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压缩机组件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485473阅读:来源:国知局
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5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58]下面参考图1-图11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组件100。其中,旋转式压缩机组件100可以应用于空调系统(图未示出)中,但不限于此。
[0059]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组件100,包括储液器1、旋转式压缩机以及控制装置3。其中,旋转式压缩机设在储液器I夕卜。
[0060]可选地,旋转式压缩机可以为立式压缩机。在本申请下面的描述中,以旋转式压缩机为立式压缩机为例进行说明。当然,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旋转式压缩机还可以为卧式压缩机(图未示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立式压缩机”可以理解为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机构的气缸的中心轴线垂直于旋转式压缩机的安装面的压缩机,例如,如图1所示,气缸的中心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相应地,“卧式压缩机”可以理解为气缸的中心轴线大致平行于旋转式压缩机的安装面的压缩机。
[0061]储液器I上形成有进气口 11和出气口 12。例如,参照图1,进气口 11形成在储液器I的顶部,出气口 12形成在储液器I的底部。当储液器I应用于空调系统中时,进气口11用于将空调系统中的冷媒通入到储液器I内,出气口 12用于将气液分离后的气态冷媒供入到旋转式压缩机内。
[0062]旋转式压缩机包括壳体21、电机22和压缩机构,参照图1,壳体21沿竖直方向布置,此时壳体21的中心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壳体21优选形成为回转体结构,以方便加工制造。电机22和压缩机构均设在壳体21内,电机22和压缩机构在上下方向上设置,且电机22位于压缩机构的上方,电机22与压缩机构相连以对进入到其内的冷媒进行压缩。
[0063]具体而言,压缩机构包括主轴承23、气缸组件和副轴承24,主轴承23和副轴承24分别设在气缸组件的轴向两端,当旋转式压缩机为立式压缩机时,主轴承23和副轴承24分别设在气缸组件的上端和下端,如图1所示。
[0064]当旋转式压缩机为双缸压缩机时,参照图1,气缸组件包括两个气缸(即上气缸25和下气缸26)、隔板27、两个滑片254和两个活塞252,上气缸25和下气缸26在上下方向上设置,隔板27设在这两个气缸之间,两个活塞252分别设在两个压缩腔251内且沿对应的压缩腔251的内壁可滚动,每个气缸上形成有压缩腔251和滑片槽,滑片槽与压缩腔251连通且沿气缸的径向延伸,两个滑片254分别设在相应的滑片槽内,且每个滑片254的内端分别与对应的活塞252的外周壁止抵以将压缩腔251分隔为吸气腔和排气腔,吸气腔用于吸入待压缩的冷媒,排气腔用于将压缩后的冷媒排出。其中,方向“内”可以理解为朝向气缸中心的方向,其相反方向被定义为“外”,即远离气缸中心的方向。
[0065]当旋转式压缩机为三缸或三缸以上的压缩机时,气缸组件包括在轴向上设置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气缸,相邻的两个气缸之间设有隔板27。可以理解,三缸或三缸以上的压缩机的其它构成例如活塞252、滑片254等与双缸压缩机大体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下面的描述中,以旋转式压缩机为双缸压缩机为例进行说明,且上述两个气缸分别称为上气缸25和下气缸26,以方便描述。
[0066]其中,压缩机构上形成有中间进气腔241和中间出气腔243,中间进气腔241上形成有第一吸气口 242和排气口,第一吸气口 242用于向中间进气腔241内通入低压冷媒、中压冷媒或高压冷媒,低压冷媒的压力小于中压冷媒的压力,中压冷媒的压力小于高压冷媒的压力。
[0067]两个气缸中的其中一个(例如,图1中的上气缸25)的吸气腔与中间进气腔241的排气口连通,例如,如图3所示,上气缸25的吸气腔可以通过吸气通道291与中间进气腔241的排气口连通,从而吸入低压冷媒、中压冷媒或高压冷媒可以经由中间进气腔241进入到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其中一个内。
[0068]两个气缸中的另一个(例如,图1中的下气缸26)的吸气腔与储液器I的出气口12连通,例如,如图1所示,隔板27上形成有连通口 271,储液器I内气液分离后的气态冷媒可以通过连通口 271进入到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另一个的吸气腔内。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另一个的排气腔与中间出气腔243连通,由此,经储液器I气液分离后的气态冷媒可以在两个气缸中的上述另一个内被压缩后进入到中间出气腔243内。控制装置3设在中间进气腔241和中间出气腔243之间以控制中间进气腔241和中间出气腔243的导通和隔断。
[0069]由此,当旋转式压缩机组件100应用于空调系统中时,旋转式压缩机组件100可以在以下三种模式下运行:单缸运行模式、双缸喷气运行模式以及双级运行模式。具体而言,当第一吸气口 242向中间进气腔241内通入高压冷媒时,控制装置3控制中间进气腔241和中间出气腔243导通,此时中间进气腔241与低压排气腔连通,下气缸26的排气腔排出的气体压力为高压,而气缸的吸气腔内的吸气压力和排气腔内的排气压力均为高压(上气缸25的吸气腔吸入的气体来自中间进气腔241),此时上气缸25卸载,仅下气缸26压缩冷媒,为单缸运行模式。
[0070]其中,高压冷媒可以为由气缸排入到壳体21内部的冷媒,此时中间进气腔241与壳体21内部连通,例如,第一吸气口 242处可以设置高压通气管63以向中间进气腔241内通入高压冷媒,此时高压通气管63的一端(例如,图1中的上端)可以直接与壳体21内部连通。当然,高压通气管63的一端还可以与壳体21顶部的用于排出壳体21内部压缩后的冷媒的排冷媒口 211连通(图未示出)。或者,高压通气管63还可以独立设置,以向中间进气腔241内通入高压冷媒(图未示出)。
[0071]当第一吸气口 242向中间进气腔241内通入中压冷媒时,控制装置3控制中间进气腔241和中间出气腔243导通,此时中间进气腔241与低压排气腔连通,下气缸26的排气腔内的排气压力为中压(该压力为相对压力,即该压力的大小介于储液器I的出气口 12排出的冷媒的压力和壳体21内部压力之间),从而中间进气腔241的冷媒为经下气缸26的排气腔排出的冷媒与中压冷媒的混合冷媒,上气缸25吸入该混合冷媒后进行二次压缩,形成双级喷气运行模式。
[0072]其中,中压冷媒可以为来自空调系统的中压冷媒。具体地讲,空调系统包括两个换热器,两个换热器中的其中一个的一端与储液器I的进气口 11相连,两个换热器中的另一个的一端与旋转式压缩机的排冷媒口 211相连,第一吸气口 242处可以设置中压通气管62以向中间进气腔241内通入中压冷媒,中压通气管62的一端(例如,图1中的上端)可以连接在两个换热器的另一端之间。上述两个换热器分别为蒸发器和冷凝器。进一步地,两个换热器的上述另一端之间设有闪蒸器,中压通气管62的上述一端可以与闪蒸器相连。当然,中压通气管62还可以独立设置,以向中间进气腔241内通入中压冷媒(图未示出)。
[0073]当第一吸气口 242向中间进气腔241内通入低压冷媒时,控制装置3控制中间进气腔241和中间出气腔243隔断,此时中间进气腔241与低压排气腔的气流不能相互流通,即中间进气腔241内的冷媒不能进入到低压排气腔内,且低压排气腔内的冷媒也不能进入到中间进气腔241内,下气缸26的排气腔排出的气体压力为高压,而上气缸25的吸气腔的吸气压力为低压,上气缸25的排气腔的排气压力为高压,此时上气缸25和下气缸26同时将低压气体压缩成高压气体,为双缸运行模式。
[0074]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组件100,当旋转式压缩机组件100应用于空调系统中时,根据负荷的不同,从而在小负荷时可以避免过压缩情况的产生,且在大负荷时,能满足空调系统冷量或热量的需求,提升了旋转式压缩机组件100的能效。
[007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压缩机构还包括:盖板28,盖板28设在主轴承23和副轴承24中的其中一个的远离气缸组件的一侧,主轴承23和副轴承24中的上述其中一个与盖板28之间限定出中间进气腔241和中间出气腔243。例如,如图1、图3-图5所示,盖板28设在副轴承24的底部,盖板28形成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平板,中间进气腔241和中间出气腔243由副轴承24和盖板28共同限定出,第一吸气口 242和排气口可以均形成在副轴承24上。或者,盖板28还可以设在主轴承23的顶部,此时中间进气腔241和中间出气腔243由主轴承23与该盖板28共同限定出(图未示出)。
[0076]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隔板27包括两个子隔板(图未示出),两个子隔板之间限定出中间进气腔241和中间出气腔243。具体而言,两个子隔板可以在上下方向上设置,上方的子隔板的底部敞开,下方的子隔板沿水平方向延伸且设在上方的子隔板的底部,此时中间进气腔241和中间出气腔243由这两个子隔板共同限定出。当然,还可以是下方的子隔板的顶部敞开,上方的子隔板沿水平方向延伸且设在下方的子隔板的顶部。
[0077]具体而言,控制装置3可以包括控制阀芯,压缩机构上形成有控制阀孔244,控制阀孔244的侧壁上形成有将中间进气腔241和中间出气腔243连通的连通通道,控制阀芯可移动地设在控制阀孔244内以导通和隔断连通通道。
[0078]例如,参照图1和图6并结合图8和图9,控制阀孔24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