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埋入式柔性盾构隧道管片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55045发布日期:2020-02-18 12:37阅读:4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埋入式柔性盾构隧道管片接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铁隧道盾构拼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埋入式柔性盾构隧道管片接头。



背景技术:

盾构法与传统隧道修建方法(矿山法、新奥法)相比较,具有施工扰动小,速度快,安全等优点,其广泛应用于城市地铁、水工隧道等工程的修建。

盾构隧道是由纵向接头、环向接头连接管片拼装而成的结构物,管片一般采用预制的方式制造,按材料可分为混凝土管片、钢管片、铸铁管片、合成管片等;管片环之间的拼装方式有通缝和错缝两种方式;管片之间的连接主要依靠环间接头,其种类较多,有直螺栓、斜螺栓、弯螺栓等等。直螺栓接头用钢量较少,但是手孔过大,消弱了管片截面承载能力;斜螺栓施工时易于安装,可实现自动化安装。弯螺栓接头对截面削弱程度较小,但用钢量大,安装繁琐。

盾构隧道中常面临地基不均匀沉降,管片上浮,结构抗震等问题,对于上述刚性接头,会出现应力集中现象,轻则造成管片破损,重则隧道坍塌;同时上述管片都需要后期人工或机械进行安装,施工进度缓慢;本发明拟采用一种快速连接、允许管片在一定范围内移动的接头避免接头周围因应力过大而使管片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利于管片快速拼装、加快施工进度、避免应力集中的埋入式柔性盾构隧道管片接头。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由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相互卡紧构成,第二接头卡入第一接头凹槽内;

所述的第一接头为:第一接头本体为凹形结构,第一接头本体的底面上均布设置有至少3根连接柱;

所述的第二接头为:卡板和连接板相互垂直设置,卡板设置于第一接头本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卡板设置于第一接头本体内且距第一接头本体内侧壁的上下距离均为20mm。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接头本体的底面上均布设置有4根连接柱。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柱设置于管片内,连接板设置于管片内,管片下部设置有密封垫。

本实用新型的密封垫横截面上一侧加工有圆形孔、另一侧加工有u形凹槽,密封垫的宽度为55mm。

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卡板安装于第一接头本体内且距第一接头本体内侧壁的上下距离均为20mm,当出现不均匀沉降,管片上浮等情况时,两连接管片可上下移动一定范围,避免了管片出现应力集中。

2、增加密封垫的宽度,有效避免管片移动时,密封垫错开导致密封垫失效。

3、拼装前将密封垫安装在管片上,拼装方式采用管片拼装机轴向拼装的方式,用千斤顶加力使得卡板滑入第一接头本体内,保证拼装精度。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利于管片快速拼装、加快施工进度、避免应力集中等优点,可推广应用到盾构管片拼装设备或装置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第一接头1在管片4中的安装示意图。

图4是第二接头2在管片4中的安装示意图。

图5是密封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接头;2、第二接头;3、密封垫;4、管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在图1~5中,本实用新型一种埋入式柔性盾构隧道管片接头,由第一接头1和第二接头2相互卡紧构成,第二接头2卡入第一接头1凹槽内,通过第一接头凹形空腔与第二接头t形耦合,实现了管片接头的固定作用,本实施例的第一接头由第一接头本体和连接柱连接构成,第一接头本体为凹形结构,第一接头本体的底面上均布焊接固定有至少3根连接柱;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第一接头本体的底面上均布设置有4根连接柱,第二接头由卡板和连接板构成,卡板和连接板相互垂直焊接固定,管片4安装时,千斤顶施加一定的力,使卡板滑入第一接头本体内,卡板安装于第一接头本体内且距第一接头本体内侧壁的上下距离均为20mm,当出现不均匀沉降,管片4上浮等情况时,两连接管片可上下移动一定范围,避免了管片出现应力集中。实际应用中连接柱浇筑于管片4内,连接板浇筑于相邻管片4内,管片4下部安装有密封垫3,本实施例的密封垫3横截面上一侧加工有圆形孔、另一侧加工有u形凹槽,密封垫3的宽度为55mm,增加密封垫3的宽度,有效避免管片4移动时,密封垫3错开导致密封垫3失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