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热动力蒸汽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41577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热动力蒸汽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热动力蒸汽发动机,包括发动机缸体、水箱、喷水管、碳晶棒和蓄电装置,所述发动机缸体一端内设置有活塞,另一端设置有排汽口,所述碳晶棒的数量为多根,多根碳晶棒的一端均通过电线与蓄电装置连接,多根碳晶棒的另一端均伸入发动机缸体内,所述喷水管的一端与水箱连接,另一端伸入发动机缸体内用于向碳晶棒喷水。本实用新型能够将水瞬时高温蒸发,并利用瞬时产生的高强蒸汽压力驱动发动机缸体内的活塞运动,达到零污染零排放绿色驱动发动机的目的。
【专利说明】
一种电热动力蒸汽发动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热动力蒸汽发动机。
【背景技术】
[0002]发动机是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它的转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工作循环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燃烧气缸内的燃料,产生动能,驱动发动机气缸内的活塞往复的运动,由此带动连在活塞上的连杆和与连杆相连的曲柄,围绕曲轴中心作往复的圆周运动而输出动力的。
[0003]现有技术中,通常以石油作为燃料驱动发动机做功,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为:石油和空气进入缸体后被活塞压缩成混合气,点火后混合气发生爆炸,产生的爆炸力通过活塞做功,从而将燃烧产生的热能转换为机械能。但以石油作为燃料的发动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如下缺陷:1、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全世界范围内石油的总量是不变的,将会随着开采越来越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石油终将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2、采用石油作为燃料,存在着高污染和高排放的缺陷,严重污染了环境,进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够代替石油和电能驱动发动机的新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电热动力蒸汽发动机,本实用新型能够将水瞬时高温蒸发,并利用瞬时产生的高强蒸汽压力驱动发动机缸体内的活塞运动,达到零污染零排放绿色驱动发动机的目的。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种电热动力蒸汽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缸体、水箱、喷水管、碳晶棒和蓄电装置,所述发动机缸体一端内设置有活塞,另一端设置有排汽口,所述碳晶棒的数量为多根,多根碳晶棒的一端均通过电线与蓄电装置连接,多根碳晶棒的另一端均伸入发动机缸体内,所述喷水管的一端与水箱连接,另一端伸入发动机缸体内用于向碳晶棒喷水。
[0007]所述的多根碳晶棒均匀固定在发动机缸体内,且多根碳晶棒分别从发动机缸体的两侧伸入发动机缸体内。
[0008]所述喷水管位于多根碳晶棒之间,且喷水管上设置有同时向多根碳晶棒喷水的喷头。
[0009]所述发动机缸体的外表面上包裹有隔热保护层。
[0010]所述的发动机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恒温控制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发动机缸体内,所述恒温控制器分别与蓄电装置和温度传感器连接,恒温控制器通过温度传感器控制发动机缸体内碳晶棒的温度。
[0011 ]所述喷水管上设置有单向阀。
[0012]所述排汽口上设置有截止阀。
[001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原理为:通过蓄电装置通电将碳晶棒加热到990°C并使其保持恒温,然后通过喷水管同时向多个碳晶棒高压喷入适量蒸馏水,由于蒸馏水的沸点为100°C,因此,当蒸馏水喷到990° C的碳晶棒上后,瞬时在发动机缸体内产生高压,从而推动活塞产生动能。
[0014]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0015]—、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碳晶与电流的电热转换率达到98%,损耗非常小,因此采用碳晶棒作为热源和采用蒸馏水为作为“燃料”的方案相配合,在电能消耗较小的前提下,就能够驱动发动机工作,从而达到零污染零排放绿色驱动发动机的目的。与现有技术中采用石油作为驱动发动机燃料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采用水作为作为驱动发动机的“燃料”,由于水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原材料易得且廉价,因此本实用新型是一项技术革新,特别对是对汽车行业来说,攻克了世界技术难题,具有实质性的进步和颠覆行业的巨大改革,不仅能对汽车行业及其它相关行业带来巨大变革,还能够造福人类千秋万代。
[0016]二、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多根碳晶棒均匀设置在发动机缸体内的结构,有利于瞬时蒸发蒸馏水并瞬时产生高压,保障了发动机的正常运转。而多根碳晶棒分别从发动机缸体的两侧伸入发动机缸体内,则有利于多根碳晶棒的同时通电。
[0017]三、本实用新型中,将喷水管设置在多根碳晶棒之间,使得喷头能够将蒸馏水较为均匀地喷洒到各碳晶棒上,有利于保障发动机运转的稳定性。
[0018]四、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包裹在发动机缸体外表面上的隔热保护层,有利于降低碳晶棒上热量的流失速度。
[0019]五、本实用新型中,恒温控制器通过温度传感器控制发动机缸体内碳晶棒的温度,该结构能使碳晶棒保持恒定温度,从而保障发动机运转的稳定性。
[0020]六、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喷水管上的单向阀能够防止发动机缸体内的气压通过喷水管逆流。
[0021]七、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排汽口上的截止阀保障蒸汽的有效排出。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不意图;
[0023]图中标记为:1、发动机缸体,2、水箱,3、喷水管,4、碳晶棒,5、蓄电装置,6、活塞,7、排汽口,8、隔热保护层,9、电线,10、单向阀,11、截止阀,12、温度传感器,13、恒温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实施例1
[0025]—种电热动力蒸汽发动机,包括发动机缸体1、水箱2、喷水管3、碳晶棒4和蓄电装置5,所述发动机缸体I 一端内设置有活塞6,另一端设置有排汽口 7,所述碳晶棒4的数量为多根,多根碳晶棒4均固定在发动机缸体I上,所述碳晶棒4的一端通过电线9与蓄电装置5串联连接,另一端伸入发动机缸体I内,所述喷水管3的一端与水箱2连接,另一端伸入发动机缸体I内用于向同时向多根碳晶棒4喷水。
[0026]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喷水的均匀性,优选喷水管3位于多根碳晶棒4的中间,且优选在喷水管3上设置能同时向多根碳晶棒4均匀喷水的喷头。
[0027]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缸体I的外表面上包裹有隔热保护层8,所述隔热保护层8由石棉或现有技术中公知的其它隔热材料制成。
[0028]本实施例中,所述蓄电装置5为蓄电池。
[0029]本实施例中,碳晶棒4固定在发动机缸体I内,两者连接处高度密封,碳晶棒4能够承受蒸汽压力而不会发生变形,发动机缸体I内的压力不会从两者连接处泄出。
[0030]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发动机还包括温度传感器12和恒温控制器13,所述温度传感器12固定设置在发动机缸体I内的碳晶棒4上,所述恒温控制器13分别与蓄电装置5和温度传感器12连接,恒温控制器13通过温度传感器12控制发动机缸体I内碳晶棒4的温度,即当温度传感器12检测到碳晶棒4的温度低于990°C,恒温控制器13控制蓄电装置5加热碳晶棒4,当温度传感器12检测到碳晶棒4的温度达到990°C,恒温控制器13控制蓄电装置5停止加热碳晶棒4。
[0031]本实施例中,所述喷水管3上设置有单向阀10,用于防止压力从喷水管3逆流。进一步的,所述排汽口 7上设置有截止阀11,只有当发动机缸体I内的压力达到设定值时,截止阀11才打开排汽。
[0032]实施例2
[0033]—种电热动力蒸汽发动机,包括发动机缸体1、水箱2、喷水管3、碳晶棒4和蓄电装置5,所述发动机缸体I 一端内设置有活塞6,另一端设置有排汽口 7,所述碳晶棒4的数量为多根,多根碳晶棒4的一端均通过电线9与蓄电装置5连接,多根碳晶棒4的另一端均伸入发动机缸体I内,所述喷水管3的一端与水箱2连接,另一端伸入发动机缸体I内用于向碳晶棒4喷水。
[0034]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多根碳晶棒4均匀固定在发动机缸体I内,且多根碳晶棒4分别从发动机缸体I的两侧伸入发动机缸体I内,其中,从发动机缸体I任意一侧插入的碳晶棒4,都不与发动机缸体I的另一侧相接触。
【主权项】
1.一种电热动力蒸汽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缸体(I)、水箱(2)、喷水管(3)、碳晶棒(4)和蓄电装置(5),所述发动机缸体(I) 一端内设置有活塞(6),另一端设置有排汽口(7),所述碳晶棒(4)的数量为多根,多根碳晶棒(4)的一端均通过电线(9)与蓄电装置(5)连接,多根碳晶棒(4)的另一端均伸入发动机缸体(I)内,所述喷水管(3)的一端与水箱(2)连接,另一端伸入发动机缸体(I)内用于向碳晶棒(4)喷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热动力蒸汽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根碳晶棒(4)均匀固定在发动机缸体(I)内,且多根碳晶棒(4)分别从发动机缸体(I)的两侧伸入发动机缸体(I)内。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电热动力蒸汽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水管(3)位于多根碳晶棒(4)之间,且喷水管(3)上设置有同时向多根碳晶棒(4)喷水的喷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热动力蒸汽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缸体(I)的外表面上包裹有隔热保护层(8)。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热动力蒸汽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动机还包括温度传感器(12)和恒温控制器(13),所述温度传感器(12)设置在发动机缸体(I)内,所述恒温控制器(13)分别与蓄电装置(5)和温度传感器(12)连接,恒温控制器(13)通过温度传感器(12)控制发动机缸体(I)内碳晶棒(4)的温度。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热动力蒸汽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水管(3)上设置有单向阀(10)。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热动力蒸汽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汽口(7)上设置有截止阀(11)。
【文档编号】F01B31/26GK205422832SQ201620192414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4日
【发明人】张广睿
【申请人】张广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