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空壁管缠绕大口径排水塑料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73003阅读:5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中空壁管缠绕大口径排水塑料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水塑料管材的改进,具体地说是一种中空壁管缠绕大口径排水塑料管,适用于农田灌溉引水工程及市政建设工程给排水主管道。
背景技术
随着农田灌溉引入工程及市政建设给排水工程对管材需要的扩大,绿色大口径塑料管材已成了近几年管材市场的热点。目前大多用水泥材料制作,用水泥制作的缺点是粗大笨重、耗钢材多、施工难、不易运输。近几年来,也采用了大口径双壁波纹塑料管,以取代水泥管,其优点是比较轻,容易运输安装施工,连接可靠,不易渗漏,但也存在生产设备投资大、生产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等缺点,同时,由于这种波纹管因波纹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容易脆裂,降低了承载能力;以往我们也设计了采用中空壁塑料管缠绕法生产双壁中空塑料管,在相邻缠绕管壁之间为平面粘结或设有“V”型凹槽粘结,虽解决了设备投资大、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但还存在承载能力低、易产生渗漏、环刚度低的问题,故限制了应用范围,特别不适应于低压输水管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具有设备投资小、生产成本低的优点,而且还有缠绕管壁之间粘结牢固、不会产生渗漏、承载能力高、环刚度强等优点的中空壁管缠绕大口径排水塑料管。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中空壁管缠绕大口径排水塑料管,由矩形空心管按同一直径等螺距连续缠绕而成,首先生产断面为矩形的长条状管材,然后在缠绕成型机上进行缠绕,再在螺距缝隙内填设塑料胶条粘合层,使其粘结密封,其特征在于在矩形空心管的两侧面上设有燕尾形槽,缠绕成螺旋状后,同一个螺距缝隙内的燕尾形槽对扣,塑料胶条粘合层在对扣的燕尾形槽内形成一个双面蝶形楔,使之粘结固定更加牢固、更加密封。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如下措施实施所述的燕尾形槽的槽底宽为矩形空心管宽的1/3-1/2,槽深为矩形空心管壁厚的1/3-2/3,矩形空心管的管壁厚可根据管径大小和环刚度要求而定;所述的塑料胶条粘合层可在矩形空心管缠绕过程中热熔灌浇而成,管的外表面光滑;所述的矩形空心管的缠绕直径为160-2000mm,缠绕螺距为20-15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目前使用的大口径波纹管及缠绕塑料管相比,不仅具有重量轻、容易运输及施工安装、设备投资小、生产成本低等优点,而且还具有不易开裂、不易渗漏、拉伸强度和环刚度高、内压承载能力强等优点,可实现流体介质的低压输送,拓宽了应用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局剖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矩形空心管断面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2制作本实用新型。该中空壁管缠绕大口径排水塑料管,由矩形空心管1按同一直径等螺距连续缠绕而成,首先生产断面为矩形的长条状管材,然后在缠绕成型机上进行缠绕,在螺距缝隙内填设塑料胶条粘合层2,使其粘结密封,在矩形空心管1的两侧面上设有燕尾形槽3,缠绕成螺旋状后,同一个螺距缝隙内的燕尾形槽3对扣,塑料胶条粘合层2在对扣的燕尾形槽3内形成一个双面蝶形楔4,使之粘结固定更加牢固、更加密封。所述的燕尾形槽3的槽底宽为矩形空心管1宽的1/3-1/2,槽深为矩形空心管1壁厚的1/3-2/3,矩形空心管1的管壁厚可根据管径大小和环刚度要求而定;所述的塑料胶条粘合层2可在矩形空心管1缠绕过程中热熔灌浇而成,管的外表面光滑;所述的矩形空心管1的缠绕直径为160-2000mm,缠绕螺距为20-150mm。
权利要求1.一种中空壁管缠绕大口径排水塑料管,由矩形空心管(1)按同一直径等螺距连续缠绕而成,在螺距缝隙内填设塑料胶条粘合层(2),其特征在于在矩形空心管(1)的两侧面上设有燕尾形槽(3),同一个螺距缝隙内的燕尾形槽(3)对扣,塑料胶条粘合层(2)在对扣的燕尾形槽(3)内形成一个双面蝶形楔(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空壁管缠绕大口径排水塑料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燕尾形槽(3)的槽底宽为矩形空心管(1)宽的1/3-1/2,槽深为矩形空心管(1)壁厚的1/3-2/3;所述的矩形空心管(1)的缠绕直径为160-2000mm,缠绕螺距为20-15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空壁管缠绕大口径排水塑料管,由矩形空心管1按同一直径等螺距连续缠绕而成,在螺距缝隙内填设塑料胶条粘合层2,在矩形空心管1的两侧面上设有燕尾形槽3,同一个螺距缝隙内的燕尾形槽3对扣,塑料胶条粘合层2在对扣的燕尾形槽3内形成一个双面蝶形楔4。该中空壁管缠绕大口径排水塑料管,不仅具有重量轻、容易运输及施工安装、设备投资小、生产成本低等优点,而且还具有不易开裂、不易渗漏、拉伸强度和环刚度高、内压承载能力强等优点,可实现流体介质的低压输送,拓宽了应用范围。
文档编号F16L9/16GK2713270SQ20042005220
公开日2005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9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9日
发明者陈庆敏, 朱应凯 申请人:朱应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