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无排水电镀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74423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工作时无排水电镀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表面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属于一种工作中无排水的电镀新工艺。
现在电镀车间含铬废水处理,国内外使用的方法很多。如化学还原法,电解法,离子交换法,钡盐法等等,但效果都不尽人满意。一九七七年九月南京大学化学电镀组发表的“表面活性剂法处理电镀废液的研究”(俗称煤油法),此法是直接用煤油和表面活性剂回收工件、夹具带出的电镀铬溶液,开创在清洗槽中直接回收镀铬溶液的先例。但由于本法中大量使用煤油作回收剂,从而产生了两条致使的弱点(1)煤油的挥发产生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车间卫生环境恶劣;(2)煤油属于易燃品,保管使用均不安全。因而经推广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本发明的目的是用一种在常温、常压下无臭、无味、又不易燃烧,保管安全的化学原料作为回收剂处理电镀车间含铬溶液废水的新工艺。
根据

图1的工艺流程图所示,镀铬夹具和工件在常温、常压下经过白油槽,清水槽,含3%的海鸥溶液槽,白油槽,热水槽后,夹具和工件上的铬溶液全部清除干净,而且整个工作过程无废水排出,无环境污染。
本发明的优点是回收剂白油在常温、常压下不挥发,无臭,无味,对空气无污染,不燃烧,保管安全。此回收剂表面张力大于煤油1.7倍左右,铬溶液的回收率高。整个工艺简单易行。
下面对此工艺作详细说明。
根据流程图所示,镀铬工件,夹具从镀铬槽中提出时,带有大量镀铬液,它易溶于水,而不溶于白油。夹具和工件将它带入白油槽时,由于界面张力的作用,在油和镀液的接触面上,有相互排斥和各自尽量缩小其接触面积的作用。当油对水的表面张力越大,这种作用也越大,镀液也越容易脱离夹具和工件,进入到油中去,形成镀铬液小球,然后靠重力的作用降至槽底,形成稳定的油水分离的两层,当工件在油中抖动时,外加的机械力(如空气搅拌),进一步促使镀液落入槽底,经过一道白油槽处理,可以使60~80%以上的镀液回收到槽底,收集后返回镀槽使用。
夹具上还带有的少量镀铬液,经回收槽Ⅱ水洗后,浓度大为下降,此时夹具上只有与水洗槽相同的浓度较稀的铬液,再经过3%海鸥水溶液的活性处理,表面活性剂的清水基因就吸附在夹具,工件的稀铬液上,使工件与铬液间的界面张力下降,并逐步把铬液包围起来,其中一部分将形成小滴,脱离工件而分散到洗涤剂溶液中去,未有脱附的,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也吸附的不那么牢。
活化后的工件,再进入白油时被表面活性剂的清油端(疏水基),进一步受白油的吸引力,本来吸附不牢的表面活性剂部分包围的稀铬液,很快就完全脱离工件。活化效果好的表面活性剂使自动脱离工件的倾向也越大。由于镀铬液的比重比白油大得多,另外所用的表面活性剂的清水性超过了疏水性,加之白油所具有大的对水表面张力,因此脱离工件的镀液不会分散到白油中形成乳化液,而是继续沉淀到槽底并分层,这就可以使铬镀液得到完全的回收。
第Ⅰ,Ⅳ白油槽底部回收的铬镀液,收集到电镀铬槽中继续使用,第二清水槽回收的铬镀液,可作镀铬槽因蒸发,带出溶液减少的补气水,第Ⅲ槽表面活性剂回收的铬镀液,在铬酐含量达50~100g/L时,改作镀锌纯化液使用,第Ⅴ槽热水长地使用后,总有微量的Cr+6的累积,可在Cr+6接近0.5mg/L时,定期排放。
整个工艺回收到镀铬槽使用的铬液,占夹具、工件带出量的90~95%以上,回收的铬液达99%以上,节约90%以上的水,在整个生产中无废水排放。
本工艺使用不同表面活性剂,还可以采用同样的工艺流程回收电镀镍、铜溶液。
权利要求
1.一种工作中无排水电镀工艺,电镀后的工件,夹具经过盛回收剂槽Ⅰ,清水槽Ⅱ,含3%的海鸥溶液槽Ⅲ,回收剂槽Ⅳ,热水槽Ⅴ,使工件和夹具上的90~95%的镀铬液得以回收,整个生产过程且无废水排放,其特征在于槽Ⅰ,槽Ⅳ中的回收剂为化学原料白油。
全文摘要
一种工作中无排水电镀工艺,其过程为电镀后的工件,夹具经过白油槽,清水槽,含3%的海鸥溶液槽,白油槽,热水槽后使90-95%的铬溶液得以回收,而且整个工作过程无废水排放,其优点是回收剂白油无味、无臭、无污染,不易燃烧,保管安全,回收剂白油表面张力大,回收率高。
文档编号C25D21/08GK1044962SQ89101139
公开日1990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1989年2月20日 优先权日1989年2月20日
发明者万仁荣 申请人:万仁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