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液增压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67961发布日期:2019-06-11 23:23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增压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液增压泵。



背景技术:

气液增压泵是由压缩空气来驱动增压液体,又称气动液体增压泵,增压比决定泵的最大输出压力,可以用于阀门、管件、压力容器等提供静态和爆破测试、航空航天附件静态及动态测试、汽车制动系统及喷油嘴测试等。

国内的气液增压泵采用双复位型式来控制气液增压泵的运行,由于采用两端进出气,使得气压回路过长,还需要控制元件来控制,使得反应速度变的缓慢,从而使整个系统不能达到客户的使用要求。而且稳定性差,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气液增压泵,以压缩空气为动力源的一种活塞式增压泵,当进气时增压气控阀的阀芯往复切换工作,控制增压泵活塞以极快的速度作往复动作,随着输出压力的增高,活塞的往复速度减慢直至停止,此时,增压泵输出的压力恒定,能量消耗最低,各部件停止工作;无论何种原因造成保压回路压力下降,增压泵将自动启动,补充泄露压力,保持回路压力恒定。泵体全部采用铝合金及不锈钢制造,最大设计驱动气压为10bar,为了保证泵的寿命建议驱动气缸<8bar。泵的驱动活塞直径为100mm,为双级双作用泵。采用压缩空气驱动,安全防爆;增压泵的驱动与被增压介质缸完全分开,介质无污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液增压泵,包括第一缸筒和与第一缸筒连接的第二缸筒,所述第一缸筒一端连接有前盖,所述第一缸筒另一端连接有后盖,所述第二缸筒通过前盖与第一缸筒连接,所述第一缸筒内设有第一活塞腔,所述第二缸筒内设有第二活塞腔,所述第一活塞腔内设有第一活塞和活塞杆,所述第二活塞腔内设有第二活塞,所述活塞杆一端与第一活塞连接,所述活塞杆另一端穿过前盖伸入第二活塞腔内与第二活塞连接,第一活塞将第一活塞腔分隔为第一有杆腔和第一无杆腔,所述后盖内设有换向阀,所述换向阀内设有阀腔,换向阀上设有与阀腔连通的进气口、第一工作口和第二工作口,所述阀腔内设有阀杆,所述进气口直通于阀腔处位于阀杆的顶端,所述后盖内设有第一连接通道,所述进气口通过第一连接通道连通于阀腔,第一连接通道与阀腔连通处位于阀杆的底端;

所述第一连接通道处设有第一缓冲器,所述第一缓冲器包括第一缓冲堵头和第一缓冲弹簧,所述第一缓冲弹簧一端抵设于后盖,所述第一缓冲弹簧另一端抵设于第一缓冲堵头,所述第一缓冲堵头在第一缓冲弹簧的作用下与第一连接通道相抵以将第一连接通道封堵,所述第一缓冲堵头远离第一缓冲弹簧的一端设有第一顶针,所述第一顶针伸入第一无杆腔内与第一活塞配合;

所述第一工作口与第一无杆腔连通,所述前盖和后盖之间设有第一通气管和第二通气管,所述前盖内设有与第一有杆腔连通的气腔,所述第二工作口通过第一通气管连接于前盖的气腔,所述后盖内换向阀的阀腔与第二通气管连通,第二通气管与阀腔的连通处位于阀杆的底端;所述前盖内设有将第二通气管与外界连通的第二连接通道,所述第二连接通道处设有第二缓冲器,所述第二缓冲器包括第二缓冲堵头和第二缓冲弹簧,所述第二缓冲弹簧一端抵设于前盖,所述第二缓冲弹簧另一端抵设于第二缓冲堵头,所述第二缓冲堵头在第二缓冲弹簧的作用下与第二连接通道相抵以将第二连接通道封堵,所述第二缓冲堵头远离第二缓冲弹簧的一端设有第二顶针,所述第二顶针伸入第一有杆腔内与第一活塞配合;

所述第二缸筒一端与前盖连接,所述第二缸筒另一端连接有端盖,第二活塞将第二活塞腔分隔为第二有杆腔和第二无杆腔,所述端盖上设有与第二无杆腔连通的进液口,所述端盖内还设有与进液口配合的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活塞上设有将第二有杆腔和第二无杆腔连通的进液通道,所述前盖上设有与第二无杆腔连通的出液口,所述前盖上设有与出液口配合的第二单向阀。

进一步的,所述活塞杆上设有与进液通道配合的增压盖和增压座,所述增压盖和增压座之间设有增压弹簧,所述增压盖在增压弹簧的作用下与进液通道的出口相抵以将进液通道封堵。

进一步的,所述阀杆底端的截面面积大于阀杆顶端的截面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单向阀包括第一钢珠、第一定位套、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一端抵设于端盖,所述第一弹簧另一端抵设于第一定位套,所述第二弹簧一端抵设于第一定位套,所述第二弹簧另一端抵设于第一钢珠,所述第一钢珠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与进液口相抵以将进液口封堵。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单向阀包括第二钢珠、第二定位套、第三弹簧和第四弹簧,所述第三弹簧一端抵设于端盖,所述第三弹簧另一端抵设于第二定位套,所述第四弹簧一端抵设于第二定位套,所述第四弹簧另一端抵设于第二钢珠,所述第二钢珠在第四弹簧的作用下与出液口相抵以将出液口封堵。

进一步的,所述后盖上还设有消音器,所述消音器与排气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前盖与第一缸筒连接处设有与活塞杆配合的第一支撑环和第一防尘圈,所述前盖与第二缸筒连接处设有与活塞杆配合的第二支撑环和第二防尘圈。

进一步的,所述前盖上设有将第一支撑环和第一防尘圈固定的第一卡簧,所述前盖上设有将第二支撑环和第二防尘圈固定的第二卡簧。

进一步的,所述前盖和后盖分别通过螺丝安装有支撑架。

进一步的,所述前盖和后盖通过拉杆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气液增压泵,工作时,进气口进气,气体通过第一连接通道进入阀腔内,推动阀杆移动,此时进气口与第一工作口之间断开,第一工作口与排气口连通,进气口与第二工作口之间连通,气体通过第二工作口、第一通气管、气腔进入第一有杆腔,从而推动第一活塞向后盖方向移动,当第一活塞移动至后盖处时,第一活塞与第一顶针相抵,从而推动第一顶针带动第一缓冲堵头压缩第一弹簧移动,从而使第一连接通道开启,气体经进气口、第一连接通道进入阀腔,并与阀杆的底端连通,由于阀杆底端的截面面积大于阀杆顶端的截面面积,使得阀杆底端所受到的作用力大于阀杆顶端所受到的作用力,推动阀杆移动,此时进气口与第一工作口之间连通,进气口与第二工作口之间断开,第二工作口与排气口连通,气体通过第一工作口进入第一无杆腔,从而推动第一活塞向前盖方向移动,当第一活塞移动至前盖处时,第一活塞与第二顶针相抵,从而推动第二顶针带动第二缓冲堵头压缩第二弹簧移动,从而使第二连接通道开启,此时阀腔内位于阀杆的底端的空气经连接通道排出至外界,使得阀腔内位于阀杆顶端的气体推动阀杆移动,此时进气口与第一工作口之间断开,第一工作口与排气口连通,进气口与第二工作口之间连通,此时气体通过第二工作口、第一通气管、气腔进入第一有杆腔,从而推动第一活塞向后盖方向移动,带动第一活塞循环上述动作,实现往复移动。

当第一活塞往复移动时,第一活塞通过活塞杆带动第二活塞同样往复移动,液体经进液口进入第二无杆腔,再经进液通道进入第二有杆腔,第二活塞在往复运动的过程中会对第二有杆腔内的液体进行增压,从而产生高压,产生高压后的液体再经出液口排出,随着第二有杆腔内的液体压力增大,第一活塞的往复运动速度也随之减慢,当第二有杆腔内的液体压力与第一活塞所受的作用力相平衡时,第一活塞停止运动,当第二有杆腔内的液体压力无论何种原因造成下降时,第一活塞会再次动作,直至第二有杆腔内的液体压力与第一活塞所受的作用力相平衡,从而保证了出液口的输出压力恒定,本发明通过调节输入气压,输出液体压力可相应得到调整,做到无级变速,通过将换向阀设置于后盖内,避免了外置换向阀的放置,从而使气路直接在后盖内进行工作,工作快捷稳定,而且进气口单向进行,便可使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进行往复运动,操作方便,此外通过在进液口和出液口处均设置到想法,使得液体不会因高压而回流,保证了使用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图2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图2中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图2中c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图2中d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另一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图7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第一缸筒;2.第二缸筒;3.前盖;4.后盖;5.第一活塞腔;6.第二活塞腔;7.第一活塞;8.活塞杆;9.第二活塞;10.拉杆;11.换向阀;12.阀杆;13.第一缓冲堵头;14.第一缓冲弹簧;15.第一顶针;16.第二缓冲堵头;17.第二缓冲弹簧;18.第二顶针;19.第一通气管;20.第二通气管;21.进液口;22.第一单向阀;23.出液口;24.第二单向阀;25.进液通道;26.增压盖;27.增压座;28.增压弹簧;29.第一钢珠;30.第一定位套;31.第一弹簧;32.第二弹簧;33.第二钢珠;34.第二定位套;35.第三弹簧;36.第四弹簧;37.消音器;38.第一支撑环;39.第一防尘圈;40.第二支撑环;41.第二防尘圈;42.第一卡簧;43.第二卡簧;44.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阐释。

参见图1至图8所示的一种气液增压泵,包括第一缸筒1和与第一缸筒1连接的第二缸筒2,第一缸筒1一端连接有前盖3,第一缸筒1另一端连接有后盖4,前盖3和后盖4通过拉杆10连接,拉杆10一端通过螺丝与前盖3连接,拉杆10另一端通过螺丝与后盖4连接,从而使前盖3、第一缸筒1和后盖4连接,前盖3与第一缸筒1之间、后盖4与第一缸筒1之间均设有密封圈,以保证密封性良好,第二缸筒2通过前盖3与第一缸筒1连接,第二缸筒2与前盖3通过螺纹连接,第二缸筒2与前盖3之间设有密封圈,以保证密封性良好,前盖3和后盖4分别通过螺丝安装有支撑架44,通过支撑架44,以便于增压泵的安装使用。

第一缸筒1内设有第一活塞腔5,第二缸筒2内设有第二活塞腔6,第一活塞腔5内设有第一活塞7和活塞杆8,第一活塞7活动设置于第一活塞腔5内,第二活塞腔6内设有第二活塞9,活塞杆8一端与第一活塞7连接,活塞杆8另一端穿过前盖3伸入第二活塞腔6内与第二活塞9连接,前盖3与第一缸筒1连接处设有与活塞杆8配合的第一支撑环38和第一防尘圈39,前盖3上设有将第一支撑环38和第一防尘圈39固定的第一卡簧42,前盖3与第二缸筒2连接处设有与活塞杆8配合的第二支撑环40和第二防尘圈41,前盖3上设有将第二支撑环40和第二防尘圈41固定的第二卡簧43,通过设置第一支撑环38、第一防尘圈39、第二支撑环40和第二防尘圈41,采用双向密封设计,达到第一缸筒1和第二缸筒2之间不会串气,使气密性做到最好,第一活塞7将第一活塞腔5分隔为第一有杆腔和第一无杆腔,第一活塞7上嵌设有与第一活塞腔5内壁配合的密封圈,从而保证第一有杆腔和第一无杆腔之间不会串气。

后盖4内设有换向阀11,换向阀11内设有阀腔,换向阀11上设有与阀腔连通的进气口、第一工作口和第二工作口,阀腔内设有阀杆12,阀杆12底端的截面面积大于阀杆12顶端的截面面积,通过移动阀杆12来切换进气口与第一工作口或与第二工作口之间的连通,进气口直通于阀腔处位于阀杆12的顶端,后盖4内设有第一连接通道,进气口通过第一连接通道连通于阀腔,第一连接通道与阀腔连通处位于阀杆12的底端。

第一连接通道处设有第一缓冲器,第一缓冲器包括第一缓冲堵头13和第一缓冲弹簧14,第一缓冲弹簧14一端抵设于后盖4,第一缓冲弹簧14另一端抵设于第一缓冲堵头13,第一缓冲堵头13在第一缓冲弹簧14的作用下与第一连接通道相抵以将第一连接通道封堵,第一缓冲堵头13远离第一缓冲弹簧14的一端设有第一顶针15,第一顶针15伸入第一无杆腔内与第一活塞7配合。

第一工作口与第一无杆腔连通,前盖3和后盖4之间设有第一通气管19和第二通气管20,前盖3内设有与第一有杆腔连通的气腔,第二工作口通过第一通气管19连接于前盖3的气腔,后盖4内换向阀11的阀腔与第二通气管20连通,第二通气管20与阀腔的连通处位于阀杆12的底端;前盖3内设有将第二通气管20与外界连通的第二连接通道,第二连接通道处设有第二缓冲器,第二缓冲器包括第二缓冲堵头16和第二缓冲弹簧17,第二缓冲弹簧17一端抵设于前盖3,第二缓冲弹簧17另一端抵设于第二缓冲堵头16,第二缓冲堵头16在第二缓冲弹簧17的作用下与第二连接通道相抵以将第二连接通道封堵,第二缓冲堵头16远离第二缓冲弹簧17的一端设有第二顶针18,第二顶针18伸入第一有杆腔内与第一活塞7配合。

第二缸筒2一端与前盖3连接,第二缸筒2另一端连接有端盖,端盖与第二缸筒2通过螺纹连接,第二缸筒2与端盖之间设有密封圈,以保证密封性良好,第二活塞9将第二活塞腔6分隔为第二有杆腔和第二无杆腔,第二活塞9与第二缸筒2之间设有密封圈和耐磨带,从而保证第二有杆腔和第二无杆腔之间不会连通,端盖上设有与第二无杆腔连通的进液口21,端盖内还设有与进液口21配合的第一单向阀22,第一单向阀22包括第一钢珠29、第一定位套30、第一弹簧31和第二弹簧32,第一弹簧31一端抵设于端盖,第一弹簧31另一端抵设于第一定位套30,第二弹簧32一端抵设于第一定位套30,第二弹簧32另一端抵设于第一钢珠29,第一钢珠29在第二弹簧32的作用下与进液口21相抵以将进液口21封堵。

第二活塞9上设有将第二有杆腔和第二无杆腔连通的进液通道25,活塞杆8上设有与进液通道25配合的增压盖26和增压座27,增压盖26和增压座27之间设有增压弹簧28,增压盖26在增压弹簧28的作用下与进液通道25的出口相抵以将进液通道25封堵。

前盖3上设有与第二无杆腔连通的出液口23,前盖3上设有与出液口23配合的第二单向阀24,第二单向阀24包括第二钢珠33、第二定位套34、第三弹簧35和第四弹簧36,第三弹簧35一端抵设于端盖,第三弹簧35另一端抵设于第二定位套34,第四弹簧36一端抵设于第二定位套34,第四弹簧36另一端抵设于第二钢珠33,第二钢珠33在第四弹簧36的作用下与出液口23相抵以将出液口23封堵。

本发明的气液增压泵,工作时,进气口进气,气体通过第一连接通道进入阀腔内,推动阀杆12移动,此时进气口与第一工作口之间断开,第一工作口与排气口连通,进气口与第二工作口之间连通,气体通过第二工作口、第一通气管19、气腔进入第一有杆腔,从而推动第一活塞7向后盖4方向移动,此时第一无杆腔内的气体通过第一工作口、排气口排出。

当第一活塞7移动至后盖4处时,第一活塞7与第一顶针15相抵,从而推动第一顶针15带动第一缓冲堵头13压缩第一弹簧31移动,从而使第一连接通道开启,气体经进气口、第一连接通道进入阀腔,并与阀杆12的底端连通,由于阀杆12底端的截面面积大于阀杆12顶端的截面面积,使得阀杆12底端所受到的作用力大于阀杆12顶端所受到的作用力,推动阀杆12移动。

此时进气口与第一工作口之间连通,进气口与第二工作口之间断开,第二工作口与排气口连通,气体通过第一工作口进入第一无杆腔,从而推动第一活塞7向前盖3方向移动,此时第一有杆腔内的气体通过第二工作口、排气口排出,后盖4上还设有消音器37,消音器37与排气口连通,从而减小气体排出时的噪音,使得增压泵工作时噪音小。

当第一活塞7移动至前盖3处时,第一活塞7与第二顶针18相抵,从而推动第二顶针18带动第二缓冲堵头16压缩第二弹簧32移动,从而使第二连接通道开启,此时阀腔内位于阀杆12的底端的空气经连接通道排出至外界,使得阀腔内位于阀杆12顶端的气体推动阀杆12移动,此时进气口与第一工作口之间断开,第一工作口与排气口连通,进气口与第二工作口之间连通,此时气体通过第二工作口、第一通气管19、气腔进入第一有杆腔,从而推动第一活塞7向后盖4方向移动,带动第一活塞7循环上述动作,实现往复移动。

当第一活塞7往复移动时,第一活塞7通过活塞杆8带动第二活塞9同样往复移动,液体经进液口21进入第二无杆腔,当液体进入时,液体推动第一钢珠29压缩第一弹簧31移动,使得进液口21开启,便于经进液口21进入第二无杆腔内,通过设置第二弹簧32,使得第一钢球与进液口21之间抵接更加紧密,避免液体回流,活塞杆8上设有与进液通道25配合的增压盖26和增压座27,增压盖26和增压座27之间设有增压弹簧28,增压盖26在增压弹簧28的作用下与进液通道25的出口相抵以将进液通道25封堵,液体进入进液通道25后,推动增压盖26压缩增压弹簧28移动,从而使进液通道25开启,进液通道25与第二有杆腔之间连通,第二无杆腔内的液体再经进液通道25进入第二有杆腔,通过第二活塞9在往复运动的过程中会对第二有杆腔内的液体进行增压,从而产生高压,产生高压后的液体再经出液口23排出,出液口23处设置有第二单向阀24,第二单向阀24包括第二钢珠33、第二定位套34、第三弹簧35和第四弹簧36,第三弹簧35一端抵设于端盖,第三弹簧35另一端抵设于第二定位套34,第四弹簧36一端抵设于第二定位套34,第四弹簧36另一端抵设于第二钢珠33,第二钢珠33在第四弹簧36的作用下与出液口23相抵以将出液口23封堵,液体在经出液口23排出时,先推动第二钢珠33压缩第三弹簧35移动,使得出液口23开启,使得液体再经出液口23排出,通过设置第四弹簧36,使得第二钢球与出液口23之间抵接更加紧密,避免液体回流,而且通过设置增压盖26、增压座27和增压弹簧28,使得当对第二有杆腔内的液体进行增压时,第二有杆腔内的液体不会流入第二无杆腔内。

随着第二有杆腔内的液体压力增大,第一活塞7的往复运动速度也随之减慢,当第二有杆腔内的液体压力与第一活塞7所受的作用力相平衡时,第一活塞7停止运动,当第二有杆腔内的液体压力无论何种原因造成下降时,第一活塞7会再次动作,直至第二有杆腔内的液体压力与第一活塞7所受的作用力相平衡,从而保证了出液口23的输出压力恒定,当压力平衡建立后,增压泵自动停止,没有噪音,不消耗能源,更为环保。

本发明中的气液增压泵是用于冷媒充罐机上的,本实施例中液体为冷媒,因此第一缸筒1和第二缸筒2都选择用不锈钢与铝合金材料制造,使产品不会因为湿度与冷媒气体而产生生锈、化学反应等现象,并选择用耐磨、耐寒、耐油的密封件,使气缸在工作时密封件不会因高频率,寒冷,化学反应等发生变形、破损,从而保证增压泵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通过调节输入气压,输出液体压力可相应得到调整,做到无级变速,通过将换向阀11设置于后盖4内,避免了外置换向阀11的放置,从而使气路直接在后盖4内进行工作,工作快捷稳定,而且进气口单向进行,便可使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9进行往复运动,操作方便,气体驱动第一活塞7运动,不需额外的在线润滑管路,节约了运行成本,并且避免了油雾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及对人体的伤害,此外通过在进液口21和出液口23处均设置到想法,使得液体不会因高压而回流,保证了使用时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