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便型水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95014发布日期:2018-07-07 22:59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水泵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轻便型水泵。



背景技术:

在汽车发动机的缸体里,有多条供冷却水循环的水道,与置于汽车前部的散热器通过水管相连接,构成一个大的水循环系统,在发动机的上出水口,装有一个汽车水泵,通过风扇皮带来带动,把发动机缸体水道内的热水泵出,把冷水泵入。在水泵的旁边还有一个节温器,汽车刚发动时,不打开,使冷却水不经过水箱,只在发动机内循环,待发动机的温度达到95度以上时,就打开,发动机内的热水被泵入水箱,汽车前行时的冷风吹过水箱,带走热量。

汽车水泵在工作时,利用叶轮的旋转产生巨大的离心力,起到将水吸入泵体的作用。传统的汽车水泵叶轮结构复杂,制作工艺繁琐,使用寿命短,经常需要维修和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作时稳定性更高,叶轮不易损坏,工作质量更好的一种轻便型水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轻便型水泵,包括泵体、转轴、叶轮和法兰,所述转轴在泵体的空腔内,所述转轴上端穿出泵体上端与法兰连接,所述转轴下端与叶轮连接,所述转轴上从上端到下端依次还安装有轴承一、轴承二和水封,所述轴承一的内圈和轴承二的内圈分别与转轴过盈配合,所述轴承一的外圈和轴承二的外圈分别与泵体内壁过渡配合,所述泵体上端的内壁上具有环形凸台,所述轴承一的下端面抵靠在凸台上,所述泵体上端面上固定连接有轴承盖,所述轴承盖紧压在轴承一的上端面上,所述叶轮为不锈钢材料制成,包括叶轮套和围绕叶轮套圆周分布的若干叶轮片,相邻叶轮片之间设有开口,所述叶轮片呈三角形设置,相对三角形底边的一端固定于叶轮套上,相对远离叶轮套的一端上垂直设置有凸片,所述凸片的纵截面呈直角梯形设置,所述凸片上还设有渗水切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轴外套设有环形套,所述环形套位于轴承一和轴承二之间,所述环形套的两端均设有耐磨环,所述耐磨环分别与轴承一和轴承二的端面相抵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叶轮片与凸片呈一体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泵内整体的工作环境稳定性高,能有效防止轴承的轴向窜动,叶轮工作时的离心效果好,抗压能力强,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视图;

图2为叶轮结构示意图;

图3环形套结构示意图。

1、泵体;10、凸台;2、转轴;20、环形套;21、耐磨环; 3、叶轮;30、叶轮套;31、叶轮片;32、凸片;33、渗水切口; 4、法兰;5、轴承一;6、轴承二; 7、水封; 8、轴承盖。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一种轻便型水泵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轻便型水泵,包括泵体1、转轴2、叶轮3和法兰4,所述转轴2在泵体1的空腔内,所述转轴2上端穿出泵体1上端与法兰4连接,所述转轴2下端与叶轮3连接,所述转轴2上从上端到下端依次还安装有轴承一5、轴承二6和水封7,所述轴承一5的内圈和轴承二6的内圈分别与转轴2过盈配合,所述轴承一5的外圈和轴承二6的外圈分别与泵体1内壁过渡配合,所述泵体1上端的内壁上具有环形凸台10,所述轴承一5的下端面抵靠在凸台10上,所述泵体1上端面上固定连接有轴承盖8,所述轴承盖8紧压在轴承一5的上端面上,所述叶轮3为不锈钢材料制成,包括叶轮套30和围绕叶轮套30圆周分布的若干叶轮片31,相邻叶轮片31之间设有开口,所述叶轮片31呈三角形设置,相对三角形底边的一端固定于叶轮套30上,相对远离叶轮套30的一端上垂直设置有凸片32,所述凸片32的纵截面呈直角梯形设置,所述凸片32上还设有渗水切口33。所述叶轮片31与凸片32呈一体设置。

叶轮3的结构改进后,使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在叶轮片31上设有凸片32,能增强离心效果,提升泵的工作效率。在凸片32上设有渗水切口33,可以大大减轻排水对叶轮片31的冲击力,减少叶轮片31的损坏,提升叶轮片31的工作稳定性,使得水泵的工作稳定性更高。

所述转轴2外套设有环形套20,所述环形套20位于轴承一5和轴承二6之间,所述环形套20的两端均设有耐磨环21,所述耐磨环21分别与轴承一5和轴承二6的端面相抵触。

环形套20可以有效的将轴承一5和轴承二6隔离开,使得轴承一5和轴承二6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相互干扰。环形套20固定转轴2上,不会增加轴承的轴向窜动量,不会引起轴承的轴承窜动,提升水泵工作时的稳定性,提升工作质量。

耐磨环21的设置,可以减少环形套20与轴承一5、轴承一6相抵触时的摩擦力,起到保护轴承一5和轴承二6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