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反开挖沉降板的软基沉降观测方法

文档序号:5377927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基于反开挖沉降板的软基沉降观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反开挖沉降板的软基沉降观测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软基沉降观测主要通过反复测量填土前后埋设于地表的沉降板接管管顶标高完成。尽管我国现行规范对沉降观测进行相关条文说明,但是关于沉降板定位、埋设及观测方法的说明不够具体;且规范建议沉降板测管外露50cm,该方法一方面导致路基施工对测管的扰动,破坏了沉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严重影响了沉降预测、预压土优化及稳定判断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导致路基施工时大量沉降板测管外露,降低了机械化施工进度,影响了路基填筑质量。针对沉降板接管外露存在的不足,有研究人员提出在沉降板接管管顶加装一个特制的刚性保护罩的方法,以解决施工队对沉降板的扰动问题,但当沉降板埋设数量较多时,成本势必大大增加。因此,设计一种合理的沉降观测方法,对于保护沉降板及提高观测数据的连续性,保证路基的施工质量,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反开挖沉降板的软基沉降观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当砂垫层整平或第一层路基土(7)填筑完毕后,在预埋设断面根据沉降板
(2)的数量确定埋设位置,开挖坑槽安放沉降板,坑槽的深度应保证沉降板的第一测管(5)上部的第一管帽(6)顶端低于砂垫层或第一层路基土层(7)顶面5 8cm。安放沉降板前,应当用细砂找平地基(I)底面,且应保证沉降板接管(3)的倾斜度不大于0.3%,然后观测沉降板的第一管帽(6) 顶端初始标高,并记录,所述第一测管(5)和沉降板接管(3)之间采用第一套箍(4)连接;回填坑槽;步骤2:待第二层路基土(8)填筑至第一层路基土(7)之上,并碾压完成后,用全站仪或金属探测器定位第一管帽(6)并反开挖,用水准仪测量第一管帽(6)顶端标高,该标高与初始标高相减,即为该层土产生的地基沉降量;步骤3:卸下第一管帽¢),将第二套箍(9)的一端连接第一测管(5),另一端连接第二测管(10),将第二管帽(11)旋紧于第二测管顶,观测第二管帽(11)的标高;回填坑槽;步骤4:重复步骤2和3,直至路基填筑完毕。其特征在于,步骤I中还包括以下步骤:为避免填土对沉降板移位的影响,沉降板安放好后,大面积填方前,应回填坑槽,并对沉降板(2)周围3m范围用人工或小型机械夯实;采用全站仪测放定位,在地基两侧附近设置两个稳定的坐标控制点,并设定其坐标值,根据这两个坐标控制点测出沉降板的初始坐标。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观测沉降板测管顶的初始标高。
其特征在于,步骤2定位并反开挖沉降板的实施方法为:
根据埋设时定位的初始坐标,用全站仪放样找出沉降板第一管帽(6)位置,在定位点向下挖找到沉降板第一管帽出),然后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观测沉降板第一管帽(6)顶的标闻;
其特征在于,步骤2定位并反开挖沉降板的实施方法为:
采用金属探测器找出第一管帽(6)位置,在定位点向下挖找到沉降板第一管帽(6),然后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观测沉降板第一管帽(6)顶的标高。
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采用套箍接长沉降板测管,所接管的长度需保证低于现有地面5 8cm,拧紧后回填土并夯实,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观测其高程,此高程作为与下次沉降观测时数据的参照高程。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反开挖沉降板的软基沉降观测方法。埋板时将沉降板测管顶控制在碾压面以下5 8cm,下埋的测管不会对施工造成任何影响,方便了施工机械通行,同时保证了路基碾压的质量;待下一层填筑碾压完成后反开挖出沉降板测管,再进行沉降观测,从根本上杜绝了沉降板测管被施工机械破坏或被人为盗走及其他干扰的可能性,保证了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另外,反开挖的沉降板直接用上层填土作为沉降板的保护层,省去了测杆顶端的刚性防护罩,节约了成本。


:
图1为埋设后的沉降板;
图2为第二层路基土施工后的沉降板位置;
图3为第二层路基土施工后的沉降板接了第二测管后的位置。
1-地基,2-沉降板,3-沉降板接管,4-第一套箍,5-第一测管,6_第一管帽,7_砂垫层或第一层路基土,8-第二层路基土,9-第二套箍,10-第二测管,11-第二管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例对本发明做了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3所示,一种基于反开挖沉降板的软基沉降观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当砂垫层整平或第一层路基土(7)填筑完毕后,在预埋设断面根据沉降板(2)的数量确定埋设位置,开挖坑槽安放沉降板,坑槽的深度应保证沉降板的第一管帽(6)顶端低于砂垫层或第一层路基土层(7)顶面5 8cm,安放沉降板前,应当用细砂找平地基(I)底面,且应保证沉降板接管(3)的倾斜度不大于0.3%,然后观测沉降板的第一管帽(6)顶端初始标高,并记录,所述第一测管(5)和沉降板接管(3)之间采用第一套箍(4)连接;回填坑槽;
步骤2:待第二层路基土(8)填筑并碾压完成后,用全站仪或金属探测器定位第一管帽(6)并反开挖,用水准仪测量第一管帽(6)顶端标高,该标高与初始标高相减,即为该层土产生的地基沉降量;
步骤3:卸下第一管帽6),采用第二套箍(9)连接第二测管(10),将第二管帽(II)旋紧于第二测管顶观测第二管帽(11)的标高;回填坑槽;
步骤4:重复步骤2和3,直至路基填筑完毕。其特征在于,步骤I中还包括以下步骤:为避免填土对沉降板移位的影响,沉降板安放好后,大面积填方前,应回填坑槽,并对沉降板(2)周围3m范围用人工或小型机械夯实;采用全站仪测放定位,在地基两侧附近设置两个稳定的坐标控制点,并设定其坐标值,根据这两个坐标控制点测出沉降板的初始坐标。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观测沉降板测管顶的初始标高。其特征在于,步骤2定位并反开挖沉降板的实施方法为:根据埋设时定位的初始坐标,用全站仪放样找出沉降板第一管帽(6)位置,在定位点向下挖找到沉降板第一管帽出),然后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观测沉降板第一管帽
(6)顶的高程;其特征在于,步骤2定位并反开挖沉降板的实施方法为:采用金属探测器找出第一管帽(6)位置,在定位点向下挖找到沉降板第一管帽
(6),然后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观测沉降板第一管帽(6)顶的高程。步骤3中采用套箍接长沉降板测管,所接管的长度需保证低于现有地面5 8cm,拧紧后回填土并夯实,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观测其高程,此高程作为与下次沉降观测时数据的参照高程。当然,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而已,应当指出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均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基于反开挖沉降板的软基沉降观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当砂垫层整平或第一层路基土(7)填筑完毕后,在预埋设断面根据沉降板(2)的数量确定埋设位置,开挖坑槽安放沉降板,坑槽的深度应保证沉降板的第一测管(5)上部的第一管帽(6)顶端低于砂垫层或第一层路基土层(7)顶面5 8cm。安放沉降板前,应当用细砂找平地基(I)底面,且应保证沉降板接管(3)的倾斜度不大于0.3%,然后观测沉降板的第一管帽(6)顶端初始标高,并记录,所述第一测管(5)和沉降板接管(3)之间采用第一套箍(4)连接;回填坑槽; 步骤2:待第二层路基土(8)填筑至第一层路基土(7)之上,并碾压完成后,用全站仪或金属探测器定位第一管帽(6)并反开挖,用水准仪测量第一管帽(6)顶端标高,该标高与初始标高相减,即为该层土产生的地基沉降量; 步骤3:卸下第一管帽¢),将第二套箍(9)的一端连接第一测管(5),另一端连接第二测管(10),将第二管帽(11)旋紧于第二测管顶,观测第二管帽(11)的标高;回填坑槽; 步骤4:重复步骤2和3,直至路基填筑完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反开挖沉降板的软基沉降观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I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为避免填土对沉降板移位的影响,沉降板安放好后,大面积填方 前,应回填坑槽,并对沉降板(2)周围3m范围用人工或小型机械夯实; 采用全站仪测放定位,在地基两侧附近设置两个稳定的坐标控制点,并设定其坐标值,根据这两个坐标控制点测出沉降板的初始坐标。
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观测沉降板测管顶的初始标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反开挖沉降板的软基沉降观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定位并反开挖沉降板的实施方法为: 根据埋设时定位的初始坐标,用全站仪放样找出沉降板第一管帽(6)位置,在定位点向下挖找到沉降板第一管帽¢),然后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观测沉降板第一管帽(6)顶的标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反开挖沉降板的软基沉降观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定位并反开挖沉降板的实施方法为: 采用金属探测器找出第一管帽(6)位置,在定位点向下挖找到沉降板第一管帽¢),然后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观测沉降板第一管帽(6)顶的标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反开挖沉降板的软基沉降观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采用套箍接长沉降板测管,所接 管的长度需保证低于现有地面5 8cm,拧紧后回填土并夯实,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观测其高程,此高程作为与下次沉降观测时数据的参照高程。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反开挖沉降板的软基沉降观测方法。该方法使沉降板接管管顶一直在碾压面以下5~8cm,并通过全站仪或金属探测器定位沉降板的位置。该方法避免了路基施工对测管的扰动,保证了沉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避免了外露的沉降板测管对施工的影响,保证了路基的施工质量。
文档编号E02D1/00GK103174123SQ20131011599
公开日2013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5日
发明者张军辉, 郑健龙, 周宇, 麦灿强, 何俊 申请人:长沙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