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轴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95793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含油轴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含油轴承。
背景技术
以往为达到延长马达寿命的目的,普遍对含油轴承含油量的高低加以选取,而含油量偏高的含油轴承类型,轴承体积相对会来得更大,虽对延长马达寿命有一定的帮助,但大体积轴承可能对原先马达中即定的小装配空间有所不适用,即便可以采用大体积轴承,其造价往往相对较高,根本性的问题在于即便选用含油量较高的含油轴承类型,其含油量也毕竟有限,实质上仍未对延长马达寿命的问题有根本性地解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含油轴承,其可以获得储油量增强、保油时间更长的特点。本实用新型的含油轴承,其特点是,具有在至少ー个端部有储藏油用的凹部,在该端部的端面上且凹部的端ロ的周围有ー圈筒状的铆合部,铆合部有缝隙以使铆合部能折弯形成覆盖该凹部的端ロ的盖部。所述的含油轴承,其进ー步的特点是,所述凹部储油孔。所述的含油轴承,其进ー步的特点是,所述凹部中置入浸含有油的海棉条。所述的含油轴承,其进ー步的特点是,在两端侧都开均设有至少ー个所述凹部,一端侧的凹部中直接加入有油,在另一端侧的凹部中加有海棉条。所述的含油轴承,其进ー步的特点是,在所述端部沿周向均布有多个所述凹部。所述的含油轴承,其进ー步的特点是,所述缝隙沿所述铆合部的轴向延伸。所述凹部的周围进行铆合形成的铆合部。由于所述盖部为凹部的周围进行铆合形成的铆合部,在増加整体构造美观的同时,合理利用轴承端侧部本身构造,有效节约了盖部所占取的空间,从而使马达保持小型化的特点,凹部的周围的端面的铆合部比其他部位要高出,在储油容量方面不变的前提下,采取同样的铆合方式进行防漏油时,其铆合部的形成过程相对于其他实施方式要来得更为简便和易操作。在铆合部上形成缝隙,使得铆合过程更为简便和容易操作,因此减少了铆合时间,从而节省了成本。

图I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含油轴承与马达之间的立体装配示意图。图2为含油轴承的立体示意图,其中(a)是为在含油轴承单侧面上开设单个储油孔的立体示意图(孔不贯通);(b)为在含油轴承单侧面上开设多个储油孔的立体示意图(孔不贯通);(C)为在含油轴承双侧面上开设单个储油孔的立体示意图(孔不贯通);(d)为在含油轴承双侧面上开设多个储油孔的立体示意图(孔不贯通);[0017](e)为在含油轴承双侧面上开设单个储油孔的立体示意图(孔有贯通);(f)为在含油轴承双侧面上开设多个储油孔的立体示意图(孔有贯通)。图3为用于增强轴承保油效果的油循环垫片和油承接壁在马达中的剖面构造示意图。图4为用于油循环效果的设有各种沟槽的油循环垫片正面和立体构造图,其中
(a)、(C)、(e)为正面图,(b)、(d)、(f)为立体构造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浸油海绵条、含油轴承及马达机壳之间的装配前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浸油海绵条、含油轴承及马达机壳之间的装配后的立体不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含油轴承的四个视图,其中(a)是含油轴承的分解视图,(b)是没有封油盖帽的立体视图,(C)是含油轴承的透视图,(d)是含油轴承的剖面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含油轴承的三个视图,其中(a)是含油轴承的分解视图,(b)是含油轴承的透视图,(c)是含油轴承的剖面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含油轴承的三个视图,其中(a)是含油轴承的分解视图,(b)是含油轴承的透视图,(c)是含油轴承的剖面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含油轴承的三个视图,其中(a)是含油轴承的分解视图,(b)是含油轴承的透视图,(c)是含油轴承的剖面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含油轴承的三个视图,其中(a)是含油轴承的分解视图,(b)是含油轴承的透视图,(c)是含油轴承的剖面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含油轴承的三个视图,其中(a)是含油轴承没有铆接小盖帽的立体图,(b)是含油轴承的透视图,(C)是含油轴承的剖面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的含油轴承的三个视图,其中(a)是含油轴承没有铆接小盖帽的立体图,(b)是含油轴承的透视图,(C)是含油轴承的剖面图。图14A和图14B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例的含油轴承的示意图,其中图14A是铆合部在铆合前的示意图,图14B是铆合部在铆合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參考图I和图2,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马达I使用I个含油轴承2的轴承构造,在一端侧或双侧开设储油孔20a、或20b,储油孔20a、或20b的数量分别可以是单个(如图2(a)所示),也可以是多个(如图2(b)所示)。储油孔20a、或20b的大小及深度可根据实际需要、结合轴承本身大小及精度要求等多方面内容作相应变化和具体调整。含油轴承2的储油孔可以有如下的种种构造变化如图2(a)所示,含油轴承2单侧设置单孔20a(孔不贯通);如图2(b)所示,含油轴承2单侧设置多孔20a(孔不贯通);如图2(c)所示,含油轴承2双侧各设置单孔20a(孔不贯通);如图2(d)所示,含油轴承2双侧各设置多孔20a(孔不贯通);如图2 (e)所示,含油轴承2双侧各设置单孔20b (孔有贯通);[0037]如图2(f)所示,含油轴承2双侧各设置多孔20b (孔有贯通)。如图3所示,图3是以图2(d)的构造为例进行说明,其实含油轴承2可以具有前述任ー构造的储油孔,首先,在储油孔20a中加入油进行储油,转轴25贯穿轴承插入孔21,储油孔20的开孔部位相对于轴承最外端部略微缩进。马达转轴25上固定有对油起循环作用的循环垫片22,轴承端面有承接吸附住油作用的油承接壁24。利用油循环垫片22和油承接壁24的作用,马达转动时,通过转轴25传递至油循环垫片22表面上的油会在离心カ的作用下散飞至端面处的油承接壁24上,承接壁24上的油又会被轴承2的表面逐渐渗透吸收。在此构造基础上,又由于在轴承端面开设有储油孔20a,所以从油循环垫片22飞散出的油最終又将渗透回归至轴承端部的储油孔20a中。这样,油就会在轴承部之间不断循环流转,这种循环流转的油循环系统很好地确保了油的长期不会被散失。马达转动时,通过转轴25传递至油循环垫片22表面上的油虽会在离心カ的作用下散飞至端面处的油承接壁24上,承接壁24上的油又会被轴承表面逐渐渗透吸收。由干,一般情况下油循环垫片22是平面型的,当转轴25传递至油循环垫片22表面上时,可能仍会有极少量的油从垫片22的外端两侧泄漏出去。所以,为进ー步杜绝油的这种从两端处泄·露的可能和保证油的循环效果,在这里也可以把循环垫片22的下表面做成带有ー个或多个细小的沟槽220a,220b,220c。沟槽的数量可以有种种的变化以外,沟槽的形状和位置也可以有各种变化。如4(a)、(b)所示,可以是圆形220a,如4(c)、(d)、(e)、(f)所示也可以是直条形220b,220c,并且多个直条形的沟槽可以在下表面上呈径向布置,或者成螺旋形布置。而这种带有ー个或多个细小的沟槽的垫片通过冲压成型很容易得到,所以在价格方面一般没有太大变化,然而,马达的油循环效果和马达的长寿命会进ー步得以保证。另外,回到图3,油承接壁24具有上述承接吸附住油的功能,储油孔20a的进油孔端部在进油后,利用小盖帽23对储油孔20a的端ロ部进行遮封。在密闭环境下,防止了储油孔20a中的油向两端ロ处会发生泄露或被蒸发的可能。这样,从储油孔20a处流出的油尽可能会回流至转轴25上,而不会流至其它外围部件上,阻断了油的外泄,保证了内部储存油的有效发挥和利用,最大程度地防止了油量的损耗,同时也极大程度地切断了油的外泄对其它部件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另ー方面,由于轴承2的一端侧在同其它部件完成装配后自然形成有密闭空间,所以只需要在另一端侧加盖小帽23即可。由于,油本身所具有吸附力,加盖轻量小盖帽23后会被牢牢吸附住,不会有脱落的风险。当然,如果利用真空吸附的方式也能使使小帽之牢牢倒吸在油吸附壁上。总之,通过储油孔20a増加了储油量的同吋,而储藏的油通过上述构造又能被长期得以保持,使得马达的长寿命效果得以很好实现。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形态说明,对于以下要讲到的实施形态如与上述的第一实施形态相同作用效果部分不作详细说明。以下将重点说明与第一实施形态主要不同的地方。參考图5和图6,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第二实施例的构造同第一实施例基本一致,不同点在于第一实施例中是直接在储油孔中添加油量,以此达到含油轴承的整体含量増加的目的。而第二实施例中,为进ー步保证储油孔中油的长期存在性,可以考虑不直接在储油孔中添加油量的方法,而在孔中添加进浸含有油的海绵条3,海棉条3可采用质地硬度较高的材质以方便插入储油孔中。由于海绵条3的吸油和锁油性较强等特点,不仅起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作用效果的同时,相对比第一实施例具有储油更长期耐久的可能,从而使马达的寿命得以进一歩保证。为方便海绵条3能顺利置入储油孔中,储油孔20a或20b不妨可开设得相对大ー些。当然,第二实施例的构造不限于图5所示的单侧单孔,也可仿造第一实施例中的图2中(a)至(f)作种种相应的构造变化。如图7所示的为ー种能大量储油的含油轴承7的结构。在含油轴承7的一个端面或两个端面上设置有环形凹部71,凹部71为ー个同心圆的长条型储油沟槽,另配设有覆盖沟槽71且与沟槽71相嵌合单独体盖部72。盖部72为金属或树脂制的盖部。为得到大容量含油的含油轴承,理所当然要在沟槽中事先添加油后,为防止油从沟槽中向外泄漏,盖部72的形状与轴承7的环形沟槽71的端部部的内周侧形状相一致。 如图8所示的为另ー种能大量储油的含油轴承8的结构。由于图8的实施例除将图7的长条型沟槽状改为扁平型沟槽状81タト,扁平型沟槽状81由盖部82嵌合封盖,大量储油和防漏油的原理与图7所述基本一致,所以图8所示的实施例与图7所示的实施例起到实质相同作用效果,在此对其部分的详细说明不再展开。图9所示的为另ー种能大量储油的含油轴承9的结构。轴承9的至少一端部形成有储油凹部92,在储油凹部92中形成有环形槽93。盖部91具有外侧环边910和内侧环边912,内侧环边912比外侧环边910要长。内侧环边912插入到环形槽93中。外侧环边910和凹部92的侧壁紧贴,内侧环边912和环形槽93的槽壁紧贴,紧贴的效果可由盖部91插入到储油凹部92中盖部91弹性变形引起,盖部91起到防漏油的作用,同时还与储油凹部92 一起形成储油腔,达到大容量储油的目的。图10显示了另ー种适合大量储油的含油轴承6的结构。含油轴承6的至少一端部中心形成凸台62,凸台62的周围形成凹部63,盖部61具有外侧环边610和内侧环边612,盖部61套入在凸台62上,并且内侧环边612和凸台62的外周壁紧贴,而外侧环边610和含油轴承6的外周壁紧贴,从而盖部61和凹部63之间形成储油腔,达到大容量储油的目的。图11显示了另ー种适合大容量储油的含油轴承4的结构。含油轴承4为能大量储油功能的长条型孔状含油轴承结构。与图7所示的实施例相比,是将储油的沟槽改成沿周向分布的多个长条形孔41,同样达到与图7和图8所示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各长条形孔41分别由小盖帽42封盖。同样,小盖帽42为金属或树脂制的盖部。图12显示了另ー种适合大容量储油的含油轴承5的结构。含油轴承5在两端沿周向分别形成有多条长条形的储油孔51,相比于图11所示的实施例,含油轴承5具有更为方便有效的防漏油结构,即在对沿端面外周方向等间隔配置的长条形储油孔51中储藏进油后,为堵塞住储油孔,不用盖帽对沟槽进行覆盖,而是可直接在储油孔51的周围进行铆合,形成铆合部52,达到封油和防漏油的目的。在达到同等的大容量储油和防漏油功能的前提下,由于本实施例中去除了単独体的覆盖孔部的盖帽,所以总体上有減少零件点数,降低成本和作业简单快捷的好处。另外,此防漏油的铆合方法不仅对孔状的含油轴承结构适用,也可同样适用与沟槽状结构,且最终效果相一致。图13显示了另ー种适合大容量储油的含油轴承5a的结构。含油轴承5a在至少一端形成长条形储油孔或储油凹部51a,在含油轴承5a的端面,储油孔或凹部51a的周围的铆合部52a比轴承端面的其他部位高出。由于铆合部52a比端面的其他部位要高出,在储油容量方面不变的前提下,采取同样的铆合方式进行防漏油时,其铆合部52a的形成过程相对于图12的所示的实施例要来得更为简便和易操作。[0050]如图14A、图14B所示,适合大容量储油的含油轴承5a在至少一端部有凹部51a,在端面且在凹部51a的周围有ー圈铆合部52c,铆合部52c实质上呈筒状,筒体上有缝隙,如图所示在周向有四条缝隙,由于铆合部52c有缝隙,因此铆合部52c就容易被折弯并覆盖凹部51a的端ロ,使得凹部51a的端ロ的填合时间可以缩短,能够降低成本。在前述实施例中,铆合部52c、52a在端部的周向均布。铆合部52c的缝隙沿筒状的轴向延伸,使得铆合更为容易。总之,本实用新型并非仅限上述实施例,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要g可作种种变动可能。例如,储油孔20a或20b的大小可以做成细小型,这样进入储油孔的油靠本身的油张附力,即便在在孔面向下垂直的场合,也不会从储油孔中泄露出来。另外,结合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可根据实际需要在轴承一端侧的储油孔直接进行加油进行储油,而在 另一端侧可采用浸含有油的海棉条置入孔中的方法进行储油,此构造同样适用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图2中的(c)至(f)的构造。前述实施例分别进行了说明,但并非是说前述实施例 的技术特征一定不能被结合,例如浸含有油的海棉条可以置入前述任意实施例的凹部或孔或槽中,在含油轴承的两个端部均可以设置凹部或槽或孔,以存储油。
权利要求1.含油轴承,其特征在于,具有在至少ー个端部有储藏油用的凹部,在该端部的端面上且凹部的端ロ的周围有ー圈筒状的铆合部,铆合部有缝隙以使铆合部能折弯形成覆盖该凹 部的端ロ的盖部。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含油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为储油孔。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含油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中置入浸含有油的海棉条。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含油轴承,其特征在于,在两端侧都开均设有至少ー个所述凹部,一端侧的凹部中直接加入有油,在另一端侧的凹部中加有海棉条。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含油轴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端部沿周向均布有多个所述凹 部。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含油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缝隙沿所述铆合部的轴向延伸。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油轴承,其可以获得储油量增强、保油时间更长的特点。本实用新型的含油轴承,其特点是,具有在至少一个端部有储藏油用的凹部,在该端部的端面上且凹部的端口的周围有一圈筒状的铆合部,铆合部有缝隙以使铆合部能折弯形成覆盖该凹部的端口的盖部。
文档编号F16C33/04GK202790108SQ20122008393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7日
发明者白木学 申请人:思考电机(上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