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冲程柴油机直流扫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9369阅读:5058来源:国知局
一种二冲程柴油机直流扫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柴油机的扫气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二冲程柴油机的直流扫气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二冲程柴油,其扫气方式分为两种,一种为弯流扫气,另一种为直流扫气,弯流扫气又分为横流扫气、回流扫气和半回流扫气等方式,直流扫气分为排气阀-扫气口式和排气口-扫气口式两种扫气方式。

排气阀-扫气口式直流扫气装置,其结构主要包括有气缸、气缸内顶部设有排气阀,气缸内配合设置有上下往复运动的活塞,气缸的裙部侧面设有若干扫气口,现有技术中的扫气口在气缸的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每个扫气口为沿气缸壁纵向设置的长条形孔或腰形孔,该扫气口与气缸轴线之间可以呈一定角度设置。工作时,气缸内的燃气燃烧推动当活塞下行到打开扫气口时,排气阀也打开,油气混合燃烧形成的高温烟气可从排气阀排向排烟管,新鲜的增压空气从扫气口进入气缸,推动气缸内的剩余烟气排出,含氧增压空气取代烟气进入气缸,然后排气阀关闭,活塞上行,压缩增压空气,使其温度、压力均上升,此时,喷入气缸内的油雾可被点燃,并再次推动活塞下行作功。扫气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扫气是否彻底,直流扫气本身具有扫气更加彻底的技术效果,但是,在增压空气进入气缸后,接触到高温烟气及高温的气缸内壁时,自身会被加热,由于直流扫气通常是排气阀先于扫气口关闭,因此,气缸内会形成过充气状态,本身这种状态有利于提高柴油机效率,但是,在扫气口被上行活塞封闭之前,会有一部分气缸内的气体从扫气口返出,这些气体会将少量的烟气带入到扫气箱中,尽管柴油机工作时,也会有部分烟气从活塞环位置泄露进入扫气箱中,这一部分烟气中的积碳主要是沉积在气缸下方,其易于清理,而从扫气口溢出的气体则向气缸四周扩散,导致扫气箱内壁上有大量积碳,增加了清洁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二冲程柴油机直流扫气结构,使其能减少扫气箱内壁上的积碳,降低清洁难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二冲程柴油机直流扫气结构,包括气缸,气缸顶部的气缸盖上设有排气阀,气缸的下侧设有扫气口,所述扫气口有若干个并沿气缸外壁周向分布, 每一扫气口均为沿气缸外壁轴向延伸的长条形孔,所述长条形孔的底部高度平齐,长条形孔的顶部高度呈周期性变化的波浪形。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活塞下行到一定位置时,排气阀先行打开,进行排气,随着活塞继续下行,扫气口打开逐步打开,进行扫气,活塞回程时,排气阀先于扫气口关闭,扫气口则逐步关闭,在扫气口关闭的后期,扫气口逐一被封闭,充入气缸内的增压空气的出气通道面积逐步变小,使其不能大量从扫气口溢出,从而减少了烟气泄漏进入扫气箱中的可能性,减少了扫气箱内壁上的积碳,降低了清洁难度。该结构可以应用在各种直流扫气的二冲程柴油机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长条形孔从外向内倾斜向上设置。扫气进入气缸是向上倾斜,更有利于向上驱赶气缸内的剩余烟气,保证换气质量。

为保证气流进入气缸时能减少与烟气的混合,在水平正投影方向上,所述长条形孔轴线与所在位置的气缸切线呈锐角设置。进一步地,所述长条形孔的轴线与气缸内径的一半所在的同心圆相切。该方案可使得进入气缸的气流迅速形成旋流,旋流产生隔离烟气的气垫,进一步地减少了增压空气和烟气的混合,也减少了增压空气被加热膨胀的可能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长条形孔的内壁呈齿形。齿形可以分隔气流,使气流呈束,从而较少紊流,使得扫气更加强劲彻底。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周期性变化的波浪形包含3-6个周期,波峰与波谷的高度差为活塞行程的3%-8%。该技术方案一方面兼顾了扫气效率,同时也使其制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视图。

图3为图1中的扫气口位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扫气口部分的周向展开图。

其中,1气缸盖,2排气阀,3气缸,4扫气口,401齿形突起,5扫气箱。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为一种二冲程柴油机直流扫气结构,包括气缸3,气缸3顶部的气缸3盖1上设有排气阀2,气缸3内还设有活塞(图中未示出),气缸3的下侧设有扫气口4,扫气口4有若干个并沿气缸3外壁周向分布,其周向展开图如图4所示,每一扫气口4均为沿气缸3外壁轴向延伸的长条形孔,长条形孔的底部高度平齐,长条形孔的顶部高度呈周期性变化的波浪形,本实施例中,周期性变化的波浪形包含4个周期,可以是3-6个周期,波峰与波谷的高度差为活塞行程的3%-8%。扫气口4外部为扫气箱5。

长条形孔从外向内倾斜向上设置;长条形孔的内壁呈齿形,具有齿形凸起401,如图3所示。

在如图2所示,在水平正投影方向上,长条形孔轴线与所在位置的气缸3切线呈锐角设置,即图中2中的切线N与长条形孔轴线的夹角θ小于90°,优选方案是,该长条形孔的轴线与气缸3内径的一半所在的同心圆相切,即气缸3内径为R,所切同心圆的半径为R/2。

工作时,活塞下行到一定位置时,排气阀2先行打开,进行排气,随着活塞继续下行,扫气口4打开逐步打开,进行扫气,活塞回程时,排气阀2先于扫气口4关闭,随后活塞上行,活塞环封闭扫气口4,使扫气口4则逐步关闭,在扫气口4关闭的后期,扫气口4逐一被封闭,充入气缸3内的增压空气的出气通道面积逐步变小,使其不能大量从扫气口4溢出,从而减少了烟气泄漏进入扫气箱5中的可能性,减少了扫气箱5内壁上的积碳,降低了清洁难度。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2条留言
  • 访客 来自[中国] 2022年11月02日 14:21
            这种直流排气、扫气形式是MAN-B&W公司 上百年的技术,怎么变成你们的“实用新型”专利了,有技术剽窃嫌疑,别让行家们耻笑!
    0
  • 访客 来自[中国] 2022年11月02日 14:13
            所述介绍的专利技术,船用柴油机直流排气及结构,从技术角度看德国的MAN 丹麦的B&W 、瓦锡兰的柴油机技术早已采用上百年了,怎么还谈的上是“实用新型专利”呢?包括一些柴油机运动零件的修理工艺,都是荷兰DMI 的专利技术!有技术剽窃嫌疑,让行家们耻笑!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