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双腔压电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68829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双腔压电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栗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压电栗。
【背景技术】
[0002]压电栗体积小、静音、寿命长等优点在某些领域很受欢迎,例如电子产品、水族等领域,但是其流量和压力较低,应用范围大大受到限制,因此,提高流量和压力的研究是目前压电栗的重要研究方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上在本申请之前公开了一件专利:一种双腔式压电微型栗(CN201310559544.7),即公开了一种能大幅度提高流量的压电栗,该种栗采用双腔结构,相比于单腔栗,体积增加很小,噪音几乎没增大,但流量却增加了一倍,所以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但是该种栗流量虽然增加了一倍,压力却没有增加,在用到其他环境中时却很难胜任,例如该种压电栗作为气栗用于鱼缸充氧时,在120v工作电压下,其出气压力一般为12Kpa左右,给超过40cm深的水里栗氧时,栗氧量随着深度的增加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减弱。因此只提高流量而未提高压力,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压电栗压力低的问题,特提供一种可以大大提高其压力、并能够提高其流量的新型双腔压电栗。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双腔压电栗,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一壳体固定配合的第二壳体、以及位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栗芯组件,所述栗芯组件包括:第一支座、与第一支座相配合的第二支座、安装在第一支座上的第一弹性密封圈、安装在第二支座上的第二弹性密封圈、边缘周围预压在第一弹性密封圈上并抵顶第一壳体的第一压电振子、边缘周围预压在第二弹性密封圈上并抵顶第二壳体的第二压电振子;所述第一支座与第一弹性密封圈、第一压电振子围成的空间形成第一可变腔体,所述第二支座与第二弹性密封圈、第二压电振子围成的空间形成第二可变腔体;所述栗芯组件还包括:安装在第一支座上的入口阀和至少2个出口阀,安装在第二支座上的出口阀;外界介质通过入口阀进入第一可变腔体内,第一支座上的出口阀,至少一个用于将第一可变腔体内介质排出至第二可变腔体内,至少一个用于将第一可变腔体内介质排出栗外,所述第二可变腔体内介质通过安装在第二支座上的出口阀排出栗外。
[0005]经过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可变腔体内介质通过出口阀排出至第二可变腔体内的通道上还设有容纳腔及入口阀,所述第一可变腔体从出口阀排出的介质先流入至容纳腔内,然后通过入口阀进入第二可变腔体内。
[0006]经过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弹性密封圈为双层密封圈,该双层密封圈包裹在第一压电振子的边缘周围上,所述第一压电振子通过双层密封圈的一层预压在第一支座上,通过双层密封圈的另一层抵顶第一壳体。
[0007]经过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弹性密封圈为双层密封圈,该双层密封圈包裹在第二压电振子的边缘周围上,所述第二压电振子通过双层密封圈的一层预压在第二支座上,通过双层密封圈的另一层抵顶第二壳体。
[0008]经过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支座上设有向栗外延伸出的排出管,所述排出管用于将出口阀和出口阀排出的介质输送至栗外。
[0009]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双腔压电栗的技术方案可知,外界介质通过入口阀进入第一可变腔体内,第一支座上的出口阀,至少一个用于将第一可变腔体内介质排出至第二可变腔体内,至少一个用于将第一可变腔体内介质排出栗外,所述第二可变腔体内介质通过安装在第二支座上的出口阀排出栗外;在第一压电振子的驱动下,外界介质被吸入第一可变腔体内,并将第一可变腔体内的介质压出,其中一部分介质被排出到第二可变腔体中,另一部分介质被直接排出栗外,第一可变腔体和第二可变腔体通过出口阀连通,所以,第一可变腔体对外界介质的吸力除了第一压电振子提供的吸力外,还间接来自第二压电振子提供的吸力,相当于提供了双重动力,因此更多外界介质被吸入第一可变腔体中,介质也因此获得了更多能量,同时,排出到第二可变腔体中的介质除了第一压电振子提供的压力外,还来自第二压电振子提供的吸力,所以第一可变腔体内更多的介质排出到第二可变腔体内,再经过第二压电振子提供的压力,第二可变腔体内介质被排出到栗外,第一可变腔体内没有排出到第二可变腔体内的介质则通过第一支座上的其他出口阀排出栗外,这样的新型双腔压电栗不仅能提供更高的流量,还能提供几乎双倍的压力。
[0010]本实用新型提供另一种新型双腔压电栗,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一壳体固定配合并与之形成栗腔的第二壳体、以及位于栗腔内的栗芯组件,所述栗芯组件包括:第一支座、与第一支座相配合的第二支座、安装在第一支座上的第一弹性密封圈、安装在第二支座上的第二弹性密封圈、边缘周围预压在第一弹性密封圈上并抵顶第一壳体的第一压电振子、边缘周围预压在第二弹性密封圈上并抵顶第二壳体的第二压电振子;所述第一支座与第一弹性密封圈、第一压电振子围成的空间形成第一可变腔体,所述第二支座与第二弹性密封圈、第二压电振子围成的空间形成第二可变腔体;所述栗芯组件还包括安装在第一支座上的入口阀和出口阀,安装在第二支座上的入口阀和出口阀;所述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之间形成有容纳腔,外界介质通过入口阀进入第一可变腔体,第一可变腔体内介质通过出口阀排出至容纳腔中,容纳腔内介质通过入口阀进入第二可变腔体内,所述第二可变腔体内介质通过出口阀排出栗外。
[0011]进过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弹性密封圈为双层密封圈,该双层密封圈包裹在第一压电振子的边缘周围上,所述第一压电振子通过双层密封圈的一层预压在第一支座上,通过双层密封圈的另一层抵顶第一壳体。
[0012]经过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弹性密封圈为双层密封圈,该双层密封圈包裹在第二压电振子的边缘周围上,所述第二压电振子通过双层密封圈的一层预压在第二支座上,通过双层密封圈的另一层抵顶第二壳体。
[0013]经过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支座上设有向栗外延伸出的排出管,所述排出管用于将出口阀和出口阀排出的介质输送至栗外。
[0014]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双腔压电栗的技术方案可知,外界介质通过入口阀进入第一可变腔体,第一可变腔体内介质通过出口阀排出至容纳腔中,容纳腔内介质通过入口阀进入第二可变腔体内,所述第二可变腔体内介质通过出口阀排出栗外,在第一压电振子的驱动下,外界介质被吸入第一可变腔体内,并将第一可变腔体内的介质压出至容纳腔中,第二压电振子提供吸力将容纳腔中的介质吸入第二可变腔体中,然后第二压电振子提供压力将介质压出栗外,第一压电振子将介质压出至容纳腔中暂时得到保存,当第二压电振子提供吸力时,容纳腔内的介质才通过入口阀进入第二可变腔体内,这样设计,相当于提供了二级驱动力,同时,可防止第一压电振子和第二压电振子不同步进行相应的动力驱动(即第一压电振子提供压力的同时第二压电振子提供吸力,第一压电振子提供吸力的同时第二压电振子提供压力)时,导致流量和压力有损耗,介质最终由第二压电振子提供的压力排出栗外,这样设计可使排出栗外的介质压力最大化,至少能提供双倍的介质流出压力,同时流量也得到提高。
[00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组合栗,该组合栗至少由两个压电栗组成,所述压电栗至少有一个为由本实用新型方案中提供的新型双腔压电栗。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双腔压电栗,可以获得更大的流量和/或压力。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双腔压电栗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双腔压电栗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A-A剖视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双腔压电栗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A-A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00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双腔压电栗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B-B剖视图。
[0020]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双腔压电栗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A-A剖视图。
[0021]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双腔压电栗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A-A剖视图。
[0022]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双腔压电栗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4]如图1至图3所示的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的一种新型双腔压电栗包括:第一壳体1、与第一壳体I固定配合的第二壳体2、以及位于第一壳体I和第二壳体2之间的栗芯组件,所述栗芯组件包括:第一支座3、与第一支座3相配合的第二支座4、安装在第一支座3上的第一弹性密封圈6a、安装在第二支座4上的第二弹性密封圈6b、边缘周围预压在第一弹性密封圈6a上并抵顶第一壳体I的第一压电振子5a、边缘周围预压在第二弹性密封圈6b上并抵顶第二壳体2的第二压电振子5b ;所述第一支座3与第一弹性密封圈6a、第一压电振子5a围成的空间形成第一可变腔体8a,所述第二支座4与第二弹性密封圈6b、第二压电振子5b围成的空间形成第二可变腔体8b ;本实施例的第一弹性密封圈6a和第二弹性密封圈6b均为相同的双层密封圈,第一压电振子5a和第二压电振子5b均为相同的压电陶瓷片,双层密封圈包裹在压电陶瓷片的边缘周围,压电陶瓷片通过双层密封圈的一层预压在相应的支架(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上,通过另一层预压在相应的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所述栗芯组件还包括安装在第一支座3上的入口阀7a、出口阀7c及出口阀7d,安装在第二支座4上的出口阀7e ;本实施例的新型双腔压电栗是一种输送空气的气栗,即将外界空气经压缩后输送到目的地,外界空气通过新型双腔压电栗两个壳体之间的缝隙进入,其工作方式为:压电陶瓷片在通交流电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