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旋喷钻头的成束钢绞线锚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20075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带旋喷钻头的成束钢绞线锚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基础工程施工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基坑边坡支护和软土地基加固用的锚杆施工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锚杆与土钉在工程上使用较为广泛,但锚杆与土钉的直径一般较小,与土体的接触面积有限,侧摩阻力受到限制,尤其在淤泥、软土、松散砂层、饱和流塑黏土及有丰富地下水源的土层,难以成孔、成锚。锚杆成型后如同在豆腐渣中插入钢筋,抗拔力难以保证。国内、外规范规定一般在软土层中不建议使用锚杆和土钉。
近年,根据不同土层也发展了一些锚杆新技术,如一次成锚压浆技术,扩大头锚杆及可拆卸锚杆,但抗拔力低的矛盾一直没用很好解决。主要原因是锚杆直径较小,锚杆周围土体性质没有得到改善,锚杆与土体的侧摩阻力较小。锚杆直径加大到200mm-800mm时,其钻孔机具难以解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制作一种自带旋喷钻头的成束钢绞线锚杆,增大锚杆直径,以提高锚杆抗拔力,克服在软土和饱和流塑黏土中不能成桩的难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带旋喷钻头的成束钢绞线锚杆,由成束钢绞线、锚板、锚头组成,锚板周边用锚头固定成束钢绞线,锚板开有中心圆孔,圆孔内穿有旋喷钻头和钻杆,钻杆外壁固定有环形限位钢板及滑动环,旋喷钻头内设有浆液管和喷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高压旋喷技术和地质钻机有机结合,利用高压旋喷强大的压力将土体和水泥浆就地混合,形成水泥土,水泥土形成直径的大小由高压泵提供的压力和土性来确定,可控性较好。由于锚杆直径是通过高压泵调整压力的大小来实现的,故可根据工程土性情况随时调整压力大小来达到预设计的锚杆直径,一般直径可达300mm-800mm。由于钢绞线通过厚钢板锚固于端部,抗拔力是依靠钢绞线与钢板共同将水泥土柱体拉住,要达到极限破坏,必须使水泥土柱体整体从土体中拔出,而锚杆直径大,锚杆侧表面积大,相应锚杆抗拔力很大。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各类土层,尤其适用于深厚淤泥、软土、黏土、砂土、饱和流塑黏土层及有丰富地下水源的土层中施工锚杆。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自带旋喷钻头的成束钢绞线锚杆的构造示意图图中,1、锚板,2、锚头,3、钢绞线,4、旋喷钻头,5、钻杆,6、环形限位钢板,7、滑动环,8、浆液管,9、喷嘴。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可见,本实用新型的自带旋喷钻头的成束钢绞线锚杆,由成束钢绞线、锚板、锚头组成,锚板(1)周边用锚头(2)固定成束钢绞线(3),锚板开有中心圆孔,圆孔内穿有旋喷钻头(4)和钻杆(5),钻杆外壁固定有环形限位钢板(6)及滑动环(7),旋喷钻头内设有浆液管(8)和喷嘴(9) 。
本实用新型的动作过程是,通过钻机带动钻杆和旋喷钻头高速旋转,在高速旋转的同时,将钻杆和旋喷钻头推入土体中;在推进过程中,通过高压泵形成强大的压力,将水泥浆送入钻杆中的浆液管,再通过高压喷嘴喷入土体中,通过喷嘴的水泥浆形成很高的高压射流切削周围土体,强制将水泥浆与土体混合形成水泥土,根据高压的大小调节土体的置换率,置换率可达到50-95%,高压射流切削周围土体形成的孔径可大于锚板外径;在高压旋喷推进钻杆过程,钻杆外壁上的固定环形限位钢板及滑动环带动开有中心圆孔的锚板向预定位置推进,锚板连同成束钢绞线一起进入设计位置;钻杆钻到设计位置后,锚板连同成束钢绞线在设计位置与钻杆分离,留在底部,钻杆则边旋喷边退出,待水泥土初凝后,即可对成束钢绞线进行预应力张拉,对钢绞线端部锚固,形成成束钢绞线锚杆。钻杆直径42-50mm,锚板外径200-300mm,高压射流切削周围土体形成的孔径可达300-800mm。
权利要求1.一种自带旋喷钻头的成束钢绞线锚杆,由成束钢绞线、锚板、锚头组成,其特征是,锚板周边用锚头固定成束钢绞线,锚板开有中心圆孔,圆孔内穿有旋喷钻头和钻杆,钻杆外壁固定有环形限位钢板及滑动环,旋喷钻头内设有浆液管和喷嘴。
专利摘要一种自带旋喷钻头的成束钢绞线锚杆,由成束钢绞线、锚板、锚头组成,锚板周边用锚头固定成束钢绞线,锚板开有中心圆孔,圆孔内穿有旋喷钻头和钻杆,钻杆外壁固定有环形限位钢板及滑动环,旋喷钻头内设有浆液管和喷嘴。优点是将高压旋喷技术和地质钻机有机结合,利用高压旋喷强大的压力将土体和水泥浆就地混合成水泥土,其直径的大小可控性较好。由于锚杆直径是通过高压泵调整压力的大小来实现的,故锚杆直径可达300mm-800mm。由于钢绞线通过厚钢板锚固于端部,抗拔力是依靠钢绞线与钢板共同将水泥土柱体拉住,故锚杆抗拔力很大。适用于各类土层,尤其适用于深厚淤泥、软土、黏土、砂土、饱和流塑黏土层及有丰富地下水源的土层中施工锚杆。
文档编号E02D5/80GK2652998SQ20032010059
公开日2004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16日
发明者崔江余, 贺长俊 申请人:崔江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