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复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52305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往复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与压缩机有关,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往复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一般往复式压缩机的结构,是将低温低压冷媒气体吸入压缩机的一汽缸内,利用设于汽缸可往复位移的一活塞,将低温低压冷媒(压力约为1kg/cm2)压缩成高温高压冷媒(压力约为12g/cm2),然后再将高温高压冷媒经由排气管排出,以完成一次热交换循环。
于上述活塞压缩冷媒的过程中,若是汽缸本身的散热效果非常好,活塞在压缩冷媒所做的外功就会全部变成热量传给外界,称为等温压缩过程;若是汽缸的散热效果不佳,汽缸的温度因热量无法排出而快速升高,在活塞压缩冷媒的过程中,汽缸的高温会将热量传给被吸入汽缸的低温低压冷媒,即会造成过热压缩过程;如果汽缸和冷媒之间没有相互的热量传递现象,则称为绝热压缩过程,而压缩机消耗的电力由大到小依序为过热压缩、绝热压缩、等温压缩。
然而,现有的往复式压缩机通常只靠冷媒气体来进行冷却的上作,导致活塞在汽缸内往复位移所产生的热量无法被完整排出,导致汽缸及活塞的润滑性及散热性不佳,使活塞压缩冷媒的过程偏向于过热压缩过程,进而影响到压缩机内部以及冷媒的温度,而压缩机所需消耗的功率增加,冷冻效率降低;而且汽缸与活塞的温度升高后,二者之间无法有效地润滑,亦会减少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往复式压缩机,可较为有效地冷却汽缸及活塞的温度,降低排出压缩机的冷媒温度,减少电力的消耗,提高冷却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则在于提供一种往复式压缩机,可较为有效地润滑活塞以及汽缸内壁,增加组成构件的使用寿命。
为达成前揭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往复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壳体;一基座,是设于该壳体内部;该基座具有一汽缸,该汽缸具有一油路通道;该油路通道具有一入油孔,以及至少一出油孔;各该出油孔是连通该入油孔与该壳体内部;一转轴,是设于该基座,该转轴具有一沿轴向延伸的主油道,以及一与该转轴轴向呈预定角度延伸的副油道,该副油道是连通于该油路通道的入油孔一驱动装置,用以驱使该转轴相对于该基座原地旋转;一活塞,是以可自由滑动的方式设于该基座的汽缸;以及一连杆,一端设于该转轴,另一端设于该活塞,当该转轴受驱转时,该连杆是带动该活塞于该汽缸内往复位移。
其中该基座具有一轴承,该轴承的内周壁设有一第一油沟,该第一油沟具有一贯穿该轴承的通孔,该通孔连通于该入油孔;该转轴设有一穿孔连通该副油道;该转轴是设于该轴承,使该穿孔连通该第一油沟,该副油道即可由该穿孔、该第一油沟,以及该通孔连通于该入油孔。
其中该油路通道具有一第二油沟以及一第三油沟,该等出油孔是贯穿于该汽缸,而该第二油沟以及该第三油沟则分别设于该汽缸的二端对应于该等出油孔位置,而该入油孔则连通该第二油沟以及该副油道。
其中该汽缸的内端面设有一挡油板,该挡油板具有一连通该第三油沟的排油孔。


以下,配合附图列举一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与功效作详细说明,其中所用图示的简要说明如下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活塞是位于外止点;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基座的部分侧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活塞是位于内止点与外止点之间;以及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活塞是位于内止点。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往复式压缩机包含有一壳体10、一基座20、一转轴40、一驱动装置50、一活塞60,以及一连杆70;其中该壳体10是由一上外壳12以及一下外壳14所对合而成,而下外壳14具有连通壳体10内部的一冷媒排出口16以及一冷媒吸入口18。
该基座20具有一概呈四方形板状的固定部21,以及一设于固定部21一侧的汽缸23;固定部21中央具有一轴承24,轴承24的内周壁设有一呈凹陷状的环状第一油沟25,而第一油沟25底部具有一贯穿轴承24的通孔27。
汽缸23具有一内壁26以及一油路通道30,油路通道30是由若干出油孔31、一第二油沟32、一第三油沟33,以及一入油孔34所形成;该等出油孔31是呈环状排列于内壁26外围,且贯穿于汽缸23,其中一出油孔31与内壁26由一贯孔35连通,而第二油沟32以及第三油沟33则分别设于汽缸23的外端面及内端面对应于该等出油孔31位置,而入油孔34则连通第二油沟32以及轴承24的通孔27;汽缸23的外端面设有一阀片组36,阀片组36连接于冷媒排出口16,汽缸23的内端面设有一挡油板37,挡油板37具有一连通第三油沟33的排油孔38;基座20由一支撑组件29设于壳体10内部,使基座20位于靠近上外壳12的位置。
该转轴40内部具有一主油道41,以及一与转轴40轴向呈预定角度延伸的副油道42,转轴40的顶端具有一偏心轴43;主油道41是由转轴40的底端沿轴向朝顶端延伸,副油道42则连通于主油道41的内端,并朝转轴40的顶端贯穿于偏心轴43,而转轴40另设有一穿孔44连通副油道42,以及一位于主油道40内的油泵45;转轴40是穿设于基座20的轴承24内,使油泵45位于靠近壳体10底部位置,而穿孔44连通副油道42以及基座20的第一油沟25,副油道42即可连通于油路通道30的入油孔34。
该驱动装置50是为直流无刷马达,设于壳体10的支撑组件29内,用以驱使转轴40相对于基座20原地旋转。
该活塞60外周具有一呈凹陷状的环状活塞沟槽61,活塞60是设于基座20的汽缸23内,可沿汽缸23的内壁26自由滑动。
该连杆70一端枢设于转轴40的偏心轴43,另一端枢设于活塞60的一端,当转轴40受驱动装置50驱转时,转轴40的偏心轴43即可带动活塞60于汽缸23内的一外止点(如图1所示)以及一内止点(如图4所示)间往复位移,将低温低压冷媒自冷媒吸入口18吸入汽缸23内,由活塞60的移动压缩而形成高温高压冷媒,再经由阀片组36排出冷媒排出口16。
经由上述结构,请参阅图1及图4所示,壳体10的底部容置预定量的润滑油,当驱动装置50驱转转轴40带动活塞60压缩冷媒时,设于转轴40的油泵45即可将润滑油打入主油道41与副油道42内,并由甩出去的离心力及呈倾斜状的副油道42,将润滑油送入第一油沟25以及通孔27,进而流入汽缸23的油路通道30,而转轴40在持续旋转之后,位于油路通道30的润滑油即可自入油孔34流经第二油沟32、各出油孔31,以及第三油沟33,最后自挡油板37的排油孔38流出,当润滑油在汽缸23的油路通道30流动时,即可带离活塞60与汽缸23相互摩擦及冷媒被压缩作功所产生的热量,使活塞60在压缩冷媒所产生的大部分热量即可经由汽缸23散出,使活塞60压缩冷媒的过程介于绝热压缩和等温压缩之间。
当润滑油在油路通道30内流动时,部份润滑油会自出油孔31流入贯孔35内,而如图3所示,当活塞60在汽缸23内位移至活塞沟槽61对应于贯孔35时,润滑油即可流入活塞沟槽61而渗透于内壁26,使润滑油可作为活塞60与汽缸23之间的润滑工作。
由此,本实用新型即可由油路通道的设计,让活塞进行压缩冷媒的过程中,由目前偏向过热压缩过程改善到介于绝热压缩和等温压缩之间,较为有效地冷却汽缸及活塞的温度,降低排出压缩机的冷媒温度,减少电力消耗,提高冷却效率,并且可较为有效地润滑活塞以及汽缸的内壁问,增加组成构件的使用寿命。
另外,本实用新型亦可由油路通道的角度及数量设计,以及入油孔、出油孔的孔径流量大小设计,使汽缸在冷媒的压缩过程中,达到更佳的润滑冷却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往复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壳体;一基座,是设于该壳体内部;该基座具有一汽缸,该汽缸具有一油路通道;该油路通道具有一入油孔,以及至少一出油孔;各该出油孔是连通该入油孔与该壳体内部;一转轴,是设于该基座,该转轴具有一沿轴向延伸的主油道,以及一与该转轴轴向呈预定角度延伸的副油道,该副油道是连通于该油路通道的入油孔一驱动装置,用以驱使该转轴相对于该基座原地旋转;一活塞,是以可自由滑动的方式设于该基座的汽缸;以及一连杆,一端设于该转轴,另一端设于该活塞,当该转轴受驱转时,该连杆是带动该活塞于该汽缸内往复位移。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往复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基座具有一轴承,该轴承的内周壁设有一第一油沟,该第一油沟具有一贯穿该轴承的通孔,该通孔连通于该入油孔;该转轴设有一穿孔连通该副油道;该转轴是设于该轴承,使该穿孔连通该第一油沟,该副油道即可由该穿孔、该第一油沟,以及该通孔连通于该入油孔。
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往复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油路通道具有一第二油沟以及一第三油沟,该等出油孔是贯穿于该汽缸,而该第二油沟以及该第三油沟则分别设于该汽缸的二端对应于该等出油孔位置,而该入油孔则连通该第二油沟以及该副油道。
4.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往复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汽缸的内端面设有一挡油板,该挡油板具有一连通该第三油沟的排油孔。
专利摘要一种往复式压缩机,包含有一壳体、一基座、一转轴、一驱动装置、一活塞,以及一连杆,基座具有一汽缸,汽缸具有一油路通道,油路通道具有一入油孔、若干出油孔,以及一贯孔,各出油孔连通入油孔以及壳体内部,贯孔连通其中一出油孔与汽缸内壁,转轴是设于基座,具有一主油道,以及一呈预定角度延伸的副油道,副油道是连通于油路通道的入油孔,驱动装置用以驱使转轴旋转,活塞以可自由滑动的方式设于汽缸,而连杆一端设于转轴,另一端设于活塞,当转轴受驱转时,连杆是带动活塞于汽缸内往复位移;由此,本实用新型即可较为有效地冷却与润滑汽缸及活塞,减少电力消耗,增加组成构件的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F04B39/02GK2821216SQ20042000960
公开日2006年9月27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26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26日
发明者萧泽良, 余培煜, 陈衍璋 申请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