸缘32a作为接触部起作用,上述接触部放置成与缓冲橡胶40接触并且被缓冲橡胶40保持,以避免因螺旋弹簧30的伸展而朝向小齿轮50移动,而允许在螺旋弹簧30收缩时朝向马达11移动。

具体而言,罩31的小齿轮侧凸缘32a受到来自螺旋弹簧30的靠近小齿轮50的端部的弹力。换言之,小齿轮侧凸缘32a放置成与螺旋弹簧30的靠近小齿轮50的端部抵接。更具体而言,小齿轮侧凸缘32a中的通孔33a的直径比螺旋弹簧30的外径小。小齿轮侧凸缘32a沿其轴向从螺旋弹簧30的内侧延伸到外侧。小齿轮侧凸缘32a作为第一承压构件起作用,螺旋弹簧30所产生的弹力通过螺旋弹簧30的靠近小齿轮50的端部(也将被称为第一端部)而施加在上述第一承压构件上。

因此,小齿轮侧凸缘32a放置成在罩31内与螺旋弹簧30的靠近小齿轮50的端部抵接。罩31的小齿轮侧凸缘32a作为止动件起作用,以阻止螺旋弹簧30在输出轴11a的轴向上朝罩31外侧移动,即,在螺旋弹簧30的轴向上朝小齿轮侧凸缘32a外侧向小齿轮50移动。

罩31的马达侧凸缘32b受到来自螺旋弹簧30的靠近马达11的端部的弹力。换言之,马达侧凸缘32b放置成与螺旋弹簧30的靠近马达11的端部抵接。更具体而言,马达侧凸缘32b中的通孔33b的直径比螺旋弹簧30的外径小。马达侧凸缘32b沿其轴向从螺旋弹簧30的内侧延伸到外侧。马达侧凸缘32b作为第二承压构件起作用,螺旋弹簧30所产生的弹力通过螺旋弹簧30的靠近马达11的端部(也被称为第二端部)而施加在上述第二承压构件上。

罩31的马达侧凸缘32b也放置成与止动件34抵接。具体而言,马达侧凸缘32b的通孔33b的直径比止动件34的外径小,使得马达侧凸缘32b放置成与止动件34直接接触。

止动件34布置在罩31内侧。具体而言,止动件34的直径比罩31(即,周侧壁32c)的内径小。止动件34设置在小齿轮侧凸缘32a与马达侧凸缘32b之间。止动件34用于保持马达侧凸缘32b以免从初始位置x2朝向小齿轮50移动,其中,在上述初始位置x2处,马达侧凸缘32b没有受到来自环形齿轮1的反作用力。马达侧凸缘32b放置成与止动件34直接接触,并因而阻止其朝小齿轮50移动以覆盖止动件34。马达侧凸缘32b的初始位置x2是马达侧凸缘32b与止动件34接触的位置。

小齿轮侧凸缘32a与马达侧凸缘32b之间的、在输出轴11a的轴向上的间隔d2恒定。小齿轮侧凸缘32a与马达侧凸缘32b通过罩31的周侧壁32c而被机械地连接在一起。换言之,周侧壁32c在输出轴11a的轴向上的长度与间隔d2相同。

螺旋弹簧30设置在罩31内,并且位于在输出轴11a的轴向上比止动件34更靠近小齿轮50的位置。换言之,罩31的马达侧凸缘32b位于止动件34的与螺旋弹簧30相反的一侧。螺旋弹簧30以被压缩的方式设置在罩31内。换言之,小齿轮侧凸缘32a与止动件34之间的距离比未被压缩时的螺旋弹簧30的自然长度短。小齿轮侧凸缘32a与止动件34之间的距离选择成使得当止动件34放置成与马达侧凸缘32b接触时,对螺旋弹簧30施加规定量的初始载荷。

利用上述布置,罩31能够随着螺旋弹簧30的收缩或伸展而在内管25的轴向上移动。当被朝向马达11推动时,罩11会在对螺旋弹簧30进行压缩的同时被移动到马达11。替代地,螺旋弹簧30的伸展会使罩31的小齿轮侧凸缘32a将罩11推向小齿轮50。

如上所述,止动件34阻止马达侧凸缘32b朝向小齿轮50移动,从而保持连接到马达侧凸缘32b的小齿轮侧凸缘32a,以免其移动到小齿轮50。换言之,马达侧凸缘32b与止动件34的接触对小齿轮侧凸缘32a进行保持,以免在螺旋弹簧30没有进一步伸展的情况下从初始位置x1向小齿轮50移动。

因而,在小齿轮50受到来自环形齿轮1的反作用力之前,小齿轮侧凸缘32a吸收螺旋弹簧30所施加的压力,以使螺旋弹簧30与小齿轮50的端部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距离d1。距离d1是缓冲橡胶40合乎期望地实现减震动作所需的距离。

马达侧凸缘32b能响应于螺旋弹簧30的压缩而从止动件34移开。这使小齿轮侧凸缘32a能被朝向马达11移动。因而,螺旋弹簧30响应于由环形齿轮1施加在小齿轮50上的反作用力而被压缩。

止动件34通常被螺旋弹簧30推向马达侧凸缘32b。螺旋弹簧30被压缩的量或距离可以通过选择小齿轮侧凸缘32a与马达侧凸缘32b之间的距离d2、即周侧壁32c的长度来确定。如上所述,螺旋弹簧30所产生的初始弹力设定为比缓冲橡胶40所产生的初始弹力大,使得当罩31放置成与缓冲橡胶40接触时,不管缓冲橡胶40所施加的弹力是否施加在罩31上,止动件34均压靠于马达侧凸缘32b。因而,螺旋弹簧30被压缩的量可以通过选择周侧壁32c的长度来确定。

罩31设计成具有以下结构,以有助于螺旋弹簧30和止动件34容易地布置在罩31内。如图3清楚所示,罩31在每个孔33a、33b的周面形成有两个切口或狭缝36,上述两个切口或狭缝36用于将螺旋弹簧30和止动件34安装在罩31内。狭缝36呈矩形,并从每个孔33a、33b沿罩31的径向延伸到小齿轮侧凸缘32a和马达侧凸缘32b中的相应一个(即,周侧壁32c)的外周。小齿轮侧凸缘32a和马达侧凸缘32b中的每一个狭缝36相对于罩31的纵向中心线彼此径向相对,换言之,以彼此远离180°的间隔布置在罩31的周向上。每个狭缝36在罩31的周向上的宽度比止动件34的厚度大。

以下,对如何通过狭缝36将小齿轮侧凸缘32a和马达侧凸缘32b放置在罩31内的情况进行描述。

首先,讨论止动件34在罩31内的安装。在罩31嵌合在内管25之前,小齿轮侧凸缘32a或马达侧凸缘32b的平面首先放置成垂直于止动件34的平面。止动件34通过狭缝36插入罩31。之后,使止动件34在罩31内转动,以使止动件34的平面平行于小齿轮侧凸缘32a和马达侧凸缘32b的平面,换言之,使止动件34的中心轴线与罩31的中心轴线对准。

接着,将对螺旋弹簧30在罩31内的安装进行讨论。如上所述,螺旋弹簧30由螺旋形的弹簧制成。在罩31嵌合在内管25上之前,螺旋弹簧30的任一端被插入狭缝36,此后,螺旋弹簧30沿其周向转动,直到螺旋弹簧30完全设置在罩31内。优选地,螺旋弹簧30的安装在止动件34放置于罩31内之后进行。

在罩31内,小齿轮侧凸缘32a与马达侧凸缘32b之间的距离d2比未压缩时螺旋弹簧30的自然长度小。当螺旋弹簧30和止动件34在罩31安装于内管25之前,安装于罩31内时,止动件34因而被螺旋弹簧30所产生的弹力推向马达侧凸缘32b。通过将螺旋弹簧30和止动件34布置于罩31内,在将罩31嵌合于内管25时,消除了螺旋弹簧30与止动件34之间的错位、或是使上述错位最小化。这还有助于在罩31嵌合于内管25之后将小齿轮50安装在内管25上。

如上所述,缓冲橡胶40所能产生的弹力设定为比螺旋弹簧30所能产生的弹力小。这会导致如下的风险:当小齿轮50已被移位到环形齿轮1,然后受到来自环形齿轮1的反作用力时产生的过大的力被添加到缓冲橡胶40的时候,缓冲器橡胶40大幅变形到缓冲橡胶40不会恢复到其原始形状的程度。为了缓解这一问题,起动机10设计成具有以下结构,以吸收作用在小齿轮50与螺旋弹簧30之间的缓冲橡胶40上的过大的压力。

小齿轮50的靠近马达11的端部具有比缓冲橡胶40(即,收纳槽41)的外径大的外径。小齿轮50具有环形止动面50a,上述环形止动面50a形成在小齿轮50的齿50b(即,齿底)与收纳槽41之间。缓冲橡胶40的外径(即,收纳槽41的外径)设置成比罩31的外径小。换言之,缓冲橡胶40的外径(即,收纳槽41的外径)设置成比罩31的小齿轮侧凸缘32a的外径小。因而,当缓冲橡胶40放置成与小齿轮侧凸缘32a接触时,小齿轮侧凸缘32a具有在缓冲橡胶40的径向上限定于缓冲橡胶40外侧的角度止动面31a。

以下,讨论从小齿轮50或罩31向缓冲橡胶40施加过大的力的情况。

施力会引起缓冲橡胶40收缩,从而导致小齿轮50的止动面50a与罩31的止动面31a在内管25的轴向上的物理接触。这防止了缓冲橡胶40在止动面50a接触止动面31a之后受到更多的力。换言之,止动面50a和止动面31a用于吸收由小齿轮50或罩31施加在缓冲橡胶40上的过大的力,从而防止缓冲橡胶40变形到超出其弹性限制,即不会恢复到其原始形状的不合乎期望的程度。因而,小齿轮50的止动面50a和小齿轮侧凸缘32a的止动面31a作为小齿轮50与小齿轮侧凸缘32a之间的压力吸收器或变形限制器起作用,以阻止缓冲橡胶40免于因来自环形齿轮1的反作用力而过度变形。收纳槽41的深度和缓冲橡胶40的厚度选择为使缓冲橡胶40能够在缓冲橡胶40被完全压缩到收纳槽41内时恢复到其原始形状。

在小齿轮50受到来自环形齿轮1的反作用力之前,如图4(a)清楚所示,在缓冲橡胶40的外侧,气隙42沿缓冲橡胶40的径向在小齿轮50的止动面50a与罩31的止动面31a之间形成为空隙形状。当变形时,缓冲橡胶40部分地进入气隙42。换言之,当缓冲橡胶40在小齿轮50与罩31之间被按压或压缩时,气隙42允许缓冲橡胶沿其径向朝外侧伸展。小齿轮侧凸缘32a的通孔33a的直径比缓冲橡胶40的内径(即,收纳槽41的内径)大,从而当缓冲橡胶40在小齿轮50与罩31之间被按压或压缩时,允许缓冲橡胶40部分地进入通孔33a。

以下,对在小齿轮50与环形齿轮1碰撞时的小齿轮轮架12的动作进行描述。

在初始状态下,如图4(a)所示,在小齿轮轮架12被朝向环形齿轮1推进的状态下,止动件34被螺旋弹簧30所产生的初始弹力压靠于罩31的马达侧凸缘32b。小齿轮侧凸缘32a位于初始位置x1。马达侧凸缘32b位于初始位置x2。小齿轮侧凸缘32a与马达侧凸缘32b以恒定的间隔d2位于彼此远离的位置。因而,小齿轮侧凸缘32a不会从初始位置x1移动到小齿轮50。小齿轮50被止动件42保持而不会前进,使得小齿轮50与罩31之间的间隔保持为距离d1。

之后,当起动器开关闭合而导通时,使得小齿轮移位器13a将小齿轮50与小齿轮轮架12一起移动到环形齿轮1(即,图4(a)中的左侧)。在图4(a)至图4(c)中,环形齿轮1的位置用点划线表示。

如图4(b)所示,当小齿轮50与环形齿轮1碰撞时,将以反作用力的形式产生作用在小齿轮50上的冲击力。因而,小齿轮50沿内管25的轴向朝向马达11(即,图4(b)中的右侧)移位。小齿轮50相对于内管25的上述移动会导致小齿轮50与小齿轮侧凸缘32a之间的间隔减小,并且还会导致缓冲橡胶40收缩,从而吸收施加在小齿轮50上的反作用力,以减小小齿轮50与环形齿轮1之间的碰撞所产生的冲击噪音。这也减小了小齿轮50与罩31碰撞而产生的冲击噪音。

当比螺旋弹簧30所产生的初始弹力大的力量施加到与缓冲橡胶40接触的罩31,以将罩31推向马达11时,会使马达侧凸缘32b从止动件34移开。因此,缓冲橡胶40用于吸收反作用力,并且在对罩31进行按压的同时相对于内管25朝向马达11移动。

如上所述,气隙42在缓冲橡胶40的径向外侧形成在小齿轮50的靠近马达11的一端与罩31的小齿轮侧凸缘32a之间。这允许缓冲橡胶40沿其径向和其轴向变形(见图4(b)中的a1)。通孔33a形成为具有比缓冲橡胶40的内径大的直径,从而允许缓冲橡胶40被压缩,以使上述缓冲橡胶40进入通孔33a。

如图4(c)所示,当缓冲橡胶40和罩31相对于内管25向马达11移动时,螺旋弹簧30被压缩以充分吸收施加在小齿轮50上的反作用力。由上述讨论可以看出,在对小齿轮50施加反作用力时,螺旋弹簧30和缓冲橡胶40用于吸收上述反作用力,以消除小齿轮50与螺旋弹簧30的碰撞所产生冲击噪音。螺旋弹簧30压缩所产生的弹力通过缓冲橡胶40传递到小齿轮50,从而使小齿轮50朝向内管25的顶端移动,换言之,对小齿轮50进行按压,以实现与环形齿轮1啮合。

当缓冲橡胶40被压缩,以使小齿轮50的止动面50a与罩31的止动面31a接触时,阻止了缓冲橡胶40在其轴向上被进一步压缩。因而,当小齿轮50受到来自环形齿轮1的反作用力时,没有缓冲橡胶40受到过大的力而变形到缓冲橡胶40不会恢复到其原始形状的程度的风险。

如上所述,螺旋弹簧30的长度和缓冲橡胶40的厚度设定为比小齿轮50与环形齿轮1碰撞之前的自然长度和自然厚度短,以使螺旋弹簧30和缓冲橡胶40在其轴向方向上继续产生弹力,从而有利于抑制冲击噪音。

起动器10的上述结构提供了以下有益的优点。

本实施例的起动器10设计成具有布置在小齿轮50与马达11之间的螺旋弹簧30和缓冲橡胶40。当小齿轮50受到来自环形齿轮1的反作用力时,螺旋弹簧30和缓冲橡胶40用于吸收反作用力。螺旋弹簧30响应于反作用力而收缩,从而允许小齿轮50在内管25上滑动至马达。由上述可以看出,起动器10配备有螺旋弹簧30和缓冲橡胶40作为弹性构件。螺旋弹簧30允许小齿轮50相对于内管25移动。缓冲橡胶40设置在螺旋弹簧30与小齿轮50之间。因而,当小齿轮50响应于来自环形齿轮1的反作用力而相对于内管25移位至马达11时,缓冲橡胶40被压缩以吸收反作用力,以使环形齿轮1与小齿轮50之间的冲击噪音最小化。当螺旋弹簧30压缩以允许小齿轮50相对于内管25移动时,缓冲橡胶40还起到吸收器的作用,以减小小齿轮50与位于比缓冲橡胶40更靠近螺旋弹簧30的位置的罩31发生碰撞所产生的噪音。

如上所述,在对螺旋弹簧30施加规定的初始载荷的状态下将螺旋弹簧30保持在内部的罩31配备有小齿轮侧凸缘32a,上述小齿轮侧凸缘32a放置成在内管24的轴向上与缓冲橡胶40接触。小齿轮侧凸缘32a响应于螺旋弹簧30的伸展而不会朝小齿轮50移动,但被允许响应于螺旋弹簧30的压缩而朝马达11移动。具体而言,小齿轮侧凸缘32a响应于螺旋弹簧30的伸展而被阻止朝小齿轮50移动,从而减小了因施加来自螺旋弹簧30的弹力而产生的、位于小齿轮50与螺旋弹簧30之间的缓冲橡胶40的不合乎期望的压缩量。

因此,确保了缓冲橡胶40在由环形齿轮1对小齿轮50施加反作用力的初始阶段被允许压缩的容许量,从而确保了利用缓冲橡胶40对小齿轮50与环形齿轮1碰撞所产生的冲击进行吸收的稳定性。如上所述,小齿轮侧凸缘32a随着螺旋弹簧30压缩后而被允许朝马达11移动,从而吸收来自环形齿轮1的反作用力,并允许小齿轮50缩回。因此,本实施例的起动器10能使小齿轮50被朝环形齿轮1推进时出现的机械噪音最小化。

止动件34固定到内管25,并因而阻止马达侧凸缘32b从初始位置x2朝向小齿轮50移动,其中,在上述初始位置x2处,止动件34没有受到来自环形齿轮1的反作用力。

马达侧凸缘32b位于止动件45的与螺旋弹簧30相反的一侧。换言之,止动件34和马达侧凸缘32沿内管25的轴向布置。这种从内管25的外周和罩31的马达侧凸缘32b突出的止动件34的布局有助于将小齿轮侧凸缘32a保持以免其朝小齿轮50移动。

当小齿轮50移位到环形齿轮1,以使螺旋弹簧30被来自环形齿轮1的反作用力压缩时,会导致马达侧凸缘32b从止动件34朝马达11移动。这还会导致罩31的小齿轮侧凸缘32a朝马达11移动,从而吸收来自环形齿轮1的反作用力。

当缓冲橡胶40因来自环形齿轮1的反作用力而变形时,上述缓冲橡胶40部分地进入小齿轮50与小齿轮侧凸缘32a间的气隙42。这避免了小齿轮50与小齿轮侧凸缘32a之间的直接接触,从而避免了小齿轮50与小齿轮侧凸缘32a之间的直接接触产生的机械噪音。

缓冲橡胶40形成为比螺旋弹簧30的尺寸小,并且安装于小齿轮50的收纳槽41,而用于吸收从小齿轮50传递的反作用力的螺旋弹簧30布置成与小齿轮50隔开间隔。这使得形成于小齿轮50的收纳槽41能够减小尺寸,这允许小齿轮50在尺寸和重量上减小。在环形齿轮1与小齿轮50之间产生的冲击噪音的大小通常取决于小齿轮50的重量。因而,冲击噪声的水平可以通过减小小齿轮50的重量来降低。

螺旋弹簧30和缓冲橡胶40所产生的初始弹力不会在小齿轮50与缓冲橡胶40之间以及缓冲橡胶40与螺旋弹簧30之间产生气隙。这消除了小齿轮50与缓冲橡胶40之间、或是缓冲橡胶40与螺旋弹簧30之间产生的冲击噪音的风险。

如上所述,小齿轮侧凸缘32a被保持以免沿内管25的轴向从初始位置x1朝小齿轮50移动,从而消除了在螺旋弹簧30定位于罩31之后,螺旋弹簧30与罩31彼此未对准的可能性。换言之,在罩31安装于内管25之后,有助于使小齿轮50容易安装在内管25上。小齿轮侧凸缘32a放置在初始位置x1,从而有助于使小齿轮50容易正确地定位在离开螺旋弹簧30的距离d1的位置(即,罩31的端部)处,即,有助于在反作用力从环形齿轮1施加在小齿轮50上之前,止动件52被正确地安装在内管25上。

螺旋弹簧30布置在罩31的小齿轮侧凸缘32a与马达侧凸缘32b之间。罩31的小齿轮侧凸缘32a与马达侧凸缘32b之间的距离d2保持恒定。螺旋弹簧30被压缩的量,换言之,需要施加在螺旋弹簧30上的初始载荷的量可以通过选择小齿轮侧凸缘32a与马达侧凸缘32b之间的间隔来确定。螺旋弹簧30设置于罩31,从而有助于使螺旋弹簧30容易与罩31一起安装在内管25上。

缓冲橡胶40嵌入形成于小齿轮50的收纳槽41,从而防止缓冲橡胶40变形或伸展到缓冲橡胶40在内管25旋转时不会恢复其初始形状的程度。将缓冲橡胶40安装于收纳槽41,能够将缓冲橡胶40与小齿轮50一起附连到内管25。

当小齿轮50受到来自环形齿轮1的反作用力时,小齿轮50的止动面50a与罩31的止动面31a接触或抵接,以避免对缓冲橡胶40施加过大的压力。这消除了缓冲橡胶40因反作用力而变形到不能恢复到其初始形状的程度的风险。

变形例

起动器10并不限于上述结构,而可以如下所述进行修改。在下图中,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并且将省略其详细说明。

内管25可以具有在内管25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的突起形状的止动件,上述止动件位于比螺旋弹簧30更靠近马达11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在内管25的周向上彼此相对的止动件的侧壁(即,直立面)之间的间隔可以被用作气隙,在罩31安装于内管25时,上述气隙能够使马达侧凸缘32b在内管25上布置成比止动件更靠近马达11。

将参照图5(a)和图5(b),对上述止动件进行描述。在所说明的实例中,内管25在其外周上具有四个各自形成为突起形状的止动件64,四个上述止动件64位于在内管25的周向上彼此隔开90°间隔的位置。每个止动件64由矩形或方形柱制成,但也可以是圆柱形。在罩31的马达侧凸缘32b形成有切口或狭缝64a,止动件64能够穿过上述切口或狭缝64a在内管25的轴向上移动。具体而言,罩31的马达侧凸缘32b具有从通孔33b的外缘朝径向外侧延伸的狭缝64a,使得当罩31在起动器10的组装步骤中安装在内管25上时,马达侧凸缘32b能够在止动件64上方朝马达11移动。换言之,由图5(b)可见,可以通过使马达侧凸缘32b穿过气隙而朝向马达11来实现将罩31安装在内管25上,其中,每个上述气隙在沿内管25的周向相邻的两个止动件64之间产生。内管25(即,马达11的转轴)可以具有在其外周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为突起形状的至少一个止动件64。

具体而言,通过将罩31嵌合在内管25上,将马达侧凸缘32b移位到止动件64上方的马达11,然后使罩31旋转至规定角度位置,来实现罩31在内管25上的安装。如图5(b)所示,这将马达侧凸缘32b在内管25上布置在比止动件64更靠近马达11的位置。因而,马达侧凸缘32b通过止动件64而受到来自螺旋弹簧30的弹力。止动件64的使用消除了将止动件34与罩31一起按压嵌合在内管25上的步骤。

内管25可以替代地具有轴向细长的突起作为止动件,上述止动件形成在内管25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上,并且位于比螺旋弹簧30更靠近马达11的位置。马达侧凸缘32b形成为能够在内管25上移动到比突起更靠近马达11的位置。在马达侧凸缘32b布置就位后,马达侧凸缘32b通过突起而受到由螺旋弹簧30所产生的弹力。

参照图6,对上述止动件进行详细描述。在所说明的实例中,内管25在其外周上具有四个形成为突起形状的止动件60,四个上述止动件64位于在内管25的周向上彼此隔开90°间隔的位置。每个止动件60具有在内管25的轴向上延伸的长度。在马达侧凸缘32b形成有切口或狭缝61,上述切口或狭缝61的轮廓与止动件60的外形大致相符。具体而言,马达侧凸缘32b具有从通孔33b的外缘朝径向外延伸的狭缝61,上述狭缝61布置成在马达侧凸缘32b的周向上彼此隔开90°间隔。每个狭缝61具有大小足以供相应的一个止动件60穿过的尺寸。这能够使马达侧凸缘32b在内管25上移动到比止动件60的前端部(图6中的左端部)更靠近马达11的位置。在马达侧凸缘32b放置成比止动件60更靠近马达11之后,止动件60因而在其前端部受到螺旋弹簧30所产生的弹力。螺旋弹簧30放置成与马达侧凸缘32b的除了狭缝61以外的部分接触,以使上述螺旋弹簧30被罩31保持。止动件60响应于螺旋弹簧的伸展而将小齿轮侧凸缘32a移动,以免其朝小齿轮50移动。内管25可以替代地设计成至少一个止动件60。

在动作中,当小齿轮50被推进,以使螺旋弹簧30受到来自环形齿轮1的反作用力压缩时,使得马达侧凸缘32b在内管25上移动到比止动件60的前端部更靠近马达11的位置。之后,止动件60的前端部受到螺旋弹簧30所产生的弹力,从而吸收来自环形齿轮1的反作用力。

起动器10也可以替代地设计成具有如图7所示配备有凸缘62的内管25。如上所述,内管25具有形成在其外周上的直动花键25a,并且还具有位于比直动花键25a更靠近马达11的位置的凸缘62。凸缘62作为与止动件34相似的止动件起作用。如在第一实施例中那样,在罩31的马达侧凸缘32b中形成有轮廓与凸缘62的外形相符的通孔33b,用于使凸缘62沿内管25的轴向穿过通孔33b。因而,马达侧凸缘32b能够在内管25的周面上移动到更靠近凸缘62上方的马达11的位置。当马达侧凸缘32b响应于来自环形齿轮1的反作用力而移动到凸缘62上方的马达11时,凸缘62的端部受到螺旋弹簧30所产生的弹力而具有与图6中大致相同的效果。凸缘62可以形成在内管25的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

起动器10也可以替代地设计成具有如图8所示配备有凸缘63的内管25。如上所述,内管25具有形成在其外周上的直动花键25a,并且还具有位于比直动花键25a更靠近马达11的位置的凸缘63。凸缘63作为与止动件34相似的止动件起作用。如在第一实施例中那样,在罩31的马达侧凸缘32b中形成有直径比凸缘63的直径大的通孔33b。通孔33b的直径设定为比螺旋弹簧30的外径小。因而,马达侧凸缘32b能够在内管25上移动到比凸缘62的面向小齿轮50的前端部更靠近马达11的位置。如图8所示,当马达侧凸缘32b已移动到比凸缘63的前端部更靠近马达11的位置时,凸缘63的前端部受到螺旋弹簧30所产生的弹力,以提供与图6中大致相同的效果。凸缘63可以形成在内管25的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

如图9(a)或图9(b)所示,罩31可以由具有开口端部的中空筒制成,如图9(a)所示,上述开口端部面向马达11,或者替代地,如图9(b)所示,上述开口端部面向环形齿轮1(即,小齿轮50)。在图9(a)的实例中,首先,将螺旋弹簧30和罩31的组装件(即,开口端面向马达11的中空筒)安装在内筒25上的规定位置。随后,罩31的面向马达11的端部沿内管25的径向向内弯曲成大致直角,以完成罩31的安装。类似地,在图9(b)的实例中,首先,将螺旋弹簧30和罩31的组装件(即,开口端面向小齿轮50的中空筒)安装在内筒25上的规定位置。随后,罩31的面向小齿轮50的端部沿内管25的径向向内弯曲成大致直角,以完成罩31的安装。

另外,如图10所示,罩31也可以形成为在其外周(即,周侧壁32c)形成有圆弧状的切口或狭缝65,上述切口或狭缝65用于供止动件34和螺旋弹簧30在罩31的组装过程中插入罩31。狭缝65在内管25的轴向上形成在罩31的长度的中间部分,并且占据罩31周面的大致180°。

缓冲橡胶40可以替代地形成为具有图11(a)或图11(b)所示的结构。在图11(a)的实例中,缓冲橡胶40具有多个呈脊状的突起70,上述突起70形成在缓冲橡胶40的面向马达11的端面上。在图11(b)的实例中,缓冲橡胶40具有形成于端面的多个切口或缺口71。缺口71以在缓冲橡胶40的周向上彼此隔开规定的角度间隔的方式布置。可以通过选择突起70或缺口71的数量或尺寸来确定缓冲橡胶40所产生的弹力的量(即,缓冲橡胶40的弹性常数)。

收纳槽41也可以替代地形成为具有图12所示的形状。具体而言,可以在收纳槽41的内壁上形成空隙,以允许缓冲橡胶40在沿缓冲橡胶40的轴向施加物理冲击时变形,上述物理冲击由小齿轮50与环形齿轮1碰撞而产生。例如,如图12所示,收纳槽41可以具有在其内周壁形成为空隙形状的凹部72。收纳槽41可以替代地或附加地具有在其底壁中形成为空隙形状的凹部73。凹部72或73可以形成为圆形槽的形式。

螺旋弹簧30在内管25的轴向上的弹性常数和/或长度可以根据需要来改变。类似地,缓冲橡胶40在内管25的轴向上的弹性常数和/或尺寸(即,厚度)可以根据需要来改变。例如,可以选择螺旋弹簧30和缓冲橡胶40的上述参数,以使用螺旋弹簧30和缓冲橡胶40的组合产生充分吸收施加在小齿轮50上的冲击力所需的量的弹力。

只要小齿轮50与罩31以彼此隔开间隔的方式布置,以实现缓冲橡胶40的合乎期望的冲击吸收动作,止动件34也可以不用牢固地紧固到内管25。换言之,只要使螺旋弹簧30不伸展,使得在受到来自环形齿轮1的反作用力之前不会使缓冲橡胶40过度变形,则罩31也可以稍微移动。

小齿轮50可以在内管25的径向上具有位于缓冲橡胶40内侧的止动件。在这种情况下,罩31的小齿轮侧凸缘32a需要具有能够与小齿轮50的止动件接触的止动件。例如,可以通过选择通孔33a的直径比缓冲橡胶40的内径(即,收纳槽41的内径)小,来形成小齿轮侧凸缘32a的止动件。

在上述实施例中,缓冲橡胶40部分地设置于收纳槽41,但只要缓冲橡胶40能与罩31弹性接触,也可以替代地完全放置在收纳槽41内。例如,罩31的小齿轮侧凸缘32a可以形成为具有轮廓与收纳槽41的构造相符的突起,或者替换地形成为能够插入收纳槽41,以便与缓冲橡胶40进行物理接触。

罩31可以替代地设计成具有设置有缓冲橡胶40的收纳槽41,以代替小齿轮50。这使得小齿轮50能够减小其尺寸和重量。在小齿轮50和罩31中均可以替代地形成有彼此相对的收纳槽,以限定出供缓冲橡胶40安装的腔室。

只要罩31覆盖螺旋弹簧30的至少径向外部,罩31也可以替代地形成为具有除了上述以外的结构。例如,罩31可以形成为具有不与螺旋弹簧30接触的马达侧凸缘32b。具体而言,罩31可以在马达侧凸缘32b具有开口。

在上述实施例中,止动件34放置成与马达侧凸缘32b接触以阻止小齿轮侧凸缘32b在小齿轮50受到来自环形齿轮1的反作用力之前移动,而内管25可以替代地形成为在内管25的轴向上具有突起,上述突起作为能够与小齿轮侧凸缘32a接触的止动件起作用,以保持小齿轮侧凸缘32a免于从初始位置x1移动到小齿轮50。例如,突起可以在内管25的外周上形成于初始位置x1,并且具有在内管25的径向上位于通孔33a外侧的高度或外端部,以使上述突起与小齿轮侧凸缘32a接触。优选地,缓冲橡胶40的内周面位于突起的外端部的外侧,以使缓冲橡胶40不会与突起发生物理干涉。通过形成这样的突起,能够使罩31的马达侧凸缘32b部分地或完全地开口,而不需要将马达侧凸缘32b设计成能够与螺旋弹簧30接触。

虽然已根据优选实施例公开了本发明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但应当认为,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范围内,本发明可以以各种方式实施。因此,本发明应理解为包括在不脱离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述的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能够实施的所示实施例的所有可能实施例和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