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06277阅读:87来源:国知局
工程机械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工程机械,其包括棒状构件(35)。棒状构件具有起端部(35a)、与起端部相反侧的顶端部(35b)、以及设置于起端部与顶端部之间且固定于上框架(20)的固定部(35d、35g)。捆扎带(32)用于将配设构件(30)与棒状构件捆扎在一起,以便固定沿棒状构件配设的配设构件(30)。棒状构件的固定部是通过将棒状构件在起端部与顶端部之间折弯而形成的,且具有在与上框架抵接的状态下固定于该上框架的外周面。借助固定部的外周面与上框架的固定,棒状构件的顶端部配置于从上框架离开的位置。由此,能够以较简单的结构将配设构件固定于上框架。
【专利说明】工程机械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被配设具有挠性的液压管等的工程机械。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已知有具备下部行驶体和上部回转体的工程机械,该上部回转体以能够回转的方式搭载于所述下部行驶体上。在上部回转体,设置有控制阀等液压设备以及各种电气设备(例如,参照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5-048495号)。
[0003]其中,连接于液压设备的液压管及连接于电气设备的电线有可能与构成上部回转体的上框架的板状构件(例如,纵板或横梁等)的尖锐角部相接触而受损。因此,为了防止包含液压管及电线中的至少一方的配设构件在配设位置变位,需要固定这些配设构件。
[0004]具体而言,在上框架的多个部位焊接螺母构件及夹紧构件。由紧固于螺母构件的保持件及夹紧构件来保持沿上框架配设的配设构件。
[0005]然而,当将配设构件配设于离开纵板及横梁的位置时,例如使配设构件朝向比纵板及横梁更上方的位置配设时,在纵板及横梁的上方不存在用于焊接螺母构件及夹紧构件的构件。因此,存在不能将配设构件固定于配设位置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程机械,能够以较简单的结构将配设构件固定于上框架。
[000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工程机械,其被配设具有挠性的配设构件,并包括:上框架,具有底板和直立设置于该底板的立设板;棒状构件,具有:顶端部;与该顶端部相反侧的起端部;和设置于所述顶端部与所述起端部之间、且固定于所述上框架的固定部;以及捆扎带,用于将所述配设构件与所述棒状构件捆扎在一起,以便固定沿所述棒状构件配设的所述配设构件,其中,所述棒状构件的固定部是通过将所述棒状构件在所述起端部和所述顶端部之间折弯而形成的,并且,该固定部具有在与所述上框架抵接的状态下固定于该上框架的外周面;借助所述固定部的外周面与所述上框架的固定,所述棒状构件的顶端部配置于从所述上框架离开的位置。
[0008]在本发明中,棒状构件的顶端部配置于从上框架离开的位置。此外,能够利用捆扎带将沿棒状构件配设的配设构件与棒状构件捆扎在一起。由此,能够将配设构件固定于从上框架尚开的位置。
[0009]此外,由于固定部的外周面以抵接状态固定于上框架,因此,能够通过上框架支承棒状构件,即使配设构件的数量增多(配设构件的重量增多),棒状构件也不会弯曲。因此,能够可靠地将配设构件固定于配设位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工程机械的结构的侧视图。
[0011]图2是表示上框架的结构的俯视图。
[0012]图3是从左后方观察上框架的上部时的立体图。
[0013]图4是从右后方观察上框架的上部时的立体图。
[0014]图5是表示配设构件的配设路径的俯视图。
[0015]图6是从右后方观察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上框架的上部时的立体图。
[0016]图7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棒状构件的结构的俯视图。
[0017]图8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棒状构件的结构的俯视图。
[0018]图9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棒状构件的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中,以下实施方式均是使本发明具体化的例子,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在各附图中,用箭头示出从坐在驾驶席的操作员观察的上下、前后及左右方向。在没有特别提及的情况下,都按照这些箭头所示的方向进行说明。
[0020]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工程机械的结构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工程机械10是后方小回转型的小型机种,具有履带式的下部行驶体11和以自由回转的方式搭载于下部行驶体11上的上部回转体12。上部回转体12具有上框架20,该上框架20通过圆环状的回转轴承28以能够回转的方式支承于下部行驶体11。
[0021]在上部回转体12的后部设有用于收容图中未示出的引擎的引擎室15。在上部回转体12的右部设有用于收容图中未示出的燃料箱和工作油箱等的侧部机械室16。在上部回转体12的左部配置有操作空间17,在该操作空间17设有驾驶席及操作杆等。在上部回转体12的上部设置有从上方覆盖操作空间17的盖18。
[0022]在上部回转体12的前部安装有附属装置13。附属装置13以能够起伏且向左右方向摇动的方式支承于上框架20。具体而言,附属装置13用于进行挖掘作业等,具有:摇动支架14,其以垂直于地面的轴为中心能够转动地安装在上部回转体12的前支架29 ;动臂13a,其具有以水平方向的轴为中心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摇动支架14的起端部;斗杆13b,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动臂13a的顶端部;以及铲斗13c,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斗杆13b的顶端部。
[0023]此外,工程机械10还具有多个液压缸13d,该液压缸13d按照操作杆等的操作而伸缩,从而驱动附属装置13。具体而言,液压缸13d具有:使摇动支架14向左右方向摇动的摇动缸(图中省略);使转动臂13a转动的液压缸;使斗杆13b转动的液压缸;以及使铲斗13c转动的液压缸。
[0024]如图2至图5所示,上框架20具有:底板21 ;左右一对的纵板22,其直立设置于底板21,且沿前后方向延伸;连结梁23,其以将一对纵板22相连结的方式沿左右方向延伸;以及横梁24,其连结于右侧的纵板22的右侧面,且以与纵板22正交的方式沿左右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纵板22及横梁24构成直立设置于底板21的立设板。
[0025]一对纵板22配置于上框架2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位,用于加强上框架20的前后方向的强度及刚性。在纵板22的前部安装有前支架29,该前支架29承受附属装置13动作时的负荷。
[0026]在横梁24的前侧面焊接用于连结图中未示出的摇动缸的缸支架25。在缸支架25的左端部焊接于右侧的纵板22的右侧面。在横梁24的后侧面焊接加强肋26,该加强肋26架设于横梁24和右侧的纵板22。
[0027]在上框架20上,配设有图中未示出的液压设备及各种电气设备。连接于液压设备的液压管及连接于电气设备的电线(以下,将包含这些具有挠性的液压管及电线中的至少一方的构件称为配设构件30)有可能与纵板22及横梁24的尖锐角部相接触而受损。因此,为了防止配设构件30在配设位置变位,需要固定配设构件30。于是,在配设构件30的配设路径上配置有用于固定配设构件30的棒状构件35。
[0028]棒状构件35是沿配设构件30的配设方向延伸的棒状的构件。具体而言,棒状构件35具有:起端部35a、与起端部35a相反侧的顶端部35b、设置于起端部35a与顶端部35b之间的第I倾斜部35c、第I固定部35d、上配置部35e、第2倾斜部35f及第2固定部35g。
[0029]棒状构件35的起端部35a位于比横梁24更靠后方的位置,且安装于右侧的纵板22的右侧而。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在右侧的纵板22上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贯通该右侧的纵板22的插入孔22a。棒状构件35的起端部35a在从右侧插入到插入孔22a中的状态下,被焊接于右侧的纵板22。
[0030]棒状构件35在从起端部35a到顶端部35b间的多个部位被折弯。具体而言,棒状构件35的第I倾斜部35c从安装于纵板22的右侧面上的起端部35a的右端部向横梁24的后侧面折弯。此外,第I倾斜部35c从起端部35a的右端部越朝向右方越向前方倾斜。
[0031]棒状构件35的第I固定部35d从延伸到横梁24的后侧面的第I倾斜部35c的前端部沿横梁24的后侧面向上方折弯。第I固定部35d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朝向前侧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抵接于横梁24的后侧面。第I固定部35d的外周面在与横梁24抵接的状态下被焊接于该横梁24。由此,第I固定部35d固定于横梁24。此外,棒状构件35的第I固定部35d也可以通过紧固螺丝等固定于横梁24。
[0032]第I固定部35d的上端部突出于横梁24的上方。棒状构件35的上配置部35e以从上方重叠于横梁24及纵板22的方式,从第I固定部35d的上端部向左折弯。在俯视下,上配置部35e以与横梁24及右侧的纵板22相交叉的方式,从第I固定部35d的上端部越朝向左方越向前方倾斜。上配置部35e的左端部配置于比右侧的纵板22的左侧面更左方的位置。
[0033]棒状构件35的第2倾斜部35f从上配置部35e的左端部向前方折弯。第2倾斜部35f向右前方延伸,并以接近右侧的纵板22的左侧壁面的方式,从上配置部35e的左端部越朝向前方越向下方倾斜。
[0034]第2倾斜部35f延伸到右侧的纵板22的左侧面。棒状构件35的第2固定部35g从第2倾斜部35f的前端部沿纵板22的左侧壁面向上方折弯。第2固定部35g越朝向上方越向前方倾斜。此外,第2固定部35g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朝向右侧的部分)在左右方向上抵接于纵板22的左侧面。第2固定部35g的外周面在与右侧的纵板22的左侧面抵接的状态下被焊接于该右侧的纵板22。由此,第2固定部35g固定于右侧的纵板22的左侧面。
[0035]通过将第I固定部35d和第2固定部35g固定于上框架20 (纵板22及横梁24),棒状构件35的顶端部35b被配置于从纵板22向上方离开的位置。具体而言,第2固定部35g的上端部与顶端部35b连结。顶端部35b从第2固定部35g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突出于右侧的纵板22的上方。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棒状构件35的第2倾斜部35f更靠前端侧的部分中,配置于比右侧的纵板22的上面更上方的部分相当于顶端部35b,而配置于与右侧的纵板22的上面相同的高度位置及其下方的部分相当于第2固定部35g。
[0036]配设构件30沿棒状构件35予以配设。多个捆扎带32在棒状构件35的长边方向上相互隔开距离而予以配设。配设构件30通过多个捆扎带32被捆扎于棒状构件35,从而被固定于该棒状构件35。也就是,捆扎带32用于将配设构件30与棒状构件35捆扎在一起,以便固定沿棒状构件35配设的配设构件30。其中,捆扎带32的数量和捆扎位置仅仅是一个例子,不限定于此方式。
[0037]另外,棒状构件35的在俯视下与纵板22及横梁24相重叠的位置(即,上配置部35e)安装有从下方支承配设构件30的一对支承板38。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支承板38在俯视下分别配置于上配置部35e与右侧的纵板22的交点处、以及上配置部35e与横梁24的交点处。此外,各支承板38配置于捆扎带32之间。
[0038]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工程机械10能够以较简单的结构将包含液压管及电线中的至少一方的配设构件30固定于上框架20。
[0039]具体而言,以往在上框架20的多个部位焊接螺母构件及夹紧构件,利用紧固于螺母构件的保持件及夹紧构件来固定配设构件30。然而,当要使配设构件30朝向纵板22及横梁24的上方配设时,在纵板22及横梁24的上方不存在用于焊接螺母构件及夹紧构件的构件。因此,不能将配设构件30固定于配设位置。
[0040]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棒状构件35的起端部35a安装于纵板22的右侧面,并且,顶端部35b配置于纵板22的上方。因此,通过捆扎带32将沿着棒状构件35予以配设的配设构件30与棒状构件35捆扎在一起,从而能够将配设构件30固定于纵板22的上方位置。
[0041]另外,由于第I固定部35d和第2固定部35g在与上框架20 (横梁24及右侧的纵板22)相抵接的状态下固定于上框架20,因此,能够通过上框架20来支承棒状构件35,即使配设构件30的数量增多,棒状构件35也不会弯曲。因此,能够可靠地将配设构件30固定于配设位置。
[0042]棒状构件35的起端部35a安装于右侧的纵板22,并且,棒状构件35的顶端部35b突出于右侧的纵板22的上方。因此,能够通过捆扎带32将沿着棒状构件35予以配设的配设构件30固定于纵板22的上方位置。
[0043]棒状构件35的起端部35a安装于右侧的纵板22的右侧面,棒状构件35的第2固定部35g的外周面抵接于右侧的纵板22的左侧面。因此,能够在由棒状构件35的起端部35a和第2固定部35g来夹住右侧的纵板22的状态下,将棒状构件35固定于纵板22。据此,能够通过纵板22支承(加强)棒状构件35,即使配设构件30的数量增多,棒状构件35也不会在纵板22的板厚方向(左右方向)弯曲。
[0044]由于棒状构件35的起端部35a在左右方向上插入于右侧的纵板22的插入孔22a中,因此,能够抑制棒状构件35在高度方向(上下方向)上移动,能够在高度方向上对棒状构件35加以定位。
[0045]此外,棒状构件35的第I固定部35d的外周部在前后方向上抵接于横梁24的后侧面。据此,在棒状构件35的起端部35a已插入到插入孔22a中、但棒状构件35还没有固定于上框架20的组装过程中,能够使棒状构件35沿横梁24的后侧面滑动。也就是,在所述组装过程中,能一边限制棒状构件35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一边在左右方向上调整棒状构件35的位置。因此,通过该左右方向的位置调整,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对棒状构件35加以定位,以使第2固定部35g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抵接于纵板22的左侧面。
[0046]由于棒状构件35具有上配置部35e,因此,所述配设构件30能够以沿上配置部35e从上方重叠于横梁24及右侧的纵板22的方式予以配设。但是,在这样将配设构件30配设于横梁24及纵板22上的情况下,当工程机械10振动等时,位于捆扎带32之间的配设构件30会向下方移动,配设构件30有可能与横梁24或纵板22的上端部的角部接触而受损。于是,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通过设置从下方支承配设构件30的支承板38,能够抑制配设构件30受损。
[0047]在俯视下,由于在上配置部35e与横梁24的交点处及上配置部35e与纵板22的交点处设有支承板38,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配设构件30受损。
[0048]《其他实施方式》
[0049]适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具有如下结构。
[0050]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棒状构件35具有从上配置部35e的左端部向纵板22的左侧壁面朝前方折弯的第2倾斜部35f,所述上配置部35e以从上方重叠于纵板22及横梁24的方式予以配置。第2倾斜部35f向右前方延伸,并以接近纵板22的左侧壁面的方式,越朝向前方越向下方倾斜。棒状构件35并不限定于此方式。
[0051]例如,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棒状构件35具有:第2倾斜部35h,其从上配置部35e的左端部向纵板22的上面朝前方折弯,所述上配置部35e以从上方重叠于纵板22及横梁24的方式予以配置;第2固定部35i,其与第2倾斜部35h的前端部相连结;以及顶端部35j,其从第2固定部35i的前端部向上方折弯。
[0052]第2倾斜部35h从上配置部35e的左端部向右前方延伸,并以接近纵板22的上面的方式,越朝向前方越向下方倾斜。第2固定部35i具有外周面,该外周面在与纵板22的上面抵接的状态下固定于纵板22的上面。
[0053]通过将第I固定部35d和第2固定部35i固定于上框架20,顶端部35j被配置于从纵板22向上方离开的位置。具体而言,顶端部35j从第2固定部35i的前端部越朝向前方越向上方倾斜。也就是,顶端部35j从配置于纵板22的上面的第2固定部35i向上方延伸,从而配置于纵板22的上方。
[0054]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棒状构件35的顶端部35b、35j突出于纵板22的上方,但棒状构件35的顶端部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从纵板22 (上框架20)离开的位置即可。
[0055]在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棒状构件35具有:被焊接于纵板22的左侧壁面的起端部35k和固定部351 ;将该起端部35k和固定部351相连结的弯曲状的连结部35m ;以及从固定部351的前端部向纵板22的左方延伸的顶端部35η。固定部351具有外周面,该外周面在与纵板22的左侧面抵接的状态下被焊接于该纵板22。
[0056]通过将固定部351固定于纵板22,顶端部35η被配置于从纵板22向左方离开的位置。具体而言,顶端部35η从固定部351的前端部越朝向前方越向左方倾斜。这样,棒状构件35的顶端部35η从抵接于纵板22的左侧面的固定部351向左方延伸,从而被配置于从纵板22向左方离开的位置。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棒状构件35的起端部35k焊接于纵板22,因此能正确地设定配设的起点。
[0057]此外,在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棒状构件35被折弯成V字状。具体而言,棒状构件35具有:固定于纵板22的左侧面的固定部35p ;从固定部35p向后方延伸的起端部35q ;以及从固定部35p向前方延伸的顶端部35r。
[0058]固定部35p具有外周面,该外周面在与纵板22的左侧面抵接的状态下被焊接于纵板22。起端部35q从固定部35p的后端部越朝向后方越向左方倾斜。
[0059]通过将固定部35p的外周面固定于纵板22,顶端部35r被配置于从纵板22向左方离开的位置。具体而言,顶端部35r从固定部35p的前端部越朝向前方越向左方倾斜。也就是,棒状构件35的起端部35q及顶端部35r从抵接于纵板22的左侧面的固定部35p向左方延伸,从而被配置于从纵板22向左方离开的位置。在此情况下,棒状构件35的起端部35q和顶端部35r都是从纵板22解放的自由端,因而能够提高配设构件30的配设时的自由度。
[0060]此外,在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增加棒状构件35的折弯次数,从而将棒状构件35和纵板22的抵接部分变为两个,对这些部分进行焊接。
[0061]具体而言,图9所示的棒状构件35具有:两个固定部35s、35t ;将两个固定部35s和35t相连结的弯曲状的连结部35u ;从固定部35s向后方延伸的起端部35v ;以及从固定部35t向前方延伸的顶端部35w。固定部35s、35t具有外周面,该外周面在与纵板22的左侧面抵接的状态下被焊接于纵板22。起端部35v从固定部35s的后端部越朝向后方越向左方倾斜。
[0062]通过将固定部35s、35t固定于纵板22,顶端部35w被配置于从纵板22向左方离开的位置。具体而言,顶端部35w从固定部35t的前端部越朝向前方越向左方倾斜。也就是,起端部35v及顶端部35w从抵接于纵板22的左侧面的固定部35s、35t向左方延伸,从而被配置于从纵板22向左方离开的位置。
[0063]在此情况下,由于棒状构件35和纵板22的焊接部位增加,因此能够将棒状构件35可靠地固定于纵板22。
[006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棒状构件35的顶端部从上框架20 (纵板22)向上方或左方离开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棒状构件35的顶端部从上框架20离开的方向并不限定于这些方向,在水平方向及上下方向中的任何方向都可以。
[0065]在此,棒状构件35的顶端部从纵板22及底板21离开配置即可。
[0066]此外,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主要包含具有如下结构的发明。
[006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工程机械,其被配设具有挠性的配设构件,并包括:上框架,具有底板和直立设置于该底板的立设板;棒状构件,具有:顶端部;与该顶端部相反侧的起端部;和设置于所述顶端部与所述起端部之间、且固定于所述上框架的固定部;以及捆扎带,用于将所述配设构件与所述棒状构件捆扎在一起,以便固定沿所述棒状构件配设的所述配设构件,其中,所述棒状构件的固定部是通过将所述棒状构件在所述起端部和所述顶端部之间折弯而形成的,并且,该固定部具有外周面,该外周面在与所述上框架抵接的状态下固定于该上框架;借助所述固定部的外周面与所述上框架的固定,所述棒状构件的顶端部配置于从所述上框架离开的位置。
[0068]在本发明中,棒状构件的顶端部配置于从上框架离开的位置。此外,棒状构件在起端部和顶端部之间被折弯,由此形成的固定部的外周面以抵接状态固定于上框架。配设构件沿棒状构件予以配设,并通过捆扎带被捆扎于棒状构件。由此,配设构件被固定于棒状构件。
[0069]通过上述结构,能够以较简单的结构将包含液压管及电线中的至少一方的配设构件固定于上框架。具体而言,以往在上框架的多个部位焊接螺母构件及夹紧构件,利用紧固于螺母构件的保持件及夹紧构件来固定配设构件。然而,当要使配设构件朝向从上框架离开的方向、例如朝向上框架的上方配设时,在上框架的上方不存在用于焊接螺母构件及夹紧构件的构件。因此,存在不能将配设构件固定于配设位置的问题。
[0070]与此相对,本发明将棒状构件的顶端部配置于从上框架离开的位置。因此,通过利用捆扎带将沿棒状构件予以配设的配设构件与棒状构件捆扎在一起,能够将配设构件固定于从上框架离开的位置。
[0071]此外,由于固定部的外周面以抵接状态固定于上框架,因此,能够通过上框架支承棒状构件,即使配设构件的数量增多(配设构件的重量增多),棒状构件也不会弯曲。因此,能够可靠地将配设构件固定于配设位置。
[0072]在所述工程机械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棒状构件的起端部安装于所述上框架;所述棒状构件的顶端部配置于所述立设板的上方。
[0073]采用该方式,棒状构件的起端部安装于上框架,并且,棒状构件的顶端部配置于立设板的上方。因此,能够通过捆扎带将沿棒状构件予以配设的配设构件固定于立设板的上方位置。
[0074]在所述工程机械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棒状构件的起端部安装于所述立设板的一侧面;所述棒状构件以使所述固定部的外周面抵接于所述立设板的另一侧面的方式折弯。
[0075]采用该方式,在立设板的一侧面上安装有棒状构件的起端部,另一侧面上安装有固定部的外周面。因此,能够在由棒状构件的起端部和固定部夹住立设板的状态下,将棒状构件固定于该立设板。由此,能通过立设板加强棒状构件,能够抑制棒状构件在立设板的板厚方向上弯曲。
[0076]在所述工程机械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棒状构件的起端部,在插入到形成于所述立设板的插入孔中的状态下安装于所述立设板的侧面。
[0077]在该方式中,由于棒状构件的起端部插入于立设板的插入孔中,因此,能够抑制棒状构件在与该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对棒状构件加以定位。例如,如果在立设板上形成能够让棒状构件沿大致水平方向插入的孔,则能够在立设板的高度方向(即,上下方向)上对棒状构件加以定位。此外,在棒状构件已插入到插入孔中、但棒状构件还没有固定于上框架的组装过程中,不需使用夹具就能够对棒状构件加以定位,因此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效率。
[0078]在所述工程机械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立设板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纵板和以与该纵板正交的方式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粱;所述插入孔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于所述左右一对的纵板中的一者;所述棒状构件以使所述固定部的外周面在前后方向上抵接于所述横梁的侧面的方式折弯。
[0079]在该方式中,棒状构件的起端部在左右方向上插入于纵板的插入孔中,固定部的外周部在前后方向上抵接于横梁的侧面。采用这种结构,在棒状构件的起端部已插入到插入孔中、但棒状构件还没有固定于上框架的组装过程中,能够使棒状构件沿横梁的侧面滑动。因此,在所述组装过程中,能一边限制棒状构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一边在左右方向上调整棒状构件的位置。
[0080]在所述工程机械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棒状构件具有上配置部,该上配置部以从上方重叠于所述立设板的方式予以配置;所述棒状构件的上配置部设有支承板,该支承板用于从下方支承沿所述上配置部配设的所述配设构件。
[0081]在该方式中,配设构件能够以沿上配置部从上方重叠于立设板的方式予以配设。但是,在这样将配设构件配设于立设板上的情况下,当工程机械振动等时,位于捆扎带之间的配设构件会向下方移动,配设构件有可能与立设板的上端部的角部接触而受损。于是,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通过设置从下方支承配设构件的支承板,能够抑制配设构件受损。
[0082]在所述工程机械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上配置部在俯视下沿与所述立设板交叉的方向延伸;所述支承板在俯视下置于所述上配置部与所述立设板的交点处。
[0083]在该方式中,在俯视图中沿与立设板交叉的方向配置了上配置部及配设构件的情况下,能够在该上配置部与立设板的交点处可靠地防止配设构件受损。
[0084]如上所述,本发明能够以较简单的结构将包含液压管及电线中的至少一方的配设构件固定于上框架,即能够获得实用性高的效果,因此,本发明极为有用,且产业上的可利用性高。
【权利要求】
1.一种工程机械,被配设具有挠性的配设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框架,具有底板和直立设置于该底板的立设板; 棒状构件,具有:顶端部;与该顶端部相反侧的起端部;和设置于所述顶端部与所述起端部之间、且固定于所述上框架的固定部;以及 捆扎带,用于将所述配设构件与所述棒状构件捆扎在一起,以便固定沿所述棒状构件配设的所述配设构件,其中, 所述棒状构件的固定部是通过将所述棒状构件在所述起端部和所述顶端部之间折弯而形成的,并且,该固定部具有在与所述上框架抵接的状态下固定于该上框架的外周面,借助所述固定部的外周面与所述上框架的固定,所述棒状构件的顶端部配置于从所述上框架离开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棒状构件的起端部安装于所述上框架, 所述棒状构件的顶端部配置于所述立设板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棒状构件的起端部安装于所述立设板的一侧面, 所述棒状构件以使所述固定部的外周面抵接于所述立设板的另一侧面的方式折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棒状构件的起端部,在插入到形成于所述立设板的插入孔中的状态下安装于所述立设板的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设板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纵板和以与该纵板正交的方式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粱, 所述插入孔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于所述左右一对的纵板中的一者, 所述棒状构件以使所述固定部的外周面在前后方向上抵接于所述横梁的侧面的方式折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棒状构件具有上配置部,该上配置部以从上方重叠于所述立设板的方式予以配置, 在所述棒状构件的上配置部设有支承板,该支承板用于从下方支承沿所述上配置部配设的所述配设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配置部在俯视下沿与所述立设板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支承板在俯视下置于所述上配置部与所述立设板的交点处。
【文档编号】E02F9/08GK104234111SQ201410262360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14日
【发明者】奧西隆之, 上杉宪央 申请人:神钢建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