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656627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阻尼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具备:在与活塞体相对的缸体的封闭部的外侧使形成连通该缸体的内外的流路的突出部;具备从缸体的外侧插入该流路的轴部的栓状体;以及该栓状体的施力机构。通过由远离缸体的封闭部的方向的活塞体的移动或者相对移动而产生的压力变化,抵抗上述施力机构的施力而插入上述流路的栓状体的轴部的插入尺寸增加。
【专利说明】阻尼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具备缸体以及活塞体,至少使这些的任意一方侧安装于制动对象物,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者相对的移动作用制动力的阻尼装置的改进。
【背景技术】
[0002]具备缸体以及活塞体而成的阻尼装置(被称为活塞式阻尼器等。)中,存在在相对活塞体的缸体的封闭部形成通气路,并且在该通气路从缸体的外侧插入栓状体的轴部的阻尼装置。(参照专利文献I)
[0003]所述的阻尼装置中,远离上述封闭部的方向的活塞体的往动因经过通气路的吸气而被允许。活塞体的往动速度越快,缸体内外的压力差变大所以插入上述通气路的轴部的插入尺寸增加。若该插入尺寸越增加,经过通气路的吸气越不易进行,所以活塞体的上述往动所需的力,换句话说,从阻尼装置产生的制动力变大。
[0004]然而,在所述的阻尼装置中,上述通气路由在形成于缸体的封闭部的贯通孔上连通管一端而形成从该封闭部向缸体内突出的管状部形成,所以在活塞体最接近缸体的封闭部的位置上,使在两者之间产生的空间极小化并不一定容易。若不能使所述空间极小化,则难以在活塞体开始从最接近缸体的封闭部的位置向远离该封闭部的方向往动的同时,产生使栓状体的轴部的插入通气路的插入尺寸变大的压力变化,所以阻尼装置的初期动作的响应性变差。
[0005]现有技术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特开2008 - 2751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9]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的问题点为进一步提高这种阻尼装置的响应性的点。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为了实现上述课题,本发明中阻尼装置是具备缸体以及活塞体,至少将这些中的任意一方侧安装于制动对象物,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者相对移动作用制动力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在与上述活塞体相对的上述缸体的封闭部的外侧,形成使该缸体的内外连通的流路的突出部;具备从上述缸体的外侧插入该流路的轴部的栓状体;以及该栓状体的施力机构,通过由远离上述缸体的封闭部的方向的上述活塞体的移动或者相对移动而产生的压力变化,抵抗上述施力机构的施力而插入上述流路的栓状体的轴部的插入尺寸增加。
[0012]活塞体的远离缸体的封闭部的方向的移动或者相对移动因从流路向缸体内的流体的流入而被允许。由此,活塞体的所述移动或者相对移动上需要所用的大小的力,能够实现上述制动力的作用。活塞体的上述移动或者相对移动的速度越快,该活塞体和缸体的封闭部之间的空间越成为负压,所以轴部插入流路的插入尺寸增加。该插入尺寸越增加通过流路的流体的流入越难,所以活塞体的上述移动或者相对移动上所需的力变大。即,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者相对移动的速度越快,通过阻尼装置作用于制动对象物的制动力越大。(速度响应)上述流路通过上述突出部而形成于缸体的封闭部的外侧,所以在活塞体最接近缸体的封闭部的位置上,能够使两者之间形成的空间尽量小。由此,在活塞体开始从最接近缸体的封闭部的位置向远离该封闭部的方向的移动或者相对移动的同时,能够产生使栓状体的轴部插入流路的插入尺寸增大的压力变化。
[0013]在上述缸体的封闭部的外侧形成有在缸体的内侧形成凸处的凹处,在该凹处内设有上述突出部,则能够在缸体的封闭部的外侧形成流路,并且不使缸体的长度尺寸增大。
[0014]该情况下,进一步,在活塞体形成有对形成于缸体的内侧的凸处进行收纳的凹部,则能够设置在缸体的内侧形成凸处的凹处,并且在活塞体最接近缸体的封闭部的位置上,能够使两者之间形成的空间尽量小。
[0015]也可以在上述栓状体,在轴部的基部的侧方形成有突部,该突部在该轴部插入流路的插入尺寸为最大时与突出部的突出端抵接而阻止由该栓状体封闭流路。如果这样,即使轴部插入流路的插入尺寸最大也确保流体通过流路向缸体内部流入,而能够允许远离缸体的封闭部的方向的活塞体的移动或者相对移动,不会因阻尼装置而制动对象物的移动突
然停止。
[0016]也可以在上述缸体的封闭部的外侧,在比该封闭部的外边缘更靠该封闭部的中央侧形成有围绕突出部的围绕壁部,在该围绕壁部的内侧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有栓状体。如果这样,能够尽量轻地构成栓状体,因此,也能够使施力机构的作用力最小化。
[0017]发明的效果
[0018]根据本发明,能够不使具备缸体以及活塞体而成的阻尼装置的构造复杂化就适当地提高其响应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阻尼装置的立体图。
[0020]图2是实施方式的阻尼装置的剖视图。
[0021]图3是图2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22]图4是表示活塞体从图2的状态往动而栓状体的轴部的插入通气路的插入尺寸成为最大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23]图5是一体具备活塞杆的活塞体的侧视图,省略了密封圈的记载。
[0024]图6是一体具备活塞杆的活塞体的主要部分立体图,省略了密封圈的记载。
[0025]图7是栓状体的主视图。
[0026]图8是图7中的A — A线位置的剖视图。
[0027]图9是图7中B — B线位置的剖视图。
[0028]图10是栓状体的侧视图。
[0029]图11是栓状体的后视图。
[0030]图12是栓状体的立体图。
[0031]图13是从图12的下侧观察栓状体而表示的立体图。[0032]图14是缸体的侧视图。
[0033]图15是缸体的剖视图。
[0034]图16是缸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基于图1?图16,对本发明的典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阻尼装置具备缸体I以及活塞体2,至少使这些中的任意一方侧安装于制动对象物,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者相对移动作用制动力。
[0036]例如,若使活塞体2安装于作为可动体(省略图示)的制动对象物,使缸体I安装于固定体(省略图示),则能够通过制动对象物的移动而使活塞体2移动,从而经由该活塞体2对制动对象物的该移动作用制动力。与此相反,若使缸体I安装于作为可动体的制动对象物,使活塞体2安装于固定体,则能够通过制动对象物的移动而使活塞体2相对地移动,从而经由该缸体I对制动对象物的该移动作用制动力。
[0037]另外,若使活塞体2安装于作为可动体的制动对象物,并且,使缸体I安装于作为其他可动体的制动对象物,则能够通过两个制动对象物的相互接近方向或者远离方向的移动,使缸体I和活塞体2的双方移动,从而对两个制动对象物的该移动分别作用制动力。
[0038]该实施方式中,缸体I呈大致圆筒状。缸体I的筒一端成为与活塞体2相对的封闭部10。活塞体2呈具有正交于缸体I的筒轴的方向的剖面内廓形状匹配的外廓形状的短尺寸的筒状。活塞体2的与上述封闭部10相对的前侧2a敞开,与此相反的背侧2b封闭,并且,在该背侧2b —体地连接有活塞杆3的内端3a。在缸体I的筒另一端嵌入具有活塞杆3的通过开口 4a的盖4。图示的例中,在所述的缸体I的侧部和活塞杆3的外端分别形成有针对上述可动体或者固定体的安装部ll、3c。
[0039]活塞体2在其外周部具有围绕槽2c。图示的例中,所述的围绕槽2c形成于在活塞体2的前侧2a的筒端形成的第一外凸边2d和在比该第一外凸边2d靠后方形成于活塞体2的侧部的第二外凸边2e两者之间。在该围绕槽2c嵌入有密封圈2f,通过该密封圈2f来对活塞体2的外周部和缸体I的内表面之间进行密封。围绕槽2c的槽宽度比密封圈2f的粗度大。由此,密封圈2f在活塞体2向远离缸体I的封闭部10的方向移动(以下,称为往动。)时与成为围绕槽2c的槽壁的一方的上述第一外凸边2d相接触,另一方面,在活塞体2复动时与成为围绕槽2c的槽壁的另一方的上述第二外凸边2e相接触。
[0040]该实施方式中,活塞体2在其直径方向两侧分别具有在上述围绕槽2c的槽底使活塞体2的内外连通的贯通孔2g。所述贯通孔2g形成于上述第一外凸边2d侧。在该贯通孔2g的后方,切开有第二外凸边2e。并且,在所述的切开部2h和上述贯通孔2g之间,在围绕槽2c的槽底形成有沿着活塞体2的移动方向的两条通气用槽21、2i。该通气用槽2i的槽一端在上述切开部2h处敞开。而且,在活塞体2往动时密封圈2f堵住上述贯通孔2g,经由后述的流路(该实施方式中通气路13)对活塞体2和缸体I的封闭部10之间的空间S进行从外部的吸气,另一方面,在活塞体2复动时密封圈2f不会堵住上述贯通孔2g,从上述空间S经由该贯通孔2g和上述通气用槽2i进行朝向活塞体2的背侧2b的排气。由此,该实施方式中,活塞体的往动需要一定的力,相反其复动能够阻力较小地进行。
[0041]另外,上述缸体I在与上述活塞体2相对的上述封闭部10的外侧IOa具备形成使该缸体I的内外连通的通气路13的突出部12。并且,缸体I具备具有从上述缸体I的外侧插入所述通气路13的轴部50的栓状体5、和该栓状体5的施力机构6。而且,该实施方式的阻尼装置中,通过由上述活塞体2的往动或者相对的往动产生的压力变化而抵抗上述施力机构6的施力,从而插入上述通气路13的栓状体5的轴部50的插入尺寸增加。
[0042]图示的例中,突出部12呈圆管状,并且其一端与封闭部10的中央一体连接。在该封闭部10的中央形成有贯通孔10b,经由该突出部12和贯通孔IOb对上述空间S内进行吸气。
[0043]另外,图示的例中,栓状体5的轴部50呈圆柱状,并且比上述通气路13的长度稍微长,具有如下长度,在插入该通气路13最深的位置,使其前端位于上述贯通孔的上述空间S侧的孔口。(图4)该轴部50的外径比通气路13的内径稍微小。另外,该轴部50的外端与头部51的中央一体连接。
[0044]图示的例中,栓状体5的头部51具有内筒部51a和外筒部51d。内筒部51a位于轴部50的外侧,外筒部51d隔着环绕状的间隔位于内筒部51a的外侧。轴部50在内筒部51a的封闭的筒外端51b (与朝向上述封闭部10的筒内端51c相反的筒端)一体连接基部50a。轴部50具有内筒部51a的全长的约二倍的长度,从内筒部51a的敞开的筒内端51c向外侧突出。在内筒部51a的外侧部和外筒部51d的内侧部之间形成有围绕连接部51i。
[0045]另外,图示的例中,在外筒部51d的筒外端且该外筒部51d的直径向两侧分别形成有朝向外侧的伸出部51e。在伸出部51e的伸出端形成有爪部51f,并且在该爪部5If的内侧形成有空穴51g,允许向该爪部51f的形成部位的内侧的弹性变形。
[0046]另一方面,在缸体I的封闭部10的外侧IOa形成有与该封闭部10的外缘IOc相比位于该封闭部10的中央侧且围绕上述突出部12的围绕壁部14,在该围绕壁部14的内侧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有上述栓状体5。
[0047]图示的例中,在围绕壁部14的直径方向两侧分别形成有窗孔14a。而且,在该两处窗孔14a、14a分别插入爪部51f,从而在围绕壁部14的内侧如上述那样支承有栓状体5。更具体而言,栓状体5的一对爪部51f、51f的前端之间的距离比围绕壁部14的内径稍微大,在突出部12内的通气路13插入轴部50而进行在围绕壁部14内插入栓状体5的头部51的操作,则爪部51f的形成部位如上述那样弹性变形而允许向围绕壁部14内插入,并且所述爪部51f通过上述形成部位的弹性恢复而插入窗孔14a,从而与其卡合。由此,栓状体5在窗孔14a的范围内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围绕壁部14。此外,图中附图标记51h是形成于栓状体5的外筒部51d的外表面的引导凸条,附图标记14b是形成于围绕壁部14的内表面的收纳该引导凸条的引导槽。
[0048]另一方面,图示的例中,施力机构6由夹装在栓状体5的头部51和封闭部10的外表面部之间的压缩螺旋弹簧6a构成。具体而言,所述的弹簧6a以将上述突出部12收纳于内侧的方式配置,且使弹簧6a —端与栓状体5的围绕连接部51i抵接,并且,使弹簧6a另一端与封闭部10的外表面部抵接。而且,通过该弹簧6a,在不使活塞体2往动的状态下,栓状体5定位于使相对于上述通气路13的轴部50的插入尺寸最小的可动前位置(图2)。
[0049]活塞体2的朝向远离缸体I的封闭部10的方向的移动或者相对移动,即,上述往动因从通气路13向缸体I内的吸气而被允许。由此,活塞体2的所述移动或者相对移动需要所需大小的力,能够使上述制动力作用。[0050]图示的例中,在栓状体5的外筒部51d和围绕壁部14以及后述的凹处IOd之间,栓状体5的内筒部51a与突出部12之间,通气路13与轴部50之间分别形成有缝隙,通过该缝隙来进行上述吸气。(图2)
[0051]活塞体2的上述移动或者相对移动的速度越快,该活塞体2和缸体I的封闭部10之间的空间S越成为负压,所以向通气路13插入的轴部50的插入尺寸增加。该插入尺寸越增加,经由通气路13的吸气变得越难,所以活塞体2的上述移动或者相对移动上所需的力变大。即,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者相对移动的速度越快,通过阻尼装置作用于制动对象物的制动力越大。(速度响应)
[0052]该实施方式中,上述通气路13通过上述突出部12而形成于缸体I的封闭部10的外侧10a,所以在活塞体2最接近缸体I的封闭部10的位置上,能够使两者之间形成的空间S尽可能小。由此,该实施方式中,活塞体2开始从最接近缸体I的封闭部10的位置向远离该封闭部10的方向的移动或者相对移动的同时,产生使栓状体5的轴部50的插入通气路13的插入尺寸增大的压力变化。
[0053]该实施方式中,栓状体5支承在比缸体I的外径小的上述围绕壁部14的内部,能够构成为尽可能得轻。因此,也能够使施力机构6的作用力最小化。由此,在产生活塞体2的上述移动或者相对移动时,即,产生制动对象物的上述移动或者相对移动时,能够没有时滞地使栓状体5移动,对所述的制动对象物作用适当的制动力。另外,在制动对象物的上述移动或者相对移动的速度产生变化时,与此对应地没有时滞地使栓状体5向增大插入上述通气路13的轴部50的插入尺寸的方向或者使其减小的方向移动,改变阻尼装置作用于制动对象物的制动力的大小。
[0054]该实施方式中,在栓状体5的头部51中的上述轴部50的基部50a的侧方,且该轴部50的向通气路13插入的插入尺寸最大时与突出部12的突出端抵接的位置上形成有突部51 j,该突部51 j阻止因该栓状体5引起通气路13的封闭。图示的例中,在上述内筒部51a的封闭的筒外端51b的内表面上以该基部50a为中心的对称位置上分别形成有肋作为从轴部50的基部50a沿放射方向延伸的上述突部51 j,而不会在轴部50的插入通气路13的插入尺寸最大时栓状体5的头部51贴上通气路13的入口而使该通气路13完全封闭。由此,该实施方式中,即使轴部50插入通气路13的插入尺寸最大,也确保经由通气路13的对缸体I内部的通气而能够允许朝向远离缸体I的封闭部10的方向的活塞体2的移动或者相对移动,不会因阻尼装置而使制动对象物的移动突然停止。(图4)
[0055]另外,该实施方式中,在栓状体5的轴部50,从其前端至基部50a附近,形成有与该轴部50的轴线正交的剖面的外廓形状为D字状的切去面50b。所述切去面50b从轴部50的前端至其长度方向大致中间的位置为止与轴部50的轴线平行,然而从该中间的位置至基部50a附近为止之间随着靠近基部50a渐渐远离上述轴线地倾斜。由此,轴部50以从其长度方向中间的位置至基部50a附近为止之间随着靠近基部50a而变粗的方式构成。(以下,将轴部50的该部位称为粗度的渐增部位50c。)而且,该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可动前位置,栓状体5的轴部50不会使渐增部位50c插入通气路13。(图3)若因活塞体2的上述往动而轴部50插入通气路13,则上述粗度的渐增部位50c插入通气路13内,若该插入尺寸越大则轴部50和通气路13之间的缝隙越窄,活塞体2的往动所需的力变大。
[0056]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缸体I的封闭部10的外侧IOa形成有在缸体I的内侧形成凸处IOe的凹处10d,在该凹处IOd内具备突出部12。由此,在缸体I的封闭部10的外侧IOa形成通气路13,并且不使缸体I的长度尺寸变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活塞体2形成有收纳形成于缸体I的内侧的凸处IOe的凹部2j。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活塞体2最接近缸体I的封闭部10的位置上,从活塞体2的敞开的前侧2a向该活塞体2内插入上述凸处10e。即,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活塞体2的内部作为上述凹部2j发挥功能。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缸体I的内侧设置形成凸部IOe的凹处10d,并且在活塞体2最接近缸体I的封闭部10的位置上,在两者之间形成的空间S尽量小。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凹处IOd是在缸体I的封闭部10的外侧IOa形成圆形的凹处IOd入口的圆形的凹陷,上述凸处IOe是向该封闭部10的内侧突出的短尺寸圆柱状部,通过该凹处IOd和凸处10e,封闭部10的壁厚在任一位置上都大致相同。该凸处IOe的外径和活塞体2的内径以及该凸处IOe的突出尺寸和从活塞体2的前侧2a的敞开边缘到底部为止的尺寸大致一致。
[0057]在此引用2011年7月1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1 — 157859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摘要的全部内容,作为本发明的说明书的公开引入。
【权利要求】
1.一种阻尼装置,是具备缸体以及活塞体,至少将这些中的任意一方侧安装于制动对象物,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者相对移动作用制动力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在与上述活塞体相对的上述缸体的封闭部的外侧,形成使该缸体的内外连通的流路的突出部; 具备从上述缸体的外侧插入该流路的轴部的栓状体;以及 该栓状体的施力机构, 通过由远离上述缸体的封闭部的方向的上述活塞体的移动或者相对移动而产生的压力变化,抵抗上述施力机构的施力而插入上述流路的栓状体的轴部的插入尺寸增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缸体的封闭部的外侧形成有在缸体的内侧形成凸处的凹处,在该凹处内设有突出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活塞体形成有对形成于缸体的内侧的凸处进行收纳的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栓状体,在轴部的基部的侧方形成有突部,该突部在该轴部插入流路的插入尺寸为最大时与突出部的突出端抵接而阻止由该栓状体封闭流路。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缸体的封闭部的外侧,在比该封闭部的外边缘更靠该封闭部的中央侧形成有围绕突出部的围绕壁部,在该围绕壁部的内侧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有栓状体。
【文档编号】F16F9/02GK103797268SQ201280045365
【公开日】2014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9日
【发明者】原田明典 申请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