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横流冷却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49197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机体横流冷却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发动机冷却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体横流冷却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发动机冷却系统,在通过水栗增压冷却液后,通过机体内部流动,经过机油冷却器冷却润滑油,在进入发动机内缸孔,对发动机每缸缸孔缸套进行冷却,目前常用的冷却循环经过机油冷却器后从机体后端进入缸孔内部,从最后一缸缸套水套纵向向前流动,逐缸冷却气缸套,每缸均设计有向上流向气缸盖的冷却液出水孔,最终大部分冷却液从前端第一缸流出到气缸盖(每缸都有部分冷却液流出,从后往前总流量逐渐减小)。
[0003]现有技术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冷却液经过冷却器水套后进入发动机每缸的缸套水套,从后往前冷却,最后面的一缸冷却效率最佳,第一缸冷却效率最差,容易造成各缸工作状态与燃烧效果不一致,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且各缸冷却温度不一致,发动机水温不断升高,在各缸燃烧温度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第一缸冷却器温升最大,最容易出现开锅现象。
[0004]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的机体横流冷却循环系统,该机体横流冷却循环系统从机油冷却器水套进入发动机缸套内的水套为横流冷却循环系统,冷却各缸缸套,再向上流出,大大提高了各缸冷却的均匀性,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都得到改善,并降低开锅的风险,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体横流冷却循环系统,包括:第一主水道,其进水端与水栗连通,发动机冷却水经过所述水栗增压后进入该第一主水道;冷却器水套,其进水端与所述第一主水道的出水端连通,发动机冷却水经该第一主水道进入冷却器水套对机油进行热交换冷却;第二主水道,其进水端与所述冷却器水套的出水端连通,该冷却器水套内对机油进行热交换冷却的发动机冷却水再进入所述第二主水道;以及各缸缸套水套,其进水口分别与所述第二主水道连通,使得经第二主水道的发动机冷却水均分流入各缸缸套水套,从而冷却各缸缸套。
[0007]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主水道位于冷却器水套的上游。
[0008]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主水道位于冷却器水套的下游。
[0009]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各缸缸套水套包括:第一缸缸套水套、第二缸缸套水套、第三缸缸套水套和第四缸缸套水套。
[0010]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缸缸套水套具有第一进水口,第二缸缸套水套具有第二进水口,第三缸缸套水套具有第三进水口,第四缸缸套水套具有第四进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第三进水口、第四进水口分别与第二主水道连通。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机体横流冷却循环系统从机油冷却器水套进入发动机缸套内的水套为横流冷却循环系统,冷却各缸缸套,再向上流出,大大提高了各缸冷却的均匀性,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都得到改善,并降低开锅的风险,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发明的机体横流冷却循环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发明的机体横流冷却循环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本发明的机体横流冷却循环系统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16]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0017]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机体横流冷却循环系统在通过水栗增压冷却液后,通过机体内部流动,经过机油冷却器冷却润滑油,在进入发动机内缸孔,对发动机每缸缸孔缸套进行冷却。该机体横流冷却循环系统从机油冷却器水套进入发动机缸套内的水套为横流冷却循环系统,其具体结构包括:第一主水道1、冷却器水套2、第二主水道3、以及各缸缸套水套,其中,第一主水道I位于冷却器水套2的上游,发动机冷却水经过水栗栗水增压后,经第一主水道进入冷却器水套对机油进行热交换冷却;第二主水道3位于冷却器水套2的下游,对机油进行热交换冷却的发动机冷却水再进入第二主水道;各缸缸套水套的进水口分别与第二主水道连通,使得经第二主水道的发动机冷却水均分流入各缸缸套水套,冷却各缸缸套。发动机冷却水经第二主水道均分流入各缸缸套水套,冷却各缸缸套,再向上流出,大大提高了各缸冷却的均匀性,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都得到改善,并降低开锅的风险,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0018]具体来讲,第一主水道I的进水端与水栗连通,出水端与冷却器水套2的进水端连通,第一主水道I位于冷却器水套2的上游,发动机冷却水经过水栗栗水增压后,经第一主水道进入冷却器水套对机油进行热交换冷却。
[0019]冷却器水套2的出水端与第二主水道3的进水端连通,第二主水道3位于冷却器水套2的下游,冷却器水套2内对机油进行热交换冷却的发动机冷却水再进入第二主水道3。
[0020]该机体横流冷却循环系统的各缸缸套水套包括:第一缸缸套水套4、第二缸缸套水套5、第三缸缸套水套6和第四缸缸套水套7,第一缸缸套水套4具有第一进水口,第二缸缸套水套5具有第二进水口,第三缸缸套水套6具有第三进水口,第四缸缸套水套7具有第四进水口。各缸缸套水套的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第三进水口、第四进水口分别与第二主水道3连通,使得经第二主水道的发动机冷却水均分流入各缸缸套水套,冷却各缸缸套。
[0021]如图2所示,发动机气缸体冷却水套,从机油冷却器水套进入发动机缸套内的水套为横流冷却循环系统,即发动机冷却水经过水栗栗水增压后,经第一主水道进入机油冷却器水套,对机油进行热交换冷却,再进入第二主水道,在第二主水道均分流入各缸缸套水套,冷却各缸缸套,再向上流出,大大提高了各缸冷却的均匀性,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都得到改善,并降低开锅的风险,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0022]综上,该机体横流冷却循环系统从机油冷却器水套进入发动机缸套内的水套为横流冷却循环系统,冷却各缸缸套,再向上流出,大大提高了各缸冷却的均匀性,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都得到改善,并降低开锅的风险,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0023]前述对本发明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发明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主权项】
1.一种机体横流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主水道,其进水端与水栗连通,发动机冷却水经过所述水栗增压后进入该第一主水道; 冷却器水套,其进水端与所述第一主水道的出水端连通,发动机冷却水经该第一主水道进入冷却器水套对机油进行热交换冷却; 第二主水道,其进水端与所述冷却器水套的出水端连通,该冷却器水套内对机油进行热交换冷却的发动机冷却水再进入所述第二主水道;以及 各缸缸套水套,其进水口分别与所述第二主水道连通,使得经第二主水道的发动机冷却水均分流入各缸缸套水套,从而冷却各缸缸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体横流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水道位于冷却器水套的上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体横流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水道位于冷却器水套的下游。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体横流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缸缸套水套包括:第一缸缸套水套、第二缸缸套水套、第三缸缸套水套和第四缸缸套水套。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体横流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缸缸套水套具有第一进水口,第二缸缸套水套具有第二进水口,第三缸缸套水套具有第三进水口,第四缸缸套水套具有第四进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第三进水口、第四进水口分别与第二主水道连通。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体横流冷却循环系统。该机体横流冷却循环系统包括:第一主水道,其进水端与水泵连通;冷却器水套,其进水端与所述第一主水道的出水端连通;第二主水道,其进水端与所述冷却器水套的出水端连通;以及各缸缸套水套,其进水口分别与所述第二主水道连通,使得经第二主水道的发动机冷却水均分流入各缸缸套水套,从而冷却各缸缸套。该机体横流冷却循环系统从机油冷却器水套进入发动机缸套内的水套为横流冷却循环系统,冷却各缸缸套,再向上流出,大大提高了各缸冷却的均匀性,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都得到改善,并降低开锅的风险,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IPC分类】F01P3/20, F01M5/00, F02F1/16
【公开号】CN105201616
【申请号】CN201510670120
【发明人】曾德林, 苏文强, 王涛, 林晨曦
【申请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1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