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系统及应用其的流体马达、压缩机、泵和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17497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转动系统及应用其的流体马达、压缩机、泵和发动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流体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动系统及应用其的流体马达、压缩机、泵和发动机。



背景技术:

偏心转子结构是流体机械领域颇为常用的一种结构,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平稳等优点,在流体马达、压缩机、泵、发动机等领域中均有广泛的应用。对于偏心转子结构的流体机械而言,平衡配重问题是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本申请的申请人在2013年4月12日提交了一份专利申请(申请号:201310127518.7)。在该份专利申请中,申请人提供了一种偏心转子结构的转动装置。请参照图1,该转动装置包括:缸体110,呈圆筒形;前/后密封端盖(120、130),分别密封连接于缸体的前/后两端,与缸体共同构成一圆筒形内腔;主轴200,由缸体110和/或前/后密封端盖(120、130)可转动地支撑,其中心线与圆筒形内腔的中心线重合;偏心转子组件300,套设于主轴位于圆筒形内腔的部分,通过在圆筒形内腔中做旋转运动形成轴向延伸的月牙形密封工作空间;隔离机构,其前端与转子组件相密封,从而将轴向延伸的月牙形密封工作空间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一容积可变腔室和第二容积可变腔室,该第一容积可变腔室和第二容积可变腔室分别通过设置于缸体上的第一组通孔和第二组通孔与缸体外侧相连通。

其中,偏心转子组件300包括:两个偏心轴套310,分别套设固定于主轴200上的星轮固定法兰B1和B2上,其中心线与主轴200的中心线相互平行且错开预设距离;滚动活塞轮330,套设于偏心轴套310上,其中心线与偏心轴套310的中心线重合;至少一个轴承320,设置于所述偏心轴310和滚动活塞轮之间。该滚动活塞轮330沿缸体110的内圆筒面滚动,缸体110的内圆筒面和滚动活塞轮330的外圆柱面之间形成轴向延伸的月牙形密封工作空间。

为了保证整台星旋式转动装置的动平衡,必须要在转动装置上合适的位置进行平衡配重。在该转动装置中,在星轮固定法兰的外侧,偏心轴套较轻的一边对称设置平衡配重块A。该平衡配重块A一般呈半月形,用螺栓固定在星轮固定法兰(B1和B2)上。

此外,为了克服偏心转子结构容易出现启动死点,以及只能输出脉冲式扭矩的问题,在上述转动装置的基础上,申请人还提供了一种包括T台上述转动装置的转动系统。该T台转动装置共用同一主轴,且至少两台转动装置的相位角θ相互错开的角度大于临界区间角θ1。其中,以流体马达为例,转动装置的相位角θ是指:自本周期的高压流体做功冲程开始,偏心转子组件在圆筒形内腔中所转动的角度;临界区间角θ1是指:从上一周期的低压流体排出冲程开始至本周期的高压流体做功冲程开始之间,偏心转子组件在圆筒形内腔中所需转动的角度。优选地,T台转动装置中相位相邻的两台转动装置的相位角θ相互错开的角度为360/T。

然而,在持续的研发实践过程中,申请人发现:平衡配重块白白消耗能量,降低了能量转换效率,并且,虽然使用平衡配重块在指定的转速下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整台星旋式转动装置的动平衡,然而,其并不能完全消除偏心转子结构的转动装置在运行过程中的振动问题,在偏离额定转速时,如在加速阶段、减速阶段,仍然产生振动,这不仅会发生能量消耗,而且会产生噪音、机械零件的松动等一系列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动系统及应用其的流体马达、压缩机、泵和发动机,以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减小振动和噪音。

(二)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转动系统。该转动系统包括:至少三个偏心转子结构的转动装置,即一主转动装置,至少一左转动装置和至少一右转动装置;该至少三个转动装置共用同一根主轴、工作腔室彼此隔开且独立工作,其中,所述至少一左转动装置和至少一右转动装置的偏心转子结构对所述主转动装置的偏心转子结构进行平衡配重。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流体马达。该流体马达应用 上述的转动装置。其中,高压流体工质进入该转动系统,推动转动装置顺序工作,通过主轴将产生的扭矩传递到转动系统的外部。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宗泵。该泵应用上述的转动装置。其中,利用主轴所传递的扭矩,转动系统中的转动装置分别独立地从流体进口泵入流体。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压缩机。该压缩机应用上述的转动装置。其中,利用主轴所传递的扭矩,转动系统中的转动装置分别顺序对压缩介质进行压缩。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该发动机应用上述的转动装置。其中,由燃烧室进入的高压气体推动转动系统中的转动装置顺序工作,通过主轴将产生的扭矩传递到转动系统的外部。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创造性的采用副转动装置的偏心转子结构作为平衡配重块对主转动装置进行动平衡,一方面避免了能量被平衡配重块白白损耗,另一方面实现了整个转动系统的完全对称动平衡。

具体来讲,本发明转动系统及应用其的流体马达、压缩机、泵和发动机具有以下几项有益效果:

(1)在主转动装置的两侧设置副转动装置,副转动装置在起到平衡配置作用的同时独立做功,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平衡配重块白白消耗能量,提高了能量转换效率;

(2)副转动装置的设置充分利用了缸体内腔空间,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空间利用率;

(3)副转动装置在主转动机构的两侧对称地设置,实现了系统的完全对称动平衡,从而在各个转速,如在额定转速、加速和减速阶段下均能实现低振动和低噪音,系统可以应用至低振动和低噪音场景下;

(4)利用隔板来分割内腔,结构简单,制造和装配方便,成本低廉,便于产业上的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采用偏心转子结构的转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转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转动系统中三偏心转子组件动平衡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转动系统中偏心转子组件动平衡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

110-缸体; 120、130-前/后端盖;

111-主缸体; 112、113-左/右缸体;

121-左端盖定位螺栓; 131-右端盖定位螺栓;

200-主轴;

521-左缸体隔板 531-右缸体隔板

522、532-耐磨衬板; 523、533-O型密封胶圈

610-主转动装置的偏心转子组件

611-偏心轴套; 612-滚动轴承;

613-滚动活塞轮;

620-左转动装置的偏心转子组件;

621-偏心轴套; 622-滚动轴承;

623-滚动活塞轮;

630-右转动装置的偏心转子组件;

631-偏心轴套; 632-滚动轴承;

633-滚动活塞轮;

700-流体进出口座;

800-高压流体进入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创造性的采用副转动装置的偏心转子结构作为平衡配重块对主转动装置进行动平衡,一方面避免了能量被平衡配重块白白损耗,另一方面实现了整个转动系统的完全对称动平衡。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转动系统第一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转动系统。图2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转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转动系统包括:缸体 内腔,其被分隔为三个相互独立的圆筒形的腔室:左腔室、主腔室和右腔室;主轴200,其中心线与内腔的中心线重合,依次穿过左腔室、主腔室和右腔室;主转动机构610、左转动机构620和右转动机构630,分别位于相应的腔室内,均包括:偏心转子组件(611、621、631),套设于主轴位于所在腔室的部分,通过在所在腔室中做旋转运动形成轴向延伸的密封工作空间;其中,左转动机构中偏心转子组件和右转动机构中偏心转子组件对主转动机构的偏心转子组件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偏心力进行平衡配重。

请参照图2,主腔室和与相应的主转动机构610组成主转动装置,左腔室与相应的左转动机构620组成左转动装置,右腔室与相应的右转动机构630组成右转动装置,即本实施例转动系统实际上包含共用同一根主轴的三个转动装置。而主转动装置为转动系统的主要出力设备,左转动装置和右转动装置作为辅助的副出力设备。

本实施例中,在主转动装置的两侧对称地设置副转动装置,副转动装置在起到平衡配置作用的同时独立做功,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平衡配重块白白消耗能量,提高了能量转换效率,同时,副转动装置的设置充分利用了缸体内腔空间,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空间利用率。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申请人总结出刚性主轴旋转体系的旋转运动的平衡有四种基本形态:

(1)静平衡,即刚性主轴旋转体系在静止状态下的平衡;

(2)一般动平衡,指的是主轴旋转体系仅仅在指定的转速下能够实现动平衡的构造;

(3)完全动平衡,指的是主轴旋转体系在任何转速下都能实现动平衡的构造;

(4)完全对称动平衡,指的是对称结构的主轴旋转体系在任何转速下都能实现动平衡的构造,其是平衡的最高境界。

图3为图2所示转动系统中三偏心转子组件动平衡的示意图。请参照图3,要能够做到上述的完全对称动平衡,刚性主轴旋转体系必须做到三点:

(1)主轴旋转体系的各质量重心对主轴中心线O-O′的法向静力矢量 之和为零;

(2)主轴旋转体系的各质量重心到主轴中心线的垂直距离必须相等;

(3)主轴旋转体系的各质量重心对W点的轴向静力偶之和为零,其中,W点为主轴中心线O-O′与转动系统轴向对称面(T-T′)的交点。

具体到本实施例而言,在主轴旋转时,左平衡配重体系由于离心力的FL影响而产生一个对于W点的顺时针扭矩,右平衡配重体系由于离心力FR的影响而产生一个对于W点的反时针扭矩,这两个扭矩必须平衡,否则主轴会绕W点旋转变形。此时要对左、右平衡配重体系作配重计算,以达到扭矩平衡。然而,左、右平衡配重体系的质量之和,仍然必须等于主转动装置的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上文中,左平衡配重体系指代的是左转动装置的偏心转子组件,右平衡配重体系指代的是右转动装置的偏心转子组件。

基于上述理论知识,本实施例转动系统中采用了如下的动平衡策略:

1、左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mL与右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mR之和等于主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m。

在本实施例中,左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mL与右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mR相等,均为主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m的1/2,即mL=mR=m/2。

2、请参照图3,主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中心为A,左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中心为L,右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中心为R。其中,质量中心A、质量中心L和质量中心R与主轴中心线O-O′的距离相等,均为e。

3、左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中心L的相位αL与右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中心R的相位角αR相等,即αL=αR。主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中心A的相位角为α,其中,αLR)与α相差180°,即α-αL=π。

其中,相位角定义为:以过主轴中心线O-O′的一平面为基准面,当前质量中心至中心线的垂线偏离该基准面的角度。

4、主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中心在转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离心力矢量F、左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中心在转动过程中所产生 的离心力矢量FL、右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中心在转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离心力矢量FR在基准面T-T′上的投影之和为0。

5、主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中心A、左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中心L、右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中心R在转动过程中对W点的静力偶之和为零。

本实施例中,由于左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与右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相等,均为主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的1/2。因此,左/右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集成的质量重心L和R到主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集成质量重心A的距离S相等。

需要说明的是,当左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与右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不相等时,则可以按照相应公式来计算两者质量中心与主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质量中心的距离,此处不再赘述。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实现上述的“完全动平衡”,而不能实现上述的“完全对称动平衡”,即对称结构的主轴旋转体系在任何转速下都能实现动平衡的构造。

本实施例中,副转动装置在主转动机构的两侧对称地设置,实现了系统的完全对称动平衡,从而在各个转速,如在额定转速、加速和减速阶段下,均能实现低振动和低噪音。

本实施例转动系统可以应用于压缩机、流体马达等流体机械中。以下将对应用上述转动系统的流体马达、泵、压缩机和发动机,尤其是流体马达,进行详细说明。

二、转动系统第二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转动系统。图4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转动系统中偏心转子组件动平衡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转动系统与第一实施例转动系统的区别在于:在主转动装置的两侧,分别具有两转动装置,即在主转动装置的左侧,具有左一转动装置和左二转动装置,在主转动装置的右侧,具有右一转动装置和右二转动装置。

请参照图4,内腔被分隔为五部分:左一腔室、左二腔室、主腔室、右一腔室、右二腔室。该左一腔室、左二腔室、主腔室、右一腔室、右二腔室分别作为左一转动机构、左二转动机构、主转动机构、右一转动机构和右二转动机构的工作腔室。其中,各个腔室之间由缸体隔板隔开。

1、主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为m,左一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为mL1,左二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为mL2,右一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为mR1,右二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为mR2,则他们满足:

mL1=mR1=m,mL2=mR2=m/2;

2、主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中心A,左一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中心L1、左二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中心L2、右一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中心R1、右二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中心R2与主轴中心线O-O′的垂直距离相等,均为e;

3、主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中心的相位角α;左一转动装置和右一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中心的相位角均为α′,左二转动装置和右二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中心的相位角均为α″,α′与α相差180°,α″与α相等;

4、主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在转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离心力矢量F、左一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在转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离心力矢量FL1、右一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在转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离心力矢量FR1、左二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在转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离心力矢量FL2、左三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在转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离心力矢量FR2在基准面上的投影之和为0;

5、主转动装置、左一转动装置、右一转动装置、左二转动装置、右二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中心对W点的静力偶之和为零。

在本实施例中,左一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中心与主腔室轴向对称面T-T′的距离和右一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中心与主腔室轴向对称面T-T′的距离均为S1。左二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中心与主腔室轴向对称面T-T′的距离和右二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质量中心与主腔室轴向对称面T-T′的距离均为S2。

关于偏心转子组件的相位、在转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离心力矢量的定义请参照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重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理论上来说,在转动系统中,可以将内腔分为大于等于3个的任意个腔室,只要组成一主转动装置、一左转动装置 和一右转动装置,并且左转动装置和右转动装置的偏心转子结构对主转动装置的偏心转子结构进行平衡配重即可。

优选地,在转动系统中,可以将内腔分为2N+1个腔室,并与相应的偏心转子组件组成2N+1个转动装置,即在主转动装置的两侧,分别对称地设置N个副转动装置,只要满足上述的完全动平衡条件,均可以实现本发明。但是,考虑到工艺复杂度等因素,该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一般不超过三个。

三、流体马达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流体马达。该流体马达应用第一实施例所述的转动系统。以下分别对本实施例流体马达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详细说明。通过以下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可以对第一实施例的转动系统有更加清楚的了解。

如图2所示,缸体内腔由缸体110及前后端盖(120、130)共同围成。前后端盖(120、130)分别通过左端盖定位螺栓121和右端盖定位螺栓131固定在缸体上。

内腔通过隔板被分为三个相互独立的圆筒形的腔室:左腔室、主腔室和右腔室,分别作为相应转动机构的工作空间。其中,主腔室为主转动机构的工作空间,作为主要腔室。左腔室作为左转动机构的工作空间,右腔室作为右转动机构的工作空间,两者作为辅助腔室。

需要说明的是,从轴向长度来说,主腔室的尺寸大于另外两个辅助腔室的尺寸。主腔室按照通常的方法设计,而左腔室和右腔室则根据相应偏心转子组件的尺寸进行设计,而偏心转子组件的尺寸根据平衡配重的情况进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强调左右对称问题。

为清楚及下文方便描述起见,将与主腔室对应的缸体部分命名为主缸体111;将与左腔室对应的缸体部分命名为左缸体112;与右腔室对应的缸体部分命名为右缸体113。

其中,主腔室和左腔室之间由左缸体隔板521隔开;主腔室和右腔室之间由右缸体隔板531隔开。左缸体隔板521和右缸体隔板531均为耐磨钢板,其厚度介于5mm~80mm之间,其布氏硬度(HB)介于300~600之间,其两侧均经过抛光平滑处理,以减小偏心转子组件在转动过程中的阻 力。

本实施例中,利用缸体隔板来分割内腔,结构简单,制造和装配方便,成本低廉,便于产业上的应用。

主轴200由缸体110或者前/后密封端盖(120、130)可转动地支撑,其一端位于内腔的外侧,另一端依次穿过左腔室、主腔室和右腔室。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施例中主轴只有一端伸出圆筒形内腔外,但是,本发明同样包括主轴两端伸出圆筒形内腔外,从左右两侧同时输出扭矩的情况。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很清楚上述技术方案如何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左转动机构、主转动机构和右转动机构,分别位于相应的腔室内,均包括:偏心转子组件,套设于主轴位于所在腔室的部分,通过在该腔室中做旋转运动形成轴向延伸的密封工作空间;隔离机构,其前端与偏心转子组件相密封,从而将轴向延伸的密封工作空间分隔为相互独立的两容积可变腔室。

除了尺寸不同之外,左转动机构、主转动机构和右转动机构的结构大体相同,此处一并对其进行说明。

偏心转子组件包括:偏心轴套,套设并固定于主轴位于圆筒形内腔的部分,其中心线与主轴的中心线相互平行且错开预设距离;滚动活塞轮,套设于偏心轴套上,其中心线与偏心轴套的中心线重合,该滚动活塞轮沿所述缸体的内圆筒面滚动;滚动轴承,对称地套设于偏心轴上,其内套圈固定于偏心轴套,其外套圈固定于滚动活塞轮,以隔绝两者的转动。其中,滚动活塞轮压紧于圆筒形内腔的内圆筒面,使圆筒形内腔的内圆筒面和滚动活塞轮的外圆柱面之间形成轴向延伸的月牙形密封腔。

具体而言,请参照图2,在主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610包括:偏心轴套611、滚动轴承612和滚动活塞轮613。在左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620包括:偏心轴套621、滚动轴承622和滚动活塞轮623。在右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630包括:偏心轴套631、滚动轴承632和滚动活塞轮633。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偏心轴套(611、621、631)直接固定在主轴上,而不是如背景技术中所描述的那样固定在行星活塞轮固定法兰上。在主轴旋转过程中,其旋转轴向运动误差及振动由无轴向约束的 三个滚动轴承(主转动装置、左转动装置和右转动装置中偏心转子组件的滚动轴承)屏蔽过滤,实现滚动活塞轮的高精度旋转运动。

在左(右)腔室的外侧,偏心转子组件与外侧密封端盖相接触摩擦的部分,设置有耐磨衬板(522、532)。该耐磨衬板与偏心转子的接触平面进行镜面抛光平滑加工,减少磨擦与提高密封。并且,耐磨衬板与径向外侧的密封端盖之间具有O型密封胶圈(523、533),该O型密封胶圈可以有效地保证腔室内的密封。

隔离机构将该月牙形密封腔分隔为高压流体做功腔和低压流体排出腔。该隔离机构可以使用多种的隔离机构,例如:旋阀片(专利申请号:201110154415.0)、采用半圆形结构的旋阀体(专利申请号:200780027498.9)、闸阀(专利申请号:201110322746.0)、双向旋阀片(201410415170.6)等。

在缸体外侧的预设位置,一般为上方,设置有流体进出口座700。在流体进出口座内侧的缸体上,开设有分别与三个高压流体做功腔和三个低压流体排出腔连通的高压流体进入通道和低压流体流出通道。

请参照图2,其仅表示出了高压流体进入通道800。高压流体经由流体进出口座700进入缸体内的高压流体进入通道800,分为三股,分别进入三个转动装置的高压流体做功腔。而做功完毕后的三个转动装置的低压流体排出腔的流体经由低压流体流出通道进入流体进出口座700,而后排出。

关于缸体、主轴、前/后端盖、偏心转子组件、隔离机构的结构、装配关系等,请参照本申请的申请人的多项在前申请,如:适用于高压场景的转动装置及应用其的机械装置(201410776253.8)。由于其并不是本发明的创新之处所在,此处不再详述。

本实施例中,高压流体源源不断流入,推动转动装置顺序工作,通过主轴将产生的扭矩传递至内腔外。该高压流体可为液体或者气体,尤其可以为蒸汽。

除了具有第一实施例的全部优点之外,经由实验证明,本实施例流体马达输出的扭矩平稳,大致呈一条直线,与现有技术的流体马达仅能输出脉冲形式的扭矩相比具有巨大的优势。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与汽轮机等速度式膨胀机相比,本实施例转动系统造价低、适应性强,能适应各种流体工质,如过热蒸汽,保护蒸汽,汽水两相流体、热水(包括高盐分热水)。

四、泵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泵。该泵应用第一实施例所述的转动系统。

该泵中,主轴将内腔外的扭矩传递至内腔内;在主轴的带动下,以三个偏心轴套为媒介,三个滚动活塞轮沿圆筒形内腔向前滚动,分别独立地将由流体进口进入的流体泵入月牙形密封工作空间,并通过流体出口将流体排出。

同样,经由实验证明,该流体马达除了具有第一实施例的全部优点之外,其输出的压力和流量脉动小,平均成直线状。

五、压缩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压缩机。该压缩机应用第一实施例所述的转动系统。

该压缩机中,主轴将圆筒形内腔外的扭矩传递至圆筒形内腔内,以三个偏心轴套为媒介,三个滚动活塞轮沿圆筒形内腔向前滚动,分别顺序地对压缩介质进行压缩。

同样,经由实验证明,该流体马达除了具有第一实施例的全部优点之外,还具有振动低、噪音小等优点。

六、发动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该发动机应用第一实施例所述的转动系统。

该发动机中,由燃烧室经由流体进出口座和流体进入通道进入的高压气体推动三个转动装置顺序工作,带动主轴转动,进而通过主轴将产生的扭矩传递至缸体内腔外。

同样,经由实验证明,该发动机除了具有第一实施例的全部优点之外,还具有振动低、噪音小等优点。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六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发明转动系统及应用其的流体马达、压缩机、泵和发动机有了清楚的认识。

此外,上述对各元件和方法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例如:

(1)内腔分割成多个腔室还可以采用缸体隔板之外的其他方法,例如,多个转动装置分别具有独立的缸体,而不是共用同一缸体;

(2)在工程应用中,可以不区分主转动装置和副转动装置,只要两者均为偏心转子结构的转动装置,且分用两个内腔,且其中之一为其中另一进行平衡配重,就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3)隔离机构可以采用各种形式,而不局限于实施例中列举的种类;

(4)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5)实施例可提供包含特定值的参数的示范,但应了解,参数无需确切等于相应的值,而是可在可接受的允许误差或设计约束内近似等于相应的值。

综上所述,本发明利用主转动装置两侧对称设置的副转动装置对主转动机构进行动平衡,不仅提高了能量利用率,而且实现了完全对称动平衡,减小了振动和噪音。同时,本发明转动系统及应用其的流体机械结构简单,实现成本低,易于为产业界所用,具有广泛的市场应用价值。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