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管路多油缸并联多点同步顶升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26898发布日期:2021-04-02 09:52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单管路多油缸并联多点同步顶升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单管路多油缸并联多点同步顶升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道路桥梁规划、交通工程、化学工程、船舶的建造和维修等领域。



背景技术:

在桥梁结构和建筑结构的建造施工、维护施工等过程中,可能需要移动相关的结构或结构构件,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结构或结构构件的移动需要使用到同步顶升技术。传统的同步顶升技术大多采用计算机液压同步顶升技术(plc),虽然plc可实现精确可控的同步顶升,但系统复杂,所需机械设备多,工序繁琐,施工周期长,施工成本高,且对施工场地和施工人员具有一定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单管路多油缸并联多点同步顶升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管路多油缸并联多点同步顶升系统,用于对顶升对象进行顶升,包括顶升装置、中心位移传感器及液压控制单元,中心位移传感器与液压控制单元电连接;中心位移传感器固定于顶升对象下方,用来测量顶升对象的顶升位移量;

所述顶升装置为普通膨胀顶升装置,包括若干重型油缸、若干位移传感器、连通器;重型油缸上方设有用于容纳膨胀剂的钢套,并有位移传感器与各重型油缸并列固定;若干重型油缸分设于顶升对象的各顶升点,位移传感器用来监控并显示各顶升点处的位移量;各重型油缸分别通过高压油管连接连通器,连通器再通过高压油管连接液压控制单元;

或者,所述顶升装置为薄型油缸膨胀顶升装置,包括若干薄型油缸、若干位移传感器、重型油缸、连通器;各薄型油缸一侧设置一位移传感器;若干薄型油缸分设于顶升对象的各顶升点,位移传感器用来监控并显示各顶升点处的位移量;各薄型油缸分别通过高压油管连接连通器,连通器再通过高压油管连接重型油缸,重型油缸再通过高压油管连接液压控制单元。

进一步的,钢套为中空圆筒型,且以子母口方式与重型油缸缸体顶端相连。

进一步的,液压控制单元包括节流阀、压力表、截止阀、电磁溢流阀、三通接头;其中一三通接头三端通过高压油管,分别与节流阀、电磁溢流阀和另一三通接头相连;另一三通接头的另两端分别通过高压油管连接压力表、截止阀;中心位移传感器连接液压控制单元的电磁溢流阀;

当顶升装置为普通膨胀顶升装置,连通器通过高压油管连接液压控制单元的节流阀;当顶升装置为薄型油缸膨胀顶升装置,重型油缸通过高压油管连接液压控制单元的节流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系统结构更简单,易于操作,施工周期短,施工成本低,且对施工场地和施工人员无特定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结构框图;

图3为油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液压控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位移传感器,2-重型油缸,201-活塞,202-液压油区域,203-钢套,4-节流阀,5-压力表,6-截止阀,7-电磁溢流阀,8-油壶,9-第一三通接头,10-第二三通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及使用方法。

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顶升装置、中心位移传感器及液压控制单元,中心位移传感器与液压控制单元电连接;中心位移传感器固定于顶升对象下方,但其探测杆尖端顶在顶升对象上,用来测量顶升对象的位移量,并控制液压控制单元的电磁溢流阀动作;液压控制单元用来控制油压。本实用新型中顶升装置有两种实现方案。

第一种顶升装置为普通膨胀顶升装置,参见图1,包括若干重型油缸2、若干位移传感器1、连通器;参见图3,重型油缸2包括一活塞201及活塞201下方的液压油区域202,重型油缸2上方设有用来容纳膨胀剂的钢套203;各重型油缸2一侧设置一位移传感器1;若干重型油缸2分设于顶升对象的各顶升点,位移传感器1用来监控并显示各顶升点处的位移量;各重型油缸2分别通过高压油管连接连通器,连通器再通过高压油管连接液压控制单元。

第二种顶升装置为薄型油缸膨胀顶升装置,参见图2,包括若干薄型油缸、若干位移传感器1、重型油缸2、连通器;薄型油缸同样包括一活塞及活塞下方的液压油区域,其上方不设膨胀剂;各薄型油缸一侧设置一位移传感器1;若干薄型油缸分设于顶升对象的各顶升点,位移传感器1用来监控并显示各顶升点处的位移量;各薄型油缸分别通过高压油管连接连通器,连通器再通过高压油管连接重型油缸2,重型油缸2再通过高压油管连接液压控制单元。该第二种顶升装置中,重型油缸上方同样设有用来容纳膨胀剂的钢套203,重型油缸放置于顶升对象附近的平坦区域,在该平坦区域放置承力机架,将重型油缸固定于承力机架内。

本实用新型中,中心位移传感器和重型油缸的放置位置不做特殊要求,只要不与其他设备冲突,且便于连接即可。

第一种顶升装置和第二种顶升装置中,重型油缸和薄型油缸结构相同,区别仅在于尺寸特征。薄型油缸高度方向尺寸较小,这样便于在较小空间作业。第一种顶升装置适用于较大空间的作业,例如对较高的桥墩进行顶升或顶推。第二种顶升装置适用于有限空间的作业,例如由于桥墩过矮导致无法安装重型油缸,这时即可将薄型油缸塞到桥面结构和桥墩顶端面之间的缝隙中。

本实用新型中,活塞上方的膨胀剂区域的具体实现方式为:

在重型油缸上方放置一用来容纳膨胀剂的钢套,钢套可以为中空圆柱筒体。钢套以子母口方式与重型油缸缸体顶端相连。钢套用来装入膨胀剂,膨胀剂膨胀,当接触到上方顶升对象时,使活塞承受向下的压力,导致高压油管内油压增高。

本实用新型中,液压控制单元用来控制顶升装置中油压,其主要包括节流阀4、压力表5、截止阀6、电磁溢流阀7、第一三通接头9和第二三通接头10,第一三通接头9三端通过高压油管,分别与节流阀4、电磁溢流阀7和第二三通接头10相连,第二三通接头10的另两端分别通过高压油管连接压力表5、截止阀6。连通器通过高压油管与液压控制单元的节流阀4的一端相连,电磁溢流阀7的另一端通过高压油管连通油壶8。液压控制单元中,节流阀4用来调节溢流速度,截止阀6用来实现截流,电磁溢流阀7用来控制溢流的启停。本实用新型系统管路预装油完成,关闭截止阀6,本实用新型系统开始作业,当全部作业完成,开启截止阀6放空。系统的作业过程中,节流阀4保持开启,用来调节溢流速度,避免电磁溢流阀7开启时管路瞬间失油。

本实用新型系统实现同步顶升的关键在于:利用重型油缸上方膨胀剂膨胀进程的同步性。因为各油缸及管路中压力相等且同步变化,所以只要保证采用相同的膨胀剂,且膨胀剂处于相同的环境下,则可确保膨胀进程的同步性。

本实用新型系统的使用方法如下:

(1)确定顶升对象的顶升点,切断顶升对象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连接。

(2)对于第一种顶升装置,在各顶升点处装配重型油缸,各重型油缸上方留空相同,将位移传感器与重型油缸并列固定,将中心位移传感器固定于顶升对象下方。使用高压油管将所有的重型油缸与连通器连接,再使用高压油管将连通器与液压控制单元的节流阀连接,将中心位移传感器与液压控制单元的电磁溢流阀电连接。此时,重型油缸已注入预设量的液压油,高压油管、液压控制单元及连通器满油。

对于第二种顶升装置,将薄型油缸塞入顶升点的空隙中,将位移传感器与薄型油缸并列固定,使用高压油管将所有的薄型油缸与连通器连接。将重型油缸固定于一承力机架中,放置于一平坦区域。使用高压油管连接连通器与重型油缸,重型油缸连接液压控制单元的节流阀,将中心位移传感器与液压控制单元的电磁溢流阀电联接。此时,重型油缸、高压油管、液压控制单元及连通器满油,薄型油缸内无油。

(3)根据顶升的行程要求和荷载要求,设定中心位移传感器的顶升行程限制、设定电磁溢流阀溢流压力及允许的压力波动范围、设定节流阀溢流速度。

(4)检查核实各处重型油缸/薄型油缸固定是否牢固,检查各管路连接是否可靠,检查中心位移传感器与电磁溢流阀连接是否正常,检查电磁溢流阀和节流阀参数设定是否正确,检查液压控制单元的电磁溢流阀的手动溢流开关是否处于关闭状态。

(5)将水和膨胀剂混合,在混合时,应将膨胀剂倒入水中。边倒膨胀剂边搅拌至半流动糊状,然后灌注到重型油缸的钢套中,将钢套放置于各处重型油缸上。各重型油缸钢套内灌注相同量的膨胀剂,且各钢套上方距离顶升对象保留相同高度的空间。

(6)在膨胀剂的水合作用下,膨胀剂体积膨胀。各处重型油缸上方钢套内膨胀剂膨胀进程同步,接触顶升对象,同步推动顶升对象上升,同时各位移传感器显示读数保持同步变化。顶升过程中,现场工作人员监控各位移传感器所显示的位移量,一旦发现有重型油缸/薄型油缸没有同步上升或者有位移传感器读数不同步变化,则手动调节,即打开电磁溢流阀的手动溢流开关溢流卸载,待溢流完毕,关闭手动溢流开关。之后回到步骤(3),重新设定参数,重新执行步骤(3)~(6),直至达到同步顶升。

(7)当中心位移传感器检测到的位移量达到设定的顶升行程限制,中心位移传感器发送电信号至电磁溢流阀,电磁溢流阀开启溢流,使重型油缸内油压维持。此后,由于膨胀剂可能持续膨胀及电磁溢流阀开关反复动作,管路压力小范围波动,顶升对象将维持悬停状态。由此可以开始作业过程。

液压控制单元中压力表用来实时检测管路压力,当管路压力达到设定的溢流压力前,维持管路向后截止;达到设定的溢流压力后,进入悬停状态,此时膨胀剂的膨胀反应仍在进行,需要不断交替开闭溢流功能,维持管路压力在一个小范围内波动。节流阀控制管路向后溢流速度,在保证管理压力波动范围的同时保证系统安全。

(9)作业完毕,手动调低节流阀的溢流速度,打开电磁溢流阀的手动溢流开关,让顶升装置在自重作用下缓慢回落。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优点,并不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