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滤筒的吹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34141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气滤筒的吹扫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滤筒的吹扫装置。
背景技术
空气压缩机是一种利用空气压缩原理制成超过大气压力的压缩空气的机械设备。空气压缩机是气源装置中的主体,其将原动机(通常是电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气体压力能,是压缩空气的气压发生装置。外界空气在进入空气压缩机之前需首先经过空气过滤器。空气过滤器可对外界空气进行除尘、除水等初步净化。但是由于外界空气的潮湿度、杂质含量等均较高,经常会出现空气过滤器的空气滤筒堵塞的现象,导致空气过滤器进气阻力过大,进而增大空气压缩机的进气阻力,降低空气压缩机的进气量,造成空气压缩机的工作效率较低。 为了缓解空气过滤器容易堵塞这一现象,目前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实现空气过滤器的净化操作。第一种方式通过设置于空气过滤器自身的反吹装置,定期对空气滤筒进行反吹,将附着于空气滤筒上的的灰尘等杂质吹除。第二种方式是将空气滤筒从空气过滤器上取下,并人工敲击,使空气滤筒上的杂质脱落。上述两种方式均可实现空气滤筒的净化,但亦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通过反吹装置实现空气滤筒的吹扫时,由于反吹装置设置于空气过滤器上,而空气滤筒通常呈四个一组式排布,排列较密集,这将导致对其中一个空气滤筒执行反吹操作时,被吹下的杂质将进入其他空气滤筒的情况。显然,该方法的除尘效果不太好。而通过人工实现空气滤筒的除尘时,由于人工敲击的力度较难掌握,除尘效果亦较难得到保证。其次,人工敲击所耗费的人力较大,操作时间较长,工作效率较低。综上所述,如何提高空气滤筒的净化效果,已成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气滤筒的吹扫装置,该吹扫装置可提高空气滤筒的净化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空气滤筒的吹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筒,所述支撑筒上设置有进气口,所述支撑筒的上端与所述空气滤筒连接后,所述支撑筒的内腔与所述空气滤筒的内腔连通。优选地,还包括叶片,所述叶片设置于所述支撑筒上,且可与所述空气滤筒固定连接。优选地,还包括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固定于所述叶片上端,且可与所述空气滤筒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旋转机构为旋转盘,所述旋转盘与所述叶片焊接,且能够与所述空气滤筒套接。优选地,所述支撑筒的所述进气口上设置有进气管道。优选地,所述进气管道上设置有流量控制阀。优选地,所述支撑筒与所述空气滤筒套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滤筒的吹扫装置包括支撑筒,支撑筒上设置有进气口,空气滤筒可连接于支撑筒的上端。当需要对空气滤筒实施吹扫操作时,将空气滤筒连接于支撑筒上,且使支撑筒的内腔与空气滤筒的内腔连通。此时,空气滤筒的内腔可通过支撑筒上的进气口与供气设备连接,供气设备中的气体经过支撑筒进入空气滤筒的内腔,从而将附着于空气滤筒上的灰尘等杂质吹除,实现空气滤筒的净化,保证空气压缩机的进气量。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滤筒的吹扫装置将空气滤筒从空气压缩机上取下,并连接于该空气滤筒的吹扫装置的支撑筒的上端,即可方便地实现空气滤筒的吹扫操作。相比于背景技术中提到的两种空气滤筒的净化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吹扫装置既避免了对一个空气滤筒进行吹扫时影响到其周围的空气滤筒,又解决了人工净化带来的敲击力度较难掌握、人力耗费较大、操作时间较长等问题,进而大大提高了空气滤筒的净化效果。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的空气过滤器的吹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空气滤筒I、旋转盘2、支撑筒3、进气管道4、流量控制阀5。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空气滤筒的吹扫装置,该吹扫装置可提高空气滤筒的净化效果。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参见图1,图I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的空气过滤器的吹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I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滤筒的吹扫装置包括支撑筒3,且支撑筒3上设置有进气口。当需要对空气滤筒I实施吹扫操作时,将空气滤筒I通过定位销或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于支撑筒3上,且使支撑筒3的内腔与空气滤筒I的内腔连通。此时,空气滤筒I的内腔可通过支撑筒3上的进气口与供气设备连接,供气设备中的气体经过支撑筒3进入空气滤筒I的内腔,且空气滤筒I的内腔上端可采用封口结构使气流只能从空气滤筒I的侧壁上的小孔流出,从而将附着于空气滤筒I上的灰尘等杂质吹除,实现空气滤筒I的净化,保证空气压缩机的进气量。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滤筒I的吹扫装置将空气滤筒I从空气压缩机上取下,并连接于该吹扫装置的支撑筒3的上端,即可方便地实现空气滤筒I的吹扫操作。相比于背景技术中提到的两种空气滤筒I的净化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吹扫装 置既避免了对一个空气滤筒I进行吹扫时影响到其周围的空气滤筒1,又解决了人工除尘带来的敲击力度较难掌握、人力耗费较大、操作时间较长等问题,进而大大提高了空气滤筒I的净化效果。具体实施例中,还可在空气滤筒I和支撑筒3之间设置叶片,叶片可焊接于支撑筒的上端,也可过盈配合于空气滤筒I的腔壁上,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其与空气滤筒I和支撑筒3的固定连接。从供气设备输出的气体进入支撑筒3后,可带动叶片旋转,继而带动与之连接的空气滤筒I旋转,结合供气设备的吹扫作用,空气滤筒I表面的灰尘等杂质可较彻底地被吹除,从而进一步提高空气滤筒I的净化效果。同时,空心滤筒I在旋转过程中,其上的灰尘等杂质将受到离心力的作用,继而被甩出,使得这些杂质与空心滤筒I分离,更进一步地提高空心滤筒I的净化效果。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可在叶片与空气滤筒I之间固设旋转机构。叶片在气体作用下旋转时,先带动旋转机构旋转,旋转机构将运动传递至空气滤筒I之后,空气滤筒I即可与旋转机构同步旋转,达到吹扫的目的。由于空气滤筒I和叶片的特殊结构,叶片与空气滤筒I连接时的连接强度较差,可操作性较低,因此旋转机构可作为叶片与空气滤筒I之间的运动传递介质,只需常规的诸如焊接、套接等固定连接方式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具体实施时,上述旋转机构可为转轴、旋转盘2或其它组合式结构。叶片与空气滤筒I通过转轴连接时,由于转轴的尺寸较小,所能承受的扭矩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本实用新型优选将旋转盘2作为旋转机构。该旋转盘2与叶片焊接,且与空气滤筒I套接。旋转盘2的横截面尺寸较大,可传递较大的扭矩,且空气滤筒I可与其直接接触,从而为空气滤筒I提供一定的支撑力,使得空气滤筒I在吹扫过程中的运动更为可靠、安全,净化效果更好。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气口上设置有进气管道4,供气设备通过进气管道4与支撑筒3连接。进气管道4可适应供气设备与支撑筒3之间的距离,方便供气设备的布置,提高该吹扫装置的实用性,进而扩大其使用范围。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可在进气管道4上设置流量控制阀5。顾名思义,流量控制阀5可实现供气设备的输出流量控制。针对大小、堵塞程度等不同的空气滤筒1,流量控制阀5的开启程度能够将供气设备的输出流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避免流量过小造成净化效果较差,或者流量过大造成资源浪费及吹扫力过大等情况。通过上述机构,该空气滤筒I的吹扫装置的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有较为显著的提升,其性能较为优越。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气滤筒的吹扫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ー种空气滤筒的吹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筒(3),所述支撑筒(3)上设置有进气ロ,所述支撑筒(3)的上端能够与所述空气滤筒(I)连接,且所述支撑筒(3)的内腔可与所述空气滤筒(I)的内腔连通。
2.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吹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叶片,所述叶片设置于所述支撑筒(3)上,且可与所述空气滤筒(I)固定连接。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固定于所述叶片上端,且可与所述空气滤筒(I)固定连接。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吹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为旋转盘(2),所述旋转盘(2)与所述叶片焊接,且能够与所述空气滤筒(I)套接。
5.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吹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筒(3)的所述进气口上设置有进气管道(4)。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吹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道(4)上设置有流量控制阀(5)。
7.按照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吹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筒(3)与所述空气滤筒⑴套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滤筒的吹扫装置,包括支撑筒,支撑筒上设置有进气口,空气滤筒可连接于支撑筒的上端。当需要对空气滤筒实施吹扫操作时,将空气滤筒连接于支撑筒上,且使支撑筒的内腔与空气滤筒的内腔连通。此时,空气滤筒的内腔可通过支撑筒上的进气口与供气设备连接,供气设备中的气体经过支撑筒后进入空气滤筒的内腔,从而将附着于空气滤筒上的灰尘等杂质吹除,实现空气滤筒的净化,保证空气压缩机的进气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吹扫装置既避免了对一个空气滤筒进行吹扫时影响到其周围的空气滤筒,又解决了人工除尘带来的敲击力度较难掌握、人力耗费较大、操作时间较长等问题,进而大大提高了空气滤筒的除尘效果。
文档编号F04B39/16GK202417887SQ20112051961
公开日2012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3日
发明者何青华 申请人:吉林恒联精密铸造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