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螺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54608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传动螺母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膨胀阀或类似阀中的传动螺母结构。
背景技术
电子膨胀阀由阀体I和线圈II组成,如图1所示,给线圈通断续的脉冲电流,在线圈内的齿极上产生交替变化的磁极,从而驱动阀体I内的永久磁体转子6’转动,通过丝杆5’的外螺纹与压装在阀座3’上的传动螺母4’的内螺纹配合,转换成阀针7’的上下移动,控制阀口开度,从而实现从接管1’到接管2’(或从接管2’到接管1’)的流量的精确控制。其中,传动螺母4’的内螺纹与丝杆5’的外螺纹质量要求非常高,其质量状况直接影响电子膨胀阀的动作性能与寿命。
在现有的大多数电子膨胀阀或类似阀中,传动螺母呈圆柱形(如图2所示),其以压装或铆接的方式与阀座固定在一起,螺母外壁与阀座完全接触,传动螺母4’的材料相对丝杆来说较软,一般为铜,较易变形,由于螺母被固定后的可靠性与防止螺纹8’收缩变形是一对矛盾,被压装、铆接固定后会收缩变形,影响了螺纹的精度,导致阀体动作性能不稳定,时动时不动,生产一致性差。此外,在现有的某些电子膨胀阀或类似阀中,传动螺母与磁性转子完全注塑在一起,螺母也呈圆柱形,螺母外壁与磁性转子完全接触,同样存在着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既能提高螺母被固定后的可靠性,又能有效减少螺纹变形的传动螺母结构,以保证阀体动作性能的稳定性。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传动螺母结构,包括螺母本体和位于其下段内壁上的螺纹,其特征在于螺母本体下段的外壁上开有凹槽。本实用新型改变了原有螺母下段的形状,当传动螺母以压装或铆接的方式与阀座固定在一起时(或以注塑方式与磁性转子固接在一起),凹槽减少螺母下段与阀座或磁性转子间的变形性接触(两者间没有完全接触),基本不影响位于螺母下段内壁上的螺纹的形状与尺寸精度,保证了阀体动作性能的稳定性。
所述的传动螺母结构,凹槽的下端开口,其长度大于等于螺纹的长度,使整段螺纹的形状与尺寸精度都不受影响。
所述的传动螺母结构,凹槽呈环形。当传动螺母以压装或铆接的方式与阀座固定在一起时(或以注塑方式与磁性转子固接在一起),环形凹槽使螺母下段与阀座或磁性转子间的不发生变形性接触(两者间没有接触),完全不影响位于螺母下段内壁上的螺纹的形状与尺寸精度,有效保证了阀体动作性能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既提高了螺母被固定后的可靠性,又防止了螺纹的变形,完全不影响螺纹的形状与尺寸精度,有效保证了阀体动作性能的稳定性。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现有电子膨胀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传动螺母与阀座固定在一起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与阀座固接)。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与磁性转子固接)。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3所示的传动螺母结构,螺母本体1与阀座4采用过盈配合,螺母本体1的下段内壁开有螺纹2,螺纹2可与丝杆配合,螺母本体1下段的外壁上形成一环形凹槽3,该环形凹槽3的下端开口,其长度L2大于螺纹2的长度L1。环形凹槽3使螺母本体1的下段与阀座4不发生变形性接触,两者间没有接触,完全不影响螺纹2的形状与尺寸精度,有效保证了阀体动作性能的稳定性。
在此特别指出,螺母本体也可采用铆接的方式固定在阀座上。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螺母本体1下段的外壁上形成多个呈间隔分布的轴向凹槽,其下端开口。
实施例3如图4所示的传动螺母结构,螺母本体1与磁性转子5直接注塑固接在一起,螺母本体1下段内壁开有螺纹2,该螺纹2可与丝杆配合,螺母本体1下段的外壁处开有一环形凹槽3,该环形凹槽3的下端开口,其长度L2大于螺纹2的长度L1。
实施例4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螺母本体1下段的外壁上形成多个呈间隔分布的轴向凹槽,其下端开口。
权利要求1.传动螺母结构,包括螺母本体(1)和位于其下段内壁上的螺纹(2),其特征在于螺母本体(1)下段的外壁上开有凹槽(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螺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3)的下端开口,其长度大于等于螺纹(2)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动螺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槽(3)呈环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膨胀阀或类似阀中的传动螺母结构。现有的传动螺母被压装、铆接或注塑固定后会收缩变形,影响了螺纹的精度,导致阀体动作性能不稳定,时动时不动,生产一致性差。本实用新型包括螺母本体和位于其下段内壁上的螺纹,其特征在于螺母本体下段的外壁上开有凹槽。本实用新型既提高了螺母被固定后的可靠性,又防止了螺纹的变形,完全不影响螺纹的形状与尺寸精度,有效保证了阀体动作性能的稳定性。
文档编号F16K31/44GK2791416SQ20052010133
公开日2006年6月28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30日
发明者张胜昌, 吕铭 申请人: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