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燃场所用高效排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73614发布日期:2022-06-04 06:00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易燃场所用高效排风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排风机技术领域,具体为易燃场所用高效排风机。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排风风机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排风机被广泛应用在易燃的场所,如:粉尘车间,化工车间,等需要临时供风增氧或驱散有害气体的地点,由于这些地点中的空气中含有大量易燃易爆的气体或粉尘,遇到静电或明火极易产生爆炸,因此需要通过排风机由室内或室外排风来达到通风的效果。
3.在实现本技术过程中,申请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的排风机在使用过程中,不具备对高热量气体进行降温措施,使得高热量气体进入装置后,容易对装置内的零件造成损坏,进而降低了排风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改善上述提到的排风机不具备对高热量气体进行降温措施的问题,本技术提供易燃场所用高效排风机。
5.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易燃场所用高效排风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部安装有水箱,所述水箱内腔的底部安装有水泵,所述水泵的输出端安装有导水管,所述壳体的一端开设有进风口,所述壳体的另一端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壳体内部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安装有冷却箱,所述壳体内部位于冷却箱和出风口之间安装有引风组件,所述冷却箱与所述水箱之间连接有连接管,所述冷却箱的一端安装有进风管,所述冷却箱的另一端安装有排气管,所述冷却箱内腔的顶部固定有喷座,所述喷座的底部等间距安装有喷头,所述喷座远离引风组件的一端与导水管连接。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高温气体通过进风管进入冷却箱内部时,启动水泵,水泵通过导水管将水箱的内部的冷却液抽入喷座的内部,并通过喷头向下喷出,对高温气体进行降温,尽量避免温度过高造成排风机内部出现损坏。
7.可选的,所述壳体外壁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固定有防护网。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体积较大的杂质直接被防护网拦截在壳体外,防止杂质进入壳体损坏内部的零件。
9.可选的,所述壳体底部的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安装组件,四组所述安装组件均包括立柱,四组所述立柱分别位于壳体底部的四个拐角处,四组所述立柱的底部均安装有安装板,四组所述安装板的顶部均螺接有固定螺栓。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安装板放置在连接处的顶部,利用固定螺栓将安装板与连接处固定安装,从而能够将整个壳体固定安装,提高排风机工作时的稳固性。
11.可选的,所述引风组件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位于壳体内腔的顶部和底部,两组所述支撑杆之间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安装有扇叶。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工作带动扇叶旋转,从而能够将高温气体吸入
壳体的内部进行处理。
13.可选的,所述水箱的内部安装有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位于水箱的内腔,所述过滤网的一端伸出水箱并安装有拉板,所述过滤网的另一端安装有卡块,所述水箱内壁安装有与卡块相互卡合的卡槽。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过滤网冷却水中的杂质进行滤除,装置工作结束后,向左拉动拉板,拉板带动过滤网向左移动,使得卡块与卡槽分离,方便对过滤网进行定期拆卸并清理,尽量避免长期使用出现堵塞的情况。
15.可选的,所述壳体内部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安装有净化组件,所述净化组件包括活性炭吸附网,所述活性炭吸附网位于壳体内腔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所述活性炭吸附网的顶部和底部均安装有滑块,所述壳体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之间滑动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活性炭吸附网对气体中含有的异味进行吸附,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向外侧拉动活性炭吸附网,使得滑块滑脱滑槽的内部,方便对活性炭吸附网进行拆卸并更换。
17.可选的,所述壳体的正面铰接有门体,所述门体与壳体的连接处安装有密封圈。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了门体与壳体之间的密封性,尽量避免灰尘进入壳体的内部。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20.(1)通过水箱、导水管、排气管、喷头、冷却箱、喷座和进风管的配合设置,使得高热量气体进入排风机后,方便对高热量气体进行降温,尽量避免排风机内部的零件出现损坏的情况,从而使得排风机能够更好地适用于易燃场所;
21.(2)通过水泵和过滤网的配合设置,能够对喷洒出的冷却水进行回收并过滤,从而方便对冷却水循环使用,从而使得具有节约水资源的优点,通过卡块和卡槽的配合设置,方便对过滤网进行定期拆卸并清理。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技术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技术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6.图中:1、壳体;2、进风口;3、防护网;4、安装组件;401、立柱;402、安装板;403、固定螺栓;5、过滤组件;501、拉板;502、过滤网;503、卡块;504、卡槽;6、水泵;7、水箱;8、连接管;9、出风口;10、净化组件;1001、活性炭吸附网;1002、滑块;1003、滑槽;11、导水管;12、排气管;13、喷头;14、冷却箱;15、喷座;16、进风管;17、引风组件;1701、驱动电机;1702、支撑杆;1703、扇叶;18、门体。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易燃场所用高效排风机,包括壳体1,壳体1的底部安装有水箱7,壳体1底部的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安装组件4,四组安装组件4均包括立柱401,四组立柱401分别固定安装在壳体1底部的四个拐角处,四组立柱401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安装板402,四组安装板402的顶部均螺接有固定螺栓403。
29.将安装板402放置在连接处的顶部,利用固定螺栓403将安装板402与连接处固定安装,从而能够将整个壳体1固定安装,提高排风机工作时的稳固性。
30.请参阅图1,水箱7内腔底部的右端安装有水泵6,水箱7的内部安装有过滤组件5,过滤组件5包括过滤网502,过滤网502安装水箱7内腔的上端,过滤网502的一端伸出水箱7并安装有拉板501,过滤网502的另一端安装有卡块503,水箱7内壁安装有与卡块503相互卡合的卡槽504。通过过滤网502冷却水中的杂质进行滤除,装置工作结束后,向左拉动拉板501,拉板501带动过滤网502向左移动,使得卡块503与卡槽504分离,方便对过滤网502进行定期拆卸并清理,尽量避免长期使用出现堵塞的情况。
31.请参阅图1和图2,水泵6的输出端安装有导水管11,壳体1的一端开设有进风口2,方便将气体通过进风口2吸入壳体1的内部,壳体1外壁靠近进风口2的一端固定有防护网3。使得体积较大的杂质直接被防护网3拦截在壳体1外,防止杂质进入壳体1损坏内部的零件。
32.请参阅图1,壳体1的另一端开设有出风口9,方便通过出风口9将处理后的气体排出,壳体1内部靠近出风口9的一端安装有净化组件10,净化组件10包括活性炭吸附网1001,活性炭吸附网1001位于壳体1内腔靠近出风口9的一端,活性炭吸附网1001的顶部和底部均安装有滑块1002,壳体1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滑槽1003,滑块1002与滑槽1003之间滑动连接。通过活性炭吸附网1001对气体中含有的异味进行吸附,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向外侧拉动活性炭吸附网1001,使得滑块1002滑脱滑槽1003的内部,方便对活性炭吸附网1001进行拆卸并更换。
33.请参阅图1,壳体1内部靠近进风口2的一端安装有冷却箱14,壳体1内部位于冷却箱14和出风口9之间安装有引风组件17,引风组件17包括支撑杆1702,支撑杆1702固定安装壳体1内腔的顶部和底部,两组支撑杆1702之间安装有驱动电机1701,驱动电机1701的动力输出端安装有扇叶1703。驱动电机1701工作带动扇叶1703旋转,从而能够将高温气体吸入壳体1的内部进行处理。
34.请参阅图1,冷却箱14与水箱7之间连接有连接管8,方便将冷却水通过连接管8再次排入水箱7的内部,冷却箱14的一端安装有进风管16,冷却箱14的另一端安装有排气管12,冷却箱14内腔的顶部固定有喷座15,喷座15的底部等间距安装有喷头13,便于通过喷头13喷出冷却水对高温气体进行降温工作,喷座15远离引风组件17的一端与导水管11连接。
35.请参阅图3,壳体1的正面铰接有门体18,门体18与壳体1的连接处安装有密封圈。增加了门体18与壳体1之间的密封性,尽量避免灰尘进入壳体1的内部。
36.工作原理:使用时,工作人员将装置搬至所需的位置,将安装板402放置在连接处的顶部,利用固定螺栓403将整个壳体1固定安装,提高了壳体1使用时的平稳性。
37.之后使用者通过控制器启动驱动电机1701,驱动电机1701带动扇叶1703旋转,将高温气体吸入装置内,高温气体通过进风管16进入冷却箱14的内部,使用者通过控制器可
开启水泵6,使得水箱7内部的冷却液通过导水管11进入喷座15内,并通过喷头13向下喷洒对气体进行降温,尽量避免高温气体造成排风机内部的零件损坏。
38.喷洒出来的冷却水通过连接管8再次进入水箱7的内部,经过过滤网502时,对冷却水中含有的杂质进行过滤,杂质被滤除在过滤网502的顶部,剩余的冷却水落至水箱7的底部,便于二次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循环使用。
39.经过冷却后的气体通过排气管12排出,经过活性炭吸附网1001时,对气体中含有的异味进行吸附,最终气体通过出风口9排出,尽量避免气体中含有杂质造成环境污染。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