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2855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压缩机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缩机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可维持冷冻机油液面高度,且降低了冷媒混入冷冻机油的压缩机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压缩机,均是采用最大冷媒量设计,所以冷冻机油对系统冷媒稀释较无感,但是新应用的冷媒,因安全限制了冷媒填充量,因此如何发挥有限的冷媒量,产生最大冷房能力,实为一新的压缩机设计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结构,可以减少储油槽的下部空间,但仍可维持冷冻机油液面高度,降低了冷媒混入冷冻机油,可以发挥有限的冷媒量,产生最大冷房能力。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缩机结构,包括:一外壳,一马达,一压缩泵,一上支座及一下支座。外壳的下部设有一储油槽,储油槽储存有冷冻机油。马达设置于外壳内。压缩泵设置于外壳内,压缩泵包含缸体及环,环可回转地设置于缸体内,环通过一偏心轴连接于马达。上支座设置于外壳内。下支座设置于外壳内,缸体设置于上支座及下支座之间,上支座及下支座用以支撑缸体及偏心轴。其中,下支座包含一支座上部及一支座下部,定义支座上部的直径为D1,支座下部的直径为D2,且满足下列关系式条件:D2=(0.5~1.5)D1,使储油槽的下部空间局部被支座下部占用。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压缩机结构还满足下列关系式条件:D2=(0.7~0.9)D1。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外壳的底部设有一底盖,底盖具有一外凸部,外凸部呈弧形向外凸出,支座上部的直径及支座下部的直径均小于底盖的外凸部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外壳的底部设有一底盖,底盖具有一外凸部,外凸部呈弧形向外凸出,支座上部的直径及支座下部的直径均大于底盖的外凸部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支座上部及支座下部呈圆柱状,支座上部及支座下部设有一枢孔,枢孔位于支座上部及支座下部的中心位置,偏心轴的下端枢设于枢孔。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下支座上于枢孔外围处设有多个固定孔,以供螺丝穿设,用以与压缩泵的缸体及上支座锁固组合,支座下部的外壁靠近多个固定孔。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下支座上于枢孔外围处设有多个固定孔,以供螺丝穿设,用以与压缩泵的缸体及上支座锁固组合,支座下部的外壁位于多个固定孔的外侧,且支座下部的外壁位于多个固定孔与外壳的内壁之间。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压缩机结构,包括:一外壳,一马达,一压缩泵,一上支座及一下支座。外壳的下部设有一储油槽,储油槽储存有冷冻机油,外壳的底部设有一底盖,储油槽位于底盖的上方。马达设置于外壳内。压缩泵设置于外壳内,压缩泵包含缸体及环,环可回转地设置于缸体内,环通过一偏心轴连接于马达。上支座设置于外壳内。下支座设置于外壳内,缸体设置于上支座及下支座之间,上支座及下支座用以支撑缸体及偏心轴。其中,底盖设有内凸部,内凸部伸入于储油槽的下部空间,使储油槽的下部空间局部被内凸部占用。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内凸部呈圆环状,内凸部的断面呈向内弧凸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内凸部位于下支座的一支座下部的外围,且内凸部靠近下支座的一支座上部,内凸部位于下支座的支座上部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下支座的支座下部的直径加大,使支座下部的直径为支座上部的直径的50%至150%。因此下支座的整体体积增加,下支座会占用储油槽的下部空间,以减少储油槽的下部空间,可维持冷冻机油液面高度,降低了冷媒混入冷冻机油。

本实用新型的底盖可设有伸入于储油槽的下部空间的内凸部,内凸部会占用储油槽的下部空间,以减少储油槽的下部空间,可维持冷冻机油液面高度,降低了冷媒混入冷冻机油。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压缩机结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压缩机结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压缩机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压缩机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压缩机结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压缩机结构第三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冷媒与冷冻机油具有关系式,就是油稀释率(运转系统中)及冷冻机油溶解率(压缩机油槽含冷媒量)。本实用新型针对冷冻机油溶解率,提出一新的设计理论:例如,当冷冻机油溶解率为10%,150g冷冻机油中溶解了15g冷媒,冷媒填充量为250g,于系统中运转冷媒量实际为250g-15g=235g。若因为储油槽的空间短少,冷冻机油高度维持了相同高度,但只需填充120g冷冻机油,120g机油中溶解了12g冷媒,冷媒填充量为250g,于系统中运转冷媒量实际为250g-12g=238g,两者之间相差了1.27%运转冷媒量。由于压缩泵浦运转的冷冻机油液位高度不可变,因此必须调整储油槽的下部空间。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缩机结构,包括一外壳1、一马达2、一压缩泵3、一上支座4及一下支座5。外壳1为一中空体,可用以容纳马达2、压缩泵3、上支座4及下支座5等构件,外壳1的下部设有一储油槽11,可用以储存冷冻机油。外壳1可进一步连接一排出管12及一吸入管13,吸入管13可连接于一储液器6,以便通过储液器6输入冷媒至压缩机结构。外壳1的底部可设有一底盖14,底盖14呈圆形盖体,底盖14可具有一外凸部141,外凸部141呈弧形向外(向下)凸出。底盖14的边缘可环设有一接合部142,底盖14的接合部142可利用焊接等方式连接于外壳1的底部,用于封闭外壳1的底部,储油槽11位于底盖14的上方。

马达2设置于外壳1内,马达2包含定子21及转子22,定子21可固定在外壳1的内壁,转子22可转动地设置在定子21的内侧。

压缩泵3设置于外壳1内,且压缩泵3可浸泡于储油槽11的冷冻机油中。压缩泵3包含缸体31及环32,缸体31及环32数量并不限制,亦即压缩泵3可为单缸或双缸等型式,缸体31及环32可对应的设置为一个或两个等,本实施例设有一缸体31及一环32。环32可回转地设置于缸体31内,环32通过一偏心轴33连接于马达2的转子22。定子21可驱动转子22带动偏心轴33旋转,偏心轴33可驱动环32在缸体31内回转,使气体冷媒通过吸入管13被吸入到压缩泵3的缸体31内部的压缩空间中,并被持续压缩到一定的压力,再通过排出孔(图略)将压缩空间中的冷媒输出到外壳1内部。上述被排出的冷媒可通过外壳1与定子21之间的缝隙,或定子21与转子22之间的缝隙向上移动,最后通过排出管12排出到冷冻循环系统中。

上支座4及下支座5设置于外壳1内,缸体31设置于上支座4及下支座5之间,上支座4及下支座5可用以支撑缸体31及偏心轴33。

本实施例主要将下支座5加以改良,下支座5可以朝着水平方向延伸,借以加大下支座5的体积,以减少储油槽11的下部空间。具体而言,下支座5可呈不等径的圆柱状,下支座5包含一支座上部51及一支座下部52,支座上部51及支座下部52分别设置于上方及下方位置,支座下部52连接于支座上部51的底部,支座上部51及支座下部52均呈圆柱状。支座上部51及支座下部52设有一枢孔53,枢孔53可位于支座上部51及支座下部52的中心位置。偏心轴33枢设于上支座4及下支座5,偏心轴33的下端枢设于下支座5的枢孔53。下支座5上于枢孔53外围处可设有多个固定孔54,可供螺丝55穿设,用以与压缩泵3的缸体31及上支座4锁固组合。

本实施例将下支座5的支座下部52的直径加大,亦即下支座5的支座下部52可以朝着水平方向向外延伸,定义支座上部51的直径(外径)为D1,支座下部52的直径(外径)为D2,且满足下列关系式条件:D2=(0.5~1.5)D1。在本实施例中,支座上部51的直径D1及支座下部52的直径D2均小于底盖14的外凸部141的直径D3,且支座上部51的直径D1及支座下部52的直径D2均小于外壳1的内径D4。另,支座下部52的外壁靠近多个固定孔54。

较佳的,更满足下列关系式条件:D2=(0.6~0.9)D1。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D2=0.6D1、0.7D1、0.8D1或0.9D1。

本实用新型将下支座5的支座下部52的直径D2加大,使支座下部52的直径D2为支座上部51的直径D1的50%至150%。在本实施例中,支座下部52的直径D2约为支座上部51的直径D1的65%。因此下支座5的整体体积增加,下支座5会占用储油槽11的下部空间局部,以减少储油槽11的下部空间,但仍可维持冷冻机油液面高度,降低了冷媒混入冷冻机油,可以发挥有限的冷媒量,产生最大冷房能力。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3及图4,本实施例亦将下支座5的支座下部52的直径加大,定义支座上部51的直径为D1,支座下部52的直径为D2,且满足下列关系式条件:D2=(0.5~1.5)D1。

在本实施例中,支座下部52的直径D2与支座上部51的直径D1相等,且支座上部51的直径为D1及支座下部52的直径D2均大于底盖14的外凸部141的直径D3,支座上部51的直径D1及支座下部52的直径D2均小于外壳1的内径D4。另,支座下部52的外壁位于多个固定孔54的外侧,亦即支座下部52的外壁位于多个固定孔54与外壳1的内壁之间。下支座5的整体体积增加,下支座5会占用储油槽11的下部空间,以减少储油槽11的下部空间,但仍可维持冷冻机油液面高度,降低了冷媒混入冷冻机油,可以发挥有限的冷媒量,产生最大冷房能力。

第三实施例

请参阅图5及图6,本实施例主要将外壳1底部的底盖14加以改良,以减少储油槽11的下部空间。具体而言,底盖14设有内凸部143,内凸部143伸入于储油槽11的下部空间,内凸部143的数量并不限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三个或四个等多个。内凸部143可呈圆环状,内凸部143可以连续或间隔的设置,内凸部143的形状及排列也不限制,例如也可呈辐射状的排列。

内凸部143的断面可呈向内(向上)弧凸的结构,但内凸部143的断面形状并不限制,例如内凸部143的断面也可呈方形、梯形或其它形状。内凸部143可位于下支座5的支座下部52的外围,内凸部143可靠近下支座5的支座上部51,内凸部143可位于下支座5的支座上部51的下方。

在本实施例中,下支座5的支座上部51及支座下部52的直径并不限制,亦即本实施例底盖14的改良可以单独的实施,不需配合上述的第一、第二实施例的关系式:D2=(0.5~1.5)D1的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底盖14设有伸入于储油槽11的下部空间的内凸部143。内凸部143会占用储油槽11的下部空间局部,以减少储油槽11的下部空间,但仍可维持冷冻机油液面高度,降低了冷媒混入冷冻机油。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非意欲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为的等效变化,均同理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内,合予陈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