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多功能钻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6306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型多功能钻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钻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型多功能钻机。



背景技术:

钻机因其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现场移位灵活方便,成孔效率高,轴向压力大,施工效率高,环保等特点,配合不同钻具,适应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地质条件,成为适合建筑桩基工程中成孔作业最理想的施工机,在农村,人们通常需要用钻机来打井,大型的钻机使用不起,需要一种小型钻机即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大型钻机不适用与农村钻井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小型多功能钻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小型多功能钻机,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桅杆,所述底座上设有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底部设有基座,所述基座底部设有动力头,所述动力头底部设有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夹头,所述夹头内部设有多个第一凹槽,所述夹头外部设有第二环形凹槽,所述第二环形凹槽与第一凹槽之间连通有插杆,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与之匹配的夹持块,所述夹持块背部设有插杆,所述插杆贯穿插孔,且端部楔形配合有套环,所述插杆与套环相接触一面螺纹配合,所述套环套设在第二环形凹槽内,所述插杆外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夹头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凹槽底部连接,所述夹头内插设有钻头。

优选的,所述底座上远离桅杆一端铰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另一端与桅杆顶部铰接。

优选的,所述动力装置为液压缸,所述液压缸安装于桅杆顶部,所述底座上有液压泵,所述液压泵与液压缸之间通过液压管连接,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端部连接有基座。

优选的,所述底座内通过连接杆连接有防尘装置,所述防尘装置包括外罩,所述外罩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钻头同轴心线设置,所述外罩底部设有密封圈,所述外罩内设有吸尘棉,所述吸尘棉通过钢丝网及螺栓可拆卸安装于外罩内。

优选的,所述液压缸及外罩之间对称设有两根导向杆,所述导向杆贯穿基座的两侧。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小型多功能钻机,有益效果在于:使用时,将钻头安装在夹头内,通过向下旋转套环拧紧夹持块,防止钻头掉落,开启动力装置和动力头,进行钻井工作即可,此发明满足了农村钻井要求,夹持效果好,附带防尘装置避免扬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小型多功能钻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小型多功能钻机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小型多功能钻机的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小型多功能钻机的防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底座1、桅杆2、支撑杆3、动力装置4、基座5、动力头6、夹持装置7、夹头71、第一凹槽72、弹簧73、夹持块74、插孔75、插杆76、第二环形凹槽77、套环78、钻头8、导向杆9、防尘装置10、外罩11、开口12、密封圈13、吸尘棉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一种小型多功能钻机,包括底座1,底座1上设有桅杆2,底座1上远离桅杆2一端铰接有支撑杆3,支撑杆3另一端与桅杆2顶部铰接,用于支撑底座1和桅杆2,避免长期使用后桅杆2偏位问题。

底座1上设有动力装置4,动力装置4底部设有基座5,动力装置4为液压缸,液压缸安装于桅杆2顶部,底座1上有液压泵,液压泵与液压缸之间通过液压管连接,液压缸的活塞杆端部连接有基座5。

基座5底部设有动力头6,动力头6底部设有夹持装置7,夹持装置7包括夹头71,夹头71内部设有多个第一凹槽72,夹头71外部设有第二环形凹槽77,第二环形凹槽77与第一凹槽72之间连通有插杆76,第一凹槽72内设有与之匹配的夹持块74,夹持块74背部设有插杆76,插杆76贯穿插孔75,且端部楔形配合有套环78,插杆76与套环78相接触一面螺纹配合,套环78套设在第二环形凹槽77内,插杆76外套设有弹簧73,弹簧73一端与夹头71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凹槽72底部连接,夹头71内插设有钻头8,夹持装置7紧固方式简单,更换钻头时,只需转动套环78,拧松夹持块74,方便更换。

底座1内通过连接杆连接有防尘装置10,防尘装置10包括外罩11,外罩11顶部设有开口12,开口12与钻头8同轴心线设置,外罩11底部设有密封圈13,外罩11内设有吸尘棉14,吸尘棉14通过钢丝网及螺栓可拆卸安装于外罩11内,用于防止打井时产生粉尘及过大噪音。

液压缸及外罩11之间对称设有两根导向杆9,导向杆9贯穿基座5的两侧,起导向限位作用,避免活塞杆44长期工作可能出现偏位问题。

使用时,将钻头8安装在夹头71内,通过向下旋转套环78拧紧夹持块74,防止钻头8掉落,开启动力装置4和动力头6,进行钻井工作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