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壳式混流泵的压水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03046阅读:7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蜗壳式混流泵的压水室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蜗壳式混流泵的压水室。
背景技术
蜗壳式混流泵属中等扬程的中小型水泵,广泛应用在农业灌溉排水、城镇供排水、国民经济各个工业生产领域,具有高效率区宽、流量稳定、结构简单、运转可靠和维修方便等优点。传统的蜗壳式混流泵的压水室为蜗壳,蜗壳是一种比较好的用于收集受离心力作用的水流的结构,因混流泵内水流不仅受到离心力作用还受到升力作用,因此仅靠蜗壳不能充分把出水环量转化为水压力,而导致水头损失大、水泵效率不高,不利于节能降耗。
发明内容本发明要解决现有蜗壳式混流泵的压水室仅考虑泵内水流受到离心力作用而导致水头损失较大、水泵效率不高、不利于节能降耗的问题,针对混流泵内水流既受到离心力作用又受到升力作用的特点,提供了一种蜗壳式混流泵的压水室,提高蜗壳式混流泵的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蜗壳式混流泵的压水室,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导叶、蜗壳,所述导叶设置于所述蜗壳内,所述导叶呈径向圆周分布于混流泵叶轮外缘四周。所述导叶经专门设计,共12个均布于混流泵叶轮外缘四周,所述导叶横截面呈近似扁形椭圆、端部圆弧凸起、中段平直,端部与中段间圆弧光滑过渡。所述导叶中心设调节杆,应用调节杆可沿导叶中心转动,改变所述导叶中心线与所述导叶和叶轮中心连线之间的夹角;所述导叶截面宽度与过渡圆弧半径之比为100:150 200,所述导叶截面中段厚度与端部圆弧直径之比为14:8。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增设导叶把蜗壳式混流泵的压水室从传统的蜗壳改为蜗壳与导叶的组合体,可提高水泵效率,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图1为本发明的蜗壳式混流泵压水室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蜗壳式混流泵压水室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导叶的横截面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导叶的转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阐述。本实施例的蜗壳式混流泵的压水室,如图1、图2所示,它包括导叶2与蜗壳1,水流经混流泵叶轮3工作增压后流经导叶2后进入蜗壳I内。传统蜗壳式混流泵通过蜗壳收集液体导向排出管、将液体动能转换为压能,对于水流仅受到离心力作用的情形,蜗壳是一个很好的泵压水室。针对混流泵内水流还受到升力作用,增设径向导叶可以较好地把因升力形成的泵出口环量转化为水压力,从而可减小水头损失、提高水泵效率。本专利专门针对蜗壳式混流泵,对其它泵型(离心泵、导叶式混流泵、轴流泵、贯流泵等)与水轮机等均不适用。传统的蜗壳式混流泵压水室仅仅用蜗壳,水流运动原理上有缺陷,本专利加上导叶后弥补了原理缺陷。导叶是一个专用的特殊的部件,比如导叶数应取12个均布,导叶横截面试验后如图3所示是较优的。其中泵出水管直径为300mm,导叶横截面宽度为100_,导叶中心线与所述导叶和叶轮中心连线之间的夹角在0-90度之间可调。如图4所示。导叶中心设导叶调节杆4,应用导叶调节杆4可沿导叶中心转动,改变所述导叶中心线与所述导叶和叶轮中心连线之间的夹角;所述导叶截面宽度与过渡圆弧半径之比为100:150 200,所述导叶截面中段厚度与端部圆弧直径之比为14:8。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它们及其附图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之精神和范围内,自当可作各种变化或润饰,同样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所界定的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蜗壳式混流泵的压水室,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导叶、蜗壳,所述导叶设置于所述蜗壳内,所述导叶呈径向圆周分布于混流泵叶轮外缘四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蜗壳式混流泵的压水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叶共12个均布于混流泵叶轮外缘四周,所述导叶横截面呈近似扁形椭圆、端部圆弧凸起、中段平直,端部与中段间圆弧光滑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蜗壳式混流泵的压水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叶中心设导叶调节杆,通过导叶调节杆可使导叶沿中心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蜗壳式混流泵的压水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叶中心线与所述导叶和叶轮中心连线之间的夹角在0-90度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蜗壳式混流泵的压水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叶截面宽度与过渡圆弧半径之比为100:150 200,所述导叶截面中段厚度与端部圆弧直径之比为14:8。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蜗壳式混流泵的压水室,包括导叶与蜗壳,水流经混流泵叶轮工作增压后流经导叶后进入蜗壳内。传统蜗壳式混流泵通过蜗壳收集液体导向排出管、将液体动能转换为压能,对于水流仅受到离心力作用的情形,蜗壳是一个很好的泵压水室。针对混流泵内水流还受到升力作用,增设径向导叶可以较好地把因升力形成的泵出口环量转化为水压力,从而可减小水头损失、提高水泵效率。
文档编号F04D29/44GK203035616SQ201320020198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16日
发明者于永海 申请人:于永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