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井丈量轮标定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83043阅读:54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电缆测井深度测量装置校准方法领域,特别是一种电缆测井深度测量方法中的测井丈量轮标定方法。

现有技术:

测井技术中的深度测量是电缆测井的基础,与深度相关的地质、物理参数的获取是测井的目的,准确的深度测量使得与其对应的地质信息更可靠。通常深度测量采取线性丈量轮光脉冲编码系统。深度编码器与深度丈量轮同轴连接着,使得编码器的光栅盘与丈量轮一起转动。测井时,电缆在渐变张力下均匀缠绕到滚筒的过程中,电缆的运动带动丈量轮转动,深度编码器转动每圈产生相同的光电脉冲,对脉冲计数并测量丈量轮周长即可得到每一个脉冲信号对应井下仪器所经过的距离。深度编码器产生的脉冲可以计算井深和测井速度。

通过该方法的测井深度=丈量轮周长*丈量轮转动圈数。丈量轮转动的圈数可以通过深度编码器(光电编码器、井口马达、机械计数器)精确测量,丈量轮周长在工作过程中会不断磨损,需要定期标定。

目前通用的方法是依据标准井井下套管为参考深度对丈量轮周长进行标定,确定磨损校正系数。该方法将井下的每一节套管都作为标准尺,将井下每1根套管深度进行记录,根据测井记录的深度对测井深度丈量轮磨损进行标定,确定千米校正系数。千米校正系数=(测量长度-实际长度)/实际长度*1000。

该标定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标准井的深度一般不超过5000米,电缆拉力的变化也会引进深度测量误差,因而标定的丈量轮周长精度受到限制。另外并不是每个地区都有标准井,每次进行标定都要将仪器下入井中也会带来工程风险,该方法运行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丈量轮标定方法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快捷方便、标定精度高的测井丈量轮标定方法。

其技术方案是:

将一个标准轮与一个待测丈量轮之间通过中间传动轮联动;

设定,标准轮的周长为L1,待测丈量轮的实际周长为L3,通过电缆测井深度测量系统计算的待测丈量轮周长为L3`;

通过传动轮驱动标准轮和待测丈量轮同步旋转同样的时间或旋程,利用计数器,记录标准轮的转动圈数为n,待测丈量轮的转动圈数为m,通过公式m=n*L1/L3计算出待测丈量轮的转动圈数m;

将待测丈量轮的外周长变化量设定为ΔL3,则有ΔL3=L3-L3`。

上述方案中为了避免中间传动轮传动过程中对标准轮和待测丈量轮产生磨损,在传动轮的外周轮廓设有摩擦材料层。

发明的效果:1.摆脱标准井的限制,可以在车间实现丈量轮的周长标定,确定精确的千米校正系数;2.进行丈量轮周长标定不需要启动电缆绞车,既节约了能源又减少了工程风险;3.本发明的方法简单,操作方便。实验证明通过该方法标定的丈量轮,误差小于千分之0.05。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方法中所涉及的传动轮、标准轮和待测丈量轮的布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首先,按照图1方式设置标准轮1、传动轮2和待测丈量轮3,使三者形成 同步联动;

精确记录标准轮1(经过严格标定)的周长并定义为L1,精确测量待测丈量轮3的实际周长并定义为L3;

通过驱动传动轮2驱动标准轮1和待测丈量轮3同步旋转同样的时间或旋程(优选旋程或称测量长度为1000米),利用计数器(可以利用现有方法中的光电编码器),记录标准轮1的转动圈数为n;待测丈量轮3的转动圈数设定为m,转动圈数为m可以采用与标准轮1同样的计数器记录,或者通过公式m=n*L1/L3计算出待测丈量轮的转动圈数m;

通过电缆测井深度测量系统计算的待测丈量轮3周长定义为L3`;

将待测丈量轮3的外周长变化量(系统测量周长误差)设定为ΔL3,则有ΔL3=L3-L3`。

千米校正系数=(测量长度-实际长度)/实际长度*1000。

上述实施例中,为了避免中间传动轮传动过程中对标准轮和待测丈量轮产生磨损,以及更准确的修改测井电缆的磨损误差,在传动轮的外周轮廓设有与电缆材料类似的摩擦材料层,如绝缘橡胶。

工作原理:

实际转动距离=n*L1,系统测得距离=m*L3`,m=系统测得距离/L3`,L3=n*L1/m,ΔL3=L3-L3`。

通过上述公式的转换,这样就得到了待检丈量轮的外周长变化量(磨损量),在测井系统中通过设定丈量轮外周长校正量,使测井系统深度测量系统达到要求的精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