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轴承用衬套轴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58529阅读:7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滑动轴承用衬套轴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滑动轴承,尤其涉及一种结构新颖的滑动衬套轴承用衬套轴承, 从而既防止在形成滑动轴承的衬套轴承内周围面形成的与槽之间边界部位和各槽之间交叉点上的锐利棱角而对形成滑动轴承的轴造成损伤,又使接触压力保持在适当范围。
背景技术
滑动轴承一般用于工业机械或建设机械的轴旋转部,其结构系含有轴和衬套轴承。
前述的滑动轴承因其使用场所的特殊性,应具备较强的耐磨损性和耐蚀性,以便在沙粒或微小矿物质的混合物容易流入以及有河水或海水等恶劣条件下不受使用限制。
所述衬套轴承主要采用可经热处理提高内、外径硬度的碳钢材料,耐磨损性和耐蚀性较强,即使从所述轴和所述衬套轴承之间流入有害物质,也不易受损。
附图1和图2表示传统的普通衬套轴承,从中可以看出,普通衬套轴承(10)内周围面凹进形成油流动槽(20),便于油流入所述油流动槽00)内部,从而防止与所述轴(图示省略)接触所造成的磨损。
如注册实用新型公报第20-0153468号、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06-0035557号、 注册专利公报第100583658号、公开专利公报第10-1993-13508号、注册专利公报第 10-0814476号等公示,以往都是通过对所述油流动槽结构进行改变的方法,达到了加强各种润滑性和耐久性的目的。
但如上所述,传统的衬套轴承(10)上形成的油流动槽00)是在与所述衬套轴承 (10)内表面的边界部位产生锐利棱角(edge),同时各油流动槽00)之间的交叉部位也形成锐利棱角而存在对所述相面对物即轴的外表面造成损伤的问题。
所述的传统衬套轴承(10)使用的油流动槽00)仅用于加强油流动顺畅,对衬套轴承(10)和轴之间的产生负载尤其是接触压力,基本起不到作用,由此接触压力脆弱,进而弓I发动作不稳定、寿命减少的问题。发明内容
技术课题
本发明为解决前述的传统技术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提供一种滑动轴承用衬套轴承,其目的是防止油流动槽和主体内周围面之间边界部位形成的棱角,对相对应物造成损伤,同时优化所述油流动槽的整体形状,既保证异物排出顺畅,又防止接触压力脆弱,并最大限度地避免因装配公差造成的变形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具有新型油流动槽结构的滑动轴承用衬套轴承。
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滑动轴承用衬套轴承系含有两端贯通内部是空的圆筒形主体部; 在所述主体部的内周围面凹进形成便于油流动的油流动槽;以及在所述油流动槽和所述主体部的内周围面相接触的边界部位,为防止因相互之间边界产生锐利棱角而形成圆形的圆形部。
所述油流动槽包含所述主体部内面一端到另一端按顺时针方向形成正向螺旋的正向螺旋槽,以及从所述主体内部的一端至另一端按逆时针方向形成逆向螺旋的逆向螺旋槽,其特征就是在所述正向螺旋槽和逆向螺旋槽之间交叉部位也形成所述圆形部。
除所述油流动槽和圆形部形成的部位之外的其余部位截面面积,占所述主体部内周围面总截面面积的50 85%。
与此同时,所述圆形部的幅度达到所述油流动槽形成的幅度的5 15%。
所述油流动槽比所述主体部的厚度更凹进2 15%。
有益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衬套轴承在相处于反方向的螺旋槽之间交叉点或者油流动槽以及主体部内周围面之间边界部位形成圆形部,避免形成锐利棱角,从而防止所述棱角对相对应物造成的损伤。
与此同时,本发明的衬套轴承是除形成油流动槽和圆形部位的其余部位截面面积,占主体部内周围面总截面面积的50 85%而为衬套轴承所受负载,保持适当的接触压力。
本发明的衬套轴承是油流动槽的深度达主体部厚度的2 15%而油和异物的流动顺畅之外,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热处理作业或装配时装配公差引起的不可避免的变形问题,从而预防局部磨损和损伤相对应物的问题。


图1是表示普通滑动轴承用衬套轴承的腰部截断斜视图2是显示传统的普通滑动轴承用衬套轴承内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滑动轴承用衬套轴承的腰部截断斜视图4是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滑动轴承用衬套轴承内部结构的截面图5是说明本发明有益实施例的滑动轴承用衬套轴承的斜视图6是说明本发明理想实施例的滑动轴承用衬套轴承内部结构的截面图7是对图6 “A”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参照图3或者图7,对本发明滑动轴承用衬套轴承的理想实施例详细进行说明。
附图3或图6显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滑动轴承用衬套轴承外观结构和内部结构图示。
如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滑动轴承用衬套轴承结构大体上包含主体部(100)和油流动槽(200)。
下面按结构类别详细进行说明。
首先,所述主体部(100)是形成衬套轴承主体的部位,呈两端贯通、内部是空的圆筒形状。
所述主体部(100)内部有构成滑动轴承的轴(无图示)贯通结合而成。
所述油流动槽(200)是从结构上为引导流入所述主体部(100)内周围面的油流动,同时引导异物流出,随所述主体部(100)的内周围面凹进形成。
如上所述,油流动槽(200)可形成多种结构。
例如,如附图3和图4所示,可以由“X ”形和“〇”形组合形成,或者可以形成格子状(无图示),如附图5和图6,也可以形成螺旋状。
尤其在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中,所述油流动槽(200)形成螺旋状,但呈正向螺旋和道向螺旋相互共存的形态。
就是说,如图5和图6所示,其实施例中所述油流动槽(200)其结构上包含正向螺旋槽Ο ο)和逆向螺旋槽020)。
这些结构便于油沿着轴旋转方向顺利流动,更加便于异物排出,从而油的流动不管轴的旋转方向,始终保持顺畅而使异物更加顺利地排出。
所述正向螺旋槽O10)部位是形成滑动轴承的轴正向旋转时,可以引导油沿该方向顺利流动,进而使异物沿该方向顺利排出,是在所述主体(100)内周围面呈正向螺旋的同时形成。
与此同时,所述逆向螺旋槽(220)部位是在形成滑动轴承的轴逆向旋转时,引导油顺利流向该方向的同时,引导异物沿该方向顺利排出。在所述主体部(100)内周围面呈逆向螺旋的同时形成。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附图7所示,所述油流动槽(200)比所述主体部(100) 形成的厚度相比,其深度(D)相对凹进2 15%程度。
这种结构便于异物顺利排出,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因装配公差所致的衬套轴承局部部位出现变形的现象。
就是,所述油流动槽Q00)的凹进深度(D)还不到所述主体部(100)形成的厚度 (T)的2%,则油流动不畅的同时,各种异物排出也不畅而容易损伤到轴。若所述油流动槽 (200)的凹进深度(D)达到所述主体部(100)形成的厚度(T) 15%以上,则容易导致在装配时局部变形,以及热处理工艺中出现的高温下变形的问题。
当然,所述油流动槽O00)的凹进深度(D)的最佳范围随衬套轴承口径不同而不同。例如,普通衬套轴承中相对属于小口径的衬套轴承而言,所述油流动槽(200)的凹进深度(D)在2 8%之间,相对属于大口径的衬套轴承是所述油流动槽O00)的凹进深度(D) 在5 15%之间会更加理想。
所述圆形部(300)是将所述油流动槽(200)形成而产生的主体部Q00)内周围面和边界部位的角度,尽量调得最大,由此避免所述边界部位的角度变窄而形成锐利棱角。
就是,所述油流动槽(200)在主体部(100)的内周围面形成时,所述油流动槽 (200)和所述主体部(100)的内周围面之间边界部位会产生锐利的棱角部位,由此产生的棱角部位会使衬套轴承的相对应物即轴的周围面,产生细小的刮伤而使轴受到损伤。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油流动槽(200)和所述主体部(100)的内周围面之间边界部位,再形成一个圆形部(200),使边界部的角度尽量变大,由此防止所述边界部位产生锐利的棱角。
当然,所述的油流动槽(200)和主体部(100)的内周围面之间边界部位可以利用修整的方法,使所述边界部位的角度尽量变大,但所述修整部位边界会还是比较锐利。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边界部位形成圆形部O00),使边界部位更加圆润而避免了锐利部位的产生。
所述圆形部(300)形成的边界部位角度,为避免锐利部位的产生,尽量越大越好, 但所述圆形部(300)的曲率半径变得太大,则所述主体部(100)的内周围面和轴之间接触面积减少而导致接触压力变大的问题,并进一步造成动作不良和轴受损伤的问题。
因此油流动槽(200)和所述圆形部(300)形成的油流动面积,应考虑到所述接触压力。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除前述的油流动槽(200)和所述圆形部(300)形成的部位之外的其余部位的截面面积,占所述主体部(100)内周围面形成总截面面积的50 85%。
这种结构的缺陷就在于,除所述油流动槽(200)和圆形部(100)等属于油流动部位的其余部位的截面面积,在所述主体部(100)内周围面总截面面积中所占比率小于 50%,则表示油路过大,容易导致建设设备无法承受工作中产生的冲击载荷和静载荷而损伤衬套轴承的问题,相反除所述油流动槽(200)和圆形部(100)等属于油流动部位的其余部位的截面面积,在所述主体部(100)内周围面总截面面中所占比率大于85%,则因油量不足而造成动作不顺畅的问题。
当然,所述用于油流动的油流动槽(200)和圆形部(100)形成的截面面积是,随衬套轴承的口径,其最佳范围也会出现变化。例如,普通衬套轴承中,相对属于小口径的衬套轴承的除油流动槽(200)和圆形部(100)形成的油流动截面面积之外的其余截面面积,在所述主体部(100)内周围面截面面积所占比率在50 70%之间为宜,相对属于大口径的衬套轴承是,除油流动槽(200)和圆形部(100)形成的油流动截面面积之外的其余面积,在所述主体部(100)内周围面截面面积中所占比率在65 80%之间为宜。
尤其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圆形部(300)的幅度(Wl)是所述油流动槽(200) 形成幅度(W2)的5 15%。
利用这种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产生锐利棱角,也可以保持合理的接触压力, 以承受冲击荷载和静荷载。
如果所述圆形部(300)的幅度(Wl)不到所述油流动槽(200)幅度(W2)的5%,仍会留下锐利的棱角部位而损伤相对应物(轴),所述圆形部(300)的幅度(Wl)超过所述油流动槽(200)幅度(W2)的15%,则建设设备难以为承受作业中产生的冲击荷载和静荷载而保持合理的接触压力,因此形成前述范围的幅度是最理想的状态。
与此同时,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圆形部(300)是在前述的流动槽(200)和主体部 (100)内周围面之间的边界部位形成的同时,在形成所述油流动槽(200)的各螺旋槽(210、 220)之间的交叉点上也可以形成。
就是正向螺旋槽O10)和逆向螺旋槽(200)之间的交叉点形成锐利的棱角部位, 则因此交叉点角度变锐利而导致沿各螺旋槽(210、220)流动排出的异物容易被夹住,因此在所述各槽(210、220)之间交叉点上的各棱角部位,也应形成圆形部(300),以避免相应部位形成锐利棱角而进一步损伤轴的表面,同时使异物排出更加顺畅。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衬套轴承是在相反方向的各螺旋槽(210、220)之间的交叉点或者油流动槽(200)和主体部(100)内周围面之间边界部位上形成圆形部(300),由此避免产生锐利棱角而损伤相对应物。
与此同时,本发明的衬套轴承是除油流动槽(200)和圆形部(300)截面面积之外的其余截面面积占主体部(100)内周围面总截面面积的50 85%,使衬套轴承保持合理的接触压力,并进一步承受所受到的荷载。
本发明衬套轴承是油流动槽(200)的深度达到主体部(100)厚度⑴的2 15% 之间,使油和异物流动顺畅之外,最大限度地避免进行热处理作业或者装配时装配公差引起的变形问题而进一步防止局部磨损和相对应受损伤的现象。
符号说明
100.主体部200.油流动槽
210.正向螺旋槽220.逆向螺旋
300.圆形部。
权利要求
1.一种滑动轴承用衬套轴承,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端贯通内部是空的圆筒形主体部; 在所述主体部的内周围面凹进形成且便于油流动的油流动槽;以及在所述油流动槽和所述主体部内周围面接触的边界部位,为防止相互边界形成锐利棱角而形成圆形的圆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轴承用衬套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流动槽包括所述主体部内部从一端到另一端,按顺时针方向形成正向螺旋的正向螺旋槽;以及所述主体部内部从一端到另一端,按逆时针方向形成逆向螺旋的逆向螺旋槽,而且所述正向螺旋槽和逆向螺旋槽之间交叉部位也形成所述圆形部。
3.根据权利要求1和要求2所述的滑动轴承用衬套轴承,其特征在于,除所述油流动槽和圆形部形成的部位之外的其余部位截面面积,在所述主体部内周围面形成的总截面面积中所占比率在50 85%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动轴承用衬套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部形成的幅度达到所述油流动槽形成的幅度的5 15%。
5.根据权利要求1或要求2所述的滑动轴承用衬套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流动槽凹进深度达到所述主体部厚度的2 15%。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滑动轴承用衬套轴承,尤其涉及一种防止油流动槽和主体部内周围面之间边界部位形成棱角而损伤相对应物,并优化所述油流动槽整体形状而保证异物顺利排出和防止接触压力脆弱,同时尽量避免因装配公差造成的变形现象的具有新型油流动槽结构的滑动轴承用衬套轴承。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滑动轴承用衬套轴承,其结构包含两端贯通内部是空的圆筒形主体;在所述主体部内周围面凹进形成便于油流动的油流动槽;以及在所述油流动槽和所述主体部的内周围面之间接触的边界部位,为避免相互边界形成锐利棱角而形成圆形的圆形部。
文档编号F16C33/10GK102537055SQ20111040197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6日
发明者郑寅辅 申请人:郑寅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