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封磁力驱动泵的内磁转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48950发布日期:2019-06-18 23:52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封磁力驱动泵的内磁转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磁力驱动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封磁力驱动泵的内磁转子。



背景技术:

磁力驱动泵是将永磁联轴器的工作原理应用于离心泵的新产品,主要材料有不锈钢、增强聚丙稀,工程塑料;设计合理、工艺先进,具有全密封、无泄漏、耐腐蚀的特点,其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博生磁力驱动泵常规分类:不锈钢磁力驱动泵,塑料磁力驱动泵,高温磁力驱动泵,自吸磁力驱动泵;传统的磁力泵的转子安装和拆卸都很不方便,当出现故障时不便于维修,不方便安装的很不牢固,在跟随转轴旋转的过程,容易产生药液泄漏。

因此,发明一种无封磁力驱动泵的内磁转子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封磁力驱动泵的内磁转子,转子主体一端伸入泵后盖中,穿设在芯轴上,转子主体另一端与叶轮套接,方便转子主体的安装和拆卸,且结构稳固,转子主体两端均设置有环形凹槽,阻挡药液渗透,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封磁力驱动泵的内磁转子,包括转子主体,所述转子主体内部设置有轴孔,所述转子主体两端外侧均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转子主体一端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内部设置有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槽内壁设置有卡槽,所述转子主体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槽内部设置有连接腔。

优选的,所述连接柱与转子主体固定连接,所述轴孔贯穿第一连接槽底部。

优选的,所述卡槽数量设置为三个,所述卡槽以轴孔中心对称设置,所述卡槽截面为扇形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槽和连接腔均沿着轴孔的圆心向内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槽圆半径大于连接腔圆半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连接柱,利用连接柱伸入到泵后盖中,通过芯轴与第一连接槽套接,利用三个卡槽,实现芯轴与转子主体的传动连接,带动转子主体转动,配合转子主体另一端的第二连接槽和连接腔,实现转子主体与叶轮的连接,方便转子主体的安装,提高安装的稳定性,且转子主体两端均设置有环形凹槽,利用叶轮和芯轴套通过环形凹槽密封转子主体,提高转子主体的连接密封性,用于阻挡药液渗透,提高转子主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第一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第二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转子主体、2轴孔、3环形凹槽、4连接柱、5第一连接槽、6卡槽、7第二连接槽、8连接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无封磁力驱动泵的内磁转子,包括转子主体1,所述转子主体1内部设置有轴孔2,所述转子主体1两端外侧均设置有环形凹槽3,所述转子主体1一端设置有连接柱4,所述连接柱4内部设置有第一连接槽5,所述第一连接槽5内壁设置有卡槽6,所述转子主体1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槽7,所述第二连接槽7内部设置有连接腔8。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柱4与转子主体1固定连接,所述轴孔2贯穿第一连接槽5底部,将连接柱4伸入到泵后盖中,通过芯轴与第一连接槽5套接,方便转子主体1与芯轴的对接;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卡槽6数量设置为三个,所述卡槽6以轴孔2中心对称设置,所述卡槽6截面为扇形设置,利用芯轴与三个卡槽6卡接,实现芯轴与转子主体1的传动连接,实现带动转子主体1转动;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连接槽7和连接腔8均沿着轴孔2的圆心向内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槽7圆半径大于连接腔8圆半径,将叶轮的连接端穿过第二连接槽7进入到连接腔8中,实现转子主体1与叶轮的连接。

本实用工作原理:

参照说明书附图1-3,在安装内磁转子时,将连接柱4伸入到泵后盖中,通过芯轴与第一连接槽5套接,利用芯轴上的连接装置与三个卡槽6卡接,实现芯轴带动转子主体1转动,再将磁力驱动泵的叶轮与转子主体1另一端的第二连接槽7相套接,将叶轮的连接端穿过第二连接槽7进入到连接腔8中,将转子主体1与叶轮的固定连接,实现转子主体1的安装,提高安装的稳定性,利用转子主体1两端设置的环形凹槽3,在转子主体1安装过程中,利用叶轮和芯轴通过环形凹槽3将转子主体1密封,提高转子主体1的连接密封性,用于阻挡药液渗透,提高转子主体1的使用寿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