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14684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发动机上的换热系统一般为中冷器、热交换器串联或者并联方式。实现外循环水对内循环水和增压后空气的冷却。
[0003]传统的换热系统一般是两介质热交换,整机需要多种换热系统,无论系统串联还是并联,导致外部连接管路多,整机结构复杂等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换热系统,以解决现有的换热系统一般是两介质热交换,整机需要多种换热系统,导致外部连接管路多,整机结构复杂的技术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换热系统,包括空水换热组和水水换热组,所述空水换热组包括管片式本体,所述管片式本体的一端设有进气口,另一端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的下方设有冷却水进水口,所述冷却水进水口连通所述管片式本体的内部管道;所述水水换热组包括设置在所述管片式本体下方的管壳式本体,所述管壳式本体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的冷却水管道,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进水口,另一端设有出水口,所述进水口的下方设有换热后冷却水出口,所述换热后冷却水出口连通所述冷却水管道,所述冷却水管道通过外部过渡管连通所述管片式本体的内部管道,所述进气口、进水口、外部过渡管和换热后冷却水出口位于相同侧O
[0006]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壳体上靠近所述进水口处还设有非换热水进口,所述壳体内位于所述冷却水管道的上方设有非换热水通道,所述非换热水通道一端连通所述非换热水进口,另一端连通所述出水口。
[0007]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壳体内部设有挡板。
[0008]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管片式本体的底部设有自动放水阀。
[0009]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放水阀。
[0010]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换热系统包括空水换热组和水水换热组,所述空水换热组包括管片式本体,所述管片式本体设计了进气口、出气口、冷却水进水口和内部管道,所述水水换热组包括管壳式本体,所述管壳式本体包括壳体和冷却水管道,所述壳体上设计了进水口、出水口、换热后冷却水出口,因而在使用时,冷却水由冷却水进水口进入管片式本体的内部管道中,并通过散热片及内部管道进行换热,同时热空气通过进气口进入管片式本体,与冷却水进行换热后,冷却后空气经过出气口排出,进入发动机进气系统;上述经过管片式本体内部管道的冷却水通过外部过渡管进入冷却水管道,同时待冷却热水通过进水口进入壳体中,待冷却热水与冷却水进行换热后,冷却后热水从出水口排出,进入发动机内循环水路,而冷却水经过冷却水管道,从换热后冷却水出口排出,进入外循环水路。
[00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系统采用集成化设计,并采用空间立体对流方式,实现外循环水对内循环水及增压后空气同时冷却,为三介质同时换热系统;通过垂直立体交叉结构实现多介质同时换热,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实现发动机集成化要求,减少外部连接机构,使得发动机外形美观,结构紧凑,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成本。
[0012]由于所述壳体上还设有非换热水进口,所述壳体内位于所述冷却水管道上方设有非换热水通道,在发动机刚启动时,不需要对内循环水进行冷却,不需要冷却的热水从非换热水进口进入非换热水通道,从出水口排出,从而进入发动机内循环水路,节省了外围管路,使得结构紧凑。
[0013]由于所述壳体内部设有挡板,通过挡板可以使从进水口进入的待冷却热水折线流动,增大了换热时间。
[0014]由于所述管片式本体的底部设有自动放水阀,通过自动放水阀可以排出空气冷却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
[0015]由于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放水阀,长期不使用时,通过放水阀将壳体内部水排出。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的俯视图;
[0018]图3是图1的右视图;
[0019]图4是图1中水水换热组的剖视图;
[0020]图中:1、管片式本体,11、进气口,12、出气口,13、冷却水进水口,14、自动放水阀,
2、管壳式本体,21、壳体,22、冷却水管道,23、进水口,24、出水口,25、挡板,26、换热后冷却水出口,27、非换热水进口,28、非换热水通道,29、放水阀,3、外部过渡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2]如图1至图3共同所示,一种换热系统,包括空水换热组和水水换热组。
[0023]空水换热组包括管片式本体1,管片式本体I的一端设有进气口 11,另一端设有出气口 12,出气口 12的下方设有冷却水进水口 13,冷却水进水口 13连通管片式本体I的内部管道,内部管道钎插在散热片中,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
[0024]管片式本体I的底部设有自动放水阀14,通过自动放水阀14可以排出空气冷却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
[0025]水水换热组包括设置在管片式本体I下方的管壳式本体2,管壳式本体2包括壳体21和设于壳体21内部的冷却水管道22,壳体21的一端设有进水口 23,另一端设有出水口 24,壳体21内部设有挡板25,通过挡板25可以使从进水口 23进入的待冷却热水折线流动,增大了换热时间。
[0026]进水口 23的下方设有换热后冷却水出口 26,换热后冷却水出口 26连通冷却水管道22,冷却水管道22通过外部过渡管3连通管片式本体I的内部管道,进气口 11、进水口23、外部过渡管3和换热后冷却水出口 26位于相同侧。
[0027]如图4所示,壳体21上靠近进水口 23处还设有非换热水进口 27,壳体21内位于冷却水管道22的上方设有非换热水通道28,非换热水通道28 —端连通非换热水进口 27,另一端连通出水口 24。在发动机刚启动时,不需要对内循环水进行冷却,不需要冷却的热水从非换热水进口 27进入非换热水通道28,从出水口 24排出,从而进入发动机内循环水路,节省了外围管路,使得结构紧凑。
[0028]壳体21的底部设有放水阀29,长期不使用时,通过放水阀29将壳体21内部水排出。
[0029]其工作原理如下:
[0030]在使用时,冷却水由冷却水进水口 13进入管片式本体I的内部管道中,并通过散热片及内部管道进行换热,同时热空气通过进气口 11进入管片式本体1,与冷却水进行换热后,冷却后空气经过出气口 12排出,进入发动机进气系统;上述经过管片式本体I的内部管道的冷却水通过外部过渡管3进入冷却水管道22,同时待冷却热水通过进水口 23进入壳体21中,待冷却热水与冷却水进行换热后,冷却后热水从出水口 24排出,进入发动机内循环水路,而冷却水经过冷却水管道22,从换热后冷却水出口 26排出,进入外循环水路。
[003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系统采用集成化设计,并采用空间立体对流方式,实现外循环水对内循环水及增压后空气同时冷却,为三介质同时换热系统;通过垂直立体交叉结构实现多介质同时换热,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实现发动机集成化要求,减少外部连接机构,使得发动机外形美观,结构紧凑,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成本。
[00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换热系统,包括空水换热组和水水换热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水换热组包括管片式本体(I),所述管片式本体(I)的一端设有进气口(11),另一端设有出气口(12),所述出气口(12)的下方设有冷却水进水口(13),所述冷却水进水口(13)连通所述管片式本体(I)的内部管道; 所述水水换热组包括设置在所述管片式本体(I)下方的管壳式本体(2),所述管壳式本体(2)包括壳体(21)和设于所述壳体(21)内部的冷却水管道(22),所述壳体(21)的一端设有进水口(23),另一端设有出水口(24),所述进水口(23)的下方设有换热后冷却水出口(26),所述换热后冷却水出口(26)连通所述冷却水管道(22),所述冷却水管道(22)通过外部过渡管(3)连通所述管片式本体(I)的内部管道,所述进气口(11)、进水口(23)、外部过渡管(3)和换热后冷却水出口(26)位于相同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1)上靠近所述进水口(23)处还设有非换热水进口(27),所述壳体(21)内位于所述冷却水管道(22)的上方设有非换热水通道(28),所述非换热水通道(28) —端连通所述非换热水进口(27),另一端连通所述出水口 (24) 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1)内部设有挡板(25)。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片式本体(I)的底部设有自动放水阀(14)。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1)的底部设有放水阀(29) 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系统,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包括空水换热组和水水换热组,所述空水换热组包括管片式本体,所述管片式本体的一端设有进气口,另一端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的下方设有冷却水进水口,所述冷却水进水口连通所述管片式本体的内部管道;所述水水换热组包括管壳式本体,所述管壳式本体包括壳体和冷却水管道,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进水口,另一端设有出水口,所述进水口的下方设有换热后冷却水出口,所述换热后冷却水出口连通所述冷却水管道,所述冷却水管道通过外部过渡管连通所述管片式本体的内部管道。本实用新型采用集成化设计,实现外循环水对内循环水及增压后空气同时冷却;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成本。
【IPC分类】F01P11/00, F02B29/04, F28D21/00
【公开号】CN204783250
【申请号】CN201520434713
【发明人】朱杨, 巩杰, 王春英, 李志勇
【申请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