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收式制冷系统用活塞换向泵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9679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吸收式制冷系统用活塞换向泵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吸收式制冷系统通常采用高压离心泵或隔膜泵来进行工质溶液由低压到高压端的传送,需要较大的功率克服压差做功,而且容易产生气蚀而导致泵不能正常工作,同时长时间运行会产生磨损明显,溶液泄露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吸收式制冷系统用活塞换向泵送装置,以解决高压离心泵或隔膜泵需要较大功率克服压差做功以及易产生气蚀等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收式制冷系统用活塞换向泵送装置,该活塞换向泵送装置设于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发生器和吸收器之间,实现发生器与吸收器之间工质溶液的传送,包括:

一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上设有三条三通管道和一溶液腔,所述三条三通管道分别为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每条管道包括一条主管路和两条支路,所述两条支路分别为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

一换向阀,所述换向阀设于三条三通管道的第一、第二支路上,并同时在三条三通管道的第一、第二支路之间切换;

一活塞,所述活塞的端部设有一横向隔板,所述横向隔板设于溶液腔内,并将溶液腔分割成上腔室和下腔室;

所述换向阀与活塞之间通过一控制杆连接,实现活塞与换向阀之间的联动;

所述第一管道的第一支路与吸收器的出液口连接,其第二支路与下腔室的出液口连接,其主管路通过一低压输送泵与第二管路的主管路连接;所述第二管路的第一支路与下腔室的进液口连接,其第二支路与发生器的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三管路的第三支路与吸收器的进液口连接,其第二支路与发生器的出液口连接,其主管路与上腔室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活塞上设有一纵向条形槽口,所述控制杆通过一转轴固定在装置主体上,其一端与活塞的条形槽口滑动连接,其另一端与换向阀铰接,实现活塞与换向阀之间的联动。

进一步优选地,为了保证换向阀仅在第一、第二支路之间切换不偏离,在该换向阀还包括设于换向阀主体上的限位块;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溶液腔设于装置主体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收式制冷系统用活塞换向泵送装置,该装置通过活塞移动来驱动换向阀从而达到高低压溶液分离传送的目的,极大减小溶液传输过程中高压差造成的能量损失,而且克服了使用传统高压泵带来的易气蚀、易泄露等缺点,在节省能耗的同时增强了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吸收式制冷系统用活塞换向泵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收式制冷系统用活塞换向泵送装置,该活塞换向泵送装置设于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发生器10和吸收器20之间,实现发生器10与吸收器20之间工质溶液的传送,该装置具有如图1所示的结构,包括:

一装置主体1:所述装置主体1的横向设有三条相互平行的三通管道3、4、5和一溶液腔2,所述三条三通管道由上至下依次为第一管道3、第二管道4和第三管道5,每条管道包括一条主管路31、41、51和两条上下排列的支路(32,33)、(42,43)、(52,53),两条支路由上至下依次为第一支路32、42、52和第二支路33、43、53;所述溶液腔2设于装置主体1的底部;

一换向阀6,所述换向阀6贯穿于三条三通管道3、4、5的第一、第二支路(32,33)、(42,43)、(52,53)上,并同时在三条三通管道3、4、5的第一、第二支路(32,33)、(42,43)、(52,53)之间切换,由于换向阀6是在三条三通管道3、4、5的第一、第二支路(32,33)、(42,43)、(52,53)上同时切换的,且第一、第二支路(32,33)、(42,43)、(52,53)为上下排列设置,因此该换向阀6为纵向设置,且其运动方向为上下运动;为了保证换向阀6仅在第一、第二支路之间切换不偏离,在该换向阀6还包括设于换向阀主体上的限位块61;

一活塞7,所述活塞7包括活塞杆71和设于活塞杆71底端的横向隔板72,所述活塞杆71与换向阀6平行,所述横向隔板72设于溶液腔2内,并将溶液腔2分割成上腔室21和下腔室22,所述活塞杆71的顶端设有一纵向条形槽口73;

一控制杆8,所述控制杆8通过一转轴固定在装置主体1上,其一端与活塞7的条形槽口73滑动连接,其另一端与换向阀6铰接,实现活塞7与换向阀6之间的联动。

所述第一管道3的第一支路32与吸收器20的出液口连接,其第二支路33与下腔室22连通,其主管路31通过一低压输送泵9与第二管路4的主管路41连接;所述第二管路4的第一支路42与下腔室22连通,其第二支路43与发生器10的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三管路5的第一支路52与吸收器20的进液口连接,其第二支路53与发生器10的出液口连接,其主管路51与上腔室21连接。

工作时,在低压输送泵9的驱动下,发生器10和吸收器20中的工质溶液分别交替进入溶液腔2的上腔室21和下腔室22,同时带动活塞7上下往复移动,控制杆8随活塞7的移动而转动,从而带动换向阀6在三条三通管道3,4,5的第一支路32、42、52和第二支路33、43、53之间切换,达到三条三通管道3,4,5的第一支路32、42、52和第二支路33、43、53分别与发生器10和吸收器20之间的连通效果。具体为:当活塞7处于最底位时,三条三通管道3,4,5的第一支路32,42,52与吸收式制冷系统(以下简称系统)连通,三条三通管道3,4,5的第二支路33,43,53与系统断开,吸收器20的溶液经第一管道3的第一支路32流入,并由低压输送泵9经第二管道4的主管路41及其第一支路42送入溶液腔2的下腔室22。随着溶液腔2的下腔室22溶液逐渐增多,横向隔板72向上移动,溶液腔2上腔室21溶液经第三通道5的主管路51及其第一支路52流入吸收器20;同时活塞7在溶液的推动下向上移动,当活塞7移动到最上端时,推动控制杆8转动,控制杆8带动转向阀向下移动,此时,三条三通管道3,4,5的第一支路32,42,52与系统断开,三条三通管道3,4,5的第二支路33,43,53与系统连通。发生器10内的溶液经第三管道5的第二支路53流入溶液腔2上腔室21,随着溶液腔2上腔室21的溶液逐渐增多,横向隔板72向下移动,溶液腔2下腔室22溶液流入第一管道3的第二支路33及其主管路31内,并由低压输送泵9经第二管道4的主管路41及其第二支路43送入发生器10内。整个循环避免了高压差所造成的能量损失,同时最大程度的避免了气蚀和泄漏的发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