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行星齿轮变速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53992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双行星齿轮变速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双行星齿轮变速系统,涉及机械变速【技术领域】,行星齿轮外壳体的圆周沿内侧设置有齿圈A,动力轴的内端连接行星齿轮支架,行星齿轮支架外沿分出三个与动力轴平行的支叉,每个支叉上依次连接大行星齿轮及小行星齿轮;所述的齿圈A环抱并啮合三个大行星齿轮,三个大行星齿轮内侧环抱并啮合小太阳轮,三个小行星齿轮内侧环抱并啮合大太阳轮,小太阳轮与大太阳轮共同设置于输出轴上,输出轴通过轴承固定于电动机外壳体上,电动机外壳体的圆周沿内侧设置齿圈B,齿圈B环抱并啮合三个小行星齿轮。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实现了双挡自动变速,传动效率高,设备寿命长。
【专利说明】双行星齿轮变速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机械变速【技术领域】,进一步是行星齿轮变速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一般的变速装置,采用平行轴多齿轮传输设计,其优点是,可实现自动变速,但其在齿轮啮合的过程中,易造成的轴平移外推,形成轴的扭转现象,因而造成能量损失,影响了传动效率。同时,设备易损坏。
[0003]与此同时,在变速装置中,行星齿轮变速系统多是单行星齿轮减速,其优点是:一齿轮置于三个行星齿轮中心,为三个行星齿轮所衔接;由于三个行星齿轮为对称分布,且行星齿轮外为齿圈,因此可避免一般平行轴减速器造成的轴平移扭转现象,从而可避免能量损失,提高传动效率。但其缺点是无法实现自动变速。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行星齿轮变速系统,它可以克服以上缺点,发挥两者的优点,从而实现高效变速。且设备寿命长,耐用。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
1、双行星齿轮变速系统,包括动力轴、输出轴、行星齿轮、齿圈,动力轴的外端连接动力,动力轴穿越行星齿轮外壳体的圆心,并通过轴承连接行星齿轮外壳体,行星齿轮外壳体的圆周沿内侧设置有齿,形成齿圈A,其特征在于:动力轴的内端连接行星齿轮支架,行星齿轮支架外沿分出三个与动力轴平行的支叉,每个支叉上通过轴承依次连接大行星齿轮及小行星齿轮;所述的齿圈A环抱并啮合三个大行星齿轮,三个大行星齿轮内侧环抱并啮合小太阳轮,三个小行星齿轮内侧环抱并啮合大太阳轮,小太阳轮与大太阳轮共同设置于输出轴上,输出轴通过轴承固定于电动机外壳体上,电动机外壳体的圆周沿内侧设置有齿,形成齿圈B,齿圈B环抱并啮合三个小行星齿轮。
[0006]本发明的目的是可通过以下方案进一步实现:
所述三个大行星齿轮与三个小行星齿轮围绕动力轴对称分布。
[0007]所述行星齿轮外壳体与电动机外壳体相互连接固定。
[0008]所述大太阳轮为离心离合轮,小太阳轮为棘轮,离心离合轮与棘轮的设置为:以一限速值为界,当转速低于此限速值时,动力轴带动三个大行星齿轮转动,三个大行星齿轮啮合小太阳轮,从而带动输出轴的转动,此时,大太阳轮处于空转状态;当转速高于此限速值时,动力轴带动三个小行星齿轮转动,三个小行星齿轮啮合大太阳轮,从而带动输出轴的转动,此时,小太阳轮处于空转状态。
[0009]所述行星齿轮外壳体、电动机外壳体的外径制作成一样,相应地调整支叉,使得小行星齿轮的轴比大行星齿轮的轴靠外。
[001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与单行星齿轮一样高效,小太阳轮(棘轮)置于三个大行星齿轮中心,为三个大行星齿轮所衔接;大太阳轮(离心离合轮)置于三个小行星齿轮中心,为三个小行星齿轮所衔接,形成两挡变速器;由于三个大小行星齿轮均为对称分布,且行星齿轮外为齿圈,因此可避免一般平行轴减速器造成的轴平移扭转现象,从而可避免能量损失,提高传动效率。2、实现了双挡自动变速。3、结构紧凑,体积小。4、设备寿命长,耐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大行星齿轮结构示意图。
[0012]图中:1为动力轴,2为行星齿轮外壳体,2 — 1为齿圈,3为行星齿轮支架,3 — I为支叉,4为电动机外壳体,4 -1为齿圈,5为电动机,6为电动机轴,7为小行星齿轮,8为大行星齿轮,9为大太阳轮(离心离合轮),10为小太阳轮(棘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并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4]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动力轴I穿越行星齿轮外壳体2的圆心,并通过轴承连接行星齿轮外壳体2,行星齿轮外壳体2呈圆盘状,侧视为“]”形(参见图1),行星齿轮外壳体2的圆周沿内侧设置有齿,形成齿圈2 — 1,齿圈2 — I环抱三个大行星齿轮8,并同时与三个大行星齿轮8上的齿啮合;动力轴I的内端连接行星齿轮支架3,行星齿轮支架3外沿分出三个与动力输出轴I平行的支叉3 - 1,每个支叉3 -1上通过轴承依次连接大行星齿轮8及小行星齿轮7,三个大行星齿轮8与三个小行星齿轮7围绕动力轴I对称分布。电动机5外设置有电动机外壳体4,电动机外壳体4呈圆盘状,侧视为“[”形(参见图1),电动机外壳体4的圆周沿内侧设置有齿,形成齿圈4 一 1,齿圈4 一 I环抱三个小行星齿轮7,并同时与三个小行星齿轮7上的齿啮合;电动机轴6穿越电动机外壳体4圆心,并通过轴承活动固定于电动机外壳体4上,电动机轴6设置有大太阳轮(离心离合轮)9及小太阳轮(棘轮)10,其中,小太阳轮(棘轮)10置于三个大行星齿轮8中心,为三个大行星齿轮8所衔接;大太阳轮(离心离合轮)9置于三个小行星齿轮7中心,为三个小行星齿轮7所衔接。
[0015]行星齿轮外壳体2可以与电动机外壳体4相互连接固定,也可以是单独固定。
[0016]当转速较低时(I档),动力轴I带动三个大行星齿轮8转动,三个大行星齿轮8啮合小太阳轮(棘轮)10,从而带动电动机轴6的转动。此时,大太阳轮(离心离合轮)9处于空转状态。
[0017]当转速较高时(2档),动力轴I带动三个小行星齿轮7转动,三个小行星齿轮7啮合大太阳轮(离心离合轮)9,此时,由于速度达到一定的值,产生的离心力使得离心离合器产生作用,大太阳轮9不再空转,从而带动电动机轴6的转动。此时,小太阳轮(棘轮)10处于空转状态。
[0018]由于三个大小行星齿轮均为对称分布,且行星齿轮外为齿圈,因此可避免一般平行轴减速器造成的轴平移扭转现象,从而可避免能量损失,提高传动效率。
[0019]实施例2:
如图1所示,行星齿轮外壳体2、电动机外壳体4的外径制作成一样,相应地调整支叉3 -1,使得小行星齿轮7的轴比大行星齿轮8的轴靠外。这样做的效果在于外观整齐协调。[002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双行星齿轮变速系统,包括动力轴、输出轴、行星齿轮、齿圈,动力轴的外端连接动力,动力轴穿越行星齿轮外壳体的圆心,并通过轴承连接行星齿轮外壳体,行星齿轮外壳体的圆周沿内侧设置有齿,形成齿圈A,其特征在于:动力轴的内端连接行星齿轮支架,行星齿轮支架外沿分出三个与动力轴平行的支叉,每个支叉上通过轴承依次连接大行星齿轮及小行星齿轮;所述的齿圈A环抱并啮合三个大行星齿轮,三个大行星齿轮内侧环抱并啮合小太阳轮,三个小行星齿轮内侧环抱并啮合大太阳轮,小太阳轮与大太阳轮共同设置于输出轴上,输出轴通过轴承固定于电动机外壳体上,电动机外壳体的圆周沿内侧设置有齿,形成齿圈B,齿圈B环抱并啮合三个小行星齿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行星齿轮变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个大行星齿轮与三个小行星齿轮围绕动力轴对称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行星齿轮变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齿轮外壳体与电动机外壳体相互连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行星齿轮变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太阳轮为离心离合轮,小太阳轮为棘轮,离心离合轮与棘轮的设置为:以一限速值为界,当转速低于此限速值时,动力轴带动三个大行星齿轮转动,三个大行星齿轮啮合小太阳轮,从而带动输出轴的转动,此时,大太阳轮处于空转状态;当转速高于此限速值时,动力轴带动三个小行星齿轮转动,三个小行星齿轮啮合大太阳轮,从而带动输出轴的转动,此时,小太阳轮处于空转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行星齿轮变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齿轮外壳体、电动机外壳体的外径制作成一样,相应地调整支叉,使得小行星齿轮的轴比大行星齿轮的轴靠外。
【文档编号】F16H3/70GK103671769SQ201210322996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4日
【发明者】马中原 申请人:马中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